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1999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23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docx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

专题六

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10分题目需珍惜,拉开分差很容易

在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的断句题、古文化常识题和分析综合题,学生的正确率一般都较高,真正的难点和失分点是翻译题,那么文言文翻译究竟难在何处?

又该如何突破呢?

编者认为,文言文翻译,学生失分的原因无非就是“词不落实,句不贯通”。

具体表现在重点考查的词语译不准确,看不出句式特点,脱离上下文文意等。

如果要将文言文中的某句话翻译好,争得高分,关键要明确命题人在译句中设置的几个考“点”,翻译时注意对译出来。

答题人要明白,命题者设置此句翻译,说明这句有特殊之处:

或考其中的某实词、虚词,或考其中的某句式。

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句中的这几个“点”译清楚,才能不失分。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词要落实,句要贯通

第1讲 译准3大给分点——保高分

通假字虽然不常出现在翻译中,但是准确识别并翻译到位是翻译的一个重要能力。

能否译出通假字的本字的本义,关键在识别。

快速识别通假字的2大方法

1.按字面意思来解释明显不合逻辑的字。

在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时候,如果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发现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

2.明确词性,抓住搭配找通假。

当一个文言实词就其字面的词性来讲,不能与其前后的句子成分很好地搭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例1]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译文:

 

 

[答案]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尊重。

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

(考查点:

“锡”通“赐”,赐予;“而”,转折连词)

[参考译文]

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

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客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尊重。

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

”使者于是赴宴。

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

任职一年,回到京师。

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

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

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

如“爱”字,“爱护”“爱怜”“爱惜”义项较难区分;“坐”字,“犯罪”与“判罪”义项易混等。

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

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

记住:

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

[例2] (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

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贞曰:

“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

”是夜卒。

后主问察曰:

“谢贞有何亲属?

”察因启曰:

“贞有一子年六岁。

”即有敕长给衣粮。

译文:

 

[答案] 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

[考查点:

“善”“笃”“省”均是多义词,分别译为“交好”“(病势)加重”“探望”。

“问以后事”,省略宾语“他”,即“问(之)以后事”]

[参考译文]

当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一同来看望谢贞,见到他瘦骨伶仃,徐祚等人悲伤叹息。

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

谢贞说:

“小儿年龄刚六岁,感情所牵不能忘怀,冒昧把他托付给您。

”这天夜里谢贞去世。

后主问姚察道:

“谢贞有什么亲属?

”姚察于是启奏说:

“谢贞有一个儿子,今年六岁。

”后主就下诏长期供给他所穿的衣服和所吃的粮食。

[例3] (2016·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

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译文:

 

[答案] (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考查点:

“应”“奉”“归”,都是多义词)

[参考译文]

齐国用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十七个月,施行购买粮食的策略五个月,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来往使臣(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

燕、代、秦三国也立即召唤它们的使者回国。

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衡山国的南部,齐国侵占了衡山国的北部。

(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

理解活用词,其法有二:

1.根据语法准确判断

(1)掌握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记住每个句子成分一般由什么词来充当:

定语,一般由形容词、名词来充当;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等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来充当;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

(2)掌握现代汉语的搭配规律

①句中一定要有谓语。

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中的“籍吏民”少了一个谓语,所以“籍”应活用为动词,“造册登记”。

这就符合了“句中一定要有谓语”的原则。

②名词放在谓语前做状语。

如2016全国卷Ⅱ中,有“囊示登云”句,其中“囊”字是名词,位于谓语“示”之前,做“示”的状语,所以译为“用口袋装”。

这就符合了“名词放在谓语前做状语”的原则。

③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有时是介词结构做补语)。

我们以前在课文中学过的“沛公军霸上”中,“军”是名词,是“军队”的意思,但是由于后面接了一个表地点的名词,所以活用为动词,译为“驻军”,这就符合了“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的原则。

2.词性、词义翻译到位

何谓翻译到位?

