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2297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8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 人民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人民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8人民版必修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用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阅读恩格斯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等历史材料,理解历史材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

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难点:

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流程】

前两节课我们了解了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让我们一起来总结前两节课的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联(苏俄)的经济建设之路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在初期曾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却严重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

一、赫鲁晓夫改革----------摇摆不定

1、背景

(1)20世纪50年代,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

(2)斯大林逝世为改革提供契机与可能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政治上高度集权,以党代政,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继任的苏联领导人开始进行改革,试图改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内容

(1)农业:

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

扩大地方权力

(3)政治: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

那么赫鲁晓夫的改革失误的地方又在哪里呢?

(1)农业: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

(2)工业:

虽扩大地方权力,但企业在经济上没有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

(3)政治: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但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

例如: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

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

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

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3、评价: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

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没有结合国情;

②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③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④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

(根本原因)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改革的内容:

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以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2、改革的成效:

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上升到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上升到85%。

苏联人均住房面积由1965年的10m2,提高到1981年的16m2。

3、改革的不足:

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失败?

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由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两任领导人的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没有改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的政治经济问题积重难返,现在轮到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了,他能够避免重蹈前任的覆辙吗?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

经济方面:

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

政治方面:

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他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

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

国际关系方面: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

1、内容:

经济方面:

制定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政治方面:

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结果:

国家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

用一句话来概括: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的领导地位,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四、苏联的解体

1、苏联解体的经过

(1)《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

1990年3月,苏联修改宪法,取消苏共法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戈尔巴乔夫当选为总统。

紧接着立陶宛宣布独立,之后,又有10个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

为了防止联盟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联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这意味着对民族分裂活动认可和苏联瓦解的开始。

(2)“八一九事件”

党内一些高级干部对此强烈不满,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8人软禁了戈尔巴乔夫,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这就是“八一九事件”,政变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这就注定了这场政变很快就归于失败。

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终止苏共在全国范围内的活动。

随之,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或被终止、禁止活动,或被迫自动解散,或在共产党基础上改建新党,有的共产党甚至被宣布为非法。

政变的发动者本想挽救苏联这个濒临解体的超级大国,而政变失败的结果则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3)《明斯克协议》的签定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领导人签署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要求取消苏联。

(4)《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

12月21日,俄罗斯等11个国家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独联体首脑会议,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1991年12月25日,世界将记住这一天。

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2、原因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2)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3)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3、教训?

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善民主法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反对霸权主义,抵制和平演变;抓好党的建设;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大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必须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验加以总结,对其教训则应引以为戒,以勇往直前的精神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问:

中国和苏联都进行了改革为何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答:

⒈中国的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⒉中国的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

⒊中国的改革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发挥了国家职能,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⒋中国的改革坚持国家统一的最高原则。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指导思想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性质

“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目标

全盘西化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政治前提

削弱、放弃党的领导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策略

经济改革失败,过早政治改革

稳妥推进

结果

失败、解体

成就辉煌

本课小结:

(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与掌握。

 

难点

 

依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在对本节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及特点的理解与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

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议会民主制的特点等。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光荣革命”。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经过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复杂和曲折的斗争,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这场革命的完成。

第二,《权利法案》。

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逐渐扩大。

1689年3月,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对王权的限制和议会所拥有的权利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即君主立宪制。

第三,责任制内阁。

这种由议会制约王权的政体,完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体制,已经是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的雏形。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它作为资本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发挥了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反作用。

马克思得出结论:

“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

 

第一目,“光荣革命”。

 

本目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①英国议会制度形成(13世纪);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光荣革命。

 

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而后对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历程作了概括的说明。

建议教师对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适当的补充,特别是在议会与国王的斗争方面,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英国的议会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①英国议会的形成

 

英国议会是资产阶级议会的鼻祖,它起源于中世纪,大约在13世纪中期,贵族在同英王亨利三世的斗争中获胜,成立议会,议会制度形成。

13世纪末以后,议会经常召开,议员由贵族、市民和骑士组成,由于各个阶层的利益不同,常常不在一起开会,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分成上下两院:

