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33515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8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docx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

一、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

(1)

,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记》)

(2)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

(《蒹葭》)

(3)《小石潭记》中运用形象的比喻,表现溪水蜿蜒曲折的句子是:

(4)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请把《子衿》默写完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

(1)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jiājuàn(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

(2)满心话dēnɡshí(登时)说不出,一头扑在亲人怀……

(3)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zhōuérfùshǐ(周而复始)。

(4)当它jiáránérzhǐ(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会笑话学生的浅薄,而是告诉他们,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人的人生。

B.李白笔下的蜀道雄奇险峻,峰回路转,悬崖峭壁随处可见,令人胆战心惊。

C.汉字听写大赛前夕,老师喋喋不休地嘱咐我们一定要胆大心细。

D.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太行山深处。

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我们到此,真有置身于世外桃的感觉。

【解析】喋喋不休:

言语烦琐;说话没完没了。

属贬义。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芯片制造最终会成为发达国家。

(后半句改为“中国最终会成为芯片制造发达的国家”)

B.夏汛将至,国家防汛总指挥要求各地采取加强宣传,积极准备,使长江安全度汛。

(应该把“采取”去掉或者在句末加上“的措施”)

C.这家工厂通过改进生产流程,生产效率比原提高15倍,产品耗能比原减少了1倍。

(缺主语,去掉“通过”)

D.和平时代,我们仍然要发扬和继承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

(“发扬”和“继承”颠倒顺序)

【解析】应将后半句改为“减少了一半”。

5.(广东中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4分)

《诗经》包括:

“风”,地方乐调,《风》诗是民间歌谣,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雅”,周王朝中央所在地的乐调,《雅》诗是宫廷诗歌;“颂”,祭祀时用的歌舞曲,《颂》诗是庙堂祭祀诗歌。

《雅》诗和《颂》诗大多反映统治阶级的生活。

国风和部分小雅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最有价值,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光辉传统,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

(2分)

示例一:

《诗经》包括风、雅、颂,国风和部分小雅最有价值。

__示例二:

《诗经》分为风、雅、颂,国风和部分小雅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

(2)根据材料内容,以“国风”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2分)

示例一:

国风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生活,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光辉传统。

__示例二:

国风是民间文学中的幽兰,香泽后世。

二、阅读(46分)

(一)核舟记(10分)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

(1)中峨冠而多髯者(高高的帽子)          

(2)其船背稍夷(平)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

(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

8.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3分)

A.《核舟记》是一篇记叙性文章。

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

文章生动地表现了“核舟”这件工艺品的原貌,而不是写成一篇平实的解说词。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特意点明窗可以开合,表现了雕刻技艺之精巧。

C.本文写人形神飞动,“各具情态”。

如写舟尾舟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真是绘影绘声,呼之欲出。

D.文章最后用“嘻”这个叹词领出了“技亦灵怪矣哉”一句,突出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解析】是一篇说明文。

(二)书黄筌画雀(9分)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

或曰:

“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

”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

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3分)

A.乃知观物不审者/走马观花B.虽画师且不能/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乃知观物不审者/乃不知有汉D.颈足皆展/皆叹惋

【解析】A项,看;B项,即使;C项,于是,就/竟然;D项,都。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

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

11.请根据你的理解,概括出本文揭示的一个艺术创作规律。

(3分)

要深入、仔细地观察生活和万物,要勤学好问。

【参考译文】

黄筌一次画了一只飞鸟,脖子和脚都是伸展开的。

有人对他说:

“飞鸟缩起脖子才能把脚张开,把脚缩起才能把脖子伸出,没有像这样两者都张开的。

”黄筌就去验证了一下,发现果然是这样。

于是知道如果不能仔细地观察事物,就算只是个画师,也无法做好本职工作,更何况是做大事的人呢?

因此君子应该认真地学习并且善于提问才是。

(三)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10分)

严毅梅

①人类一直好奇:

为何唯独我们这个物种才有语言?

