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9198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4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出示教科书上的例2情景图。

新疆吐鲁番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地区,你知道它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出示海拔高度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以海平面为标准,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小结:

用正负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2.练一练

用正数或者负数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

(出示海拔高度图)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3260千米。

世界最低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422米。

三、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出示:

+20,-20,+8848,-155,+3260,-422

你能将这些数分分类吗?

按什么分?

分成几类?

小组讨论。

象+20,+8848,+3260这样的数都是正数(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不写),像-20,-155,-422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师:

从温度计上观察,0℃以上的数都是正数,0℃以下的数都是负数。

海平面以上的数都是正数,海平面以下的数都是负数。

那你现在知道0是什么数吗?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巩固练习:

1.先读一读,再把下面各数填入合适的圈内。

-5,+26,8,-40,-120,+103,0

正数负数

2.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读出所写的数,并判断写的是否正确。

3.练习一第4题。

学生审题,独立在课本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

你知道吗?

--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小结:

像零℃以上与零℃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存入和取出,比赛的得分和失分,股价的上涨和下跌等等都是由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下节课来交流。

第二、三课时认识负数

(二)

教材第3-4页例3、例4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挂图、温度计

一、复习导入

读一读,分一分。

+3000+4200-1800+2700-900+3700

正数:

负数:

二、教学例3

老师收集了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如下表:

月份一二三四五六

盈亏/元+3000+4200-1800+2700-900+3700

2.教学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

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从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和你的同桌交流。

指名回答:

学生可以说说哪几个月盈利?

哪几个月亏损?

也可以说说哪个月盈利得多?

哪个月亏损得多?

3.试一试

根据新光服装店去年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填写下表。

七月份:

亏损1200元;

八月份:

亏损650元;

九月份:

盈利2500元;

十月份:

盈利4300元;

十一月份:

盈利3700元;

十二月份:

亏损250元;

月份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盈亏(元)

填写表后让学生介绍一下服装店七至十二月份盈亏情况。

三、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辨别方向。

2.教学用正数和负数区别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小华从学校出发,向东走2千米到达邮局。

小林从学校出发,向西走2千米到达公园。

在这里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

3.初步认识数轴。

现在我们还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邮局和公园的位置。

(出示数轴)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汇报小结:

(1)0右边的数都是正数,0左边的数都是负数。

(2)-2和2到0的距离相等。

(3)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4.练一练:

先指名学生回答,然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2.练习一第6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独立审题。

(正数表示什么?

负数表示什么?

0又表示什么?

3.练习一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2)讨论:

-2和-4哪个数更接近0?

现在你能判断出-2和-4哪个数大吗?

4.练习一第8题。

(1)说说中途各站上、下车的人数。

(2)中途5个站,哪个站没有人上车?

哪个站没有人下车?

(3)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以说说每站出发时车上的人数)

五、全课总结

你现在对于正数和负数有哪些认识?

第三课时认识负数(练习课)

练习目标:

1.通过复习,能熟练的运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能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熟练应用正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3.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案

第1课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材7-8页例1-例3。

1.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学过的平面图形。

2.在这些图形中,你会求哪些图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第1组图

要求:

下面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

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学生分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预设:

学生大多会用数方格方法进行比较,对于出现“转化”教师应当鼓励,并加以引导。

(2)出示例1中的第2组图

你还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

(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强调"

转化"

的方法,同时让学生思考第1组图也可以用“转化”的方法吗?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运用已学过有关知识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研究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今天我们来研究"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

2.教学例2: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你能想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操作情况

第一种: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

③平移至斜边重合。

第二种: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其剪为两个梯形。

②把左侧的梯形向右平移。

③倒过来斜边重合。

(4)小组讨论:

比较两种转化方法,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教学例3:

(1)提问:

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

都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呢?

请大家从教科书第115页上任选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下来(课前准备),先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再求出面积并填写下表。

转化后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长(cm)宽(cm)面积(cm)底(cm)高(cm)面积(cm)

(2)学生操作,反馈交流。

(3)小组讨论。

①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6)学生总结,形成下面的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S=a×

h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试一试:

明确应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般要有两个条件,即底和高。

2.指导完成练一练:

强调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练习二1-5题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

熟练应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长方形木框(活动)。

一、复习导入。

1.如何求长方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2.如何将一个长方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转化”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有什么联系?

二、练习指导。

1.练习二第1题。

提问:

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如何画出与其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使学生明白要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图中长方形面积相等,即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为15。

所以要画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为5和3、3和5或15和1。

2.练习二第2题。

学生独立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3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提问:

先求什么?

