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54080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docx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

《农业经济学》讲课提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各种经济问题的部门经济学。

学习这门学科,主要是通过认识农业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掌握农业经济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稀缺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农产品价格与市场、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与市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宏观经济制度与政策,增强学员对“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解决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时间及考核方式

共安排76学时,其中面授24学时,答疑辅导4学时,课外自学48学时,结业考核为开卷考试。

三、授课内容

第一讲导论

一、农业的概念、特性、地位、贡献与功能

(一)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得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获取的是动植物产品。

因此,农业的本质实际上是人们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

(二)农业的特性

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过程,也是一个经济再生产过程,因而也是两个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

由农业这一根本特性派生出了农业中运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相结合性、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性,以及联合生产、外部性、公共产品性、弱质性和不稳定性等一系列特性。

(三)农业的地位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

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任何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如果不是以本国农业为基础,就是以外国农业为基础。

2、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农业在国民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地位有所不同。

①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是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

②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完成了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本原始积累的重任后,就到了国家对农业实施保护的阶段。

(四)农业的贡献

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的经典分析,将农业贡献概括为四种形式的贡献:

1、产品贡献。

食品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非农产业部门的食品消费主要来源于农业;农业对国家的工业发展也作出了原料贡献。

2、要素贡献。

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

农业所提供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3、市场贡献。

农民作为买者,要购买生活消费品和生产投入品,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有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农民作为卖者,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自身的市场化程度,也有助于促进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完善与成熟。

4、外汇贡献。

主要是通过出口农产品,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

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的外汇贡献尤为重要。

(五)农业的多功能性

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商品功能外,还具有其他无法通过市场交换和产品价格体现的多种功能。

多功能农业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1、粮食安全功能。

FAO认为,粮食安全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品,从而达到积极和健康生活对食品的需要和偏好。

粮食安全由四个要素构成,即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的卫生安全和质量偏好。

实现粮食安全途径有三,即自给自足、依赖进口和二者的结合。

由于未来食物供给和需求的发展前景并不令人乐观,而且现实世界并不存在开放贸易一定会导致食物供给和价格稳定的担保,因而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功能除了提供粮食这一特殊商品的供给外,还具有非商品功能,即保证一定的粮食自给水平,减少对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担忧,增加粮食安全的保障感。

2、经济功能。

前面提到的四大贡献其实也就是农业的经济功能。

3、社会功能。

农业为农民提供了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而且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和社交场所,农业还具有消除贫困和替代社会福利的保障功能,特别是农民拥有的土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社会保障,这在发展中国家比在发达国家更具有重要性,具有更大的价值。

农业也具有承受保障劳动力就业和提供隐蔽性失业的保障功能,农业对整个社会的就业具有缓冲作用。

4、环境功能。

农业及其相关的土地利用对环境可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包括农业景观和各种生态问题,如水土保持、补充地下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防治荒漠化、减少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控制洪水、提供农业景观、避免城市拥挤等。

农业的直接环境收益包括通过管理土壤和植物减少污染,通过多种作物轮作和肥料施用增加生物量和养分固定量,通过控制土壤侵蚀技术提高生态系统弹性等。

5、文化功能。

农业具有形成和保持农村独特文化和历史的功能。

由于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村生活紧密结合,农业对形成和保持特定的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些国家的文化和传统深深地根植于农村生活,许多传统节日与农业密不可分,形成了许多富于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和传统。

二、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一)农业经济学的定义

本书关于农业经济学的定义为:

农业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稀缺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农产品价格与市场、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与市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宏观经济制度与政策的部门经济科学。

(二)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要完整地说明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困难的。

就本书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农产品市场、农业生产要素、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农业保护与农业发展。

具体内容,我们将在以后各讲中具体阐述。

思考题:

1、什么是农业?

试分析农业的根本特性。

2、试阐述农业的地位。

3、试阐述农业的多功能性。

第二讲农产品市场

一、农产品供给与需求

(一)农产品供给

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供给来自于生产,但其供给量并不等于生产量。

因为产品不到市场上销售而只是储藏在仓库里,或只用作生产者的自给性消费,则这些产品不形成农产品供给,此外,在一定时期内,农产品供给量除本期生产的产品外,还包括以前的存货。

2、农产品供给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是同方向变化。

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的供给量随其价格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下降而减少。

这是因为:

①当农产品价格上升时,将带来新的生产者,从而使生产和出售的农产品数量增加。

②当农产品价格上升时,可制激原来的生产者增加生产量,提高农产品的供给量。

3、供给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除了价格因素的影响外,还有其他几方面因素:

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

主要是竞争性农产品和连带性农产品的价格变化产生的影响。

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

降低生产成本是增加供给的重要措施。

③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

在资源既定条件下,生产技术的提高会使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利用,从而增加供给。

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

农产品生产者数量和农产品供给量呈正方向关系。

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农产品商品化率越高,为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总量就越多。

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生产者对未来市场价格走向的判断也是影响供给的一个基本因素。

如果预期未来价格走高,会导致生产经营者产生一定程度的囤积行为,会减少本期供给量,增加未来的供给量,反之亦然。

⑦其他因素。

如政府的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

4、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

①土地是农产品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同时又是有限的稀缺资源,在一定地域和技术条件下,农产品可能供给总量是有限的,价格提高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促进农产品供给量的增加。

②农产品生产周期长,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这一过程不能间断,而且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如果供给突然不足,无论价格多高,都无法在短期内刺激供给的增加,农产品的周期性供应是一个规律。

③农产品供给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给供给带来了较多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

④农产品供给受政府调控程度较大,由于涉及到国计民生,政府对生产和供给进行调控是必要的,因此农产品供给也受到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二)农产品需求

