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34684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docx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课稿

《我与地坛》教案修改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地坛的关系,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母亲无以言表的感激之情。

2.揣摩肯切、深沉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复杂的情感。

3.理解“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联系。

4.对生命的思考。

一、导入

在中国文坛上,史铁生,可谓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而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之一。

感受智者精神的魅力,以及澄净的思和深切的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引导。

一个被命运打倒而最终又站起来的人与一座古园的故事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就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他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三、地坛介绍

老北京的“九坛八庙”的说法;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嘉靖十三年,改名为地坛。

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祗的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连续祭祀时间最长的一座地坛。

四、字音字词

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柏树(  )   恍惚(  )   隽永(  )

猝然(  )   坍圮(  )   恪守(  )   隽秀(  )

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熨帖(yùtiē):

心里平静舒服。

意蕴:

内在的意义;含义。

宿命:

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人的生死和贫富等都由命运或天命预先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

恪守:

严格遵守。

亘古不变:

(gèn):

从古到今不改变。

窸窸窣窣:

(xīxīsūsū):

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

(由于上课时间关系,最好把这部分内容放到课前预习。

五、1.文章作者分为两部分去写的,那么这两部分都写的是什么?

明确:

我与地坛我与母亲

2.起初“我”为什么要去地坛?

(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3.“一个世界”指什么?

“另一个世界”又指什么?

“一个世界”指嘈杂纷乱,充斥着异样眼光、冷嘲热讽的时间,我在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找不到。

“另一个世界”指可以躲避残酷现实的世界,地坛正是这样一个疗伤的世界。

4.那么文章中写到的我到底是有什么样的情况呢?

而地坛有是个什么特点的地坛呢?

两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里教师应加以引导,学生很难把握)

我的处境: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摇着轮椅”“失魂落魄的人”“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也找不到了……”“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地坛特点:

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如同一片野地、剥蚀了古殿浮夸的琉璃……淡褪了……坍圮了……又散落了……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园子无人看管……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两者关系:

如果把地坛看作一个人的话,可以理解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类比关系。

5.荒芜冷落却富有生命力的地坛这个景,给于一个遭受重大挫折的“我”什么启示,从而使作者重新振作起来呢?

荒废的地坛与残废的作者,有着相同的命运,但是荒废的地坛中的那些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和草木等一个个生命个体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述说着自己生命的美丽,从而启发了作者,也要按自己的方式顽强的活下去。

(分析其中的语言特点,能更好的理解其中作者给我们的启示)

6.“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是什么意思?

经历了400年的风雨,今日的地坛“荒芜冷落”“很少被人记起”,这不就是曾经指点江山,“最狂妄”,而现在残废,没工作,没出路,失魂落魄的自己,这是一种缘份,我一进入地坛就对它产生了依赖,这是一种宿命,相似的遭遇使我们走到了一起。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园子饱经风雨,历经沧桑,但园里的小生命却以透明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

所以,“我”虽然残废了,但不能颓废。

这些语句的含义,实际上都可以从作者与地坛的精神交流角度来思考,从作者与地坛的“残废与荒废”这个共同的命运的角度来思考。

(最好以下为第二课时,这样能更好的理解母爱。

学生带着问题熟读第二部分

(1)当年“我”曾经给我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a.母亲理解自己的儿子,尊重自己的儿子,维护着他的自尊,送他去地坛,但是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她又无法不为儿子担忧。

b.她希望儿子活着,希望儿子好好地活着,希望儿子能有一条自己地路,希望儿子能找到一条走向幸福的路,但又没有成功的把握,他的内心一直被这个“难题”反复纠缠而整日整夜地处在痛苦,惊恐当中。

(2)他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在原文中寻找这一变化的句子?

从“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地难题”,到理解母亲,报答母亲,告慰母亲,怀念母亲。

(3)母亲如何带给“我”生的启示?

