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22115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docx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

高中语文高考新课标精选模拟二十五试题2019.09

 

1,近试上张水部              酬朱庆馀

    朱庆馀                 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            越女新妆出镜心,

  待晓堂前拜舅姑。

            自知明艳更沉吟。

  妆罢低声问夫婿,            齐纨未足时人贵,

  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

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①从内容看,《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酬朱庆馀》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看法?

《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                         

《酬朱庆馀》表明了                             

②这两首诗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它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

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

                 

2,文学常识、古诗文默写。

①《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与   、   、   合称为“四书”。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   》)

③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曦之《兰亭集序》)

④   ,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⑤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   。

(汉乐府《长歌行》)

⑥东船西舫悄无言,   。

(白居易《琵琶行》)

3,回家

章 珺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

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感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

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著的。

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有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虽然,我们早已属于他乡。

在异乡人的眼里,我们早已属于这里。

我们跟他们一样,操着同样的语音,追逐着同样的时尚。

我们甚至比他们更像这里的主人,因为我们更关注这里的变化,小心翼翼地藏匿起外乡人的痕迹。

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可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

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于是,我们回家。

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

无论我们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我们正在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归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

纤细的秋雨,细碎地敲打着破旧的古筝,我们听到了久违的乡音。

尘封的窗户,却打开了遥远的记忆,我们曾站在这扇窗下,梦想着外面的世界。

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

我们用心触摸这里的一切。

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去编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

她的空气里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

我们本来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她的面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寻求她感受她。

可是,朴素的土地没有那么多的乡愁,对于那些依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这里是他们的故乡。

我们与我们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

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

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

我们从哪里来?

又要到哪里去?

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

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去。

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车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轮回家的行程。

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

故乡的景色还近在眼前,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还是在盼望着再次回到这里?

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

什么时候,对故乡的回忆里,夹杂了苦涩和痛楚,可是想起故乡时,我们还会有割舍不断的感动。

也许在某一天,我们在故乡埋葬了最后一个亲人,我们不再有理由回到那里。

可是在不经意间,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

回家的感觉,细碎的、温暖的、潮湿的感觉,穿透了我们已经麻木而冷漠的心。

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它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

细腻而绵长的感觉,连缀着我们的一生一世。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浩浩荡荡的子孙。

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原载1999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1.作者说: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

结合全文分析,这种“感觉”是指的感觉。

2.“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幸运”是指,

“不幸”是指          。

3.作者思念故乡,回到故乡,但“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4,“指甲速度”何以引发9级地震

2004年12月6日一场9级大地震激起冲天海啸,扑向东南亚、南亚、非洲12国,波及印度洋东、北、西侧海岸,造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啸大劫难。

人们不禁要问,这一近40年不定期最强烈的地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位于苏门答腊岛西南岸外的地震震中恰好处在欧亚板块的南缘,印度洋板块(澳大利亚板块)沿印度洋东北缘的爪哇海沟俯冲于苏门答腊、爪哇等岛屿之下其下潜速度稍快,约为6厘米/年,照理不会惹是生非。

其实,地球上海沟俯冲带的性质并非千篇一律,有的海沟俯冲带,如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板块在此比较顺利地下插至西面的菲律宾海板之下,这里就很少发生强烈地震;而苏门答腊西南缘海沟俯带的“脾气”却大不一样。

印度洋板块向北偏东方向斜插下去,它与上覆的欧亚板块之间的接触带是一条向东北方向倾斜的巨型断层带。

如果二板块沿这条断层自由地缓缓滑动,本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

不幸的是,在深5~50公里的一段断层带,上下两侧板块紧紧地耦合在一起;尽管印度洋板块缓慢下潜,但这一段被称为发震带的断层却被死死卡住了。

断层上方的苏门答腊西南缘一带在北移的印度洋板块挤压下,年复一年,积聚起越来越大的应变能,以至于上覆板块前缘受力向下牵引而弯曲拱起。

当应变能积累、岩石弯曲程度增大到岩石无法承受时,这段被锁住的断层终于突然断开,发生错动,苏门答腊西南缘地块反弹回到原来的位置,这就意味着一场可怕地震的降临。

有学者提出,在这次地震中,苏门答腊西南缘的小岛可能向西南方向移动了20米。

若以6厘米/年的板块俯冲速率计算,这一段发震断层已闭锁了300多年,而在强震的刹那间却完成了300多年的板块移动量。

积聚了300多年的能量,在地震瞬间释放出来,难怪它会使整个地球颤抖起来,甚至使地球自转稍稍变快,使地轴有所倾斜。

而最可怕的是,这一断层的突然断裂,导致上千公里长的海底发生强烈的错动,就像一支巨手在浴缸底部猛烈地搅动,终使印度洋掀起滔天巨浪,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尽管人们对苏门答腊西南缘这类俯冲逆断层型地震的发生过程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及各种大地测量手段又可以对板块的移动作出定量的监测,但迄今为止,对于发震断层处弹性应变能积累到何时才突然释放(即发生地震),依然是难以预测的。

