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26 鲁国三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9298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0626 鲁国三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10626 鲁国三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10626 鲁国三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10626 鲁国三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10626 鲁国三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110626 鲁国三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110626 鲁国三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110626 鲁国三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110626 鲁国三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110626 鲁国三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0626 鲁国三桓Word文档格式.docx

《110626 鲁国三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0626 鲁国三桓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0626 鲁国三桓Word文档格式.docx

故城建于洙、泗之间,洙水绕城西北两面,泗河流经城南。

城近扁方形,南西约2.45公里,南北约3.5公里,周长11.7公里。

现城东南、东北、西北断垣犹耸立地表。

城中部偏北为宫室建筑区,附近公布着制陶、制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和居民遗址。

城西部有墓地数处,出土大批珍贵文物。

如今,曲阜是我国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春秋末年,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此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传为千古美谈,孔子晚年删《诗》、《书》,修《春秋》,整理典籍,使曲阜成为文化荟萃之区,儒家学派的发源地,后世称鲁国为“孔孟之乡,礼义之邦”。

楚灭鲁,改曲阜为鲁县,汉代县治仍沿用鲁国故城。

城内外有保存较好的名胜古迹50余处。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

“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当时有位少正卯,也是聚徒讲学,使得“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孔子出任鲁国司寇,“三月而诛少正卯”,此举被认为是孔子一生之污点。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

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

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

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

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

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

“天丧予!

天丧予!

”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

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

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

次年即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在叙述孔子事迹的时候,我们提到“三桓”。

何谓鲁国三桓?

这还得要从鲁桓公说起。

鲁桓公生子同、庆父、叔牙、季友。

子同即鲁庄公,生子般。

鲁庄公病危时向叔牙询问继承君位者,叔牙举荐庆公,季友则表示誓死支持子般。

为了除掉异己,季友派鍼季送毒药给叔牙,威胁说:

“饮此有后于鲁,不然,死且无后。

”叔牙不得不饮鸩自尽。

季友将叔牙后代立为叔孙氏。

鲁庄公三十二年八月癸亥,鲁庄公去世,子般即位。

十月己未,庆父派人刺杀了子般。

季友逃奔到陈国。

庆父立鲁闵公。

第二年八月,在鲁闵公的请求下和齐国的支持下,季友返国。

是年冬天,齐国仲孙湫视察鲁国内乱,回去后说道: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鲁闵公二年,庆父派人刺杀了闵公。

但此时鲁国国内对庆父一片反对之声,庆父不得不仓皇逃到莒国,而季友带着鲁僖公从邾国回来,立僖公。

季友贿赂莒国以求得庆父,莒国把庆父送回。

庆父派弟弟公子鱼去请求季友宽恕,被季友一口拒绝。

公子鱼哭着返回,庆父听到哭声,叹息道:

“奚斯之声也。

”(注:

奚斯是公子鱼的字)于是就自缢了。

季友立庆父后代为孟孙氏。

关于季友之名,有段传说。

季友将出生时,鲁桓公让人占卜,卜者说:

“男也。

其名曰友,在公之右。

间于两社,为公室辅。

季氏亡,则鲁不昌。

”季友出生时手上居然有个“友”字,于是鲁桓公给他取名“友”。

季友辅佐鲁僖公励精图治,其时鲁国相当强盛。

《诗经鲁颂閟宫》就是歌颂鲁僖公的。

季友去世后,其孙被立为季孙氏。

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皆为鲁桓公的后代,所以被称为“三桓”,在政治上互相支持,联合执政,而大权则落在季孙氏的手中。

季孙氏自季文子(季友之孙)开始,季武子(文子之子)、季平子(武子之孙)、季桓子(平子之子)、季康子(桓子之庶子)相继执政,鲁国实权皆在其手中。

季文子,字行父,历相宣公、成公、襄公。

当时公孙归父欲除去三桓,被他驱逐。

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一度为晋国拘留。

季武子,名宿。

鲁襄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62年,三桓三分公室,建立三军,各领一军。

鲁昭公五年即公元前537年改为二军,四分公室,季孙氏得二分。

从此,鲁国由季孙氏专权。

鲁国三桓四分公室,说明中国新型封建阶层开始战胜落寞的贵族阶层,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已开始转型。

