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2439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7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docx

控制理论离线作业

1-3(a)、图(b)所示系统的方框图。

给出图

(b)

检测偏差,纠正偏差。

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

1-1(a)所示系统正确的反馈连

所示系统中哪个是有差系统,哪个是无差

图1-1调速系统工作原理图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控制理论》课程作业

姓名:

王超学号:

716076202010

年级:

16秋学习中心:

海盐学习中心

第一章

1-1与开环系统相比,闭环系统的最大特点是:

1-2分析一个控制系统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3图1-1(a),(b)所示均为调速系统。

(1)分别画出图线方式。

(2)指出在恒值输入条件下,图1-1(a),

系统,说明其道理。

1-4图1-3(a),(b)所示的系统均为电压调节系统。

假设空载时两系统发电机端电压均为110V,试问带上负载后,图1-3(a),(b)中哪个能保持110V不变,哪个电压会低于110V?

为什么?

图1-3电压调节系统工作原理图

1-5图1-4是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

试说明系统自动控制大门开、闭的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图1-4仓库大门自动开闭控制系统

1-6控制系统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

1-7负正反馈如何定义?

1-8若组成控制系统的元件都具有线性特性,则称为线性控制系统。

1-9控制系统中各部分的信号都是时间的连续函数,则称为连续控制系统。

1-10在控制系统各部分的信号中只要有一个信号是时间的离散信号,则称此系统为离散控制系统。

第二章

(t)为输

C(电

2-1试建立图2-1所示各系统的微分方程。

其中外力F(t),位移x(t)和电压ur

f(阻尼系数),R(电阻),

入量;位移y(t)和电压uc(t)为输出量;k(弹性系数)

容)

和m(质量)

均为常数。

 

+

 

 

 

2-2试证明图2-2中所示的力学系统(a)和电路系统(b)是相似系统(即有相同形式的数学模型)。

2-3假设某容器的液位高度h与液体流入量Qr满足方程ddhtSh1SQr,

式中S为液位容器的横截面积,

为常数。

若h与Qr在其工作点

(Qr0,h0)附近做微量变

 

化,试导出h关于Qr的线性化方程。

2-5求下列各拉氏变换式的原函数。

(1)

X(s)

s

e

s1

(2)

X(s)

1

3

s(s2)3(s3)

(3)

X(s)

s1

2

s(s22s2)

2-6已知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

c(t)12e2tet,试求系统

的传递函数和脉冲响应。

2-7已知系统传递函数C(s)22,且初始条件为c(0)1,c(0)0,试R(s)s23s2

求系统在输入r(t)1(t)作用下的输出c(t)。

2-8求图2-4所示各有源网络的传递函数Uc(s)

Ur(s)

 

2-9某位置随动系统原理框图如图2-5所示,已知电位器最大工作角度Qm=3300,功率放大器放大系数为k3。

(1)分别求出电位器的传递函数k0,第一级和第二级放大器的放大系数k1,k2;

(2)画出系统的结构图;

(3)求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Qc(s)Qr(s)。

 

2-10飞机俯仰角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2-7所示,试求闭环传递函数Qc(s)Qr(s)。

2-11已知系统方程组如下:

X1(s)G1(s)R(s)G1(s)[G7(s)G8(s)]C(s)

X2(s)G2(s)[X1(s)G6(s)X3(s)]

X3(s)[X2(s)C(s)G5(s)]G3(s)

C(s)G4(s)X3(s)

试绘制系统结构图,并求闭环传递函数

C(s)。

R(s)

2-12试用结构图等效化简求图2-9所示各系统的传递函数C(s)R(s)

 

 

 

2-13已知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2-11所示,求输入r(t)31(t)时系统的输出c(t)。

2-14试绘制图2-12所示系统的信号流图。

2-15试绘制图2-14所示信号流图对应的系统结构图。

2-16试用梅逊增益公式求2-12题中各结构图对应的闭环传递函数。

2-17试用梅逊增益公式求图2-16中各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2-18已知系统的结构图如图2-17所示,图中R(s)为输入信号,N(s)为干扰信号,试

求传递函数C(s),C(s)。

R(s)N(s)

2-19如图2-18所示,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s)

1

s(s3)

且初始条件为c(0)1,c(0)0。

试求:

1)系统在r(t)1(t)作用下的输出响应c(t);2)系统在r(t)2(t)2t作用下的静态误差ess

R(s)

1

C(s)

s(s3)

图2-18

 

求:

(1)

(2)

2-20系统如图

系统的微分方程

系统的传递函数

2-19所示

图2-19

系统初值为0)

 

第三章

3.1已知二阶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GB

36

2s29s36

试求单位阶跃响应的tr,tm,δ%,ts和振荡次数N的数值?

