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33265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唐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唐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唐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唐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唐诗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唐诗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唐诗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唐诗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唐诗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唐诗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唐诗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唐诗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唐诗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唐诗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唐诗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教案.docx

《唐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诗教案.docx

唐诗教案

苏轼《定风波》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苏轼词语言上的美感。

  2.学习《定风波》,体会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哲理意味。

【课文提示】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

他生活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出身于颇有文化修养的家庭。

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矛盾而统一地存在于他的世界观的各方面。

  2,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是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其作品体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散文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是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杰出领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3,苏轼词作打破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扩大题材,提高意境,形成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浪漫主义风格,创立了豪放词派,为南宋爱国词人开先河。

他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少年得志,22岁一举高中,名动京华;他仕途波宕,曾为帝王之师,也曾为阶下之囚;他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处世天真,眼中所见无一坏人;他淡泊名利,居庙堂之高时,念念于归隐渔樵,处野域蛮荒时,恬然自适于陋室粗食;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

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

苏轼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他的旷达胸怀影响了无数后人的人生模式,他的“自成一家”的诗词也开辟了诗歌创作的新天地。

  4,《定风波》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又称《定风流》《定风波令》。

前片五句,后片六句,共62字;句句押韵:

前片1、2、5句和后片3、6句押平声韵;其余六句押仄声韵。

【朗读课文】《定风波》

【课文分析】

  一、导入:

苏轼创作词的时候,面对的正是有井水处皆歌柳永词的局面,苏轼以雄健之笔,使豪放词异军突起。

苏轼的豪放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过他的一首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

我们来齐读这首词,再来感受一下这震铄千古的豪放名篇的恢弘气势。

1、请同学们感受东坡词的豪放气势了,结合着《念奴娇·赤壁怀古》来归结一下豪放词在写景、抒情上都有什么特点?

明确:

(写景:

博大壮阔、气象恢弘。

抒情:

豪迈奔放。

认识:

正所谓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

这首词的出现,对于盛行着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但是,同学们,豪放派的词是不是就仅仅只有在写景上:

博大壮阔、气象恢弘。

在抒情上:

豪迈奔放这一类呢?

还有一种豪放,豪放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

下面我们来鉴赏一首并没有博大壮阔的写景,也没有豪迈奔放的抒情,但却充满着词人豪放情怀的词——《定风波》。

二、鉴赏《定风波》

1.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感受。

2.鉴赏分析。

明确:

在一个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去郊游。

正在高兴时,下起了大雨。

同行的人都连连抱怨天公不作美,纷纷找地方躲雨。

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他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地走着。

同行的人都笑他疯癫。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写出了词人当时的感受。

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苏轼独特的审美风格。

  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于“莫听”二字,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

词人不在乎风雨,他在雨中吟诗,甚至脚步比以前还慢,潇洒中带些倔强。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事,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作者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虽然轻便,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

这个“轻”字分明指心情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

词人认为以轻松旷达的心情面对“风雨”,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料峭”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

刚才是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却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反而感觉微凉;山头夕阳又送来些许暖意。

作者在逆境中看到曙光,这就是他的旷达了。

“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

“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

词人反思的结果是:

“归去”。

这里表达了对陶渊明退隐躬耕生活的仰慕。

但是他追求的是内心的退隐;所归之处是能使他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

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

“也无风雨也无晴”中蕴含作者心静如湖水,不在乎外在事物得失的心理状态。

  自然和仕途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

词人始终泰然自若。

“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带些抗争,也是一种执著;“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对此的升华。

3、重点评析:

(一)、“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

①、苏轼的词在形式上突破传统音律的限制,很方便地把诗的语言、散文的语言、甚至是口语融入词中,使它满足于自己抒发情感的需要,“谁怕”“微冷”“归去”去掉,就是一首诗。

(多媒体展示去掉“谁怕”“微冷”“归去”后形成的诗)但是同学们读一读,感觉一下,如果去掉“谁怕”,表达效果一样不一样?

明确:

情感的力度不同,用反诘的语气,起强调的作用,突出了自己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宣言。

②、一个“任”字,表现出苏轼要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

③、“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

以苏轼的才学,治国安邦定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

可是,他太正直太富有诗人气质了,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平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

他的诗文名冠一时,但他的五尺之躯却不见容于当权者。

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贬再贬,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

我们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的情景。

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同学们知道这三个地名并列意味着什么吗?

