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4039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

“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

……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

”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美苏冷战结束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C.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D.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2.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

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

这一措施(  )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

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了模式

3.1941年,美英两国在《大西洋宪章》中提出:

“希望达到各国在经济合作方面的充分合作,致力于促进所有国家,不论大小、战胜或战败,在同等条件下,都享受进行贸易或获取用以发展经济繁荣所需原料的途径。

”为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  )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关贸总协定

4.(2019江苏海门一模)《漫长的20世纪》中指出,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

为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采取的措施是(  )

A.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B.建立“福利国家”

C.建立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

D.发展“混合经济”

5.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

“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6.20世纪60年代开始,法国展开了一系列令美国不满的活动:

命令舰队拒绝参加北约的军事演习、调整与苏联的关系、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这说明法国政府(  )

A.意图确立法国的领导地位

B.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D.脱离了资本主义阵营

7.1961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

“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反映出(  )

A.第三世界开始结盟

B.多极化趋势得到进一步增强

C.第三世界开始崛起

D.南斯拉夫是不结盟运动的核心

8.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9.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10.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

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

次年,《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签订,西欧各国实现煤钢“联营”,并逐步消除贸易壁垒。

这表明(  )

A.西欧形成了统一自由市场

B.西欧各国竞争消除

C.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关键

D.美苏争霸受到冲击

11.(2019课标全国Ⅲ,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

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12.据统计,到1988年为止,发达国家工业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水平,已由20世纪40年代的54%下降到4.7%,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也降为14%左右。

这说明(  )

A.国际资本实现了全球自由流通

B.贸易壁垒制约发展中国家工业化

C.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重大转移

D.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钟表的演变

古 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20世纪50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福利活动的范围在20世纪中期——1940年代和1950年代——取得了标志性的重大扩展,而这一增长的主成分,至少在开支方面,是前几十年社会保险工作苦心经营的结果。

简言之,这些计划一开始,收入保障之基本计划——退休、失业和工伤——的范围和覆盖率就逐步持续上升,为越来越多的人口提供保护,同时也占用了越来越多的预算。

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原先设计为解决狭隘条件下和特定人群的计划被放宽限制、修订并拓展到覆盖全民。

与此同时,最初设定为接近最低生存标准线的援助水平也被放宽到符合主流社会之合理标准的水平。

——《社会福利政策导论》

材料二 早在1990年,欧共体12国在养老金和医疗保健方面的亏空就达7.5万亿欧洲货币单位,相当于同年欧共体国内生产总值的145%。

1995年,法国社会保障总赤字达1200亿法郎。

瑞典政府1994年的财政赤字为1900亿克朗。

……社会保障状况一直较好的德国从1995年起也出现了医疗保障赤字。

……欧洲各国向人们提供的高标准的福利是通过向企业和个人征税维持的,因此也就给企业造成了沉重负担,导致其竞争力下降。

所以,沉重的社会福利负担增加了欧洲生产的成本,束缚了它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使欧洲难以和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竞争。

更重要的是福利国家开始违背其本来目标。

……一些人看到,多工作并不能使生活改善多少,甚至还不如领取补助和失业金合算。

……近些年来,欧洲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许多国家的失业率都在两位数以上。

……由于生活稳定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普遍提高。

欧盟成员国人均寿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66岁上升到50年后的76岁。

这就意味着个人平均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增加了10年,平均享受医疗照顾的时间也相应多出10年。

——摘编自钱宁《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福利国家”建设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方“福利国家”面临的主要危机。

(3)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福利国家”制度的认识。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

“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

……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

”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美苏冷战结束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C.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D.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答案:

B

解析: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两极格局之下掩盖的地区和民族纠纷出现,不安定的因素在增加;冷战结束后,世界正处于向多极化的发展之中,但是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时期,因此“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故B项符合题意。

两极格局瓦解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发展,排除A、C两项。

两极格局之下美苏的关系不是联盟而是冷战,排除D项。

2.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

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

这一措施(  )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

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了模式

答案:

B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对斯大林模式有所触动,但却未从根本上废除斯大林模式,也没有改变原有的经济结构,排除A、C两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主要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与苏联并不相同,排除D项。

根据不同的情况分成了三种承包形式,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故选B项。

3.1941年,美英两国在《大西洋宪章》中提出:

“希望达到各国在经济合作方面的充分合作,致力于促进所有国家,不论大小、战胜或战败,在同等条件下,都享受进行贸易或获取用以发展经济繁荣所需原料的途径。

”为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  )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关贸总协定

答案:

D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各国开始主张建立有效机制来避免经济危机的重演,战后建立了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大组织。

根据本题的题眼“贸易”,可知体现的是要建立国际贸易组织的计划,故D项正确。

A项是金融组织,故排除;B项是军事组织,故排除;C项只限于北美地区,故排除。

4.(2019江苏海门一模)《漫长的20世纪》中指出,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

为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采取的措施是(  )

A.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B.建立“福利国家”

C.建立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

D.发展“混合经济”

答案:

C

解析: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采取的措施,故A项错误;建立“福利国家”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表明世界经济秩序的混乱及无序状态,为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故C项正确;发展“混合经济”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解决经济“滞胀”问题而进行的,故D项错误。

5.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

“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答案:

D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战略同盟的基础消失,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形成之中。

故正确答案为D项。

6.20世纪60年代开始,法国展开了一系列令美国不满的活动:

命令舰队拒绝参加北约的军事演习、调整与苏联的关系、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这说明法国政府(  )

A.意图确立法国的领导地位

B.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D.脱离了资本主义阵营

答案:

B

解析:

从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格局来看,法国并不具备确立领导地位的实力,故A项错误。