3.2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K(s)

1

s(s1)

试求系统的性能指标,峰值时间,超调量和调节时间。

3.3

%=25%,峰值时间

如图3-1所示系统,假设该系统在单位阶跃响应中的超调量

tm=0.5秒,试确定K和τ的值。

X(s)

图3-1

3.4已知系统的结构图如图3-2所示,若x(t)21(t)时,试求:

(1)当τ=0时,系统的tr,tm,ts的值。

(2)当τ≠0时,若使δ%=20%,τ应为多大。

图3-2

 

3.5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K(s)

K

s(Ts1)

 

若T=0.1

秒,试求开环放大系数K=10/s和K=20/s时:

(1)

阻尼比及无阻尼自然振荡角频率n。

(2)

单位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和调节时间ts。

3.6

(1)

(2)

(3)

(4)

什么叫时间响应

时间响应由哪几部份组成?

各部份的定义是什么?

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各部分反映系统哪些方面的性能?

时域瞬态响应性能指标有哪些?

它们反映系统哪些方面的性能?

3.7设系统的特征方程式为

s46s312s211s60试判别系统的稳定性。

3.8设系统的特征方程式为

s32s2s20

3.9系统特征方程式为

s62s58s412s320s216s160试判别系统的稳定性。

3.10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k(s)

K

s(0.1s1)(0.25s1)

试求k的稳定范围。

3.11已知开环传递函数分别为

10

s(s1)

10

s(2s1)

的两个系统,试求它们的静态误差

系数和动态误差系数以及输入为x(t)R0R1tR2t时的稳态误差(其中R0、R1、R2均为正常数)。

3.12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K(s)1000,试求在输入信号为

Ks(s10)

x(t)12t作用时的稳态误差。

3.13

(1)系统的稳定性定义是什么?

(2)系统稳定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什么?

(3)误差及稳态误差的定义是什么?

3.14设控制系统如图

3-3所示,其中输入信号

x(t)t,扰动信号n(t)1(t),试计

算该系统的稳态误差。

X(s)

E(s)

图3-3

3.15已知单位反馈随动系统如图3-4所示。

若K16,T0.25s。

试求:

1)典型二阶系统的特征参数和n;

2)暂态特性指标Mp和ts(500);

3)欲使Mp160,当T不变时,K应取何值。

R(s)

K

C(s)

s(Ts1)

图3-4随动系统结构图

3.16设二阶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3-5所示。

如果该系统为单位反馈控制系统,试确定其开环传递函数及闭环传递函数。

c(t)

图3-5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3.17控制系统框图如图3-6所示。

要求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超调量

M9.5%

Mp9.5%,且峰值时间

tp0.5s。

试确定K1与的值,并计算在此情况下系统上升时间

tr和调整时间ts(200)。

图3-6控制系统框图

3.18设系统的特征方程式分别为

1.s42s33s24s50

s42s3s22s10

3.s5s43s33s22s20试用劳斯稳定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3.19已知系统结构图如图3-7所示,试确定使系统稳定的K值范围。

3.20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

R(s)

K

s(s1)(s2)

C(s)

1)

10

s(0.1s1)(0.5s1)

10(sa)

G(s)s2(1s0(s1)(sa)5)(a0.5)

试求:

1.静态位置误差系数Kp、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和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Ka;

2

2.求当输入信号为r(t)1(t)4tt时的系统的稳态误差。

3.21设控制系统如图3-8所示,输入信号

试求使ess0.5的K值取值范围。

3.22设控制系统如图所示

r(t)

rt46t3t2..求ess

3.23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K

s(sa)

若要求系统的阶跃响应的瞬态性能指标为

p,10%,ts(5%)2

试确定参数K和a的值。

第四章

4-1.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K*(s2)

s(s1)

 

试从数学上证明:

复数根轨迹部分是以(

4-2.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K(s1)

s(s2)(s3)

试绘制闭环系统的概略根轨迹。

-2,0j)为圆心,以2为半径的一个圆。

 

4-3.设某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2K(s1),试绘制该系统的根轨迹s2(0.1s2)

图。

4-4.以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s)H(s)

K

s(s4)(s24s20)

试绘制闭环系统的根轨迹。

 

G(s)K(1s),k的变换范围为0,试绘s(s2)

1(sa)

G(s)42,a的变化范围为[0,],试绘

s2(s1)