语言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为此,从事现代生物学、当代语言学、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等相关研究的科学家,研究了人类语言的起和演化。

最新的研究表明,气候可能影响了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②美国迈阿密大学的迦勒·埃弗雷特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某一地区的湿度可能对当地的语言造成影响。

他们研究了3700多种语言,发现629种声调多变的语种,大多出现在非洲和南亚的湿热地区,北美、亚马逊和新几内亚的潮湿地带以及中国以南的地区,比如越南语、缅甸语等;而声调平和的语言如蒙古语、埃及语等,大都出现在干燥或干旱的地区。

③我们知道,声带是负责人类发声的器官。

发声时,先吸入空气,然后将声带内收和拉紧,并控制呼吸,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出声音;而声调是由声带振动时的长度、张力、质量和位置决定的。

④今日多数的欧洲语言被认为于6000多年前的原始印欧语。

它最早是由气候干燥的黑海北部草原地带的先祖所使用的。

因为吸入干燥的空气会令声带干涩,缺乏弹性,所以较难发出声调复杂的语言。

因此,埃弗雷特认为干燥的气候可能使住在该地区的人的语言声调平和。

与干燥的气候相比,湿润的气候使人的声带更富有弹性,从而能够发出更多的声调。

因而声调多变的方言一般出现在气候潮湿的地区。

比如粤语中共有9个声调,而北方人则习惯了普通话的4个声调。

⑤埃弗雷特认为,这意味着在漫长的岁月中,气候是影响语言形成和演化的要素之一。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刚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难度较大,因为控制声带的肌肉必须调整才能发出新的声调。

(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有删改)

12.下面对全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C)(3分)

A.为何唯独人类这个物种才有语言。

B.声带是负责人类发声的器官。

C.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D.刚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难度较大。

1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第②段中加点词“大多”表示对范围的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③段写人类发声的基本原理,与“语言的形成和演化受气候的影响”没有直接关联,因此可以删去。

C.第④段中加点词“它”,指代的是前一句中的“原始印欧语”。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关于语言形成和演化的科学研究成果。

14.用文中的知识解释“粤语中共有9个声调,而北方人则习惯了普通话的4个声调”这种现象。

(4分)

因为湿润的气候使人的声带更富有弹性,从而能够发出更多的声调。

因而声调多变的方言一般出现在气候潮湿的南方地区。

而北方空气干燥,吸入干燥的空气会令声带干涩,缺乏弹性,所以较难发出声调复杂的语言。

干燥的气候可能使住在该地区的人的语言声调平和。

所以北方人的声调较少。

(四)父亲的背影(17分)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接我。

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

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

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

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

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

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

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

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

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了。

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

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

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

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

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

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

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

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

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

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

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

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

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

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

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

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

这时我的泪又了。

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

一件夹克被风扬起,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

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

这还是父亲吗?

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

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15.本文写了父亲哪几件事?

(4分)

①国庆放假开电瓶车接“我”;②年轻时帮人炸石头;③父亲挑粪浇地;④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

16.请从人物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4分)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带着呼呼的风声。

用几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印象中父亲健硕强壮的形象,与现在枯瘦的形象作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17.第④段中写到油画《采石工》有何作用?

(4分)

通过与现实的比对,表明了父亲并没有那么强壮,写出了父亲当年的辛劳,和现在的苍老。

18.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这两者矛盾吗?

为什么?

(5分)

不矛盾。

“我”喜欢那个砸石头的背影,这个背影让“我”崇拜,让“我”依赖;但是“我”常常梦到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那时的父亲已经不再年轻,他需要“我”的陪伴。

三、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董卿在《朗读者》第二期开场白中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

朋友的陪伴,让时光多了一份友爱;父母的陪伴,让生命多了一份温暖;好书的陪伴,让头脑多了一份智慧;《朗读者》的陪伴,让心灵多了一份震撼……

请以《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请先补充完题目,再作文。

要求:

①不少于600字;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文章不能套用,更不能抄袭,力求写出真情实感。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1~3题。

你现在手头没有散文的书(指古文),《世说新语》大可一读。

日本人几百年都把它当作枕中秘宝。

我常常缅怀两晋六朝的文采风流,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

《人间词话》,青年们读得懂的太少了;肚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

再说,目前的看法,王国维的美学是“唯心”的;在此俞平伯“大吃生活”之际,王国维也是受批判的对象。

其实,唯心唯物不过是一物之两面,何必这样死拘!