在北美板块西缘、加拿大与美国交界地区,太平洋东北部的胡安•德富卡板块向东俯冲于北美板块之下。

上世纪90年代,通过大地测量业已发现这里的地面正处于弯曲拱起、积累应变状态,地震学家早在数年前已警告说,在温哥华、西雅图附近地区,一场大地震正日益迫近。

但研究者尚无法提出地震发生的确切时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大地震发生的时间推得越晚,积蓄的能量就越大,不但地震发生的几率增加了,而且所发生地震的强烈程度也将更大(最近已有学者再度发生警告)。

一项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新一轮大洋钻探计划已经作出战略部署,将选择一列板块俯冲带,从海底打一口深钻井,直抵发震断层带,同时在钻井内设置传感器,以长期监测发震带的动态,这对于了解板块间如何耦合,地震如何发生,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节选《文汇报。

科技文摘》第547期作者金性春)

1.下列对造成印度洋大地震直接原因的说明正确的一项()

A.印度洋板块沿印度洋东北缘的爪哇海沟俯冲到印尼苏门答腊、爪哇等岛屿之下。

B.太平洋板块沿马里亚纳海沟插至菲律宾海板块之下。

C.沿着一条向东北方向倾斜的断层带,印度洋板块向北偏东方向自由、缓慢地滑行到欧亚板块之下。

D.印度洋板块在下潜中与欧亚板块紧相耦合并被死死卡住,造成前缘弯曲拱起。

2.下列对引发印度洋大海啸直接原因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在强震的刹那间完成了300多年的板块移动量。

B.地球稍稍加快了自转速度,地轴有所倾斜。

C.海底断层的断裂,错动,使苏门答腊西南缘地板反弹回原来的位置。

D.积聚了300多年的能量,刹那间释放了出来。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沟俯冲带的性质是不完全相同的,马里亚纳海沟,就很少发生地震。

B.此次地震发生前,人们对地震的发生过程是有一定的认识且对板块的移动作出过定量的监测的。

C.从大地测量的结果可知,在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地区,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在增大。

D.如果从海底打一口直抵断层带的深钻井,并在井内设置传感器,可以长期监测发震带的动态。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断层带两侧板块的耦合,卡住,将使应变能的积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地震。

B.一旦全球定位系统更加完善,各种大地测量手段能对板块移动作出定量的监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将是可以预测的。

C.如果印度洋板块在缓慢下潜时,没有在苏门答腊西南缘一带被卡住,就不会发生地震。

D.发震带动态的长期监测,对于了解板块间如何耦合和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将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5,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

事继母以孝闻。

睿内兄王憕、姨弟杜恽,并乡里有盛名。

伯父祖征谓睿曰:

“汝自谓何如憕、恽?

”睿谦不敢对。

祖征曰:

“汝文章或少减,学识当过之;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后东宫建,迁太子右卫率,出为辅国将军。

四年,王师北伐,诏睿都督众军。

睿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魏小岘城,未能拔。

睿巡行围栅①,魏城中忽出数百人陈于门外,睿欲击之,诸将皆曰:

“向本轻来,未有战备,徐还授甲,乃可进耳。

”睿曰:

“不然。

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保,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

”众犹迟疑,睿指其节曰:

“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

”乃进兵。

士皆殊死战,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

睿于故旧,无所遗惜,士大夫年七十以上者,多与假板②县令,乡里甚怀之。

十五年,拜表致仕,优诏不许。

十七年,征散骑常侍、护军将军,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

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

性慈爱,睿抚孤兄子过于己子。

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

后为护军,居家无事,慕万石、陆贾之为人,因画之于壁以自玩。

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第三子棱,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

睿每坐,棱使说书,其所发擿,棱犹弗之逮也。

高祖方锐意释氏③,天下咸从风而化。

睿位居大臣,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注:

①栅:

营寨。

②假板:

未经朝廷而对低级官吏进行任命。

受任命者称假板官。

③释氏:

佛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本轻来,未有战备向:

一向,平素B.朝廷授此,非以为饰授:

交给,授给

C.拜表致仕,优诏不许致仕:

退休,离休D.暇日犹课诸儿以学课:

检查、督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徐还授甲,乃可进耳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B.其所发擿,棱犹弗之逮也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C.朝廷授此,非以为饰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敛赀财以送其行

D.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我欲因之梦吴越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睿本性慈爱的一组是()

①事继母以孝闻  ②并乡里有盛名  ③睿于故旧,无所遗惜④汝文章或少减,学识当过之⑤睿抚孤兄子过于己子⑥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③⑤⑥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韦睿年少就有大志,与王憕、杜恽在乡里都享有盛名,因为过早地表现出学识才华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卓越才能,为梁武帝所敬重。

B.韦睿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观察能力,看出敌人“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于是力排众议,果断抓紧战机一举击败他们,并趁势攻下城池。

C.韦睿性慈爱,奉养继母,抚养侄儿胜过自己的儿子,在朝廷为人恭谨和顺,从不与人争吵,也不与其他官员争位,因此,梁武帝赏赐给他一支乐队。

D.韦睿廉明公正,他把攻城以后皇帝给他的赏赐和所得的俸禄赏物都分给了部属及亲朋故旧,以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晚年信奉佛教,与他人一起与风俗同步。

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

申公巫臣进曰:

“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

”楚王曰: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今以不谷之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不谷:

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

译文:

(2)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译文:

(3)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译文:

7,水槛遣心二首之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作于杜甫草堂建成之后)

①黄宾虹先生曾经说过:

“山水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

”请说说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自然之性”和“吾人之心”?