再如何列式?

4.练习二第4题。

学生独立审题,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5.练习二第5题。

取出长方形木框,指名两名学生按课本上要求进行操作。

教师可以多找几组学生进行操作,注意提醒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和思考:

长方形被拉变形后,什么变了?

什么没有变?

然后汇报交流,注意让学生明确:

1.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周长没变,面积变了。

2.拉成的平行四边形越是显得扁平,它的高就越短,面积就会越小。

3.这和我们上节课的“转化”有什么不一样?

三、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获得了哪些解题的经验?

四、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中的练习。

第三课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材第9-10页例4、例5。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教学例4:

仔细观察这3个平行四边形,请说出如何求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先自己想,随后在小组中交流。

学生讨论后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为什么可以用"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求出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三角形的面积有应当如何计算?

今天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用例5中提供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注意:

课前进行准备)

(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要使学生明确: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测量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并填表。

如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

(小组交流)

得出以下结论:

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板书如下:

因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所以:

三角形的面积=底×

高÷

2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

S=ah÷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回忆拼得过程,再回答。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完成练习二第7-9题:

四、全课总结:

第四课时: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0-17题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三角形的面积。

1.口算:

600=300÷

50=2×

25=

400×

5=240÷

60=68÷

4=

2.笔算:

25×

12÷

2=25×

(12÷

2)=

122×

÷

2=122×

(8÷

2)=

1.练习二第11题。

(1)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积与什么相等?

它的面积如何计算?

(2)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它的底和高的积应该是多少?

(3)学生操作,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2.练习二第12题。

(1)三角形面积如何计算?

(2)学生测量并计算,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13题。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审题。

(2)先求什么?

再如何计算?

怎样列式?

4.练习二第14题。

(1)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

(2)说说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

底和高的对应)

(3)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练习二第15题。

(1)让学生取出红领巾,提问:

要想求出这个红领巾的面积,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让学生明白:

三角形的面积大小只与底和高有关)

(2)测量红领巾高时,可以启发学生把红领巾对折后再测量。

(3)学生操作,同桌交流,指名1-2人回答。

6.练习二第16题。

要使学生认识到:

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它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三、思考题

提示:

2个大三角形合起来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每个大三角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

中等三角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

平行四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获得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五课时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材第14-15页例6、例7。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回顾平等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导入:

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1.教学例6:

(1)学生审题后,同桌讨论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2)汇报小结。

(教师课件演示)

把它分成1个长方形和2个三角形。

把它分成1个平行四边形和1个三角形。

补一个完全一样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2.教学例7。

(1)出示例7

用117页提供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课前准备)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梯形有什么特点?

要使学生明确: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梯形的面积并填表。

如何计算一个梯形的面积?

从表中可以看出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

这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无论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还是一般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

因为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

高÷

2

S=(a+b)h÷

1.完成试一试:

2.完成练一练:

3.作业:

“动手做”

 

第六课时梯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教材第18页练习三1-8题。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熟练应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回顾一下梯形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怎样求梯形面积?

1.练习三第1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

由于这4个梯形的高相等,只要比较它们的商、下底的和是否相等。

这几个梯形中,除左起第3个梯形之外,其余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2.练习三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3题

(1)学生独立审题,师说明什么是横截面。

(2)如何求这个零件的横截面的面积?

(3)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学生操作时注意提醒学生第二个梯形是直角梯形,它的高在哪儿。

5.练习三第6题

(1)学生独立审题。

再求什么?

如何列式?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6.练习三第7题。

先搞清楚水渠和拦水坝的横截面积分别是指图中的哪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图中标出的条件又有哪些。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7.练习三第8题。

(2)你打算如何计算?

有不同的解法吗?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作业。

练习三第4题。

通过练习,你获得了哪些解题经验?

第七课时公顷的认识

教材第16页例8。

1.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提问: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

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

2.出示例8片

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二、认识公顷

1.认识公顷的含义

谈话:

100米有多长?

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

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

指出:

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

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

得出:

1公顷=10000平方米。

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实际感受一下。

(到操场)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要求估计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要求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现在你能估计出我们学校的面积是比1公顷大呢?

还是小呢?

4.单位换算

出示练一练:

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

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再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2.“练习三”第11题。

学生独立审题,指名板演,其他同学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注意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进行单位换算的。

3.“练习三”第13题。

学生独立审题,提问:

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高,如何求它的底?

你打算如何解答这道题,先要做什么?

练习三第9、12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第八课时认识平方千米

教材19页例9。

1.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