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

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

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

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

“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是huain[法文,意为“人”]。

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

这套话你从小听腻了,再听一遍恐怕更觉得烦了。

……

妈妈说你的信好像满纸都是sparkling[光芒四射,耀眼生辉]。

当然你浑身都是青春的火花、青春的鲜艳、青春的生命和才华,自然写出的有那么大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

一、积累·运用(3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曦月(xī)  素湍(tuān)怪柏(bǎi) 荇菜(xìnɡ)

B沿溯(sù) 襄陵(xiānɡ)轩邈(iǎo) 犊(dú)

C纸鸢(yuān) 横柯(kē)经纶(lún) 戾天(lì)

D瑶台(yáo) 萋萋(qī) 缥碧(piāo) 属引(zhǔ)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飞奔的马)

B.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C.四时俱备(季节)

D.晓雾将歇(休息)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3分)

旖旎的富春江陪伴了东汉高士严子陵一生,美丽的纳木错熏陶了诗人仓央嘉措,幽静的瓦尔登湖给了美国作家梭罗创作的灵感,深邃的桃花潭见证了李白与汪伦的友谊,他们都是静水流深般的人物,又在一汪汪静水中人格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

他们的印记证实[A]静,是人格的矜持;水,是生命的本;流,是活力的体现;深,是心灵的蕴藉。

[B]我追逐静水流深的人生,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1)请在[A]处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

(1分)

(2)[B]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下。

(2分)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D.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5.下列文学常识以及相关解说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峡》——郦道元——《水经注》——写景动静结合,富有情趣

B.《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C.《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中宰相”——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知音共享美景的得意之感

D.《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齐梁文学家——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6.按要求默写诗文。

(10分)

(1)日暮乡关何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3)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___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__________________。

(吴均《与朱元思书》)

(6)《野望》中描绘萧瑟静谧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使至塞上》描绘塞外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

(7分)

走襄阳,开阔视野;游天下,增长见识。

班里开展“背起行囊走襄阳”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们背起行囊一起出发吧!

(1)[拟写标语]出发前,班主任做了动员讲话,他说:

“襄阳,青山绿水遍布,名胜古迹众多,民风民俗淳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让我们背起行囊,行走在襄阳的大地上,去开阔眼界、累积知识、增长才干吧!

”请你依据班主任的讲话,仿照前句,在横线上补写后句,形成一条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宣传标语。

(2分)

宣传标语:

游览青山绿水开阔眼界胜读万卷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活动]为使本次活动丰富多彩,班主任设计了两种活动形式,请你开动脑筋再设计一种。

(2分)

活动一:

探访名胜古迹

活动二:

寻找最美家庭

活动三:

________________

(3)[明辨节日]襄阳地处中华腹地,民风民俗远流长。

在访民风民俗间隙,班上举办“民风民俗知多少”知识竞赛。

为此,语文学习委员收集了四首诗,各涉及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如果按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A.③①②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

二、阅读·理解(28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8分)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8.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

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4分)

9.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2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4分)(  )

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C.与余舟一芥(小草)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  )

A.相与步于中庭

尝射于家圃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学而不思则罔

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其门人甚众

1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甲文用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4.古代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

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4分)

 

详解详析

1[解析]D “缥”应读“piǎo”。

2.[解析]D “歇”在这里是“消散”的意思。

3.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运用。

从文中“静”“水”“流”引领的三个分句可知,“他们的印记证实”一句是统领句,故而冒号是首选。

[答案]: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追逐”的意思是“迅速地追寻逃跑的东西”,当意思为“追求”时,“追逐”经常与“名利”等搭配,“追逐”与“人生”不能搭配,应改为“追求”。

[答案]我追求静水流深的人生,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4.[解析]C 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解析]D 吴均是南朝梁文学家。

6.

(1)烟波江上使人愁

(2)仍怜故乡水

(3)浅草才能没马蹄

(4)庭下如积水空明

(5)鸢飞戾天者 窥谷忘反

(6)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7)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