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18313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9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9页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9页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9页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页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页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页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页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页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页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页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页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页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页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docx

本科儿科护理学重点复习

第二章生长发育

第一节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一、生长发育规律

  

(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生长发育在整个小儿时期不断进行,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

在婴儿期是生长发育第一个高峰期,在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第二个高峰期。

  

(二)各系统器官的不平衡性:

神经系统发育最早,生殖系统发育最晚,幼儿脂肪组织发达,年长儿肌肉组织发达。

(三)个体差异性

  (四)顺序性

  小儿各器官功能的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一)遗传:

身高、体态、长相,

  

(二)性别:

身高、体态随着性别的不同而不同。

  (三)母孕情况:

胎儿在宫内的发育受孕母的生活环境、营养、情绪、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

  (四)营养:

  (五)生活环境

  (六)疾病与药物

第二节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

 一、体格生长常用的指标及测量方法

  

(一)体重

  体重是各器官、组织和体液的总重量,衡量小儿体格生长发育、营养情况的最重要指标;是临床给药、输液计算其量的依据。

  小儿年龄越小,体重增长越快。

  标准:

出生时:

体重约为3㎏

  1-6月:

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7(㎏)

  7-12月:

体重(㎏)=6(㎏)+月龄×0.25(㎏)

  1周岁:

体重(㎏)=出生体重(㎏)×3

  2周岁:

体重(㎏)=出生体重(㎏)×4

  2-12岁:

体重(㎏)=年龄×2(㎏)+8(㎏)

  图2-3儿童测量体重的方法

  体重測量要求儿童穿最少的衣物,或者裸体進行量度,其精確度0.1kg。

  

(二)身高(身长)

  身高(身长)包括头部、脊柱和下肢的长度(从头顶到足底的长度);三部分发育进度不同头部发育较早、下肢发育较晚;为检查其比例可测上下部量。

  影响因素:

遗传、营养、内分泌、运动、疾病。

  标准出生时:

身高(㎝)=50(㎝)

  6个月:

身高(㎝)=65(㎝)

  1周岁:

身高(㎝)=75(㎝)

  2周岁:

身高(㎝)=85(㎝)

2-12岁:

身高(㎝)=年龄×7+70(㎝)图2-5儿童测量身高的方法

 (三)坐高

  坐高是指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

下肢增长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加快。

(四)头围

  头围是指经眉弓、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

  标准:

出生时:

头围(㎝)=34(㎝)

  6个月:

头围(㎝)=44(㎝)

  1周岁:

头围(㎝)=46(㎝)

  2周岁:

头围(㎝)=48(㎝)

  5周岁:

头围(㎝)=50(㎝)

  15周岁:

头围接近成人

  (五)胸围

  胸围是指沿乳头下缘水平环绕胸部一周的长度。

  标准:

出生时:

胸围(㎝)=32(㎝)

  1周岁:

胸围(㎝)=头围=46(㎝)

1周岁后:

胸围(㎝)=头围+年龄数

  (六)腹围

  腹围是指平脐(小婴儿以剑突与脐之间的中点)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

  标准2周岁前:

腹围约等于胸围

  2周岁后:

腹围小于胸围

  (七)上臂围

  上臂围是指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

评估小儿营养状态。

 二、体格生长的评价

  1.均值离差法—常态分布

  2.中位数、百分比法—正态、非正态分布

  3.指数法

  4.三项指标综合评价法—WTO推荐

 三、骨骼的发育

  

(一)颅骨的发育 

颅骨的发育※前囟后囟颅骨缝

组成顶、额骨顶、枕骨顶、额、枕骨

出生时大小1.5-2.0㎝很小很小

闭合时间1-1.5岁6-8周3-4个月

  颅骨发育的异常:

  囟门闭合过早见于小脑畸形

  囟门闭合过晚见于佝偻病、呆小病、脑积水

  前囟饱满见于颅内压增高

  前囟凹陷见于脱水

  囟门、颅骨缝加宽见于脑积水

  

(二)脊柱的发育

  1岁内增长最快,形成三个自然弯曲。

  新生儿时轻微后凸,3个月抬头时出现颈椎前凸,6个月会坐时出现胸椎后凸,1岁能行走时出现  腰椎前凸,6-7岁被脊柱两侧韧带固定。

 

  (三)长骨的发育

  骨龄:

骨化中心与标准图谱比较,相当于某一年龄标准图谱时,该年龄即为骨龄。

  正常情况下,干骺端软骨软化和骨膜下成骨作用使长骨增长,干骺端骨骼融合使长骨增粗。

左腕骨骨化中心(3个月-10岁)10个,1-9岁骨化中心的数目为其岁数加1。

  骨龄落后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生长激素缺乏症。

骨龄超前可见于中枢性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多症。

四、牙齿的发育

  乳牙:

出牙时间为4—10月,出齐时间2—2.5岁,数量20(月龄-4-6)。

  恒牙:

出牙时间为6岁,出齐时间20—30岁,数量32颗。

  出牙迟缓、牙质发育差多见于:

严重营养不良、佝偻病、甲状腺功能低下、21-三体综合征

 五、脂肪组织与肌肉的发育

  女孩青春期脂肪组织明显增多,男孩青春期肌肉组织明显增多。

 六、生殖系统发育 

表现年龄(岁)特征

体格生长第二性征

青春前期10-13加快开始出现

青春中期14-16达高峰全部出现

青春后期17-20停止完全成熟

第三节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

 一、神经系统的发育

  1.胚胎时期神经系统最早(24日神经管)形成。

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在胎儿5个月开始分化、3岁分化完成;神经纤维4岁完成髓鞘化;所以婴儿时期神经冲动传入大脑,慢、易泛化。

  2.小儿出生时脑重370g,7岁时脑重量同成人(1500g),儿童时期脑发育最迅速,耗氧量大(50﹪)。

  3.小儿出生时脊髓已较成熟,脊髓神经下端在第1-2腰椎位置,4岁时下端上移到第1腰椎,故穿刺时要注意。

婴幼儿以4-5腰椎间隙为宜,4岁后同成人。

  4.生理反射:

二、感知的发育

  

(一)视感知的发育

  新生儿在15-20cm内视觉最清楚,2个月时能协调注视物体,3个月时头和眼能协调很好,4个月时能认母,5个月时能注视远离的物体,2岁时能两眼协调好,6岁后视力才达1.0。

  

(二)听感知的发育

  新生儿生后数天,听力已很好,3个月有定向反应,6个月可辨认父母声音,8个月可辨认语言意义,4岁听觉发育完善。

  (三)味觉和嗅觉的发育

  新生儿生后嗅、味觉基本发育成熟,4-5个月对食物味道的微小改变很敏感。

 

  (四)皮肤感觉的发育

  新生儿生后皮肤觉已存在,2-3岁能区别物体大小、软硬、冷热,5岁能区别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

  (五)知觉的发育

  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综合反映,如空间和时间知觉。

  小儿1岁末开始有时间和空间的知觉,3岁能辨上下,4岁能辨前后,5岁有时间概念,能辨自身左右。

 三、运动功能的发育

  运动功能的发育是以脑的发育为前提的。

小儿运动发育的规律:

头-尾、近-远、不协调-协调、粗-细、正向-反向的动作。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小儿运动发育过程:

1.5岁—爬台阶,2岁—双脚跳、用勺吃饭,3岁—能跑、洗手和脸,4岁—爬楼梯、穿鞋,5岁—单脚跳、系鞋带。

四、语言的发育

  语言的发育经过发音、理解、表达三个阶段

  

(一)语言准备(0-1岁)

  1个月发喉音—哭

  2个月发元音—啊

  6个月发辅音—哥

  8个月发语音—妈妈

  

(二)语言理解(1-1.5岁)有意思的发音

  (三)语言表达(1.5-3岁)由单词到句子

 五、心理活动的发展

  

(一)注意力的发展

  

(二)记忆力的发展

  (三)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

  (四)想象的发展

  (五)情绪、情感的发展

  婴儿与亲人的依恋感情是小儿社会性发展的最早表现,9-12个月时依恋情绪达到最高峰。

  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反应逐渐稳定,但青春期的少年情感丰富、强烈,容易激动,自我意思增强和认知、判断能力下降的矛盾,对家长、老师的意见产生逆反心理,并出现偏离社会的规范行为。

  (六)意志的发展

  1.意志的定义:

意志指自觉主动克服困难以完成预期目标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种类:

积极的意志—自觉、坚持、果断、自制等。

  消极的意志—依赖、顽固、冲动等。

  3.小儿意志的特点:

婴幼儿期即为意志发展的萌芽,随着年龄增长,应培养儿童积极的意志、自制能力,责任感和独力性等优秀品质。

  (七)性格的发展

  性格是重要的心理特征,生活环境和教育因素对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第四节小儿发展理论

 一、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1.口腔期

  2.肛门期

  3.性蕾期

  4.潜伏期

  5.生殖期

 二、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婴儿期:

信任—不信任期,子母间的信任感

  2.幼儿期:

自主—疑虑期,自我控制和自信感

  3.学龄前期:

主动—内疚期,自主感的培养

  4.学龄期:

勤奋—自卑期,竞争与合作,遵守规则

  5.青春期:

自我认同—角色紊乱期,自我认同感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感觉运动期(0-2岁)感觉运动期(0-2岁)思维特点由被动到主动实验。

  2.运筹前期(2-7岁)思维特点自我为中心。

  3.具体运筹期(7-11岁)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直觉思维)。

  4.形式运筹期(11岁后)思维特点综合、分析、比较的思维方法(逻辑思维)。

第五节小儿生长发育中的特殊问题及干预

 一、生长发育偏离

  1.低体重

  2.体重过重

  3.消瘦

  4.矮身材

 二、心理行为异常

  1.屏气发作

  2.吮拇指癖、咬指甲癖

  3.习惯性会阴部摩擦动作

  4.遗尿症

  5.学习困难

  6.攻击性行为

  7.破坏性行为

第三章儿童保健

第一节各年龄期儿童保健

 一、胎儿期保健

胎儿期指从卵子和精子结合到小儿出生(约294天)

  包括:

妊娠早期—从精、卵结合到12周前

  妊娠中期—妊娠13周到28周前

  妊娠晚期—妊娠28周到42周

  胎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容易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胚胎期,母亲患感染性疾病可引起小儿先天畸形。

所以要注意妊娠早期的保健。

  

(一)预防先天畸形

  1、预防遗传性疾病

  2、预防孕期感染

  3、避免接触射线

  4、避免化学物质的污染

  5、及时治疗慢性病

  6、慎用药物

  

(二)保证充足营养

  (三)保证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保证产时、产后保健

 二、新生儿期保健

新生儿期指从胎儿出生后脐带结扎至出生后28天。

新生儿期是小儿生理功能进行调整已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促使其生理和适应能力不够成熟,易发生窒息、溶血、感染等疾病。

因此,应特别加强护理。

  围产期是指胎龄满28周(体重≥1㎏)至出生后满7天。

围产期死亡率最高。

新生儿期机体各系统的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差,容易发生如窒息、出血、溶血、感染等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尤其在围产期。

  1、建立新生儿健康管理卡和预防接种卡。

  2、访视的时间:

首次1-2天内;5-7天周访,10-14天半月访,27-28满月访,1月内每周1次;满月后两周1次;至2月为止。

低体重儿应增加访视次数。

  访视的内容:

了解新生儿情况、体格检查;进行宣教、保健指导(合理喂养、保暖、日常护理、预防疾病和意外、亲情心理,使其尽快适应外界环境等)。

3.合理喂养,鼓励母乳,宣传优点,指导方法,技巧,评估母乳。

4.保温,适度。

5.日常护理观察面色,呼吸,体温大小便。

衣着。

6.预防疾病和意外,开窗通风,室内空气清新,消毒,义乌干燥。

7.早期教养,视听训练。

 三、婴儿期保健

  婴儿期是指出生后至满1周岁之前。

此时期小儿生长发育最快。

(生长发育第一高峰期),营养素、热量需要量大。

消化吸收、免疫功能较差,容易患消化系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

  1、喂养:

提倡母乳喂养,指导辅食的添加和断奶,

  2、日常护理:

清洁卫生;衣着;睡觉;牙齿;活动;大小便的训练,

  3、防止意外:

窒息、异物吸入、中毒、损伤(烧、烫、摔伤),

  4、预防疾病:

计划免疫;体格检查;健康指导。

 四、幼儿期保健

幼儿期是指小儿1周岁后到满3周岁之前。

  幼儿期小儿智力发育开始加快,免疫功能较差,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活动能力增强,识别危险能力差,容易发生创伤和中毒。

