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2183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5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习题.docx

《马克思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习题.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习题.docx

马克思习题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

(D)

A.是否信仰宗教B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物质和运动关系的不同回答D.对于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B.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C.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D.休谟和康德的哲学

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B)

A.它的存在性B.它的物质性C.它的矛盾性D.它的可知性

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D)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B.否定之否定规C.质量互变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

5.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矛盾的:

(B)

A.普遍性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同一性D.斗争性

6.《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7.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8.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B)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D)

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C)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12.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是(B)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13.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C)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1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D)

A.实物性B.客观的规律性C.内部的矛盾性D.客观实在性

15.“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B)

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17.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D)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

18.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D)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19.意识的本质是指它是(C)

A.人脑主观自生的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可以脱离被反映者

20.“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观点的错误在于(A)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C.夸大了真正的相对性D.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

2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D)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B.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2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B)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23.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C)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

24.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B)

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25.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C)

A.均衡论B.一点论C.重点论D.二元论

二.辨析题

1.哲学就是世界观。

答案要点:

①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系统,没有经过逻辑论证的时候,还不是哲学。

③只有把人们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时,才能称为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答案要点: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它包括两个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作出不同回答的两大派别。

3.个别包含一般,一般并不完全包含个别。

答案要点:

①一般是事物的共性、普遍性,它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必定包含共性。

②一般并不完全包含个别,因为个性是指事物具有的自己的特点、特性。

个性比共性更丰富、更生动、更具体。

4.正确意识的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答案要点: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②有些意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虚假和歪曲的反映,但在现实世界中仍有客观基础。

5.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具有共同的因素。

答案要点: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

②矛盾的同一性具有两种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的互相依赖性;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

三、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含义

答案要点: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要点: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3.内外因的辨证关系。

答案要点: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规律的含义及特点

答案要点:

规律就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是必然的联系,是必然的趋势,是稳定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5.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答案要点: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1

“表象不是头脑的(生理的、心理的、心理物理的)机能,”“思维也不是头脑的产物,甚至也不是头脑的生理机能或一般状态。

”(阿芬那留斯)

材料2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材料3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似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列宁)

材料4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话鬼,毫无对证,本来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鲁迅)

材料5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

请回答

(1)材料1、2的观点对吗?

为什么?

(2)材料3、4、5涉及了什么问题,阐述了哪些哲学原理。

答案要点:

材料1、2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他们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把意识看成是主观自生的东西,是完全错误的。

材料3、4、5涉及了意识的本质问题,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五、论述题

1.怎样正确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掌握这一原理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哲学的理论基础。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

其次,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最后,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这就要求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就是要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它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2.试述矛盾发展的特殊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

事物内部的各个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

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领导、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居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个原理有重要实践意义:

第一,要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同时,兼顾次要矛盾,有主有次,主次结合。

第二,坚持矛盾分析方法,一分为二。

反对一点论,坚持两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重点论。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是:

(D)

A..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应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理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对立

2、感觉是认识的起点,这是:

(D)

A.唯心主义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D)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D.实践观点

4、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是:

(B)

A..反映论B.先验论C.可知论D.不可知论

5、对于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

(C)

A..科学知识B.经验C.实践D.人类认识能动

6、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最根本的关系是:

(A)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

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D)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D.认识中的“源”与“流”的关系

8、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

(C)

A.是不可靠的B.是理性认识的基础C.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D.具有直接性

9、“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C)

A.认为“理在气先”B.片面夸大意识能动性

C.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D.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

10、夸大感性认识会导致:

(D)

A.唯理论B.教条主义C.二元论D.经验论

1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体现了:

(C)

A.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由理性认识回复到实践的过程

C.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D.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过程

1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D)

A.人们的自觉活动B.物质性的活动C.社会性的活动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3、真理体现了:

(C)

A.认识与实践的统一B.主体与客体的统一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1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

(C)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实践的历史局限性说明其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D.科学理论也是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5、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C)

A.普遍性B.绝对性C.直接现实性D.客观实在性

16、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D)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获得预期效果

17、主体与客体关系中客观事物属性与主观需要满足的关系属于:

(D)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审美关系D.价值关系

18、坚持真理上的辨证法就是要承认:

(C)

A.实践出真知B.真理是有一元的C.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D.真理是用的

19、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原理的方法是:

(C)

A.分析法B.综合法C.归纳法D.演绎法

20在感性具体上升理性具体中的决定性环节是:

(C)

A.归纳B.综合C.科学的抽象D.分析

二、辨析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

意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一方面,从认识主体看,意识具有主体差异性;另一方面,从认识结果看,意识具有主观差异性.不能由此否认真理性认识的客观性.

2、“吃一堑,长一智

答案要点:

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实践中出现挫折和错误后而善于吸取教训,就可以在以后的实践中增强认识能力.