再说田氏代齐。

齐国原系周室分给功臣姜尚之封邑,姜尚即姜子牙,他是周武王的开国功臣,为周王朝的兴起立下了不朽之功。

周武王将它封在营丘(山东临淄北),国号齐。

这里是薄姑之民的故地,也是一股巨大的抗周势力。

武王让他在这里镇抚薄姑之民,其封疆东至海滨,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山东沂水县北)、北至于无棣(山东无棣)。

它也是周王室控制东夷的重要力量,同时周王还授予他征伐违抗王室的侯伯的权力。

  进入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依次为:

齐庄公、齐釐公、齐襄公、齐桓公、齐孝公、齐昭公、齐懿公、齐惠公、齐顷公、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齐晏孺子荼、齐悼公、齐简公、齐平公。

这些国君,都是姜尚的后代。

齐国是一个大国,在诸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力量,齐桓公姜小白曾成为公认的霸主,盛极一时。

到春秋后期,霸政局面近于尾声,而且,姜氏之国亦大权旁落,渐为卿大夫田氏所控。

  春秋初期,公元前672年,陈国内乱,陈厉公之子陈完出奔到齐国,齐桓公收留了他,并任命他为工政。

于是,陈完便在齐国安居。

其后代渐渐强大起来。

“田”字古音与“陈”字同音通用,所以陈完又可叫田完,其子孙亦然。

先说说齐庄公。

齐庄公是个好色之徒,他看上了相国崔杼的夫人棠姜(先嫁给棠公),并与她私通。

公元前548年,崔杼联合棠姜的儿子棠无咎杀死齐庄公。

之后,崔杼、庆封、晏婴等大臣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就是齐景公。

齐国的太史不讲情面,在史册中写上“崔杼弑其君”。

崔杼没有晋国赵盾的涵养,当即将太史杀了。

后来,太史的两位弟弟继续当史官,继续直书其事,也被崔杼所杀。

到了太史最后一位弟弟,依旧要直书,崔杼没有办法,只得依了他。

原来,还有一位南史氏,执简以往,准备前赴后继,途中知道史官已记下其事,才返还。

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亦赞美过“齐太史简”。

崔杼立齐景公后,担任右相,庆封任左相。

不久,崔氏与庆氏便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公元前546年,庆封灭了崔杼一家,掌握了朝政。

公元前545年,田完四世孙田桓子,联合鲍氏以及大族栾氏、高氏合力在齐灭了当国的庆氏。

之后田氏、鲍氏又共灭栾、高二氏。

田桓子继而讨好公族与国人,“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

国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从而取得了公族与国人的支持。

  至齐景公时,公室腐败,剥削沉重。

田桓子之子田乞,即田僖子,采取了一些争取民心的有效措施。

他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于是“齐之民归之如流水”,田氏借此增强了势力。

这就是所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

在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当卿相的晏婴,曾奉齐景公命出使晋国联姻,与晋国大夫叔向议论齐国的政治。

晏婴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

  田僖子,与齐旧贵族国惠子、高昭子产生了严重的矛盾。

国、高二氏当权,田氏在表面上尽职于齐国公族,假意事奉高、国两家,暗地里却组织力量,准备推翻国、高二氏。

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国、高二氏立公子荼为国君。

田乞发动政变,赶走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为国君,就是齐悼公。

田乞自立为相,掌握了齐国的政权。

  田乞死后,其子田恒(田常)代立为齐相,是为田成子。

田成子继续采用田僖子所制定的政策,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大力争取民众。

田氏行德于民,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当时流传的民谣唱道:

“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

公元前481年,田成子发动武装政变,杀了齐简公和许多强宗贵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了政权。

