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1546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docx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讲解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

一、判断

1.所谓直觉就是整体感知和体验对象所形成的意象。

(√)

2.斯宾塞认为游戏和艺术都是人的过剩精力的宣泄,是人在无现实功利目的的心态下的一种生命活动。

(√)

3.文学艺术和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没什么区别,都以人和人生为研究对象。

(×)

4.“灵感”作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超常的心理状态,在其偶然性的表面现象中,存在着必然的因素。

(√)

5.艺术构思是整个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内心形象结构的思维过程。

(√)

6.在现代叙事作品中,情节构成的几个要素不一定都齐全,而且在叙事中还往往会颠倒它们的顺序。

(√)

7.一个事件在叙述中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

8.艺术概括的要义是,将众多化为个别,将普遍化为特殊,实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

9.在具体的象征中,象征物直接进入作品的结构并推动着作品的发展,它就是一个须臾不可离的道具,作品紧紧围绕着它来展开。

(√)

10.形象是文学意义的中介形式。

(×)

11.随着文学创作的不断尝试以及文学观念的逐步变化,情节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如情节的淡化,内化等。

(√)

12.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表现三个阶段既彼此衔接,又常常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

(√)

13.内心形象的孕育,意味着作家艺术构思使命的完成。

(×)

14.艺术积累的材料的获得,一般来说有两个渠道。

一个是直接素材,一个是借助他人帮助或文字记载得到的第二手材料。

(√)

15.在情节中,每个叙述单位都处于一定的关系结构中,承担着近乎相同的作用。

(×)

16.艺术想象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毫无限制。

(√)

17.作家的艺术构思活动终止于艺术表现阶段,艺术构思与艺术表现不存在交错重叠的情况。

(×)

18.文学艺术创作过程自始至终都是用具体个别的形象来反映生活,很少有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

19.象征,是通过具体事物(象征物)直接地表现思想感情(象征义)的一种语言写作技巧。

(×)

20.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一种“人化”的过程,作家是为了“人化”而“人化”,是为了教育人。

(×)

21.作者就是创作某一文学作品的作家本人。

(×)

22.反讽所表示的某些情感与评价往往与实际上暗含的情感与评价截然相反。

(√)

23.文学艺术和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没什么区别,都以人和人生为研究对象。

(×)

24.作家笔下的世界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理解并根据这种理解进行重新创造的结果。

(√)

25.文学艺术在表现人类普遍情感的时候必须以独特的主观态度来表现。

(√)

26.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复制,是人性和人格的投影。

(×)

27.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一致的。

(×)

28.作家的艺术经验在于长期积累,一旦成型就会固定下来,一成不变。

(×)

29.作品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只是故事时间,而叙述时间是隐性的,读者需依靠理性和经验,从故事时间中去体认。

(×)

30.情节是在故事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故事组织构造的结果。

(√)

31.文学接受活动是“努力恢复原有的”信息的过程,这就说明在接受过程中不需要个人经验的介入。

(×)

32.整体象征并不是以形象来图解某种观念或思想,而是以作品自身的形象体系暗示和隐喻着观念或思想。

(√)

33.象征,是以具体事物或形象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话语方式。

(×)

34.从故事发展线索而言,从属事件即使省略了也不会影响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推进。

但从整个叙事而言,它们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

二、填空

1.克罗奇把(直觉)作为艺术的存在方式,科林伍德把(想象)作为艺术的存在方式。

2.(符号)属性是文学艺术的根本属性。

3.艺术积累实际上包括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观察了解生活)和(感受体验生活)。

4.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具有双重性特点,即(行动元)与(角色)。

5.文学的创作原则,体现着作家对文学创作艺术规律的体认和掌握。

这个原则的核心内容是(真实性)、(概括性)和(想象性)。

6.关于文学的源泉问题,历史上曾出现了三种主要的说法:

()、()、()。

7.时间对于叙事性作品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的,叙事学所说的时间的“双重性”是指(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

8.文学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操作运用上,基本表现手法,主要有(描写)、(叙事)、(抒情)和议论等。

9.人们把由文学语言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称为(韵律美)。

10.象征模式包括两个基本类型:

(具体)的象征和(整体)的象征。

11.反讽,又称(反语),这是将所要表述的真实意思以完全相反的方式传达出来的一种语言技巧。

它是一种依靠语境的压力而实现的正话反说。

12.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或者说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艺术积累)、(艺术构思 )、(艺术表现)这样三个阶段。

13.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材料进行创作的一种艺术活动,文学语言形成了自身的特殊要求,即(形象)性、(含蓄)性和(情感 )性。

14.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时,(艺术积累)是文学创作的第一步,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15.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共同发表过两篇文章阐述了自己对文学作品存在的看法,这两篇文章是(.《意图谬见》)、(《感受谬见》)。

三、单选

1.艺术想象与科学想象的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艺术想象与(A)因素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A情感B个性特征C自由幻想D人生体验

2.黑格尔说:

“人只有在认识他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时,才是符合他本身的存在规律而存在着。

人必须认识到推动他和统治他的那些力量,而向他提供这种认识的就是形式符合实体内容的诗。

”下列哪个选项不能从黑格尔的话中引申出来:

(B)

A人只有认识了自己和自己的处境才符合人区别于非人的属性。

B文学是展开人的价值的唯一的形式

C文学使人实现了人的独特属性

D文学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3.下列哪种说法不能成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这一命题的依据:

(D)

A语言是文学意义的中介形式

B语言是文学的直接构成因素

C语言决定了文学的特殊性

D语言能穷尽文学作品的意义

4.一般作品的情节是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构成的,而人物性格在(C)部分得到了充分而鲜明的表现。

A结局B发展C高潮D尾声

5.叙述视角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古典主义的叙述往往采用(A)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比他的人物知道得更多。

A叙述者﹥人物(从“后面”观察)

B叙述者=人物(“同时”观察)

C叙述者﹤人物(从“外部”观察)

D主人公视角

6.唐代刘知几讲:

“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这段话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哪种特点(C)

A精确性B形象性C含蓄性D情感性

7.叙述者=人物的这种叙述视角又称为(B),也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

A见证人视角B内焦点叙事C主人公视角D外视角

8.德谟克利特说:

“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

”从文艺的起源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强调的是:

(D)

A文艺起源于劳动

B文艺起源于巫术

C文艺起源于游戏

D文艺起源于模仿

9.有人在描述叙事性作品中的“时间”时曾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小说家在写书时可以像一把扇子似的把时间打开或折拢”。

这里所说的“时间”指的是(D)

A故事时间B心理时间C物理时间D叙述时间

10.艺术构思是整个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

作家的艺术构思起始于一定的(B)。

A直接素材B创作冲动C形象孕育D体验生活

11.《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歌永言”类似于文学源泉问题上的:

(B)

A再现说

B表现说

C能动反映说

D再现说和表现说

12.文学是一种经验形式这种观点认为(D)

A文学是一种作家的印象、直觉和想象

B文学是存在于作家心理中的艺术世界

C文学是一种与作家和读者的行为都无本质性关系的客观的固定的对象

D文学是阅读“作品”的这个历史性事件本身

13.(B)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A故事B情节C叙事D布局

14.有些小说家利用人物的记忆和内心活动,通过打乱时序的方法,重新组合,达到一种新的美学目的。

有人称之为“时间的歪曲”,或者称之为(B)。

A叙述时间B心理时间C物理时间D情节时间

15.艺术构思过程中,作家的构思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最常用的方式是(A)。

A综合法B分析法C概括法D提炼法

16.叙述者﹥人物的视角又叫做(D),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故事和讲述。

A见证人视角B主人公视角C内视角D“全知全能”视角

四、多选

1.“灵感”在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阶段都有可能出现,它有这样几个主要特点:

(ACD)

A突发性B灵活性C短暂性D突破性

2.关于文学存在,历史上曾出现的代表性观点有:

(ABCD)

A文学存在于作家的心理中

B文学作品的存在就是印刷品

C文学的基本存在形式是作品

D文学存在于读者对文学文本的阅读活动之中

3.心理事件模式的基础是人物的内心冲突及其活动规律,它有如下一些常见的具体形态(ABCD)

