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7413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

《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docx

精练精析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二

第三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要点名师点拨】

【点拨1】赫鲁晓夫改革的探索性和开创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1)斯大林执政后期,苏联社会已经出现了停滞僵化的局面,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改革是大势所趋,赫鲁晓夫的改革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2)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反对个人崇拜和农业入手,首先解决政治上最尖锐的个人崇拜和经济上最严峻的农业问题,是符合苏联社会发展需要的。

(3)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4)对于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改革运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启发作用。

【点拨2】如何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

提示:

(1)积极性:

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政治经济体制,前期

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

(2)消极性

①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的过高估计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

②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使经济负担日益沉重,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

【点拨3】苏联改革有什么启示?

提示:

(1)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

(2)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3)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方向。

(4)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

(5)要正确认识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合国情的改革策略。

(6)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7)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只有计划或只有市场都不利于发展生产力,要两者相结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8)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在于是否切合各国实际,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不要教条主义地照搬照抄。

(9)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

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

 

典题训练:

1.(2009·宜昌模拟)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一些特点:

“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是指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是指赫鲁晓夫改革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2.二战以后,面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源是()

A.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

B.没有把握本国国情,改革指导思想出现偏差

C.领导人的个人专断作风

D.对农业重视不够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能否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A、C、D三项都是影响因素,但不是根源,排除。

【典型例题探究】

【例1】(2009·广东高考)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

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题分析】本题以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实质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由上图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未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模式,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变式训练】(2009·韶关模拟)“20世纪50年代的前五年,中国得到的苏联常规武器多为二战时期的水平,随后,苏联在军援上,由过去只肯卖‘洋武器垃圾’变为提供‘武器设计图纸’,由中国兵工厂自行生产。

”按照材料认为,苏联在援助中国军事方面的建设,最好的时期是谁领导时期()

A.列宁时期B.斯大林时期

C.赫鲁晓夫时期D.勃列日涅夫时期

答案:

C

【例2】(2009·广州模拟)“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

”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解题分析】本题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为切入点,考查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理解分析能力。

戈尔巴乔夫试图用“公民社会”取代“斯大林模式”,以西方的“自由”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即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答案:

B

【变式训练】俄罗斯前总统普京曾说: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政治悲剧!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制度因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其发展

B.外部因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C.领导因素: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加快了苏联的解体

D.民族因素:

民族问题是毁灭联盟的火药桶

答案:

A

【学业达标训练】

1.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

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

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从材料中“苏联”、“垦荒”等信息可推断,这一措施应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选C项。

2.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注意题目要求是“1958年”“当年”。

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1956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末,两者都不是1958年。

3.(2009·江苏学业水平检测)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发展道路曲折,有的改革甚至夭折。

当年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A.自由资本主义制度

B.市场经济体制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促使赫鲁晓夫开始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闸门,故选D项。

A、B两项在当时的苏联并未出现,排除。

C项发生在20世纪早期,与赫鲁晓夫改革时间相距太远,排除。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曾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最重要的成果是()

A.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B.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D.遏止了苏联的衰败趋势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排除。

D项不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影响,排除。

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5.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进行调整。

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之先河

B.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C.暂时建成了“发达社会主义”

D.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A项指赫鲁晓夫改革,排除。

C、D两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

勃列日涅夫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选B项。

6.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改变国民经济衰退形势,他会()

A.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B.在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A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B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选D项。

7.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A.促进了苏联经济改革的迅速发展

B.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C.加快了苏联国内政治局势的稳定

D.大大提高了苏联的国际社会地位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政治局势的不稳定,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故选B项。

A、C、D三项与戈尔巴乔夫改革明显不符,排除。

8.苏共领导人为挽救苏联解体所作的最后一次政治努力是()

A.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

C.发动“八一九”事件

D.《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使苏联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

苏共党内一些高级干部对此强烈不满,发动了“八一九”事件,但以失败告终。

此后形势急转直下,苏联最终解体。

而B、D两项则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凤凰卫视记者对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进行了专访。

当记者问道:

“在苏联主政的六年间,你认为自己所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

”戈尔巴乔夫作了如下回答:

“最大的错误是太晚开始改革及重建苏联共产党。

因为反对改革的声音,一开始就来自党内,因此对我们造成极大的压力……我实施的直接开放步伐实在太快了,权力分散是必需的,但步伐太快,人民、社会无法跟上……改革还面临许多来自官僚体制的阻碍。

材料二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

经过七十多年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

……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

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出现材料二所示历史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为此戈尔巴乔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结果如何?

(2)材料一中的“官僚体制”是指什么?

为“重建苏联共产党”戈尔巴乔夫采取了什么措施?