4-5.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制系统根轨迹。

4-6.以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制系统的闭环根轨迹。

4-7.已知开环零、极点分布如图4-6所示。

试概略绘制相应的闭环根轨迹图。

4-8.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s)

K*(s3)

s(s1)

试作K*从0的闭环根轨迹,并证明在[s]平面内的根轨迹是圆,求出圆的半径和圆心。

4-9.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s)

K

s(0.2s1)(0.5s1)

试概略绘出系统根轨

迹图(要求确定分离点坐标d)。

4-10.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要求确定分离点坐标d)。

G(s)

K*(s5)

s(s2)(s3)

试概略绘出系统根轨迹图

4-11.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根轨迹图(要求算出出射角)。

G(s)

K*(s2)

(s1j2)(s1j2)

试概略绘出系统的

 

4-12.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统的根轨迹图(要求算出出射角)。

G(s)

K*(s20)

s(s10j10)(s10j10)

,试概略绘出系

 

4-13.已知系统如图4-12所示。

作根轨迹图,要求确定根轨迹的出射角和与虚轴的交点。

并确定使系统稳定的K值的范围。

 

4-14.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s)

20

(s4)(sb)

试作出b从0变化时的根轨迹。

4-15.设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

2

s2(sa)K(s1)0(a0)

(1)当a10时,作系统根轨迹,并求出系统阶跃响应分别为单调、阻尼振荡时(有复极点)K的取值范围。

(2)若使根轨迹只具有一个非零分离点,此时a的取值?

并做出根轨迹。

(3)当a5时,是否具有非零分离点,并做出根轨迹。

4-16.试作图4-16所示系统K从0时的系统根轨迹图,并确定使系统稳定的K值范围。

 

1)

4-17.做出图4-18所示系统的根轨迹,图中H(s)分别为

H(s)1

2)

H(s)s1

(3)

H(s)s3

4-18.设控制系统如图4-20所示,为了使系统闭环极点为s1,21j3,试确定增益K和

速度反馈系数Kh的数值,并利用Kh值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图。

 

4-19.为了使图4-22所示系统的闭环极点的希望位置为s1,21.6j4,在前向通路中串

入一个校正装置作补偿,其传递函数为

Gc(s)

s2.5

sa

图中

G(s)

s(s1)

试确定

(1)所需的a值。

(2)所希望的闭环极点上的K值。

(3)第三个闭环极点的位置。

4-20.设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

G(s)

K*(s2)

s(s1)(s3)

试作系统的根轨迹。

2)

求当0.5时,闭环的一对主导极点值,并求其K及另一个极点。

3)

求出满足

(2)条件下的闭环零、极点分布,并求出其在阶跃作用下的性能指标。

4-2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s(s2)(s22s2)

试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并确定系统输出为等幅振荡时的闭环传递函数。

第五章

5-1设一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s)210(s1)10(s1)

s24s20(s2j4)(s2j4)

5-1

试绘制该系统的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

5-2

试绘制下列开环传递函数的奈奎斯特曲线:

10

G(s)H(s)

(1s)(10.1s)

5-3

已知0型系统、I型系统和II型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分别为

K1010

G0(s)K3、G1(s)10、G2(s)210

0(1s)31s(1s)2s2(1s)

试绘制它们对应的奈氏图。

5-4

已知一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1s0(1(100.5.1ss))

s(10.5s)

试绘制开环系统的伯德图。

5-5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5

G(s)H(s)

(s0.5)(s1)(s2)

试用奈氏判据判别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5-6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G(s)H(s)s(1s1)0(s2)

试判别该系统的稳定性。

5-7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K(T2s1)

G(s)H(s)22

s2(T1s1)

试分析时间常数T1和T2的相对大小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画出它们所对应的奈氏图。

5-8

已知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K

G(s)H(s)

Ts1

试用奈氏判据确定该闭环系统稳定的K值范围。

5-9设一时滞控制系统如图5-12所示。

已知图中的G1(s)1/s(s1)(s2),试分析滞后时间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5-10已知单位负反馈最小相位系统A的开环频率特性曲线如图所示,

(1)试求系统A的开环传递函数,并计算相位裕量;

(2)如把曲线1的abc改为ab'c而成为系统B,试定性比较A与B的性能。

5-11若某二阶环节的

为正值的幅相特性如图所示,图a中A点频

时幅相特性的实部为-2a,a为大于零的常数。

求:

1)开环传递函数;

2)若a1,试求1、2

 