法国政府的这些举动“令美国不满”,说明其意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从而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B项正确。

从题干中法国的行动来看,并未涉及欧洲的联合,故C项错误。

尽管这一时期法国试图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是其仍然属于资本主义阵营,故D项错误。

7.1961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

“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反映出(  )

A.第三世界开始结盟

B.多极化趋势得到进一步增强

C.第三世界开始崛起

D.南斯拉夫是不结盟运动的核心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时间和“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可知铁托所说的“艰苦的道路”是指不结盟运动。

A项违背了不结盟运动的宗旨,故排除。

B项符合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故排除。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说明第三世界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故C项正确。

D项题干材料中未体现。

8.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史学常识。

材料信息反映了《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但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故选D项。

回忆录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也不一定可信度比相关研究著作更高,更不能说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故A、B、C三项说法均错误。

9.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题干材料中七国集团的建立是两极格局的产物,八国集团的形成是两极格局瓦解的产物,二十国集团的建立则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结果,这一历程冲击了发达国家主导的旧的经济秩序,故A项正确。

经济全球化从新航路开辟就涉及贸易金融领域,故B项错误。

亚非拉国家一直是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没有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

材料中的经济组织都不是区域经济集团,故D项错误。

10.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

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

次年,《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签订,西欧各国实现煤钢“联营”,并逐步消除贸易壁垒。

这表明(  )

A.西欧形成了统一自由市场

B.西欧各国竞争消除

C.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关键

D.美苏争霸受到冲击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欧洲的联合。

法国和德国是欧洲的重要国家,在历史上长期对立。

材料中舒曼的提议标志着法德两国放弃仇恨,奠定了欧洲联合的基础,故C项正确;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是第一个环节,尚不足以冲击美苏争霸,西欧也尚未形成统一自由市场,故可排除A、D两项;欧洲一体化并不排除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B项表述错误。

11.(2019课标全国Ⅲ,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

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导致出现“滞胀”现象。

这一时期密特朗进一步实行国有化措施,必然会恶化经济形势,不能实现物价下降和推动通货紧缩,故A项正确,B、C两项均错误。

放弃经济自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2.据统计,到1988年为止,发达国家工业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水平,已由20世纪40年代的54%下降到4.7%,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也降为14%左右。

这说明(  )

A.国际资本实现了全球自由流通

B.贸易壁垒制约发展中国家工业化

C.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重大转移

D.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

经济危机的教训使得各国认识到必须要建立有效的机制避免危机重演。

因此在金融领域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国际贸易领域建立关贸总协定,通过削减关税,减少贸易壁垒来实现贸易的自由化。

故根据题干中关税的降低可得出D项正确。

根据题干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税的不同可知,资本在全球没有达到自由流通,故A项错误;发展中国家的关税高是为了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题干未涉及贸易中心,故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钟表的演变

古 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20世纪50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略。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考查钟表的演变及其反映的社会变迁。

首先要对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整合,由材料可知,从类型看,钟表经历了日晷→机械钟→怀表→钟表→手表→原子钟→智能手表的变化;从功能看,经历了从单一计时功能到多功能的变化;从使用范围看,经历了由奢侈品到日用品的变化。

其次,依据上述信息提供的角度,拟定一个题目,如钟表功能的变化,然后围绕该论题,结合史实加以论证,注意题目的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福利活动的范围在20世纪中期——1940年代和1950年代——取得了标志性的重大扩展,而这一增长的主成分,至少在开支方面,是前几十年社会保险工作苦心经营的结果。

简言之,这些计划一开始,收入保障之基本计划——退休、失业和工伤——的范围和覆盖率就逐步持续上升,为越来越多的人口提供保护,同时也占用了越来越多的预算。

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原先设计为解决狭隘条件下和特定人群的计划被放宽限制、修订并拓展到覆盖全民。

与此同时,最初设定为接近最低生存标准线的援助水平也被放宽到符合主流社会之合理标准的水平。

——《社会福利政策导论》

材料二 早在1990年,欧共体12国在养老金和医疗保健方面的亏空就达7.5万亿欧洲货币单位,相当于同年欧共体国内生产总值的145%。

1995年,法国社会保障总赤字达1200亿法郎。

瑞典政府1994年的财政赤字为1900亿克朗。

……社会保障状况一直较好的德国从1995年起也出现了医疗保障赤字。

……欧洲各国向人们提供的高标准的福利是通过向企业和个人征税维持的,因此也就给企业造成了沉重负担,导致其竞争力下降。

所以,沉重的社会福利负担增加了欧洲生产的成本,束缚了它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使欧洲难以和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竞争。

更重要的是福利国家开始违背其本来目标。

……一些人看到,多工作并不能使生活改善多少,甚至还不如领取补助和失业金合算。

……近些年来,欧洲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许多国家的失业率都在两位数以上。

……由于生活稳定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普遍提高。

欧盟成员国人均寿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66岁上升到50年后的76岁。

这就意味着个人平均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增加了10年,平均享受医疗照顾的时间也相应多出10年。

——摘编自钱宁《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福利国家”建设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方“福利国家”面临的主要危机。

(3)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福利国家”制度的认识。

参考答案:

(1)大规模的失业现象受到遏制,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社会福利项目覆盖到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风险;社会福利覆盖的人群从一部分人扩展到全民;社会福利的水平逐渐提高。

(2)“福利国家”庞大的社会保障支出导致严重的财政危机;沉重的福利开支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欧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失业危机严重;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了“福利国家”的危机。

(3)积极作用:

能够维护政局稳定;促进劳资合作;改善人类福利。

消极影响:

增加政府负担;滋生惰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