 

②“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联历来为人所称颂,请谈谈你的体会。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杯古》)

(2)耶娘妻子走相送,。

牵衣顿足拦道哭,。

(杜甫〈兵车行〉)

(3)仰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瑟琶行》中告诉人们艺术表现中要适当以“空白”展现更丰富的意蕴的两句诗是:

、。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通过记游引发的两点感慨分别是: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和

10,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

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

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

”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

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

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暂,五官端庄。

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

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

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

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

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

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闪烁着年轻的光,闪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

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

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

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

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

“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

“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

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

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

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

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那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

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

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

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衷情奉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5年7期,有改动)

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的标题“永远的门”:

“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可理解为人们的心灵之门;“永远”,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开来,也可理解为作者的深意所在一改造国民思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B.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

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日渐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国民的封建意识依然存在,“尊重每一个个体”还没有最终实现,而一些“无恶意的侵犯”还在相当多的领域里产生着作用--不仅仅是爱情。

C.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普通的花店花员,一位是“缺乏才华”的影院美工。

作者之所以做这样的设计,意在表明地位卑微者也有爱的权利。

通过与院内人们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关怀小人物命运的创作观。

D.一只透明的蓝色花瓶,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多次,与沉闷、凝滞的冷漠情调形成很大反差,它既象征着主人公纯洁、高尚的情感,也包孕了两个孤寂的人企望相通的微妙心意。

E.一位文艺评论家说:

“在一部戏剧中,如果我们看到第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一定会在后面的剧情中听到这支枪响。

”《永远的门》中,画师屋内那只老式的花竹书架便是这样一支“枪”。

F.作者最后写人们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花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依然盛开。

我们从作品中不难得出结论:

这一切无疑是潘姓女子迟到的表白。

作品结局这种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祝福。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3、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那些人而言的?

4、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

请结合作品对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

11,①今天是大熊猫过生日,②几个好朋友来到他家为他庆贺。

③当大熊猫吹灭生日蜡烛后,

④朋友们问他刚才许了什么愿?

⑤“从我懂事时起,就有两个最大的愿望,”⑥大熊猫轻声

回答道:

⑦“一个是把我的黑眼圈儿能治好,⑧还有一个是照张彩色照片。

(1)找出在标点、结构等方面有毛病的语句。

(只填序号)

(2)任选三个有毛病的语句加以修改,不能改变原意。

12,写出下列对联的下联

①学海扬帆,驶向真理彼岸;

下联。

②杨柳迎风绿,

下联。

13,心理与性格。

清代某私塾先生有四个学生。

一天,当地来了戏班,四个学生都想去看戏。

先生见此情景便说:

“我提一个问题,如果谁答得妙,我就允许谁去看戏。

”我的问题是:

“读书好还是看戏好?

”?

学生甲不多想便说:

“”。

先生生气的说:

“你就知道玩!

学生乙回答:

“。

先生笑着说:

“此老生常谈也,谁都会说。

学生丙采用了圆滑的说法:

“。

先生不以为然的说:

“此调停两可之说,恰似汝之为人。

学生丁灵机一动答道:

“。

先生十分满意:

“好,好,此言得之矣。

1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骠(piào)骑庇(pì)护惩(chéng)罚讷(nà)言敏行

B、供给(jǐ)层累(lěi)作坊(zuò)半身不遂(suí)

C、白桦(huà)伛偻(lǚ)靡(mí)费嘁嘁喳(zhā)喳

D、昏厥(jué)瓜蔓(wàn)血脂(zhī)横(héng)行霸道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流言蜚语迷天大罪仰天而吁名副其实

B、消声匿迹强词夺理秘而不宣励精图治

C、矫揉造作声名狼籍略见一斑各行其是

D、至高无尚尾大不悼卑躬屈膝明火执杖

1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目前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和商业上的投机心理着学术界,一些学者忘记了学术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取媚世俗,热衷炒作。

(2)学术上的问题应当由学者们自由地讨论解决,领导不要。

(3)去年江水泛滥的严重教训,工程局组织力量加固了堤岸,采取了一系列防洪措施。

A、侵袭干预由于B、侵蚀干预鉴于

C、侵袭干涉鉴于D、侵蚀干涉由于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祝中韩友谊源远流长”的美好祝愿中,盐城师范学院韩歌会降下了帏幕。

B、有些中学生的作文喜欢穿鞋戴帽,给人的感觉是无病呻吟,面目可憎。

C、经过西方现代、后现代美学思潮熏陶的新生代作家,文学观念已和他们的前辈南辕北辙。

D、西部地区虽说目前各方面的条件要艰苦一些,但那里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像你这样的人才一旦到了那里,定能大有可为。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推动读好书,《中国青年报》文化生活部、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中华千字歌》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