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15100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

为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满足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需要,根据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及学校“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建设发展现状

1.主要成绩

长沙理工大学网络中心始建于1996年,原分属于长沙电力学院和长沙交通学院,经过2003年7月两校合并和近10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建成了一个覆盖金盆岭校区、云塘校区和圭塘校区等3大校区,万兆核心(云塘校区)、千兆主干、百兆到用户桌面全交换的安全、高速、可靠、实用和高扩展性的高性能网络系统。

(1)校园网已经具备信息化校园运行的承载能力。

具有多中心多出口高冗余的特点。

金盆岭校区东、西片各有1台神州数码DCRS-7608千兆交换机构成双中心结构,通过两条千兆光纤与云塘校区的2台DCRS-7608万兆智能核心交换机一起构成核心环网。

关键用户可以同时接入两台7608,实现高可靠和高冗余。

目前全校共有7条100兆出口链路分别连接到中国教育科研网及公众网,确保校园网正常运行。

校园内已布信息点14000多个,活动账户数稳定在6000个左右。

(2)信息化校园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2006年5月,借学校新校区建设东风,启动数字化校园第一期建设工程。

同年9月,校园网成功接入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CERNET2,IPV6也同步接入校园网。

从此,校园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都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为广大用户提供了域名服务、WWW浏览、文件下载、电子邮件、网络存储、数据备份、图书情报检索、VPN应用、教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网站内容管理、认证计费管理、一卡通以及自助缴费等网络服务。

同时,为学校远程招生、就业管理、财务管理、教务管理、研究生管理、数字资源访问、多媒体教学、精品课程网上评选、校园数字广播、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四六级网上考试、各种学科竞赛等方面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

(3)校园卡系统发挥重要作用。

2007年暑假建成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已经实现消费、机房上机、图书借阅、网络开户与缴费、门禁、校车管理等10多个子系统功能,基本涵盖与师生生活学习相关的服务。

校园一卡通已经成为校内电子消费、校务管理和身份识别的重要基础设施。

2.主要问题

(1)学校尚未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需的信息化标准。

(2)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有待提高,理念有待更新。

(3)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建立支撑数字化校园的基础软硬件平台。

(4)部门为阵,信息孤岛多。

部门独自采购软件平台,其技术、接口难以达到信息化校园建设要求;数据归部门所有,已经或还正在不断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5)技术队伍需要补充。

一些部门关键应用系统的运行管理过分依赖厂商、公司提供服务,部门自身几乎无能为力,技术支撑队伍不足。

(6)投入有限。

学校缺乏长期的专项年度投资计划。

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

(二)面临的形势

当前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从整体上看,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由初期的校园网为核心的网络化建设发展到以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集成为核心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阶段,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各高校实现教育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生活数字化以及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推手。

从我校的现状来看,目前信息化建设也正处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

当前传感网、物联网、3G无线网络等相关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信息网络产业正在推动其他产业升级,使人类真正迈向信息化、数字化时代。

纵观国内外高校,尤其是一流高校在校园信息化方面的建设态度和趋势,今后5年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我校能否顺利完成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建设任务。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学校信息化建设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实际特点,统一标准、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注重起点和可持续发展。

全面整合校内外资源,创建一个独特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新型校园环境,为学校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高科技辐射和高技术产业化、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提供重要支撑,积极推进具有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进程。

(二)发展思路

以校务管理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服务为手段,以服务教学、科研、管理为目标,加大投入,保证前期建设好支撑数字化校园运行的基础技术平台,包括:

全校数据中心、认证中心、信息门户,在此基础上,再实行“全面整合、数据先行、服务导向、定制开发”技术思路。

具体内涵如下:

全面整合:

根据全校业务需求统一部署信息资源。

一是整合硬件资源,通过使用服务器虚拟化、统一存储和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等技术,将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进行整合和集中管理,提高IT基础设施利用率。

二是对应用和数据进行整合,简化IT运行环境,对不同业务部门的应用进行整合,改变学校原来在IT环境中存在的多个应用、多个数据库的不合理布局。

决策者则可以实时获得有价值的数据。

将具有不同使用模式的应用整合到一台服务器上,更好地利用设备容量。

应用集成简化资源,实现系统的标准化,降低成本并提高系统性能。

数据先行:

数字校园建设分两个过程进行,先建校园数据中心,再开发各类应用,更好地解决应用扩展及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传统的以应用为中心的建设思路转变到以数据为中心的轨道上。

“先数据与应用分离,再数据与应用结合”,切实解决数出多门问题:

实现校内各部门实时共享和使用统一的数据、报表;有效解决应用扩展问题和重复建设问题。

服务导向:

以服务为导向,树立重服务淡消费的意识提供高水平高质量信息服务。

建成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校园,消除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建立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实现部门间流程通畅,可平滑过渡到新一代技术,对校园的各项服务管理工作和广大教职工提供无所不在的一站式服务。

将支付结算功能、金融服务功能,渗透到各项管理流程与服务流程中,充分考虑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定制开发:

开发平台化、运用开放式的定制工具,打造数字校园的柔性与扩展性;以数字校园高度柔性的开发工具为依托,依据校情,定制开发各类应用。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通过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采用先进的IT技术和统一的信息及数据标准,建成长沙理工大学集成数据中心(IDC),改造、开发各类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建设一流的数字化校园软硬件环境,基本建成能满足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教研、管理、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数字化虚拟校园,逐步实现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生活等全面数字化。

