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71105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马克思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习题.docx

《马克思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习题.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习题.docx

马克思习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B)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

“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4.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5.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2.C3.A4.C5.D6.B7.B8.C9.A10.D11.D12.D13.A14.C15.D

二、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BC)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有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4.实践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是指(ABC)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5.恩格斯说: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者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段话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7.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B)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8.“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ABC)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它否认了肯定与否定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D.它否定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9.辩证的否定是(ABCD)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10.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BD)

A.激变论

B.直线论

C.庸俗进化论

D.循环论

【多项选择题答案】

1.BC2.AB3.CD4.ABC5.ABCD6.ABD7.AB8.ABC9.ABCD10.BD

三、辨析题

1.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四、材料分析题

1,对于世界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都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

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

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

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

世界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

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

不同之点在于:

材料1和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

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哲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它证明了:

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并加以评述。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发生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方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

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

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

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做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3.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

《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穷困挫辱,不可以成德。

(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它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

(摘自霍布斯:

《论物体》,载《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

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

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

”(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要点】

(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

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果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

《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

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点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

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系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

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4.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

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

他还指出:

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

“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

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

“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

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和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和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答案要点】

(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

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者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

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

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

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

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

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3的错误在于:

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2.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3.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组合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5.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6.科学家尼葛庞蒂说:

“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和认识是合一的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于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9.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0.“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1.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2.“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3.“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4.“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5.“对客观事物的的反映即真理”,这是(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单项选择题答案】

1.B2.D3.A4.C5.B6.C7.C8.C9.C10.B11.C12.A13.A14.D15.A

二、多项选择题

1.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是在于是否承认(BD)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ABCD)

A.主体对各种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5.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CD)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6.“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点是(ABD)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7.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BC)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8.“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CD)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9.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CD)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0.“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CD)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2.BD3.ABCD4.ABCD5.CD6.ABD7.ABC8.BCD9.ACD10.ACD

三、辨析题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

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

主体只有和客体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

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

客观事物和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

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

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

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

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

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