从三个角度

a.母亲对我的爱:

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

b.母亲的苦难:

儿子的不幸,强忍病痛的折磨。

c.母亲的意志:

默默忍受着活着不如离开人世的痛苦,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她无私地奉献出毫不张扬的母爱,以行动感染熏陶着残疾

的儿子。

4.总结第二部分

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示,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5.“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联系

a.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

b.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c.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最好在课上朗读《秋天的怀念》这样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六、板书:

地坛(荒芜并不衰败)残废不能颓废(为什么生)

启发“我“

母亲(毫不张扬的爱)在逆境中坚强(怎么活)

七、写作特点研究

①形散神聚。

回忆漫长岁月的日常生活要理出一条思路来。

《我与地坛》的这两个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

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文章结尾说: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至此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

②写作,既要反映客观世界,也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八、作业

写一篇回忆性短文:

走进母亲的内心……

九、总结

和史铁生相比,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幸福的,因为我们都是完整而健康的人,我们的父母能够分享我们成长中的喜悦,所以,请珍爱生命,珍爱健康。

假如有一天你遇上了苦难,也请记得史铁生曾经说过:

“无论多么痛苦,也要勇敢地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

《我与地坛》说课稿

各位评委、同仁们: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把我对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的教学设计理念及其教学设计给大家谈谈,稚嫩与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教学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于漪老师也说:

“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

”高考话题作文的内容已经开始涉及到心理学、哲学的内容,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教师培养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尤其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修养。

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设计让学生“感悟生命,品味生存”这一思想主题的同时,也落实把握文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与语言的涵咏。

解读《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读课文。

高中语文分别在第一册和第三册共安排了了三个单元的散文教学,其中第一册的散文教学要求要使学生在初中散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这个单元的散文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在二单元的前两篇散文中我已经教给了学生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针对《我与地坛》这篇自读课文,我将着重培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体的能力。

抓住核心内容,了解文本特点。

《我与地坛》(节选)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写自己感受母爱后对生存有了更深层的领悟。

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是借景抒情。

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决定了这篇课文解读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学习并借鉴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解读学生: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到有关生命话题材的文章,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

现实生活中也了解一些像张海迪、海伦·凯特等勇敢挑战生命的人物,所以对于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叙述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结合高中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开始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现实,及其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态度与表现,我想通过史铁生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明白:

苦难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赋予生命凝重悲壮的色彩,人,就应当在这冰冷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带有伤痛地生活。

痛苦,有时是证明我们活着的惟一方式。

痛,并快乐地活着。

……总之,给学生一点关于痛苦的哲学观点,给他们自以为痛苦的高中生活铺垫一点理论基础。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通过为数众多的散文学习,熟练地把握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本身也不会构成学习的难度。

而关键在于“景为什么能成为情的依凭所在?

”这个问题。

学生在解读《我与地坛》时,可能会对地坛为什么能给予作者生命的启示这里形成阅读障碍,一方面是因为地坛包蕴的历史内涵与人文精神本身的丰富性;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人生体验与经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此造就了学习中的难点,教学过程要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关注。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课堂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与启发。

教学课时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基于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安排了两课时完成这篇自读课文。

并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作者对生命和生存的理解。

2、找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句子若干,品味其中包蕴的情感。

3、学习此文后,能产生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有亲近关心母亲的冲动。

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教法:

启,拔,导

学法:

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练笔强化。

下面,我重点给大家谈一谈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及实施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一课时:

感受生命,品味生存

教学设想:

完成教学目标1、3。

分四个环节展开。

重点放在第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

导语引悬念,激发出兴趣。

学生在大目标的指引下展开与文本的第一次对话。

(约11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导语:

“有一位青年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退家静思,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了一名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

你们想知道他是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完成由工人到作家的蜕变过程吗?

”(教师板书课题:

我与地坛)(1分钟)

[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

因此,我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的阅读文本的兴趣。

2、教师要求学生在5到8分钟内快速阅读全文,并且用几个词归纳出这篇散文的核心内容。

(约10分钟)

[设计意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因此,我限定阅读时间,并要求阅读后归纳概括。

通过课堂上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个教学环节:

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出示具体学习目标后,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第二次对话。

(约7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3、教师出示具体学习目标:

(约1分钟)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亲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生存启发是什么?