3、真理的一元性就是真理的有用性

答案要点:

不同主体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主观差异性,但只有一种认识和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这就是真理的一元性,而真理的有用性往往具有多元性。

4、价值检验的标准是人的主观需要

答案要点:

价值体现了人的主观需要,而主观需要能否满足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

5、实践标准是绝对的

答案要点:

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三、简答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1)实践观点 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以实践为源泉、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的能动的反映过程。

2)辩证法 强调认识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等多种矛盾相统一的曲折复杂的过程。

2、主体与客体的主要关系。

答案要点:

(1)实践关系 (2)认识关系 (3)价值关系 (4)审美关系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要点:

(1)真理的本性决定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2)实践的特点决定 实践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

4、实践是如何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

答案要点:

(1)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2)实践不断创造新的认识手段和完善物质条件。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5、真理性原则与价值性原则的辨证关系。

1)相互区别 客体性原则与主体性原则;条件性原则与目的性原则;统一性原则与多样性原则。

2)相互联系 互为前提;相互引导;检验标准一体化。

四、论述

1、实践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论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辨证关系

答案要点:

(1)直接经验是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经验,间接经验是没亲自实践、从别人那里或从书本里获得的知识。

(2)一切知识最终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

(3)在现代社会间接经验的学习和积累具有重要的意义。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答案要点:

(1)相互区别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

(2)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3)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正确处理一般原理和个别经验的关系。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

即无条件性,一方面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另一方面,人类认识的本性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世界的。

真理的相对性:

即有条件性,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一定广度的认识;另一方面,任何认识都是对事物一定深度的认识。

(2)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证统一。

相对真理之中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人类认识就是不断由相对真理趋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3)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5、论实事求是

(1)“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即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求”就是去探索和研究。

(2)立足于客观实际,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3)对客观事物的时间、地点条件做具体分析。

(4)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五、材料题

材料题

(一)

材料1: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王守仁

材料2:

“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马克思

材料3:

唯心主义“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确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列宁

请回答:

(1)材料1、2、3、对唯心主义评价的各自的理论要点是什么?

(2)综合材料1、2、3谈正确评价唯心主义。

答:

(1)材料1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没有主体也就谈不上认识;材料2说明唯心主义离开人的物质性实践活动讲意识的能动性,是不能真正说明实践和意识本质的;材料3说明唯心主义在本质上是错误的,但却是人类认识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认识现象。

(2)具体分析唯心主义产生存在的社会根源、阶级根源、认识论根源。

材料题

(二)

材料1:

笛卡儿说:

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上我自己制造出来的。

”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官也是这样的”。

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

”只有清楚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

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

他说:

“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知识必然是真知识,”“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材料2:

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白板,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

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

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

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材料3:

毛泽东说: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知识,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辨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请回答:

(1)材料1中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3)简评材料3中毛泽东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评价。

答:

(1)材料1中两位哲学家都属于唯理论。

笛卡儿属于唯心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属于唯我主义唯理论。

(2)材料2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经验论。

洛克属于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可莱属于唯心主义经验论。

(3)材料3中毛泽东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既强调了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又强调了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必然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A、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问题

C、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动力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一生两大理论贡献是(D)

A、唯物论B、辩证法C、实践观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在社会存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A、人口因素B、自然环境C、社会心理D、生产方式

4、生产力范畴反映了(A)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生产工具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

5、生产关系范畴反映了(C)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6、生产关系的性质取决于(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分配和消费关系

C、人们在生产和交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D、阶级关系

7、生产方式是(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统一

C、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的统一D、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的统一

8、关于阶级,下列选项错误的是(C)

A、阶级的存在不是永恒的B、阶级的实质是阶级剥削

C、阶级的本质是一种政治关系D、私有制是阶级产生的前提之一

9、划分阶级的标准是(D)

A、思想观念和信仰不同B、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C、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不同D、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所造成的经济地位不同

10、经济基础是(C)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生产方式

11、国家政权属于(C)

A、生产关系B、生产力C、上层建筑D、经济基础

12、下列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D)

A、哲学B、法学C、伦理学D、语言学

13、社会形态是(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统一

1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C)

A、人与自然的矛盾B、自然与社会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D、阶级矛盾

1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A)

A、内容与形式的关系B、必然与偶然的关系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D、可能与现实的关系

16、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C)

A、决定生产力的性质B、决定生产力的变化C、或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D、解放生产力

1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对经济基础的(D)

A、决定作用B、支配作用C、没有作用D、服务作用

1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

A、阶级斗争B、社会革命C、科学技术D、社会基本矛盾

19、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

A、直接动力B、根本动力C、唯一动力D、最终动力

20、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根本上是因为(C)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劳动群众是生产力的主体D、人民群众掌握了科学技术

二、辨析题: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答案要点:

正确。

(1)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

(2)在这三个方面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意义,不仅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另外两个方面,也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2、经济基础即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答案要点:

错误。

(1)同一社会中存在着许多种生产关系,各种生产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