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本题以戈尔巴乔夫改革为切入点,组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巧妙地考查了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评价,同时渗透了对学生辩证分析与探究创新能力的考查。

(1)题要注意把握材料二中苏联人均收入、生活水平、消费品短缺等信息,据此可分析这是斯大林模式造成的农、轻、重比例失调带来的影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2)题第一问要注意结合斯大林模式政治体制的特点来分析;第二、三问要注意问的是戈尔巴乔夫政党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答案:

(1)根源:

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措施:

制定了发展苏联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

结果:

困难重重,各项改革措施难以奏效,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2)“官僚体制”:

斯大林模式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措施: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影响:

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素能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赫鲁晓夫说:

“要彻底恢复那些由苏联宪法规定了的苏维埃社会主义的列宁主义原则,与滥用职权的个人专制行为进行斗争。

由于个人崇拜的恶劣影响,长期以来,革命的社会主义法制秩序遭到了破坏,由此而产生的恶果,必须完全加以肃清。

”其目的是要()

A.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寻找个人崇拜的真正根源

C.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D.解决农业发展迟缓问题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中“个人崇拜的恶劣影响”等信息可知是要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故选A项。

但赫鲁晓夫并未找到个人崇拜的真正根源,仅把错误归罪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排除B项。

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2009·广东四校模拟)有学者认为:

“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反映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在工业体制中扩大地方权力

C.开展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废弃工业领域的部门管理体制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蛮干”即不顾实际情况,脱离实际的做法,大面积种植玉米,不符合苏联的自然条件,属于蛮干,故选C项。

D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

A、B两项的做法,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合理性,不属于“蛮干”,排除。

3.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A.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B.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C.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D.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材料中“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可知A、B、C三项结论正确。

D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弊端,与赫鲁晓夫无关,故选D项。

4.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说:

“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

”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

C.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材料强调勃列日涅夫对内改革的成果,即“苏联国力”逐渐赶上美国,C项是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的内容,故选C项。

B、D两项不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排除。

A项只是沿用斯大林时期的政策,并不是改革的措施,排除。

5.(2009·淄博模拟)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由材料中“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40%”等信息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军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过大,故选B项。

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6.(2009·南京模拟)下表反映了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

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继续阻碍发展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了巨大混乱

③长期争霸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出现了动荡

A.①②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过程、影响分析,苏联在争霸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科技的重视,为了争霸的需要在科技上的投入是很大的,特别是军事方面。

7.(2009·上海模拟)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痛切地说:

“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的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

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

”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八一九”事件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民主化”“私有化”“绝路、死路”等信息可知材料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8.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相比较,其突出的不同点是()

A.先从经济领域开始改革

B.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彻底地打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

D.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及比较能力。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未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9题12分,第10题14分,共26分)

9.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

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分)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

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

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4分)

【解析】本题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题考查学生对近现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立与调整的综合理解与认识。

体现了高考注重考查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这一命题趋势。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首先应注意审题,然后综合所学知识逐一分析。

同时,应与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相联系,正确认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解答第

(1)题应注意分析“市场”与“计划”各自的弊端。

解答第

(2)、(3)题应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4)题要在前三题作答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归纳概括。

答案:

(1)英国: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试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10.(探究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苏联历史上主要领导人一起坐火车旅行。

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

请看各位领导人的反应:

列宁发出号召:

“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斯大林很警觉,立即指示:

“对车上乘客和铁路沿线的所有人进行调查,视情节给以处分。

情节轻者,劳动改造;情节重者,流放西伯利亚;特别严重者,就地正法。

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

“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勃列日涅夫挥舞着双手说:

“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

戈尔巴乔夫沉思道:

“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于是苏联……

请回答:

(1)请你补充“……”处的内容。

(4分)

(2)五位领导人的话反映了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政策,你知道是哪些政策吗?

并简单分析实施这些政策的主要影响。

(10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迁移理解能力。

题目设置虽然是一则笑话,但解题时应注意理解各位领导人所说的话的寓意,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加以概括。

答案:

(1)土崩瓦解了(解体了)。

(2)列宁: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了国内外敌人。

斯大林:

强调阶级斗争,开展大清洗运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赫鲁晓夫:

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思想混乱。

勃列日涅夫:

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缓慢,苏联陷入困境。

戈尔巴乔夫:

政治多元化,苏联最终解体。

教师备课资源

1.(2009·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斯大林逝世后,首先在苏联改革的领导人是()

A.列宁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故选B项。

2.下列关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彻底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B.勃列日涅夫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C.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赫鲁晓夫改革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故选A项。

B、C、D三项均符合史实,排除。

3.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图表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中可知,1958、1968、1973年苏联经济建设发展迅速,①正确。

但1963、1983年的情况又说明②③正确。

④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D项。

4.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和平演变”

C.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其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故选A项。

B是从外部因素考虑,C、D两项包含在A项中,皆排除。

5.“国家情况不妙。

我们什么都有:

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

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后到他们的后面……。

”这是戈尔巴乔夫辞职时发表的电视演说词。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失败

B.美苏冷战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的恶果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这种状况”指苏联解体,其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故选C项。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联1960~1985年经济增长率百分比(据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年鉴》):

材料二(下面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的理论口号)20世纪是资本主义存在的最后世纪,到了这个世纪末,将根本没有资本主义,或者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资本主义残余。

材料三1987年戈尔巴乔夫发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强调:

“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最充分地展现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并说“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观的优先地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经济发展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2)材料二、三说明了什么?

你如何评价上述理论?

【解析】本题以苏联后期的经济建设为主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1)题要依据“1960~1985年”等信息,结合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来回答。

(2)题要依据“根本没有资本主义”、“人道主义”、“全人类的价值观”等信息,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相关内容的论述分析即可。

答案:

(1)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至8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发展速度缓慢。

其原因有: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勃列日涅夫片面发展重工业,与美国争霸,保持巨额军费开支;对外推行扩张政策,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影响:

无法体现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