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作业正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4813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1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作业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作业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作业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作业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作业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作业正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作业正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作业正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作业正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作业正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作业正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作业正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作业正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作业正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作业正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作业正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作业正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作业正文.docx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作业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作业正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作业正文.docx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作业正文

课时作业(七) 第7讲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

“比鸦片战争远为深刻的是几个观念的冲突:

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

”这段话(  )

A.说明了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B.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

C.贬低了中国经济政治制度

D.脱离了当时具体的历史背景

2.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

“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

”这表明,清政府(  )

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变 

B.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C.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 

D.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清王朝的特殊国情;当清政府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英法两国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

据此可知(  )

A.英法挑战清政府统治的合法性

B.英法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

C.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英法

D.清廷拒不承认英法的平等地位

4.“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这里的“它”应是指(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鸦片战争

5.下图为中国近代某时期政府发布的文告。

根据所学推断,该文告应发布于(  )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辛亥革命期间

C.新文化运动期间

D.北伐战争期间

6.雷颐在《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中指出,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在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恰相反。

……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材料中的“乌托邦”是(  )

A.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

B.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

C.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

D.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

7.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

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

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

他注意到美国“邦长”“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

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

材料中,洪仁玕(  )

A.主张通过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

B.对西方政治制度认识较为清楚

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来振兴天国

D.主张引进外交方面的专门人才

8.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拒绝前去救援受敌人攻击的福建水师;甲午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抗击日本海军时,南洋水师保持中立。

材料说明,此时期(  )

A.部分洋务官员视水师为个人私产

B.清政府已经丧失军事指挥的权力

C.地方自强势力与清政府分庭抗礼

D.新兴汉族地方割据集团逐步形成

9.容闳(1828—191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第一人。

1901年,他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

“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

此中国之民气也。

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

”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  )

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 

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

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

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

10.“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

并独由使馆管理。

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从这份史料中,我们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A.列强可以在中国建立租界

B.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C.列强取得划分“势力范围”的特权

D.列强取得了设立“使馆界”的特权

11.(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正式国旗,并请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各省执行。

但孙中山对此持有异议,复函据理力争,且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提请参议院对这一议决加以复议。

临时参议院立即对此进行重新讨论,最终正式决定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正式国旗。

这一过程表明(  )

A.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共识

B.南京临时政府统而不治

C.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践

D.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12.1911年11月7日,《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在给伦敦报馆的信中说:

“江汉关税务司苏古敦干得尤为出色。

……海关的旗子是唯一在革命地区飘扬的中国旗。

”这说明(  )

A.江汉海关被革命政权控制

B.英国抵制中国的辛亥革命

C.革命党人对英国实行了妥协政策

D.清政府得到了列强的支持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中期后,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土烟生产在士大夫们“稍分洋烟之利”的口号下也剧增猛长。

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

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罂粟。

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先实行“寓禁于征”,实质也是征而不禁。

1935年,政府推出《六年禁烟计划》,分阶段禁烟,但各地阳奉阴违,到中日战争起,已无暇顾及,日占区更是烟毒重重。

据统计,从1912年至1922年,中国发生大小内战达139次,这些战争多与鸦片有关。

罂粟大量种植,造成粮食严重短缺。

吸食之人“鸠形鹤面者比比皆是”,农民种罂粟……如遇烟价大跌或种烟失败时……受损尤巨……“烟苗失败,征税加重,穷无所之……典田鬻子”。

——据齐霁《中国共产党禁烟史》等

材料二 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是近代较有成效的禁烟运动。

当时,清廷吏部依据《禁烟考成议叙议处章程》,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失职者降职充罪,并重申“禁吸尤以查禁官员为要义”,对于吸烟积习未改的官员,严加惩处,不稍宽贷,1910年,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中国国民禁烟会”,广著论说,扩大禁烟声势,争取各国对中国禁烟运动的声援。

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植,即要求种烟农民将罂粟田改种豆麦棉麻等物,以解决生计。

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限制印度鸦片输入中国。

——据牛何兰主编《中外禁毒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毒品泛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新政及国民政府时期的禁烟运动加以简要评价。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中国人编的课本……当他们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

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应该从17—18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

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

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

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

——《时代周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史景迁的观点。

(要求:

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新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课时作业(八) 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

1.吴佩孚等人在致大总统徐世昌的电报中称:

“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捕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而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

一面促开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俾全国一致力争,收回青岛,以平民气,而救危亡。

”下列对材料解析正确的是(  )

A.当时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B.发电报时中国面临主权受损的新危机

C.当时学生强力抗争,北京是运动中心

D.吴佩孚等人积极呼吁促成初步胜利

2.中共二大宣言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这一宣言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历史功绩是(  )

A.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

B.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C.有利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奠定了探索中国革命基本规律的基础

3.1926年7月,中共号召全国民众推翻国内军阀与打倒帝国主义,迅速扩大民众运动。

此号召有利于(  )

A.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B.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

