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1267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答案.docx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考点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含答案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知识精讲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征

特别提醒 

(1)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变化;而真理的条件性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强调横向的变化。

(2)真理与谬误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联系

真理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谬误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知识拓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

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是确定不移的,这可以看出真理具有绝对性;但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并不断向前发展和逐步深化,真理又具有相对性。

3.认识过程

  

特别提醒 认识有限性与无限性的比较:

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1)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

(2)从认识的目的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上看,认识又是无限的。

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永无止境,认识也要不断深化;认识的不断发展才能为实践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因此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知识拓展 认识的发展过程

(1)感性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初级形式,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2)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方向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认识是无止境的(如图示)。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

不能正确理解真理的特征

提醒

真理是客观的,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013·天津高考]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扇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

对文物图象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的正确观点是(  )

A.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

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

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与真理的知识。

漫画表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未体现材料主旨。

易错点二:

对认识的发展过程理解有误

提醒

正确理解认识的发展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并不意味着”:

(1)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意味着人类没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

(2)认识具有反复性,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3)单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2014·课标全国卷Ⅰ]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

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

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认识的过程。

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是因为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①②正确切题,故选A。

③中“永无定论”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观点错误。

真理具有相对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但真理又具有客观性,不能随意被推翻,④观点错误。

固本随练

1.[2016·合肥质检]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民主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鲜符号。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网络民主做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相信真理不会在网民的热议中走失。

因为(  )

①人的认识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D

解析 真理不会在网民的热议中走失,实际上体现了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会因为个人的看法不同而失去其真理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④正确,所以选D。

2.[2016·江苏东台模拟]拉丁谚语:

真理走到极端便成为谬误。

真理走到极端意味着(  )

①真理超出了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②真理在实践中被检验出是完全错误的 ③真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超越自身 ④真理脱离了自己适用的特定过程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①④

答案 D

解析 真理走到极端就会变成谬误,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①④符合题意;②表述错误;③与题干主旨不符。

3.2015年10月26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报告,确认将加工肉制品列为致癌物,因有“充分证据”表明其可能导致结肠癌。

这一观点的公布,引发各方争论。

加工肉制品的致癌风险引发各方争论说明(  )

①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永无定论的过程 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③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历多次反复 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往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③符合题意。

①属于不可知论,不选。

材料不涉及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④与题意不符。

4.[2015·浙江重点中学联考]专家指出,全球已进入地震多发期。

当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世人还在为地震困扰。

这说明(  )

①有些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还不能预知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认识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④人类认识运动是永无止境的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体现了①④;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不符合题意;③表述错误,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5.[2016·襄阳模拟]在医学领域,一种革命悄然而至。

长期以来以“心死亡”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准将被“脑死亡”取代。

“脑死亡”不再仅是一种理念,而是已经有了首次实践。

当然,其中必然伴随着争议,但这毕竟是科学和理性的选择,是对人的生命的最大尊重。

从哲学上看,“脑死亡”取代“心死亡”成为判断死亡的标准表明(  )

①正确认识的形成往往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 ②没有实践的检验就不会有正确认识的产生 ③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④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①③B.①②

C.②③D.①④

答案 A

解析 ②表述不合理,正确的认识产生于实践,并可为实践所检验;④表述错误,认识不是推翻真理的过程,而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脑死亡”从仅是一种理念到首次实践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表明①正确;在医学领域的实践中,以“心死亡”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准产生了新的问题,所以“脑死亡”的标准成为科学和理性的选择,③正确。

考向聚焦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5·课标全国卷Ⅱ·23

2015·天津卷·9

2014·课标全国卷Ⅰ·22

2014·上海卷·23

……

本考点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有考查,主要以现实材料、名言警句、成语漫画、社会热点等为背景考查相关知识

命题点1 真理的含义

例1  [2014·上海高考]周恩来总理曾说:

“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真理是人们(  )

A.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B.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

C.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答案 D

解析 意识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也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但只有真理才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A,C排除,D当选;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创造性的,而不是简单的直观的反映,B错误。

命题点2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例2  [2013·广东高考]上图漫画(作者:

周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②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否定 ④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漫画题解答的关键是读懂漫画的意思。

一般难度较大。

但该题可以用排除法快速解答。

因为②错误,规律不能改变;③错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不是相互的否定。

所以正确答案是B。

命题点3 认识的过程

例3  [2015·课标全国卷Ⅱ]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

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着地移动的。

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

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答案 D

解析 画家画出与高速相机连拍照片显示的一样的奔跑的马时,却受到批评,这说明在艺术领域人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故选D。

认识工具的进步对认识的发展有促进作用,A说法明显错误。

B中“阻碍”说法错误。

C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例4  [2015·天津高考]

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

A.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C.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

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答案 B

解析 漫画显示受绘画者自身因素的影响,不同绘画者对同一对象的描画不同,体现了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故B正确;A不符合题意与题目内容无关;C否定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错误;D错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例5  [2014·北京高考]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

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认识过程(  )

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 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③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中对“两座山”关系三个阶段的认识是不断深入发展的,经历了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因此②④是正确的。