即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

例如:

(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

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

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

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

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

(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

(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分别译为“使……(动词)”和“以……为……”(或“认为……是……”)。

如下面[例5]中的“致”。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要在该动词、形容词后面补充符合语境的名词(中心语)。

[例4]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

译文:

 

[答案] 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考查点:

“大蝗”是词类活用,“出现蝗灾”的意思;“辄”指“就”;“岁屡”指“连年”;“年”指“收成”。

“侵入平原界辄死”前省略主语“蝗虫”)

[参考译文]

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

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二十七年,拜任太尉,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例5] (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

公之言过矣。

译文:

 

[答案] 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

您的话错了。

(考查点:

“乃”,副词,却;“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到来,这里应翻译为“使……归附”;“过”,错误)

[参考译文]

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而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

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恐怕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呀。

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

您的话错了。

(四)准辨古今异义词——会迁移、记常识、辨古今

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考查点,考试中将其设为考查点的频率相当高。

1.两大类型

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

2.三大方法

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去辨识,然后进行准确翻译。

(1)联想迁移法

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古今异义词,找出相似的语境,从而推断出文段中词语意义的方法。

比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借助这句话中的“交通”,我们就知道了“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中“交通”的意思。

(2)博闻强识法

对于古今异义词,是需要有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积累才能识别的。

比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河”在古代专指“黄河”。

而我们现在说的“江”“河”,其范围就扩大化了。

再如“牺牲”这个词,古代指供祭祀用的牲畜,而我们现在多是指为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这些与文化有关的词语,仅靠上下文不一定能知道其意思,所以丰富自己的见识才是根本。

(3)文句推敲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词语含义。

[例6]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

 

[答案] 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考查点:

“从容”,古今异义词,此处译为“郑重、严肃”;“救正”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参考译文]

(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皇帝正偏向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凡是改革各事,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

(曾公亮)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皇帝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异议,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

王安石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荐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

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例7] (2017·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

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侍郎尝谓人曰:

“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

译文:

 

[答案] 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考查点:

“先”,超过;“以”,凭借;“北面”,尊人为师,以……为老师,其中“北面”为古今异义词)

[参考译文]

二十九岁时,才专门研究经术。

侍郎谢墉担任江左提学,特地录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次考试,另列一榜,排名在诸生之前。

侍郎曾经对人说:

“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先生就是这样被器重。

1.两大类型

偏义复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类型: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2.四大方法

辨析偏义复词时考生可以根据以下方法切入:

(1)格外关注同义、反义连用词

遇到这种情况,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取哪个语素的意义,哪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然后正确解释。

(2)联系其前后的连带成分

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解释成“勤劳地工作”是讲得通的,解释成“勤劳地工作、休息”就讲不通了,由此可知“息”在此处只做陪衬而无实义。

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

(3)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出师表》中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译为“不管是皇宫中的人员,还是朝廷中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奖惩功过、好坏时,不应该有所不同”,可见句中的“异同”为“不同”的意思,那么“异同”一词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做陪衬了。

(4)纵观全篇,从文章大局的角度来理解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的父亲和弟弟,故知“父母”“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母”和“兄”。

[例8]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兼侍御史知杂,出为唐州刺史。

节度使于

素闻其名,既谒见,群危言激切,

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

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入为吏部郎中。

元衡辅政,举群代己为中丞。

群奏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羊、吕险躁,持之数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

群性狠戾,颇复恩雠,临事不顾生死。

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

(选自《旧唐书·窦群传》,有删改)

译文:

[答案] 窦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欢复仇,碰到事情不考虑死的危险。

(考查点:

偏义复词“恩雠”“生死”及“复”“临事”等的翻译)

[参考译文]

宪宗即位,(窦群)调任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出任唐州刺史。

节度使于

素来闻知他的名声,谒见时,窦群言语率直激切,于

很喜欢,奏请朝廷授窦群留任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服金鱼袋。

宰相武元衡、李吉甫都喜欢和器重窦群,召他入朝任吏部郎中。

后武元衡任辅政大臣,举荐窦群顶替自己做御史中丞。

窦群奏请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李吉甫认为羊、吕二人阴险浮躁,接到奏表数日不予批复,窦群等人因此愤恨李吉甫。