明确:

应该是苏轼的三个被贬之地。

宋神宗时,苏轼因反对新法被贬黄州。

宋哲宗时,他又因反对全部废除新法而被贬惠州,最后到偏远的儋州,今海南岛。

“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多少坎坷,多少忧愤,尽含其中,却以自嘲的语气平淡地说出,这就是苏轼的旷达。

(二)、鉴赏下片:

④、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下片前三句的内容,看谁描述得有文采。

明确:

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感到有些寒冷,刚刚自己还在风雨中行进,现在迎着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

⑤、刚才还是瓢泼大雨,现在却山头斜照,想一想,这里除了写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外,还有什么言外之意吗?

明确:

⑴、应该还包含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升沉不定,不如归去,做一个老百姓,过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生活。

⑵、这种理解与前面的“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表现的情绪以及东坡一贯的气质并不吻合。

这里要表达的是,风雨没有改变我苏东坡,我回头看我走过的路,虽然经过一段风雨的萧瑟遭遇,但是,对我而言,“也无风雨也无晴”,晴天也好,雨天也好,我都能泰然处之,任其自然。

⑶、我们谈论苏轼,不仅要品其文,还要悟其人,以一种坦荡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风雨。

(生齐诵《定风波》)

4、小结:

立意的高远、气势的恢弘成就着苏轼的豪放,而婉约含蓄之作,也为苏轼的创作增添了多彩亮丽的一面。

无论他的豪放还是他的婉约都具有新人耳目的魅力。

请大家课后自习苏轼的婉约词。

【课后作业】 背诵全诗

苏轼《江城子》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

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二.课文分析  

1.题目为“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但是上片并没有记梦,那它的作用是什么?

 

上片所写内容是一个情感铺垫。

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促成作者夜梦亡妻的因素有哪几方面?

(结合上片词文回答) 

A“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相思太苦、旧情难忘。

 

B“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此时作者正在密州,与故乡眉州相隔千里之遥。

作者为什么人在密州?

原因是被贬。

被贬处境如何?

无处话凄凉。

——人生多难、政治打击。

 

C“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政治打击之下,人易衰老,就是相逢了,妻子也不会识得我了吧。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3.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

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写出二人相见时的场景。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

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

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

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转抄) 

4.“十年生死两茫茫”,“茫茫”遥不可及。

但是见面后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为什么?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

 

5.赏析“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与“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异曲同工。

以凄凉的意境,烘托出作者对亡妻深挚的怀念。

回扣“千里孤坟”。

  

6.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

“杨柳岸晓风残月”不好吗?

 

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反衬手法,强化了情感。

 

7.“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是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也是苏东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还是苏东坡,你如何看待?

 

多情未必非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更加真实的苏东坡,更加成熟的真丈夫。

  

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一.诵读章质夫的“杨花词”,整体感知大意。

词文: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

绣床旋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吹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译文:

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

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

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

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

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

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

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

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二.串讲苏词:

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

从教坠,任凭坠落。

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

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

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

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

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

请看下面六句。

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

萦绕、牵念。

柔肠:

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白居易《杨柳枝》: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

困倦之极。

娇眼:

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

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

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

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

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

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

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质夫的原词,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4.“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后片写杨花的归宿,先把意思推开一层,说令人抱恨的不只是杨花飞尽,而且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

“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的意思。

5.“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萍碎:

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

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

“杨花著水万浮萍”。

自注云:

“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此几句写杨花的归宿。

寻一寻杨花的遗踪,只见一池被打碎了的浮萍(原注:

"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从科学角度来看,不能成立。

)原来在"三分春色"中,大部分杨花委于尘土("二分尘土"),只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运正与梦郎不得的思妇一样凄凉。

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的“一池萍碎”相应。

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与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

6.“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画龙点睛。

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

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

是离人的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

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

三.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

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四、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

A.意境的高低:

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

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

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

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B.艺术构思:

“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C.语言艺术:

“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

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

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

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五.板书:

杨花:

本质命运→无情有思→花如思妇→悲惨命运→花人合一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

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

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山谷题跋》有云:

“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

”,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

”则不能到。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三、品读鉴赏: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

2.“谁见幽人独往来?