  1、给以丰富营养的饮食,

  2、日常护理(衣着;睡觉;口腔保健;大小便的训练),

  3、预防疾病和意外损伤,

  4、智力教育和能力培养,

  5、对心理行为问题(违拗、发脾气、破坏性行为)应采取有效措施。

 五、学龄前期保健

学龄前期是指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周岁)。

  学龄前期儿童生长发育进入稳定阶段,智力发育加快,活动范围扩大,免疫功能加强。

  1、合理营养,

  2、日常护理,

  3、早期教育

  4、预防疾病和意外损伤,

  5、防治心理行为问题。

 六、学龄期保健

学龄期是指入小学起(6—7周岁)到进入青春期(11—12周岁)。

学龄期儿童心理上的统治感强烈,本期末除生殖系统未成熟外,其他器官系统功能均达成人水平,容易发生近视、龋齿,

  1、合理营养,

  2、体格锻炼,

  3、预防疾病和意外损伤,

  4、培养良好习惯,

  5、防治心理行为问题。

 七、青春期保健

青春期是指从第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

青春期生殖系统迅速发育,体格生长迅速(第二高峰期),心理、行为不稳定(第二反抗期),容易发生痤疮、贫血、结核、痛经。

  1、给以丰富营养的饮食

  2、健康教育

  3、法制和品德教育

  4、预防疾病和意外

  5、对心理行为问题(自慰行为、焦虑、抑郁等)应采取有效措施。

第五节传染病管理与计划免疫

 一、传染病管理

  ●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和登记制度(时间、种类)

  ●健全疫情报告网

  ●管理疫源地

  ●管理易感儿,实施计划免疫

 二、计划免疫

  ●免疫程序

  ●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1)接种的准备工作:

接种场所、空气、室温。

接种用品及急救用品。

严格遵守消毒制度。

(2)接种者的准备:

争取家长和小儿的合作,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局部皮肤应清洁,防止感染。

(3)严格掌握禁忌证:

认真询问病史及传染病接触史,必要时先做体检。

-般禁忌证:

如急性传染病,消耗性疾病等。

特殊禁忌证:

发热、腹泻;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抑制剂治疗;近1个月内注射过丙种球蛋白者等。

心理准备

严格三查7对,无菌操作、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几种生物制品的特点

第四章儿童营养

第一节能量及营养素的需要

 一、能量的需要(婴儿110Kcal/㎏)

  ●基础代谢所需:

婴幼儿—占总能量的50%-60%

  ●生长发育所需:

小儿特有婴儿—占总能量的25%-30%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DA):

指用于摄入和消化吸收食物时所需要的能量(维持6-8h),婴儿—占总能量的7%-8%

  ●活动所需:

与小儿身体大小、活动强度、持续时间有关

  ●排泄损失能量:

腹泻时增加

 二、营养素的需要

  包括:

蛋白质、脂肪、糖、水、维生素、矿物质。

第二节小儿喂养及膳食安排

 一、婴儿喂养

  

(一)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

   1、母乳成分

   2、母乳喂养的优点:

    

(1)营养丰富,比例合适:

①母乳中的蛋白质以乳清蛋为主,乳凝块较小。

②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颗粒小,解脂酶含量较多。

③乙型乳糖含量多。

④母乳中含较多的消化酶。

微量元素含量适宜。

⑤有利于小儿的消化吸收。

⑥钙、磷的比例适宜,为2:

1。

⑦蛋白质、脂肪、糖的比例适宜为1:

3:

6,易于吸收。

(2)增强婴儿免疫力:

特别是初乳中免疫因子含量丰富,故能有效地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3)促进生长发育:

生长调节因子较多。

(4)增进母婴的情感交流。

(5)喂哺简便、乳量随婴儿生长而增加,母乳的温度适宜,经济实惠。

(6)促进母亲子宫收缩,起到避孕、防止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生。

   3、母乳喂养护理

①哺乳方法:

1)建立母乳喂养:

胎儿娩出结扎脐带后即可把婴儿送至母亲怀中吸吮双侧乳房,最迟不超过30min。

生后4个月内坚持纯母乳喂养。

在最初1~2个月,可“按需喂哺”,待婴儿与母亲相互协调后逐渐固定喂哺模式。

每2~3h喂1次,逐渐延长到3~4h喂1次,夜间逐渐停1次,一昼夜共6~7次。

4~5个月可减至5次。

每次哺乳时间为15~20min。

②直到母乳方法:

注意事项:

哺乳后,应将婴儿竖抱,用手掌轻拍背部,以防溢乳。

哺乳后婴儿应右侧卧位,以防呕吐造成窒息。

③断乳:

小儿健康时,一般可自4~5个月起,除母乳外添加一些辅助食品,以补充小儿营养所需,又为断乳做准备。

同时逐步减少哺乳次数,一般小儿于10~12个月可逐步完全断乳,最迟不得超过1岁半。

母乳禁忌:

HIV,或患有重症心肾等疾病。

  

(二)混合喂养

  补授法:

每次母乳喂养完毕后,在添加牛奶或其他食品的方法

  代授法:

在母乳喂养基础上,每日用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喂哺1次或多次的方法

  (三)人工喂养

   ●鲜牛乳(人工喂养首选)

   ●全脂奶粉

   ●羊乳

  (四)辅食添加

  辅食添加原则:

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患病期间不添加新辅食,每添加一种间隔3-5天

第五章小儿住院护理

第五节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

 一、小儿用药特点

  ●年龄不同,药物在组织内分布及对药物反应不同

  ●肝肾功能不足,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

  ●乳儿可受母亲用药的影响

 二、药物的选用

  小儿用药的原则,按轻重缓急、及时、按量、按步骤、按疗程、避免毒副作用。

 三、给药方法

  综合患儿的年龄、疾病、病情决定给药方法。

包括口服法、注射法(肌肉注射、静脉推注、静脉滴注)、外用法及其他方法。

 四、药物剂量计算

  ●按体重计算是最常见、最基本的方法

  ●按体表面积

  ●按年龄计算

  ●按成人剂量折算

第六节小儿液体平衡特点和液体疗法

脱水:

指液体总量,尤其细胞外液量减少,由于水的摄入量不足和(或)损失量过多所致。

 一、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

  1、总液量相对多(80%),年龄越小比例越大,

  2、主要是间质液比例较高(40%)电解质:

血钾、氯、磷偏高,血钠、钙、碳酸氢盐偏低

  3、水需要量大,易脱水—不显性失水

  4、体液调节功能差—消化道、肾

 三.液体疗法

  

(一)常用液体

常用液体配制表4-3

液体种类5%-10%葡萄糖溶液0.9%氯化钠溶液1.4%碳酸钠溶液

1:

1液(1/2张)1份1份

2:

1液(等张)2份1份

3:

2:

1液(1/2张)3份2份1份

3:

4:

2液(2/3张)3份4份2份

  ●口服补液盐(2/3)张(ORS)组成:

  ●氯化钠3.5g

  ●碳酸氢钠2.5g

  ●氯化钾1.5g

  ●无水葡萄糖20g

  ●1升水 

(二)

补液原则和方法

1.口服补液适用于轻、中度脱水。

轻度脱水50~80ml/kg,中度脱水80~100ml/kg少量频服。

婴幼儿服用时需适当补充水分。

2.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或吐泻重的患儿)

(1)定量:

总量包括3部分,即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及供给每日生理需要量。

①补充累积损失量应按脱水程度估计,轻度脱水应补50ml/kg;中度脱水应补50~100ml/kg;重度脱水应补100~120mi/kg。

②补充继续损失量应根据临床症状,按实际损失(如腹泻、呕吐、高热等)来估计。

在禁食时,腹泻患儿大便量一般约为每日30ml/kg。

③供给生理需要量,主要为基础代谢所需要的水分。

可按每日60~80ml/kg计算。

在禁食情况下,入院第1天应供给液体总量为:

轻度脱水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l/kg;重度脱水150~180ml/kg。

上述补液量适用于婴幼儿,3岁以上小儿补液时,应酌减1/4或1/3。

(2)定性:

根据脱水性质而定。

低渗性脱水用等张或2/3张溶液;等渗性脱水用2/3或1/2张溶液;高渗性脱水用1/3或1/5张溶液。

(3)定速:

重度脱水伴有周围循环衰竭时,应首先迅速滴人或直接静脉推注等张含钠液,以迅速扩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然后再继续输液。

低渗性脱水时输液速度应快些,高渗性脱水时速度宜慢些,累计损失量应于8~12h补足。

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则在补充累计损失量后的12~16h内均匀滴入。

补液护理:

1.补液前了解患儿病情及补液目的;熟悉常用液体的种类、成分及配制;取得病儿及家长配合;不合作病儿加以适当的约束或给予镇静剂。

2.输液过程中

(1)按医嘱要求全面安排24小时的液体总量,并本着急需先补、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分批输入。

算出每分钟输液滴数,掌握输液速度。

(2)观察病情:

观察生命体征,应警惕是否有输液量过多或输液速度太快,发生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等情况。

观察脱水纠正情况及时记录第一次排尿时间及24小时出入量,婴幼儿大小便不易收集,可用“称尿布法”计算液体排出量。

若输液合理,一般3~4小时应排尿,表明血容量恢复;若24小时病儿皮肤弹性及眼窝凹陷恢复,说明脱水已纠正;若尿量多而脱水未纠正,说明输入的液体中葡萄糖液比例过高;若输液后出现眼睑水肿,说明电解质溶液比例过高。

蓝光疗法

(1)适应证:

适用于无结合胆红素增高的患儿。

(2)操作程序:

①清洁、消毒光疗箱,检查并调节上、下方灯管,与患儿距离分别为40cm和20~25cm。

在箱内水盆中加入清水。

接通电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