上议院由贵族和教会代表组成,又称贵族院;下议院由乡绅和市民代表组成,又称平民院。

国王是议会的召集人。

即由英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共同构成英国的议会政体。

此后,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15世纪末,下院已经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

但是,这一时期议会仍然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

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英国议会是在王权衰落中产生的,它对王权有着限制性的作用。

后来又发展成为近代史上的代议制议会。

 

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光荣革命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不断加强,他们同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自1603年起,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宣扬“君权神授”,还宣称国王居于法律之上,认为“除上帝之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所以,在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时期,经济上,国王可以不通过议会而强行征税,可以实行部分商品的专卖,可以任命亲信控制大部分国内贸易和几乎整个对外贸易。

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在宗教问题上,严厉对待“非国教徒”,实行宗教专制,特别是残酷迫害那些主张取消国教中天主教旧习的“清教徒”。

这些政策,使资产阶级和王权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638年的苏格兰起义,严重威胁着查理一世的统治。

为了筹措军费讨伐苏格兰人,1640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企图以合法的形式筹集经费。

英国议会有赞成或拒绝征收新税和特别税的权力,政府征税须经议会授权成为传统。

因此,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结成反对派利用这个权力同国王展开斗争。

他们对国王推行的政策和专横行为进行指责,不但拒绝通过征税法案,而且要求限制王权。

他们的斗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声势日盛。

这次议会的召开,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断同国王进行斗争和较量。

内战爆发后,由克伦威尔组织议会军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内战的结果是议会军打败王军。

查理一世成为议会的阶下囚,经议会审判以叛国罪将国王处死。

它意味着对“君权神授”思想的否定,是历史的进步。

此后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开始了克伦威尔的统治时期。

克伦威尔为巩固统治采取一些措施,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他本人逐渐擅权专断,并先后多次解散议会。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表现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和复杂。

在政治斗争又趋于尖锐的形势下,英国政坛发生分化,政党开始形成,出现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这正是英国近代政党的起源。

詹姆士二世不仅大力压制反对派,而且企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这引起了辉格党人的反对,也遭到一部分托利党人反对。

从而发生了在英国历史上为英国人所津津乐道的一场政变,即“光荣革命”──1688年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斗争,最终以光荣革命的形式完成了革命的任务。

 

第二目,“议会权力的确立”。

 

本目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①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②君主立宪制的确立;③责任制内阁形成。

 

本目讲述的内容,实际上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重要成果。

建议教师要对相关内容作一定的补充,以便于学生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这里还会涉及到一些专有名词及与政治制度的有关概念,最好是用通俗的语言予以说明。

 

①1689年的《权利法案》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议会于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

教师可补充适当有关材料进行介绍,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权利法案》的内容和作用。

 

《权利法案》的内容

 

在1689年召开的议会上,请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同时也向威廉提出“权利宣言”,谴责詹姆士二世破坏法律的行为,要求国王今后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

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在议会中所处的优势,扩大和巩固他们的统治权。

他们以法律形式逐渐取消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并限制王权。

英国议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其中以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影响最为深远。

 

《权利法案》内容:

(具体条文见教学案例)

 

?

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

议会所拥有的“自由”。

 

由此说明:

《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

 

《权利法案》颁布的作用

 

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一方面是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和军权等方面限制王权;另一方面,又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它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而使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增强,有利于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讲述,建议教师先通过教材中的[历史纵横]和补充资料介绍思想家洛克的主张,然后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们对社会现状的认识和见解作个简要的说明,为学生理解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背景或原因作个铺垫,也有助于对多种政治制度模式在不同国家应用的理解和认识。

 

约翰·洛克(JohnLocke),英国革命后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先驱。

洛克既反对君权神授理论,也不同意霍布斯的君主专制论,提出了较为彻底的法治原则:

国家必须以正式的法律来统治;执行已经公布的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不排斥个别场合的执法的灵活性。