窦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欢复仇,碰到事情不考虑死的危险。

当时召他入朝,说要重用,朝中人人惊骇,听说他死了方才心安。

 

碰到疑难词——多方推断

考场翻译中一定会碰到疑难词的翻译。

命题者用这些“拦路虎”,是想考查你的语境把握和推断能力。

对此,只要能联系语境,善用多种推断方法,一定会准确译出的。

如翻译句“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中的“尚”字,虽其义陌生,但根据语境可以推断为“娶妻”。

疑难词有以下两种情况需好好处理:

①一些字或其义极其陌生,但一定可以调动积累或结合语境推断出来,如翻译句“毁淫祠数百区”中的“淫”字,就可联系课文《岳阳楼记》中的“淫雨霏霏”之“淫”的“多余、过多的”义项,推断该处“淫”为“多余的”或“滥建的”的意思。

②一些字(或词语)理解困难是因文化常识积累不够所致,此时必须积累文化常识,如古人名字称谓和专有名词,如“致仕”(指官员退休)。

通常表现是不懂古人名字称谓而强行翻译。

   

1.常见副词:

除表敬谦外,有实在意思的,应译出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副词、助词。

其中副词,尤其是常用副词,在翻译中出现频率高,定为采分点的不少。

常见常用的副词主要有:

表程度

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表范围

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表共同

共、同、并、相

表时间

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表语气

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

表频率

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表敬谦

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该部分词翻译时不必译出)

[例1]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元遣脱脱征饷,胁(梁)王以危言,必欲杀(王)祎。

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

“②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

”或劝脱脱曰:

“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

”脱脱攘臂曰:

“今虽孔圣,义不得存。

”祎顾王曰:

“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

译文:

① 

② 

 

[答案] ①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死王祎。

(考查点:

“会”“遣”“以”“必”)

②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

你们(元朝)就像微火残灰,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考查点:

“既”“讫”“实”“馀烬”“敢与日月争明”)

[参考译文]

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死王祎。

梁王迫不得已交出了王祎,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怒叱道:

“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

你们(元朝)就像微火残灰,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何况你我都是使臣,我岂能屈服于你!

”有人劝脱脱说:

“王先生久负盛名,不能杀。

”脱脱手一摆说道:

“今天就是孔圣人,按道理也不能活着。

”王祎回头看着梁王说道:

“你杀了我,朝廷大军就将到来,你的祸患不久就要接踵到来。

”于是就被杀害了。

2.表语气的虚词:

在句子语气方面所表达的语气,应译出

翻译这类虚词要先确定句子的语气,然后再确定这类虚词的翻译,这类虚词有“其”“耳”“乃”“何”“焉”“乎”等。

[例2]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晨兴复至其处,灏气游衍,天宇无滓。

再至“过清”,驻目久之。

即寻支径谒二仙祠,世相传以为黄初平[注]觅亡羊之地;或曰,此留侯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耶?

偕行者俱欲登山,酌丹井饮,造之。

中道或有依涧而上,观瀑泉,履白石,欲穷其源而不可得,复相与会于丹泉之上。

山高而深,下视群谷,莫不献状。

归途高者平,险者顺。

至山下,日犹未中。

(原文有删改)

[注] 黄初平:

东晋人,著名道教神仙,俗称黄大仙。

译文:

[答案] 有的人说,这里是张良说愿意放弃人间事情想要跟从赤松子游仙的地方,难道果真这样吗?

(考查点:

“愿”“其”“然”“耶”)

[参考译文]

早晨起身又来到那里,山间雾气恣意游荡,天空中没有一丝渣滓。

又来到“过清”,在这里留恋观赏了好久。

然后就寻找小路探访二仙祠,世人相传认为(这里就是)黄初平寻觅丢失的羊群的地方;有的人说,这里是张良说愿意放弃人间事情想要跟从赤松子游仙的地方,难道果真这样吗?