田成子又通过“修公行赏”等等亲民政策,成为国民人心所向,使齐国国君实际上变成了傀儡。

公元前391年,国相田和将齐国国君齐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一城之地作为他的食邑,田和成为了齐国实际上的国君。

  公元前386年,周室册命田和为齐侯,正式将他列为诸侯。

过了几年齐康公病逝,姜氏遂绝其祀,齐国全部为田氏所统治。

史称“田氏代齐”,因为仅国君易姓,国名并未改变,故战国时代的齐国往往被称为“田齐”。

  田氏代齐,是春秋末期大夫专政夺权的一个成功事例。

而韩、赵、魏三家分晋,更使这种局势发展到一个高峰。

最后说三家分晋。

先看看春秋以来,晋国的国君,他们依次是:

晋文侯、晋昭侯、晋孝侯、晋鄂侯、晋哀侯、晋小子、晋侯湣、晋武公、晋献公、晋惠公、晋文公、晋襄公、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晋平公、晋昭公、晋顷公、晋定公、晋出公、晋哀公。

早在春秋初期,晋公族内部嫡系与旁支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晋献公曾大批屠杀公族内的群公子。

献公死后,他自己的儿子之间又发生争夺君位的斗争,直到晋文公即位才结束。

晋公室的力量被削弱了。

到晋景公时,赵家(赵衰、赵盾后代)、郤家(郤却后代)、范家(士会后代)、荀家(荀林父后代)、韩家(韩厥)、栾家(栾书)等,都是炙手可热的大家。

奸相屠岸贾与赵家有仇,于是,他怂恿晋景公对付赵家。

栾家、郤家又支持晋景公,结果,晋景公派屠岸贾带兵将赵家各住宅包围,将赵同、赵括、赵朔、赵旃各家的男女老少全部杀光。

屠岸贾后来点算,就少了赵朔的夫人庄姬,她是晋成公的女儿、晋景公的妹妹,正在母亲的宫中待产。

屠岸贾请示过晋景公,如果生男,就杀掉。

不久,庄姬生下一男。

宫女冒死送出宫外,交给故相赵盾的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

屠岸贾严厉追查。

程婴将自己的婴儿交给公孙杵臼到山中躲藏,自己去告发。

结果,屠岸贾带人搜查,将婴儿和公孙杵臼都杀死。

程婴用自己的儿子换了赵朔的儿子赵武,并将他秘密抚养。

这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记载的著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不过有些史家认为故事于史不合)。

晋景公死,晋厉公即位后,把私家看成最大的威胁。

公元前574年,他举兵杀了权力越来越大的“三郤”(郤至、郤犨、郤锜),结果很不得人心。

次年,栾家、韩家、荀家、范家、以及屠岸贾等就联合起来,杀死晋厉公,另立晋悼公。

晋悼公起用了“赵氏孤儿”赵武,杀了屠岸贾一家。

晋国中期以后,晋国的卿位一直由19个卿大夫之家所占据,居卿位的同时又是统率军队的将领。

这十几个卿大夫家族在晋国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势力,一天天膨胀起来,到春秋晚期,他们互相吞并的结果,只剩下韩氏、赵氏、范氏、魏氏、中行氏、智氏六家最大的卿大夫家族,就是所谓的“六卿”。

  六卿与晋国旧贵族之间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斗争。

公元前550年,以范氏为首的新兴势力联合起来攻打当权的大夫栾盈,栾盈逃到楚国,不久又逃到齐国,齐国将他偷偷送回到他在晋国的私邑曲沃。

栾盈以曲沃为据点,发兵进攻晋国的绛都。

新兴势力迅速占领固宫(晋襄公庙),在战斗中,奴隶斐豹提出以解放自身作为效忠的条件,新兴势力当即烧掉了斐豹沦为官奴的丹书(卖身契)。

斐豹杀死了栾氏的力士督戎。

  范氏为了战胜栾氏,发布命令说:

自文公以来,有功于国家而子孙没有得到官职者,可以做官和受赏。

这样激励了士气,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结果,大败栾氏,栾盈及其党羽全部被诛。

此后,新兴势力继续与旧贵族斗争,栾氏、郤氏、胥氏、原氏、狐氏、续氏、庆氏、伯氏等旧贵族继续受到打击,被降为奴隶和平民。

晋的公族被消灭,晋国的政治完全被卿大夫之家所把持。

新兴势力又灭掉了祁氏、羊舌氏,把祁氏领地分为7县羊舌氏领地分为3县,任命韩、赵、魏等族的子弟和有才能的人去做县大夫。

公室与私家的斗争,是旧贵族与新兴势力的斗争,旧贵族被消灭对晋国社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在与旧贵族斗争的同时,新兴势力内部也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当时新兴势力都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发展的革新措施,但实行的程度和方式各家都有比较大的差别。

在亩制上,六卿都突破了“百步为亩”的旧规,而范氏、中行氏的亩制没有韩、赵、魏的亩制大,范氏、中行氏的亩制为1亩160步,智氏为180步,而韩、赵、魏为200步。

由于当时劳动者耕种地亩面积有一定的标准,亩制大就是实耕面积大,亩制小实耕面积小,扩大亩制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范氏、中行氏在亩制改革上很不彻底,而且保留了较多的奴隶制痕迹,对依附农民剥削很重,在政治上也独断专行,所以在与赵氏等的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赵简子(赵鞅)注意争取民众,如他派尹铎到晋阳(山西太原市西南)去作地方官,尹铎到任后,就遵照赵简子的指示,调整和减少农民负担,后来晋阳便成为赵氏可靠的根据地。

赵简子还采取奖励军功,以功释放奴隶的措施。

  公元前493年,范氏、中行氏与郑国等联合起来,与韩、赵、魏发生战斗,赵简子在誓师时发布命令,许诺在战斗中立军功的人,上大夫赏赐给县,下大夫赏赐给郡,士赏田10万亩,庶人及工商业者可以上升为士,奴隶可以被释放。

所以军队士气很高,终于大获全胜。

赵简子还注意选拔人才,鼓励臣下指出自己的过错。

赵简子争取了人心,而范氏、中行氏则失去了人心,这是赵氏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

赵联合韩、魏与范氏、中行氏交战,每次都取得胜利。

公元前490年,范氏、中行氏失败后,逃出了晋国。

赵简子把邯郸据为己有,其他地方为晋公室所有。

公元前485年,智、韩、赵、魏四家联合起来要瓜分原先属于范氏、中行氏的土地,晋出公不肯,四家就赶跑了晋出公,智伯另立晋哀公,自己控制了政权,又占领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

智、韩、赵、魏四家成为晋国最强大的势力。

  当时四家的当权者分别是智伯瑶、赵襄子毋卹、韩康子虎、魏桓子驹。

智伯最为强大,晋国的政事都是智伯说了算。

  智伯想独吞晋国,但由于时机不成熟,便采取削弱其他几家的办法。

他以奉晋君之命,准备攻打越国为名,要每家拿出100里的土地和户口来给晋室,其实是要归他自己,韩康子和魏桓子都如数交出了土地和户口,而赵襄子则拒绝了智伯的要求。

于是智伯就联合韩、魏两家一起出兵攻打赵氏,并答应灭了赵家后,把赵家的所有土地和户口由三家来平分。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率领中军,韩氏的军队为右路,魏氏的军队为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知道寡不敌众,就跑到晋阳去,以晋阳为根据地与三家对抗。

晋阳是赵氏原有的领地,又经过尹铎等人的治理经营,民心归附,对赵襄子很有利。

  智、魏、韩三家的兵马,把晋阳围住,而赵氏的军队士气旺盛,坚守城池,使敌方难以攻下,双方相持了近两年时间。

到了第三年,即公元前453年,智伯引晋水淹晋阳城,几天后,城墙差几尺就要全部被淹了。

城里高悬锅子烧饭;