4、学生第二次深入文本阅读。

(约6分钟)

[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因此,我向学生出示了具体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第三个教学环节:

在学生深入理解探索文本的基础上,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约20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4、逐一落实具体学习目标。

(1)落实具体目标1,并给定学习方法:

找,读、议。

(约10分钟)

教师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引导学生谈一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与史铁生有无相同之处?

你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个人经历与人生体验不同,决定了各自对文本的解读,对生命的理解也不会相同。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体验,重在让每一个学生有所领悟与体会。

贯彻素质教育课堂要面向全体的要求。

(2)落实具体目标2,并给定学习方法:

说,议。

(约10分钟)

教师设计了两个小问题,启发引导学生。

其问题依次是:

读了文章的

第二部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你从母亲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生存启发是什么?

重点放在第二个问题,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我适时补充三个素材引导学生感受、品味生存。

第一个是“夸父追日”的故事,第二个是“西西弗的神话”,第三个是老子的名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设计意图]让学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壮,明白生命只有在负重的时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与可贵,以此消融平时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与痛苦。

通过师生对话,展开心灵的交流,提升学生的精神与情感。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产生爱戴母亲的情愫。

实现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第四个教学环节:

师生共同小结后,教师布置作业,扩展练习。

(约2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根据板书,用简洁明了的话概括本课学习内容及收获。

2、教师布置作业:

中国人有句俗语“好死不如赖活着”,当代女作家池莉

有篇小说题名《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如今的社会有人喊生存日艰,有人说要提升生活的质量等等。

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六百字的作文展现你对目前高中生生存状态的一点思考。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建构其知

识与技能。

为了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精神体验,我特设计如上作文题,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

解读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感悟生命品味生存

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找,读、议。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亲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生存启发是什么?

(说,议。

[设计意图]追求简洁,突出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第二课时品评融情于景挖掘地坛内涵

教学设想:

完成学习目标2。

分四个教学环节。

重点放在第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

教师复习导入,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约3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导语:

“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生命,品味了生存。

明白了真正的勇者,敢于面对社会的挑选,敢于正视竞争的激烈。

怎么样?

能够接受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挑战吗?

[设计意图]作为学习活动推动力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

智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着手。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设计了如上的导语,激起学生挑战学习的兴趣。

2、教师布置学习任务:

仔细阅读文本第一部分,用几个词语概括这一部

分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要了解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努力落实这个要求。

第二个教学环节:

学生深入文本,把握表现手法。

(约8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学生用5至6分钟再次阅读文本第一部分。

2、学生用几个词概括第一部分的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孔子曰温故知新。

既为建构新知作准备,又训练学生阅读文本与归纳概括文本特点能力。

第三个教学环节:

以问题为链条,突破难点,落实语言训练。

约25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

“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抓住地坛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写,请找出描写地坛特点的句子。

”(这个问题难度系数不大,学生大多都能找出来。

2、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

“如何理解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这个句子”要求学生结合地坛景物描写讨论品评“荒芜”“衰败”这两个词的内涵。

(1)学生通过课文43页“九坛”的简介,了解地坛的历史渊源。

对地坛有一个大的感性认识。

(最好的办法是借助多媒体展示地坛的历史变迁,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地坛。

(2)学生通过查字典明确:

“荒芜,是指因无人管理而满野草。

”“衰败,即衰落,由兴盛转向没落。

(3)学生分别找出体现“地坛荒芜”与“地坛并不衰败”的句子,品味作者在其中包蕴的情感。

此处不求让学生能深能透地理解史铁生的生命哲学,而重在启发学生有所悟、有所感。

(4)教师提供带个人色彩的感悟:

时间可以消融人的痛苦与不幸,历史可以包蕴个人的荣辱得失,人在自然的永恒的和谐里找到生命的真谛。

(5)讨论写景句子里的语言创新。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帮助学生领会地坛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