5-12已知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K

G(s)

s(10.2s)(10.05s)

试求:

1)K=1时系统的相位裕量和增益裕量。

(2)要求通过增益K的调整,使系统的增

益裕量20lgKg20dB,相位裕量40。

5-13已知二个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分别为

系统I:

C(s)1,系统Ⅱ:

C(s)1

R(s)s1R(s)3s1

试比较两个系统带宽的大小,并验证具有较大带宽的系统比具有较小带宽的系统响应速度快,

对输入信号的跟随性能好。

5-14某一阶环节的为正值的幅相特性曲线如图所示,写出其传递函数。

5-15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应用奈氏判据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G(s)H(s)

K(s1)

s(s1)

K0

5-16设开环系统Nyquist曲线如下图所示,要求

(1)判断闭环系统稳定性,并简要说明理由。

(2)如系统不稳定,试求出位于s右半平面的闭环极点数。

5-17单位反馈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如右图,试求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s)。

5-18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90

s(0.1s1)

试求闭环频率特性指标Mr和r。

3

5-19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H(s),要求

(1)绘制系统Nyquist

s(s1)(s2)

曲线;

(2)从图中求出系统相角裕量和幅值裕量Kg;(3)判断系统稳定性;(4)

使系统稳定的开环放大系数K的范围。

5-20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KG(s)H(s)

s(0.2s1)(0.1s1)

要求

(1)绘制系统K=10时的Bode图;

(2)从图中求出系统的相角裕量、幅值裕

量Kg(dB)和幅值穿越频率c。

(3)为使Kg(dB)=20dB,K应为多大?

(4)为使

=30o,K应为多大?

第六章

6-1.

G0(s)

k

s(0.5s1)

要求kv2050m10dB

 

6-2某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4K,设计一个超前校正装s(s2)

置,使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20s1,相位裕度50,增益裕度

20lgh不小于10dB。

6-3控制系统如图6-3所示。

若要求校正后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等于30s1,相位裕度不低于40,幅值裕度不小于10dB,截止频率不小于2.3rad/s,设计串联校正装置。

R(s)

K

s(0.1s1)(0.2s1)

C(s)

 

图6-3控制系统

6-4未校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设计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下列性能指标:

G0(s)1Kv1。

s(16s1)(21s1)

在最大指令速度为180/s时,位置滞后误差不超过1;相位裕度为453;幅值裕度不低于10dB;过渡过程调节时间不超过3s。

6-5已知某一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如图6-6所示。

设计一串联校正装置Gc(s),使校正后的系统同时满足下列性能指标要求:

跟踪输入r(t)21t2时的稳态误差为

0.1;相位裕度为45

r(t)

Gc(s)

1s

c(t)

图6-6单位反馈控制系统

6-6已知某一控制系统如图6-7所示,其中Gc(s)为PID控制器,它的传递函数

K

为Gc(s)KpiKds,要求校正后系统的闭环极点为10j10和-100,确定s

PID控制器的参数Kp,Ki和Kd

图6-7

4s(s2)

6-7单位反馈系统

G0(s)

 

G0(s)

要求指标:

ζ=0.5ωn=4

G0(s)

+

6-8超前校正的原理是:

6-9滞后校正的原理是:

6-10滞后-超前校正原理:

6-11设有一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Gk(s)

4k

s(s2)

要求稳态速度误差系数KV=20(1/s),相位裕量不小于50。

,增益裕量不小于10(dB),试设计一超前校正装置,满足要求的性能指标。

6-12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Gk(s)

K

s(0.2s1)(0.5s1)

要求的性能指标为:

Kv201/s,相角裕量不低于35o,增益裕量不低于10db,试求串联滞后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6-13设某单位反馈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

Gk(s)

K

s(s1)(0.125s1)

要求Kv=20(1/s),相角裕量''=500,剪切频率c''2,试设计串联滞后一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性能指标要求。

6-14位置随动系统如图6—11所示,其中K

Gk(S)

ks(0.9s1)(0.007s1)

要求串入校正装置Gc(s),使系统校正后满足下列性能指标:

(1)系统仍为I型,稳态速度误差系数Kv1000(1s),

(2)调节时间ts0.25(s),超调量P%30%。

Y(s)

U(s)

Gk(s)

图6—11位置随动系统

6-15设系统如图6—13(a)所示,其开环传递函数

Gk(s)

K

s(s2)(s5)

要求校正后系统稳态速度误差系数不小于5(1s),单位阶跃响应超调量不大于40%,调

节时间小于6s。

试求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图6—13控制系统

6-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