A意识流动与放射。

B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交错,而重在表现后者。

C外表为情节模式,骨子里是心理结构。

D在简单的外部故事框架中,切入丰富而独特的感官印象。

4.文学与科学(指自然科学)的主要区别包括:

(ABD)

A反映对象不同

B思维习惯不同

C创造的社会价值不同

D文学家与科学家的思想态度不同

E文学家与科学家的社会地位不同

5.“全知全能”视角的缺陷表现在(ABD)

A叙事的真实可信性受到怀疑和挑剔。

B这种叙事形态大体是封闭的,结构比较呆板。

C不利于全面刻画人物形象,为一般心理小说所不取。

D留给读者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迫使他们被动地跟着叙事跑。

6.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造型手段,描写的方式多种多样,具体可以分为(ABC)

A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B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C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D具体描写与概括描写。

7.艺术真实生成于对客观生活事件的艺术升华,它体现为(C)和(D)的统一。

A生活真实与现象真实

B想象真实与内蕴真实

C再现真实与表现真实

D现象真实与内蕴真实

8.叙事性作品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只是(A)时间,而(D)时间隐性的,读者需要依靠理性和经验,从叙述时间中去体认,或者根据这种体认在心目中将它复原出来。

A叙述时间B心理时间C物理时间D故事时间

9.作家在从事艺术构思时,构思方式不会是单一的,在综合的基础上,有时也采用(BCD)等方法,以求得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A心灵独白B强化突出C夸张变形D陌生化

10.在文艺起源的问题上,历史上形成的主要观点有:

(ABCD)

A模仿说B巫术说C游戏说D劳动说E再现说

11.无论谁充当叙述者,都不能简单地把他等同于作者或人物,以下哪几项属于叙述者的职能。

(ABCD)

A叙述职能B交际职能C管理职能D思想职能

12.作品的叙事本身就是在时间过程中完成的。

叙事学所说的时间的“双重性”是指(AB)

A故事时间B叙述时间C阅读时间D讲述时间

13.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相比,其特殊性在于:

(ABC)

A始终关切具有生命意义的人和人生

B用感性的形象来反映生活

C以主观态度来表现人生

D很少有理性的思考

E以语言为媒介

14.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

文学语言形成了自身的特殊要求,即(BCD)

A准确性B形象性C含蓄性D情感性

15.提出文学艺术起源于巫术这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BC)

A席勒B爱德华·泰勒C弗雷泽D斯宾塞E克罗奇

五、简答

1.谈谈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答:

a一般而言,情节、事件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因此同情节相比,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

  b因为社会历史本由人的活动所构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叙事文学中的地位,文学要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写人。

从文学的本质上说,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决定了文学必须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去反映人。

正因为如此,在叙事作品的各种题材中,都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c但是,在有些情节小说中人物不过是为了构造情节而设置的,本身见不出完整的、活生生的真实性格特征来,人物只是情节发展中的行动元。

2.作家内心形象的成熟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答:

形象的萌发、形象的孕育、形象的成形三个步骤。

3.简述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答:

首先,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直接、巨大和深刻的:

第一,特定的政治局面会影响到文学的思想价值和审美风格。

第二,政治斗争的形势会影响到文学的方向和性质。

第三,处于统治地位的政治集团所制定和推行的方针政策及统治者的个人好恶,也会影响到文学的繁荣或萧条。

  其次,文学对政治的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

文学的形象的、隐喻的和象征的表现方式决定了文学是通过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人们的社会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的。

4.人物描写包括哪些方面?

答:

主要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5.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是什么?

答:

.

(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文学一经产生就有自身的独立性,并且会对经济基础产生积极的影响。

(3)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和文学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影响都是间接的,而且会受到文学艺术审美规律的选择。

6.简述“全知全能”叙述视角的优点。

答:

优点:

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便于全方位地描述人物和事件。

叙事朴素清晰,读者读起来觉得轻松,也是它的一个优点。

7.布局的一般原则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主要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8.简述叙述者﹤人物这种叙述视角的优缺点.