体现重点,落实了语言训练。

第四个教学环节: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扩展练习。

1、教师归纳小结本课学习要点:

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并且适当

运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注意语言的创新。

2、教师布置作业:

谈一谈你母亲的人生追求和生存方式给予你的影响,

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有关“我与母亲”的六百字左右的抒情小文。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建构其知识

与技能。

我设计如上作文题,既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精神体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训练学生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进行写作。

解读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地坛:

荒芜但并不衰败。

[设计意图]追求简洁,突出学习内容。

說課稿二

《我与地坛》说课稿

(地位和作用)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十三课,也就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从教材体例的系统上来说,从第一册的“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到第二册的“筛选信息”、“研究探讨”、“分析评价”,这些都是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训练要点的,其目的性更突出,也更能适应新世纪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这个方面上来说,《我与地坛》正处在这个训练体系的较高层级上。

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本单元是一个散文单元,前面已经有了两篇文章对“分析评价”这一训练点进行了铺垫,那么在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上就更需要体现出较强的目标训练意识——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层级,它所要求的综合语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仅仅是一个训练点这么简单,它所蕴涵的情感和哲理是本单元中的其他课文所没有,也是不能相媲美的。

(教学目标)

“新大纲”规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表现出其知识性、工具性的特点,还要表现出人文性、思想性。

所以,我从这两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品位作者沉静、细密、抒情的语言。

2理解本文独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对生与死的感悟和对母爱的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

《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脉络非常清晰。

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

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全文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情,我的思绪,注重的是“生命”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写对母亲的理解,注重的则是“情感”的意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分中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第一部分的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因此,本篇课文的难点在于:

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思考及对母爱的感悟。

而教学重点则应该放在让学生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从而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法:

《我与地坛》是一篇充满着哲理和感情的散文,它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情义浓厚,文辞优美。

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体会,完成情感的自我升华,很显然要比教师直接将所谓的“经验”、“教训”告诉他们要来得深刻得多。

因此,本堂课我主要采用“读”的方法,各种形式的品读是这次教学始终贯之的。

我认为教学生成的意义是要给学生充分自由的阅读时间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只有让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与品读语言,和作者对话,接近作者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人文关怀,从而希望能达到人文合一的效果。

在各种品读形式中,朗读是非常重要也是很有特色的方式之一。

朗读它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把单纯的视觉作用化作各种感觉的综合作用,从而加强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和把握。

朗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联想,培养语感,陶冶情操。

在“读”的同时,我还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

学法: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求具有开放性,要求贯彻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原则。

高一的学生虽然在思维上还不成熟,但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

因此,本堂课在学法上,我主要采取课前自学和课堂品读、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播放朗读录音,充满感情的讲述和设计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各种形式的品读来使学生揣摩文意,感悟哲理;通过分组讨论来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感悟母爱,拓展延伸,并通过作业写读后感《地坛给我的启示》适时进行写作训练,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平常,我们常常抱怨命运对我们的不公平,为什么不给我一张漂亮的脸蛋,有了漂亮的脸蛋,又抱怨为何没有更聪明的头脑,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等等,我们总是没有学会感恩,没有学会感谢现在的美好生活,感谢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感谢周围存在的许多东西……如果有一天,就在你们如此青春欢畅的时候,突然失去了一条腿或者一只手,你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会恐惧害怕吗?

学生发言……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史铁生他在生命最灿烂,最狂妄的年龄——21岁,忽然瘫痪时,面对生与死,他又有怎样的感悟?

又是什么给了他生命的真谛呢?

设计依据:

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健康的,因此,他们很难理解一个残疾人的心理,有的学生甚至对残疾人抱有歧视鄙夷的态度,我之所以这样设计课文的导入是为了拉近作者与读者(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残疾人的心理有一个的初步的体会。

二、进入课文

⑴首先,让学生一边听课文朗读录音,一边跟着默读课文。

设计依据:

学生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