”反问句子表达怎样的意思?

“缥缈孤鸿影”,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

孤鸿与幽人有何关系?

第一问:

意思是说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

突写一个“独”字。

第二问:

孤鸿是作者的自喻,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一独一孤,同病相怜。

3.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A.处境:

飘零失所,孤独凄冷。

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B.心理:

“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

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

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C.志趣:

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

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

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恨的内容:

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

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同意:

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5.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

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四、苏轼词总结:

比较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说一说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A.拓宽了婉约词的视野。

苏轼词以清新明快、沉挚深永的婉约词为主。

他的婉约词不再是“花间”式的绣幌绮宴席,不是宴殊式的小园芳径,也不是柳永式的依红偎翠,他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带向世前。

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游仙谈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无不摄入笔端。

B.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入宋以后,词学大兴,范仲淹的边塞之作,宴殊的人生几何之叹,欧阳修的婉转言情,柳永的长篇铺叙,都能达到高度成就,词坛的正宗——婉约词,在一百多年的发展演进中,群芳竞放,可说是蔚为大观。

然而,苏轼以其淋漓巨笔,翻万丈波澜,开豪放一派先河,树词坛异帜。

四.补充理解:

据《宋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

年十六,不肯嫁人。

闻坡至,甚喜。

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

坡从而物色之曰:

“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

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

坡回惠,为赋此词。

 

 

临江仙

晏幾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一.作者简介:

晏几道(1030?

—1106?

),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晏殊第七子,能文善词,与其父齐名。

其词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多抒写人生失意之苦与男女悲欢离合之情,以小令见长,工于言情,语言清新,曲折轻婉。

晚年家境中落,其词多感伤情调。

有《小山词》。

在词的发展史上,从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到晏殊、欧阳修,是在意境上面逐渐加深,用没有个性的歌词,来传达作者的一种修养、品格和情意。

意境的加深,是词诗化的一个过程,而晏幾道的词是这种发展长流中一个向回转的漩涡。

他不是向诗歌的意境去发展的,他又回归到供美丽歌女们歌唱的歌词上去了。

但是因为他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他写的词比较文雅,更富于诗意。

所以黄山谷给他的词写序,说他的词是“狎邪之大雅”。

狎邪,是指那种风流浪漫舞榭歌台的生活,大雅,是说在狎邪的这种歌词里边比较有诗人高雅气质的歌词。

二.词作赏析:

1.题材类别: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

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

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景,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

全词在怀人的月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即“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

2.上片词人是怎样将“春愁”写得缠绵深婉的?

A.梦后酒醒。

因怀念之深而以酒醉销愁,酒醉而有相见的美梦,梦虽美丽但却短暂,酒醒梦断后,楼台高锁、帘幕低垂,愈加孤寂。

B.春恨年年。

“去年”“却来”,显见春恨非一朝一夕,而是由来已久,点出春恨之深长难销。

C.落花微雨。

“落花”“微雨”,春芳已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

D.双飞独立。

无情的春燕尚且能够双宿双飞,而有情之人却只能落花微雨之中独立,以物衬人,孤寂伤感之情深化。

3.初见小蘋“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表面写小蘋的衣着与技艺,深层处还写出了什么?

你能说说小蘋这个少女的美好形象吗?

“两重心字”暗指心心相印,“说相思”因害羞而以琵琶传相思之情,两情相悦。

天真烂漫、娇美可人、温柔多情。

4.“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如何理解?

彩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意,彩云常用来比喻美好而薄命的女子。

明月传统意象也暗写分离。

当时的明月今日仍在,而明月之下的彩云(人)却已不在,以物是衬人非,表达无尽的思念之情。

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着到了一种“痴”的境地。

5.找出词中表时间的词汇和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的词语。

梦后、酒醒、去年、初见、当时。

(时间上由近及远)春恨。

6.五个时间词,带出两个深情款款的画面,是哪两个画面?

并说明表达了怎样的深情。

A.梦后酒醒:

楼台高锁、帘幕低垂、落花微雨的冷清孤寂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春愁的孤独与空虚。

B.初见当时:

两情相悦、伤心离别的画面,表达了美好的回忆和难忘的深情。

这两幅画面全由春愁二字连缀为一体。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