C.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D.缓和国共两党的矛盾

4.下表是黄埔军校的部分办学信息。

期别

时间

入学人数

毕业人数

黄埔军校第三期

1924年10月至

1926年1月

1300

1233

黄埔军校第四期

1926年3月至

1926年10月

2680

2654

黄埔军校第五期

1926年11月至

1927年8月

3300

2418

黄埔军校第六期

1927年10月至

1929年5月

4400

3970

导致上表中第五期毕业率与其余各期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外来势力的干涉

C.国共两党的分裂D.社会经济的停滞

5.近年来,史学界有学者认为南昌起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你认为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

A.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

C.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革命领导权

D.新型人民军队的创建

6.图(a)和图(b)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增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a)

图(b)

A.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农民阶级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

C.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高潮

D.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转机

7.“八七会议”规定:

“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农民”“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

会议还认为,“必须实现于反对已成反革命的资产阶级的斗争之中”。

由此可知,“八七会议”(  )

A.对中国革命认识尚未完全成熟

B.完全符合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C.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

D.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8.阅读下列法律条文,其颁布施行的时期是(  )

(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

(二)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三)分配土地之后,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务公众勤务者以外,其余的人均须强制劳动。

(四)以人口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

B.广东国民政府时期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

D.国共合作抗战时期

9.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会议通过了张闻天《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路线和组织领导问题,但却没有提出政治路线的错误问题,反而确认“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是正确的”。

而且讲得有根有据,连路线错误的暗示都没有。

这主要是因为(  )

A.担心党内发生严重分裂

B.缺乏稳定的政治大环境

C.错误性质没人认识清楚

D.政治路线问题并不重要

10.1934年10月初,勃沙特在贵州被转战中的红军第六军团当作“间谍”扣留,其后他随同红六军团一起参加了长征。

1936年4月,他被红军释放。

根据这段经历,勃沙特撰写了回忆录《神灵之手》。

该书(  )

A.是间谍写的诋毁红军长征的书

B.是研究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C.是第二手资料,对研究长征意义不大

D.是外国人报道中国革命最成功的著作之一

11.1947年2月10日,上海《大公报》对586位民众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统计如下表。

问题

赞成人数

反对人数

 对美军驻华的态度

4

538

 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

61

464

 对民国宪法的态度

124

381

 对内战的态度

34

535

该调查说明(  )

A.《大公报》立场客观公正

B.美国对华政策左右中国内战

C.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

D.民众失去对国民政府的信任

12.在一则红色旅游解说词中有如下文字:

“暗夜南湖亮斗星,燎原烈火向天明。

征程二万经风雨,宝塔擎旗进北京。

”其中“宝塔擎旗进北京”指代的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C.红军长征的胜利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非选择题

13.1918年11月底,一战结束,巴黎和会即将召开,怀着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困惑,梁启超在蒋百里等人陪同下前往欧洲考察,后写下《欧游心影录》一书,记录了他在欧洲的见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了罗针的海船,遇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俄国过激派政府,居然成立……从前多数人嘲笑的空理想,却已结结实实成为一种制度。

将来历史价值,最少也不在法国大革命之下。

材料二 第二件也因为正在做正义人道的外交梦,以为这次和会,真是要把全世界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根本改造,立个永久和平的基础。

想拿私人资格将我们的冤苦,向世界舆论申诉申诉,也算尽一二分国民责任。

如今外交是完全失望了。

材料三 中国人最喜欢换招牌。

抄几条宪法,便算立宪,改一个年号,便算共和。

至于政治社会的内容,连骨带肉,都是前清那个旧躯壳。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过激派政府”进行的革命“历史价值”何在。

(2)材料二中“如今外交是完全失望了”指什么?

这次“外交……失望”直接引发了什么运动?

有何重大影响?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的观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状作出评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革命中出现的很多现象,在其他革命中也出现了,比如英国有一个克伦威尔,法国有一个拿破仑;英国有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法国有波旁王朝复辟;英国有平等派和独立派的斗争,法国有雅各宾派和吉伦特派的斗争。

同样的比较也可用于俄国革命和其他革命中。

这种可比性完全是出于偶然吗?

应该不是。

如果用曲线表示英国革命中的上升和下滑趋势,也就是革命从无到有、盛极而衰的全过程,那么这条曲线就酷似一座山峰,从低处向上,越过顶峰,然后就下滑。

这种峰形曲线几乎可以用来表述世界上发生过的任何革命,只要这个革命走完了它的全过程,而不是半途而废,或者中途被击败。

英国革命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在其他革命中找到对应点,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概括材料中的主要观点,并以某国(英法除外)革命为例,论述上述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

课时作业(九) 第9讲 抗日战争

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

1.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认为,九一八事变后的抵制日货运动,主要是由国民党中央机构主持领导的,抵制活动逐渐由民间自发发展到官民结合。

《时代》周刊的报道认为,此次抵制日货运动的全面化和激烈化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期,并出现了民族主义热情下的暴力化和政府积极参与的制度化倾向。