洛克是分权理论的主持者,他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

他认为,这三种权力不是平行的,立法权高于其他两种权力,处于支配地位。

三种权力应由不同机关分别掌握,其中国王掌有很大的权力。

洛克的思想在当时的英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从英国资产阶级的革命过程来看,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坚持以新的政权和原则替代旧的一套是必须的,不能有丝毫的含糊;但毕竟发生了克伦威尔的执政曾引起内乱又只能将旧王朝请回来执政的一幕,在大多数英国人看来,旧王朝绝对不行,民主共和制也行不通。

唯一可行的,就是改造君主制度,使它在形式上保留君主制,但在本质上要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行议会民主制,以保障国会下院掌握最高的权力(立法权等),这就是君主立宪制。

 

所谓君主立宪,也就是说,一切都要由法律决定,君主没有实权,而且本身也要遵循法令。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有相当的扩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在议会中所处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他们的统治权,并限制国王权力,约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

英国议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权利法案》。

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这就是习惯上所说的“君主立宪制”。

随着议会的不断立法,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1701年议会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提高了议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巩固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在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国家体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

英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

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

就法律地位而言,国王可以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等。

但实际上,立宪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的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

 

?

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从国王手中夺取了政治、法律、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最高权力,议会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

从表面上看,议会通过的法案要经过国王批准,但这只是一种形式。

(18世纪以来,英王从来没有否决过议会通过的法案。

 

自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保守,议会的作用下降,国家的权力中心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手中。

 

教师可以把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作对比,说明君主立宪制主要有两种:

即议会制和二元制。

英国属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从法律上看,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源泉”“国家的化身”,但实际上英王的权力虚有其表,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特点、作用作个完整的理解。

并用联系和比较的方法加深认识。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

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其政治斗争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

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一种模式,不少国家后来都采用了这一模式。

 

第三目,“责任制内阁形成”。

 

责任制内阁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对于它的形成,教师可通过教材中的[历史纵横]和教材中的文字叙述作简单的追溯,使学生易于理解。

 

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召集重要大臣一起开会,以征求他们对一些政治问题的意见。

当时,因为这种会议在一个小房间(cabinet)中举行,所以人们就称这个会议为内阁会议,意思是在小的密室中举行的会议,小集团成员即内阁成员。

不过,在1714年以前,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的组织,它只是少数主要大臣参加的会议。

后来,到了汉诺威王朝时期,国王中很多人不懂英语,往往不参加内阁会议,而且,1714年以后,国王也没否决过内阁的决议。

于是有的重要大臣就出来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阁的意见集中起来向国王汇报,这样,他的位置就日益突出,慢慢成为后来人们所称的首相。

内阁制就这样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

 

(自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保守,议会的作用下降,国家的权力中心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手中。

 

对于责任制内阁的组成、内阁政府的权力、首相的权力参看教材,理解他们的地位和拥有的权力。

对内阁制可概括为三点:

内阁要在下议院中占有决定作用的多数;在大政方针上阁员保持一致并集体负责;内阁所设的首脑有控制内阁决定的发言权,且必须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首领。

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名词和概念较多;教学重点、难点比较集中、突出。

建议教师在备课阶段的教学设计中,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做到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讲述本内容;并通过对一些历史材料的解析,从材料中获得感性认识;还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加深对有关问题的理解。

如:

 

通过材料的引用、剖析和归纳,使学生能够在体验中增加感性认识。

 

在学生对《权利法案》内容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将其条理化、简单化。

 

建议教师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做相关内容知识的溯源(议会制度的形成)、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和革命后的变化)和对比(与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共性和个性)。

 

教师对于一些生涩的政治体制、法律等概念的介绍,应该努力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够较为准确的理解本节知识要点。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课外书籍的阅读、网络资源的搜集或其他学科的理论学习,共同丰富本节的重要知识。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导入

 

师:

在上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欧洲古代社会民主与法治的实践。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了解这些重要的原则在近代社会中的发展和普及。

 

在当今史学界,对近代的开端众说纷纭。

传统的观点认为发生于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的开端,而把1500年左右视为近代开端的也大有人在。

无论如何,自16、17世纪开始,人类便逐渐从古代社会步入近代社会。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思考:

近代社会和古代社会相比,在政治上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

 

生:

(思考,回答)略

 

师:

民主代替专制是近代政治的基本特点。

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又可把这种变化再分为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