答:

优点:

极富戏剧性和客观演示性,叙事的直观、生动使得作品表现出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缺点:

很难进入人物内心,不利于全面刻画人物形象,也就为一般的心理小说所不取,而且作者直接明显的介入很困难,这样用于写日常题材往往缺乏力度。

9.如何理解作家经验的内省?

答:

a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是作家进行创作的宝贵财富,但它们都不能直接体现、直接运用在文学创作当中,都需要经过经验的内省,对其再次消化、认识和把握。

只有内省后的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才有可能进入审美创造的视野,才有可能真正转化为文学创作的基础。

b经验的内省是一种审美体验逐步深入的过程,也是一种回忆咀嚼、一种内化升华的过程。

c一般是从对记忆表象的回忆开始,突出体现于审美体验的深化。

10.如何认识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

答:

.“灵感”是指作家在偶然机遇的触发下,艺术想象高度活跃,艺术技巧超常发挥,创作进程短时间内突飞猛进的心理状态。

具有突发性、短暂性、突破性的特点。

并且在其偶然性的表面现象中,存在着必然的因素。

11.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和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相比有哪些特殊性?

.答:

(1)在反映对象上,作家观察、体验和表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及人生。

  

(2)在反映方式上,文学艺术以感性形式来把握世界。

  (3)在反映态度上,文学艺术以富有主观色彩的审美眼光来重写人生。

12.简述文学与科学的关系。

答:

区别:

(1)反映对象上的差别。

文学的主要反应对象是人生。

科学以发现自然规律和利用自然规律创造物质文化为目的。

  

(2)科学家与文学家在从事各自事业时的理想态度不尽相同。

  (3)科学与文学在思维习惯上不同。

  联系:

一方面,人生是文学的直接对象,而科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生。

科学和文学一样都需要感情的推动,需要形象思维的帮助。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也会涉及科学的知识,文学的谋篇布局等也需要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

13.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事件、人物和场景,试对这三者加以展开说明。

答:

事件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在叙述中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在叙事性作品中,事件和情节得以发生发展的动力就是人物,但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场景就是叙事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活动的场所。

六、论述与应用

1.论述文学语言的特殊要求是什么?

适当举例说明。

答:

a形象性。

就是强调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要自觉调动发挥语言的唤起表象的功能,展开具体的刻画描写,状物摹形,绘声绘色,来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

形象性的文学语言,重在通过刻画描写以展现事物、现象的形态特征和内在神韵,力求具体、恰当、鲜明、生动,积极营造如在眼前、镜像逼真的艺术效果。

  b含蓄性。

不仅在于表达的曲折委婉,更在于涵义的深厚丰富。

因此,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就应该充分拓展、挖掘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增强语言的内在张力,在表层字面意义之外包容进更为丰厚的内在深层意义。

  c情感性。

文学语言的情感性,蕴含在语言所构成的意象和语言表达的形式之中,主要是通过词语、句式、语调等方面体现出来的。

2.谈谈你对“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答:

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在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1)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中产生的文学,所反映的内容也都是不同的。

  

(2)社会历史的发展一定会推动文学形式的发展。

一是从文学本身看,文学内容的变化要求文学形式与之相适应。

二是从文学的外部看,一方面社会要求文学形式的变化,另一方面物质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文学形式的变化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3.阐述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如何?

答:

a文学创作中强调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

一般来说,艺术真实是与生活真实相对的。

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即社会生活客观存在的实际事实,它的特点就是客观实在性。

艺术真实则是作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按照其审美理想和生活逻辑,对生活材料加以艺术概括、提炼、加工,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

  b艺术真实不同于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能让读者觉得现实生活真的就是如此。

这是因为艺术真实更为贴近生活的本质,更符合生活的逻辑和规律。

艺术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

艺术真实体现为现象真实与内蕴真实的统一。

艺术真实同时也体现为再现真实与表现真实的统一。

  c总之,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它是依据生活内在逻辑而确立的假定的真实,它既是对生活现象的真实体现和审美升华,又是对社会本质、规律的真实把握;它将再现与表现融为一体,是经过艺术创造而达到的真善美的统一。