粮食没有了,就交换孩子来吃。

臣僚们也出现了离心倾向,礼节怠慢,形势很危急。

赵襄子就派相国张孟乘黑夜出城,分化三家的联盟。

张孟对韩康子与魏桓子说:

唇亡齿寒,赵亡之后,灭亡的命运就要轮到你们了。

韩、魏参战本来是不情愿的,又见智伯专横跋扈,也担心智伯灭赵后将矛头对准自己。

为了自身利益,所以决定背叛智伯,与赵襄子联合。

一天晚上,韩、赵、魏三家用水反攻智伯,淹没了智伯的军营,智伯驾小船逃跑,被赵襄子抓住杀掉。

智伯有位忠心耿耿的家臣叫豫让,智伯死后,他改名换姓,躲藏厕所,又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一再谋刺赵襄子,没有成功。

被捕后,求得赵襄子的衣服,拔剑击衣后自杀。

赵襄子灭掉了智氏一族,韩、赵、魏三家平分了智氏的土地和户口,各自建立了独立的政权。

  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

这时晋国完全衰弱,畏惧权臣,反向韩、赵、魏三家行朝拜礼。

韩、赵、魏于是就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只把绛城和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

从此晋君成了韩、赵、魏三家之傀儡。

  此后,韩、赵、魏就称为“三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赵、魏为诸侯。

到公元前376年,韩哀侯、赵敬侯、魏武侯联合灭了晋国,瓜分了晋国的全部土地,把晋当时的国君静公废为百姓,晋完全为韩、赵、魏三家所取代。

由于公元前453年是韩、赵、魏事实分晋的一年,所以,我们将这一年作为春秋的结束,战国的开始。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由于有历史文献可考,因而春秋时期的各方面的情况,后人都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在政治体制方面,诸侯国君称公、称侯,只有楚、吴、越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楚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

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

诸侯国设郡、县,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百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而用人制度基本是“举荐制”,如晋国大夫祈奚(祈黄羊)就因“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而受到赞颂。

经济文化方面。

春秋时期,铁农具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许多荒地被开垦为良田,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精耕细作,农业产量大增。

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溃,土地关系向私有化发展。

诸侯们不得不陆续实行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由于战争的需要,马的数量增多,伯乐、九方堙是当时著名的相马专家。

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则基本上变了农业的附庸,专门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很少。

  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

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产生了干将、欧冶子等著名的铸剑工匠。

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

铁器主要为手工业工具和农具。

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

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

公输般即鲁班,被称为匠师之祖;

而卞和应是相玉专家,相传他在楚山觅得玉璞,两次献给楚王,都被认为虚假,先后被砍去双脚。

楚文王即位,他抱璞哭于荆山下,文王使人雕凿其璞,果得宝玉,称为“和氏璧”。

铸造金属货币产生于春秋时期,晋国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铸币的地区之一。

春秋后期,越国的谷价,每石最贵时六十钱,最贱时三十钱。

春秋时期,一些精巧的医疗技术如腹腔穿刺术已被发明并在临床得到应用。

  春秋时,产生了新的赋税制度。

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实行初税亩,国家根据土地面积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实物税。

这是古代田税的开始。

鲁成公元年(前590),作丘甲,按土地面积征收一定量的军赋(甲),从而使税和赋合而为一。

郑国子产也创立按“丘”征“赋”制度。

楚国的蒍掩任司马,奉命治理军赋,把土田、山林、沼泽、丘陵等地,采用个种方式测量,根据收入多少,制定征收车马、车兵、徒卒、甲楯之数。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的阴阳五行之说,将整个世界包括天文都纳入五行体系。

中华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

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串连、互相渗透的反映。

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

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

这样,《周易》就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

中华文明学术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时代才发展起来。

这时的学术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大黄金时代。

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产生了孔子、老子、管子、曾子、晏子、墨子、颜渊、子思、柳下惠等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道德家;

产生了孙武、司马穣苴等军事家;

产生了邓析、范宣子等法学家。

诸子百家及其言论著作,渐渐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流派和宗教。

接下一章 

返回目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