材料反映了(  )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

B.国民政府发动群众开展局部抗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

D.民族矛盾的上升影响了民族意识

2.1931年9月23日,蒋介石在《告全国同胞书》中是这样声明的:

“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已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为维持吾国家之独立,政府已有最后之决心,为自卫之准备,决不辜负国民之期望。

”这反映了(  )

A.蒋介石在抗日战争初期的不抵抗政策

B.国民党已经做好持久抗战的准备工作

C.九一八后蒋介石对国际形势正确判断

D.国民政府对突发事件处理的观望态度

3.在抗战时期,除了抗日正规军、民兵、抗日自卫队之外,各根据地还组织了少年先锋队、儿童团等各种团体,形成了广泛、全面和便捷的敌情情报网,因而“关于敌情的消息,往往在敌人动身之前,就从厨子、担水的还有在据点内的地下工作者那里得到了”。

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巩固

B.中共推行全面抗战的路线

C.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中流砥柱

D.抗日民主力量已空前壮大

4.下图出自抗战时期在重庆出版的刊物《抗建通俗画刊》。

对图片全面、准确的解读应是(  )

A.“过去”的中国任人蚕食无力抗争

B.“现在”的中国同仇敌忾抗战必胜

C.中日两国国力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

D.全民族的抗战定能赢得最后胜利

5.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次重要战役的示意图。

据此可知,该战役所属的会战(  )

A.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

B.成为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典范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6.《抗战胜利的代价》一书中写道:

“当日军登陆成功后……(日军)主力部队,应指向太仓地区,该方面为中国军队侧翼,且兵力薄弱,日军可由该地区直趋京沪线,截断中国军队主要补给线,或可达到击灭大部分中国军队的目的。

”材料反映的这场战役,对中国的影响是(  )

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

C.为整个抗战争取了时间

D.成为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7.下面是一部书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这部书可能是(  )

A.《淞沪会战》   

B.《血战台儿庄》

C.《百团大战》

D.《枣宜会战》

8.阅读下边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表格,其中史实和推论都正确的是(  )

序号

史实

推论

A

 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到1927年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北伐战争取得重大成果,孙中山先生起了重要领导作用

B

 遵义会议选举毛泽东为党的总负责人,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

C

 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抗击着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D

 1949年4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9.二战时,当驻华美国空军和活动于太平洋上的美国海军航空队战机受损或发生故障需要弃机时,跳伞的飞行员降落到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共领导下的抗日军队控制区都能迅速获得营救。

这种情况的主要影响是(  )

A.宣传了中共抗战的决心

B.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力

C.可得到英美盟国的支持

D.促进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

10.1942年10月,美英两国政府公开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订立平等条约。

1943年5月,中国与美、英正式交换批准文本,新约开始生效。

其主要内容有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

中国外交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结果

B.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

C.中国遭受沦陷,美英特权形同虚设

D.美英通过外交行为打击汪伪政权

11.194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采纳了美国驻华外交官戴维斯的报告:

“……蒋介石对共产党人搞封锁,从而使他们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这就迫使他们逐渐依附苏联。

要是美国派一个观察代表团到延安去,那就会打破这种孤立状况,削弱依附苏联的趋势,同时又能遏制蒋介石试图以内战消灭共产党的愿望。

”此材料说明,美国(  )

A.彻底放弃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B.对蒋介石抗战已经丧失信心

C.试图维护国共合作抗战局面

D.准备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

12.1946年,汪叔棣在其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指出: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

”由此可知,汪叔棣认为(  )

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C.九一八事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二战开端于1931年是客观的历史事实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是一种中国病——其根本原因是“统治阶层的颓废”,在中国古老政治肌体上引起的综合并发症:

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混沌、失衡、无措、衰朽——我称之为“政治植物人综合征”。

病症如“眼”科:

视野短浅,目光狭窄。

“心”“脑”科:

思维陈旧,苟且偷安。

“精神”科:

没有核心价值观,萎靡不振,畏敌如虎。

肢体部分如官僚病:

自私自利,腐败无度。

文人病:

文弱无耻,空谈漫议。

军人病:

贪污浪费,惜死顾身。

其他还有如富贵病贪图安逸享乐的生活;社会病全民腐败堕落;等。

材料二 日本关东军密谋九一八事变。

对此早有觉察的张学良却电令其部下“此时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本将要求割地赔款,东北万劫不复,宜力避冲突,以公理相周旋”。

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评价是:

“浑浑噩噩,毫无生气,在行动中表现为好歹不识、是非不辨、公私不分。

由此,我们的官员虚假伪善,贪婪腐败;我们的百姓斗志涣散,对国家福利漠不关心;我们的青年颓废堕落,不负责任……使我们在天灾和外敌入侵面前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战争时期“统治阶层的颓废”的主要表现。

说明该表现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学良、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时期的对日政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实。

  请你们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的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

2017年1月3日

你是否认同这种修改,请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