4.结合作品谈谈三种叙述模式。

答:

情节模式就是以情节结构作品的叙述模式。

在小说艺术的幼年阶段,由于艺术手段的缺乏,为了吸引读者,只得求助于情节。

这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最常见的模式。

举例《水浒》、《西游记》。

  心理事件模式的基础是人物的内心冲突及其活动规律。

这种模式有几种具体形态:

意识流动与放射;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交错,而重在表现后者;外表为情节模式,骨子里是心理结构;在简单的外部故事框架中,切入丰富而独特的感官印象。

如《红高粱》等。

  象征模式,有具体的象征和整体的象征。

具体的象征中,象征物直接进入作品的结构并推动着作品的发展,它就是一个须臾不可离的道具,作品紧紧围绕着它来展开。

如陆文夫的《井》。

在整体象征小说中,其象征涵义并不是来自特定的意象,而是来自形象体系的整体。

如韩少功的《归去来》。

 

《文学理论研究》二

一、判断

1.“第二文本”即作者意义的文本。

(×)

2.一般说来,阅读身份主要是在现实的阅读活动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因而读者在进入实际阅读活动之前所具有的原来身份,不会在文学阅读中起重要作用。

(×)

3.影视文学即电影和电视剧。

(×)

4.“误读”就是指对作品错误和歪曲的理解。

(×)

5.阅读在现实的意义上是功利的、有目的的,因此有时他人的立场也会在阅读中产生意义。

(√)

6.就一篇抒情作品而言,抒情动机是多方面的、交叉的,而不是单一的。

(√)

7.在抒情性作品中,夸张是服务于情感需要的。

(√)

8.我国古典小说理论主要是人物中心论。

(√)

9.抒情性作品主要从主观内部世界入手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主观情感

世界。

(√)

10.在喜、怒、哀、乐等诸多情感体验中,一定隐含着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客

观评价。

(×)

11.诗歌是文学史上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

它起源于原始时代结合着简单语言的劳动呼号,后来作为劳动的伴唱及庆祝丰收时的祝祷,与音乐、舞蹈一同得到发展。

(√)

12.在中国古代,间接抒情的方式得到了比较自觉的发展,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一切景语皆情语”。

(√)

13.对于体裁的分类,雨果认为抒情的、叙事的、戏剧的三种分类应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出发加以理解。

(×)

14.梁太子萧统所编的《文赋》是我国第一部按文体聚类区分的文学总集,它的分类是第一次真正“文学”本体意义上的分类。

(×)

15.文学阅读是文学研究的基础环节和基本层次,任何文学研究都是建立在文学阅读的基础之上的。

(√)

16.阅读先见实际上就是一种偏见。

(×)

17.作为抒情话语,对比主要不体现在形式上,而重在内容。

(√)

18.魏晋南北朝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出现的不少文学理论著作中的分类意义重要,影响深远,首先是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了文体问题。

(×)

19.文学阅读就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形象的心理过程。

(×)

20.美国戏剧家黑格尔标举“社会冲突”,认为“一次戏剧冲突必须是一次社会性冲突”。

(×)

21.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我们不妨说,散文中的一切真实都是作者意识中的真实。

(√)

22.作为抒情话语,对比主要不体现在形式上,而重在内容。

(√)

23.在启蒙运动中,小说作为启蒙思想的武器迅速崛起于英法德诸国,因此17世纪被称为“小说的世纪”。

(×)

24.人们思想感情的矛盾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是悖论这种抒情话语形式产生的基础。

(√)

25.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在摹仿对象上,“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

(×)

26.在抒情性作品中,抒情者是常常借具体可感的事物、景物来传达内心抽象的思想感情的。

(√)

27.早期的诗歌和音乐密不可分。

后来诗歌虽然和音乐分化开来,但音乐的物质仍保留在诗歌中,成为诗歌的美学特征体裁标志之一,如:

法国诗人魏尔仑提出“音乐先于一切”的主张。

(√)

28.诗与音乐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借助于声音形式以表现情感运动。

(√)

29.从体裁的分类上来说,西方传统上把书面写成的作品分成韵文和散文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