①③的说法都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例6  [2013·课标全国卷Ⅱ]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

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通过联合国对发展观念的认识考查学生对认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

①观点错误,颠倒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否认了实践的决定作用;联合国之所以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一个演变过程,是因为发展问题的本质暴露有一个过程,②符合题意;认识的发展受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水平与程度和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③观点错误;联合国对发展的认识,从五六十年代到70年代,再到八九十年代,每一阶段的认识都继承前一阶段的认识成果,又超越了前一阶段的成果,④正确。

随堂高考

1.[2015·安徽高考]如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

A.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制约

B.人的主观认识影响客观环境

C.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D.思想的高度决定认识的深度

答案 A

解析 生活在不同高度世界的人,有不同的视野说明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的制约,故A符合题意;B的说法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C说法错误,实践能证明一些认识是真理,也能证明一些认识是谬误;实践决定认识,故D错误。

对待漫画类试题,要综合漫画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思考,把握其褒扬、倡导或讽刺、批判的是什么思想或行为,明确其实质。

漫画类选择题题干结尾的关键词一定要认真对待,选择要求不同,对题肢的取舍标准就不同,也就是说不能单纯看题肢是否正确,关键是看题肢是否符合题意。

2.[2014·海南高考]“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

唐朝诗人杜牧为此嗟叹: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可见(  )

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 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 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显示唐代诗人杜牧和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对项羽选择拒绝渡过乌江并自杀的认识不同,说明人们对同一对象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并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①④正确;②错误,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错误,面对同一确定的对象,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3.[2014·山东高考]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过程。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再到20世纪30年代,直至现在,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表明,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C符合题意,故选C。

A项强调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与题意不符。

B错,世界是可知的。

D说法不准确,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能混淆。

4.[2013·四川高考]观察下图。

下列对漫画蕴涵的哲理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②真理如果超出其适用条件就会变成谬误 ③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④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的条件性和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①错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但与时俱进不是实事求是的前提;③错误,价值选择的正确与否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即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觉站在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上。

②④符合漫画蕴涵的哲理。

5.[2015·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

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答案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

解析 本题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背景材料,从哲学角度考查影响人的认识的因素的知识。

限定的知识为认识论,可分别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说明不同学者对同一部纪录片有不同感受的原因。

6.[2014·江苏高考]材料 2013年,以“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

目前,互联网金融年化收益率一般为5.0%,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活期存款利率为0.35%。

巨大的利差让网民用鼠标投票,开始了银行存款的“搬家”。

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金融一方面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一方面也受到审视和质疑。

某普通民众:

不用怎么打理,每天都有利息到账,比存银行获得的利息多,感觉挺好的。

某银行业从业人员:

我们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的地位和优势抵制“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推出类似的产品。

某财经评论员:

互联网金融抬高了社会融资成本,干扰了货币市场秩序,且存在许多未知的风险,应该取缔。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从认识论角度,分析“鲜花和掌声”“审视和质疑”并存的原因。

答案 

(1)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立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在评价互联网金融的作用时,人们往往是站在各自的立场看问题,从而形成不同的观点。

(2)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互联网金融由于出现时间比较短,影响了人们对其性质和作用的认识。

解析 审设问可知,本题为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原因类非选择题,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

互联网金融“鲜花和掌声”“审视和质疑”并存蕴含着认识的反复性哲理,因此可从认识主体的差异性和客观事物本质的复杂性等角度回答原因。

7.[2013·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在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1)《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

答案 

(1)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论是正常现象。

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通过讨论,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

(2)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理服人而不以势压人;尊重对方发表意见的权利;避免语言粗暴、行为过激;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解析 第

(1)问是个观点评析题,考生答题时应注意结合问题本身去论证这个观点。

(2)问考查的是方法论要求,对待真理需要用什么样的态度。

[学法指导·悟一悟]

一|把握“关键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识别的关键点: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创新/新的发现

二|比较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

意识

认识

真理

科学理论

区别

含义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相对于物质而言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相对于实践而言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科学理论是将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

性质

属主观范畴,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属主观范畴,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真理是客观的、正确的

属于主观范畴,是正确的

联系

①形式上主观,内容上客观

②都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考题示范]

[2015·山西四校联考]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砷元素含有剧毒,会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然而科学家经过实验研究发现一种新的细菌,能够利用剧毒砷进行新陈代谢,并以砷作为构成生命的元素。

科学家对砷元素的研究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有限性 ④实践的目的在于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科学家经过实验研究发现曾被认为含有剧毒的砷元素是构成某些生命的元素,这一研究成果推动了认识的发展,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①②符合题意;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③表述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错误。

[答题术语·背一背]

一|常见设问角度

关于实践和认识的相关知识是近年来的高频考点。

在复习关于实践和认识的相关内容时,要结合人们改造自然、社会改革和科学实验的相关成果进行复习。

在复习时应注意以下设问角度:

(1)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三步走战略”。

(2)运用实践和认识的知识,分析我党对转方式调结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3)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态度。

(4)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党对……问题的探索过程。

二|必背答题术语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5)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