2.具体目标

通过“有线加无线”方式,全校所有楼宇全部接入国际互联网实现网络覆盖无盲点;校内各级行政部门协同办公,文件全部使用数字校园平台办公系统下发,实现无纸化办公;各教育教学单位、管理部门统一使用“数字校园”平台;全校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库、网上课堂信息资源库、数字图书信息等各种资源库完全实现共享;一卡通系统全面升级换代,绑定手机卡与校园卡,集通信、消费、身份认证、上网、管理于一体。

即具体实现:

(1)环境数字化。

构建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高速稳定、安全保密的基础网络。

建立高标准的共享数据中心和统一身份认证及授权中心,统一门户平台以及集成应用软件平台。

(2)管理数字化。

构建覆盖全校工作流程的协同管理信息体系,确保管理信息的同步与共享,畅通学校的信息流。

逐步实现管理科学化、自动化、精细化。

(3)教学数字化。

构建囊括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和成人培训等在内的综合教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科学统一的配置教学资源。

(4)产学研数字化。

构建数字化产学研信息平台,为产学研工作者提供快捷、全面、权威的信息资源,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训一体化,提供开放、协同、高效的数字化产学研环境,促进知识的产生、传播与管理。

(5)学习数字化。

构建先进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创造主动式、协同式、研究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6)生活数字化。

构建便捷、高效、高雅、健康的数字化生活环境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利用一卡通系统,实现校内外主要消费流通、学生入学缴费、身份认证及门禁管理等。

(7)一站式服务

实现教职工和学生的管理、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主要活动的一站式服务,提高对师生服务的水平,提高对社会的服务能力。

三、建设发展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一)主要内容:

1.建设先进的网络与服务平台。

通过加强网络主干建设,积极拓宽网络出口,拓展网络覆盖范围,重视无线网络的有效覆盖,完善接入网建设,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以及加强网络安全体系。

2.制定信息化规范,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

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与平台标准。

建立人力资源库、教学基础资源库、科研与学术资源信息库、仪器设备资源库,图书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等数据库。

3.建设具有长沙理工大学特色的网络教学服务平台。

运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使教学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充分延伸,以适应多学科、分布式、个性化、远程化等教学要求。

4.建设长沙理工大学独特的网络学术创新环境。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打破常规的交流方式对学术团队以及科研人员时间制约,实现有效、方便和快捷的沟通和信息共享。

5.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与建设校园各级管理服务系统。

(二)主要任务:

1.建立集成数据中心(IDC)

根据“数据先行”的思路,“十二五”期间,建设学校集成数据中心,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较好的前提条件。

学校集成数据中心与学校数字化化校园信息整体平台的关系如下:

学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整体框架

2.建立统一的分布式教学平台

建立全校统一的电子化教与学互动平台。

通过这个教学平台,建立并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专业网站及课程网站;建立海量电子化教学课件存储数据库和多媒体点播系统。

充分实现“帮助教师在线授课、张贴讲义、发布课件、管理题库、测验、检查作业,与学生联系,解答提问。

向学生提供讲义和作业下载,在线参加测验或练习,与教师或同学联系,互动学习,查询作业与测验的评分和评语等”功能,有效改善学校多校区、学分制环境下教与学的交互性。

3.建成集成化的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面向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所需的集成信息服务平台。

采用面向服务的SOA架构,分布式、分层次地处理信息,各应用系统可以有其独立的业务数据(资源)库和业务处理,通过数据交换平台或者数据交换的方式,实现跨部门、跨管理层级、跨应用的数据共享、互联、互通,既能保证信息的全校共享,又符合各业务系统处理分布、信息分布的特性。

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生活等多层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4.信息资源开发

组织开展全校性的调查研究,制定总体数据规划和信息资源规划,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数字博物馆、档案馆,建设大量多媒体课件、丰富的多媒体音视频点播资源、完备的业务信息资源库、各学科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和专业网站,促进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集成共享。

5.基础设施建设

采取有线为主,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方式,使校园网100%覆盖全校,实现在校园内任何人(who)、任何时间(when)、任何地点(where)都可上网的目标。

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使IPv6的基本信息服务进入实用阶段,视频会议、安全服务得到普及。

建成数字化校园地图信息系统(GIS),新建和完善校园信息发布系统,为师生员工提供方便、快捷的电子化服务。

6.构建信息系统的基础平台

完善和扩展全校网络服务统一身份认证和授权控制体系。

提供基于目录服务和PKI/CA的身份认证和加密通信服务。

建立大型网络存储系统,提供安全、可靠、高效和使用方便的主页空间和存储空间服务。

在各校区部署电视会议系统,满足异地办公的需要。

部署全校统一规划的视频点播VOD系统,提供数字大学的学习、生活空间。

在建立全校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加固信息系统安全,为全校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保障。

四、具体措施

(一)解放思想,创新信息化建设思路和管理机制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它是规划、实施、管理、技术、商务等多专业渗透与融合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要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实情、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路线图”,积极探索和建立一个适合我校自身特点的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保障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

(二)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建立好包括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专、兼职信息员在内的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培养,持续提高信息化人才的整体素质,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建立激励政策,激发信息化建设人才的积极性;要创新信息化人才的用人机制,优化技术和年龄结构,确保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三)逐年加大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

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学校逐年加大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包括引进电信运营商投资等方式,确保规划的核心项目能够尽快立项实施。

积极探索“自主型社会化”等信息化建设模式,借助社会化的资金、技术和力量,采取“以我为主,校企合作,开放共赢”的方式,加快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四)整合校内各种资源,提高运行效率

尽快设立学校数字化校园专门管理机构,赋予职能管理和技术管理的双重权限。

将业务职能有重合之处的部门进行适当合并,整合各种软硬件资源及人力资源,克服从前“摊子多、部门多”以及“各自为政、部门所有”的松散管理模式,理顺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人员、设备效益以及投资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