一起来的人都要登山,喝一喝丹井的水,于是就一起登山。

登山的途中,有的人沿着山涧往上,观赏瀑布流泉,踏过白色山岩,想要走到山泉的源头却没有成功,然后就在丹泉之上会合。

山高峻而幽深,向下窥视群谷,山谷都呈现出各自的形状。

回来的路上,感觉高的地方也很平坦,危险的地方也很顺利。

到了山下,太阳还没有到中天。

3.固定组合型虚词:

词义固定,翻译固定

一般两个字的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不能拆开硬译。

如“所以”“无乃”“奈何”“有以”“无以”“是以”等。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既然是固定结构,那就是说一般搭配是固定的,并且翻译也是固定的。

所以在识别和翻译时就要从其特征入手,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牢记搭配

考生要注意将固定结构的固定搭配掌握牢固,不要胡乱搭配或张冠李戴。

如“何辞为”,“何……为”是固定结构,可直接翻译成“何必……呢”。

再如,“死法孰与死敌”中的“孰与”,是一个固定结构,可以翻译成“与……比,哪一个更……”。

这种固定结构即使在别的语境中出现,也仍然要翻译成这种形式。

(2)灵活套用

虽为固定结构,但有些在形式上也可能会灵活变通,但在实际翻译的时候其意思是一样的。

如“今奈何忽为此举”中的“奈何”和“虞兮虞兮奈若何”中的“奈……何”意思是一样的,都翻译成“把……怎么样”“对……怎么办”“为什么(为何)……”。

所以,对固定结构还要注意灵活套用。

(3)异中求同

有些固定结构从外在语言形式上来看虽有不同,但是翻译时其意思是一样的,如“岂……耶”“岂……乎”“独……乎”都可以翻译成“难道……吗”。

因此,考生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归纳相同点,区别不同点,准确辨识。

[例3] (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

晏子辞曰:

“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

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

“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

“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译文:

[答案] 这样做是可以的。

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考查点:

“是”,这样;“虽然”,固定结构,译为“虽然这样”;“独……乎”,固定结构,译为“难道……吗”)

[参考译文]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藁邑作为食邑。

晏子谢绝说:

“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已经疲困了;又喜欢游乐玩赏器物,刻意打扮宫中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的死亡很近了。

使民力疲困,使民财用尽,使民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统治者了!

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

“这样做是可以的。

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晏子说:

“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安居自己的家,尊重国君而后安处自身,为什么说偏偏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呢!

4.兼词:

按两个词的意义译出

兼词,即一个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应按两个词翻译。

古汉语中的兼词主要有“焉”(于何/于此)、“诸”(之于/之乎)、“盍”(何不)、“曷”(通“盍”,何不)、“叵”(不可)等。

兼词数量不多,平时掌握了它们的用法,翻译时根据语意不难译出。

[例4]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

“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①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

“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

“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

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②人曰:

“盍救诸?

”渔者曰:

“是许金不酬也。

”立而观之,遂没。

(选自《巨贾渡河》)

译文:

① 

② 

[答案] ①渔人用船载着他到了岸上,(他)却只给了渔人十两金子。

(考查点:

诸,兼词“之于”)

②有人说:

“为什么不救他呢?

”渔夫说:

“这是一个许诺了金钱却不兑现的人。

”(考查点:

“盍”,何不;“诸”,之乎)

[参考译文]

济阴有个商人,渡河时他的船沉没了,(他)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里大声呼救。

有一个渔人用船去救他,还没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

“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渔人用船载着他到了岸上,(他)却只给了渔人十两金子。

渔人说:

“当初你许诺给我一百两金子,可现在只给十两,恐怕不可以吧!

”商人勃然大怒道:

“你一个打鱼的人,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

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

”渔人失望地走了。

后来有一天,这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船触到石头又沉没了(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人也在那里。

有人说:

“为什么不救他呢?

”渔人说:

“这是一个许诺了金钱却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