1、农产品需求的含义。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这包含了构成农产品需求的两个必备条件,即消费者具有的购买欲望,并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具有支付能力。

因此说农产品需求是购买愿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

2、农产品需求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即农产品的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减少,随其价格下降而增加。

但“其他条件不变”是假设前提,其他条件发生了变化,需求规律就难以成立。

如消费者收入增加,农产品本身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很可能呈同方向变化。

当然,需求规律也有例外,如炫耀性农产品和吉芬农产品的情况就不同。

炫耀性农产品的高价格显示了消费者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常常价格下降时消费量反而减少;吉芬农产品是指低档生活必需农产品,其价格上升而需求量反而上升。

3、需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除价格外,农产品需求还受诸多因素影响,主要有:

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主要是替代品价格和互补品价格的影响。

③中间需求的变化。

是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工业发展越快,规模越大,对初级农产品需求就越多。

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

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

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

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

⑧政府的消费政策。

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多种多样,既有经济因素,又有非经济因素。

二、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

(一)市场与流通

1、市场的含义。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①狭义的市场是指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主要是现货交易的场所。

②广义的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如买卖双方之间、卖方之间、买方之间、买卖双方各自与中间商、中间商与中间商之间,商品在流通领域中进行交换时发生的关系。

2、流通的含义。

流通是指商品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过程,包括社会性转移和经济性转移。

社会性转移是指产品所有权的转移和产品的空间移动,经济性转移是指通过产品转移可以增加产品本身的附加价值和提高产品的效用。

流通由商流、物流、信息流组成。

信息流是导向,商流是前提,物流是基础。

流通的职能一是通过商流实现商品的供求对接,二是通过物流实现商品的实体转移过程。

3、农产品流通的特点。

①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区域性明显,而其消费是常年的普遍的,因而在流通中需要有储备、运输和分销环节,以保证均衡上市和满足需求。

②农产品具有易腐易损、不耐储藏的特点,在流通中采取措施保鲜十分重要。

③农产品体积偏大、重量偏大,运输成本在价格中所占比例较大、不太适合长距运输。

④消费者零散购买,往往凭知觉感受对农产品进行品质评价,但对其营养性和卫生安全性难以把握。

⑤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相对小。

根据以上特点,农产品流通在产地需要有一个集货环节,在消费地需有一个分货过程。

4、农产品流通渠道。

分为直接流通渠道和间接流通渠道。

直接流通渠道是指产品由生产者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也称短渠道;间接流通渠道是指生产者生产的农产品经过批发和零售等中间环节后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又称长渠道。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

1、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含义。

农产品批发市场又称中心集散市场,是“有形市场”一种较高级的市场形式。

它是指将来自各产地市场的农产品进一步集中起来,经过加工、储藏与包装,通过销售商分散销往全国各地,从农产品贸易的两个发展层次看,一是指进行农产品的批量集中交易的场所,二是指为农产品进行批量交易提供的一种服务组织。

2、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

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

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

3、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种类。

①按交易商品的种类分为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性农产品批发市场。

②按所处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

③按规范化程度分为中央批发市场、地方批发市场和自由批发市场。

④按市场营业时间可分为常年性批发市场、季节性批发市场和临时性批发市场。

4、发达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模式。

主要有:

①以日、韩为代表的东亚模式。

②以美、加为代表的北美模式。

③以荷、比为代表的欧盟模式。

(三)零售业态与农产品零售市场

1、零售业态的含义。

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

其内在组成要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品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

这些要素同时存在,是零售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

2、农产品零售市场。

农产品零售市场位于流通的最终环节,是零售商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农产品的场所。

我国主要有农贸市场和超市。

其特点是:

①直接面对消费者,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即为终点,不再继续流通。

②数量多且分散于居民区。

③商品种类多、交易频率高,数量少。

④卖者多为零售商贩,主要经营鲜活产品,也有农户自产自销的。

⑤超市经营的农产品由供货商或配送中心供货,进货渠道稳定。

3、农贸市场。

农贸市场的全称是农产品集中贸易市场。

以个体经营为主,为大量的个体零售商贩和消费者提供交易平台,其货源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是自产自销、二是批发市场。

4、超级市场。

超级市场是大规模、低成本、低毛利、消费者自我服务的零售经营方式,主要经营食品、清洁品、家庭其他日用品,品种齐全,特别适合购买频繁、用量大的易耗类消费品,其本质特征是连锁经营,而连锁经营又分为正规连锁、特许连锁和自愿联锁之分。

5、农产品连锁经营的对接。

①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②构建农产品配送中心。

③创建农产品品牌或名牌。

④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安全体系。

三、农产品期货市场

(一)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概念

作为市场制度的一种创新,有其自身的规定性,有狭义广义之分。

1、狭义农产品期货市场是指进行农产品的期货交易的场所,通常特指农产品期货交易所。

2、广义农产品期货市场是指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经济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交易活动,是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关系的总和,必须按照特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交易。

(二)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特性

1、交易对象的特殊性。

2、交易商品的特殊性。

3、交易目的的特殊性。

4、交易场所和交易方式的特殊性。

5、交易保障制度的特殊性。

6、交易机制的特殊性。

(三)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

1、价格发现功能。

2、回避风险功能。

3、风险投资功能。

4、资源配置功能。

5、节省交易费用。

6、培植市场秩序功能。

7、信息功能。

8、减缓价格波动幅度的功能。

(四)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

1、其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有:

①缓减价格波动。

②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

③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

2、其对现货市场的微观作用有:

①锁定生产经营成本或利润。

②引导农产品生产和结构调整。

③拓展农产品的销售与采购渠道。

④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农产品国际贸易

(一)WTO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基本规则

1、扩大市场准入,取消非关税壁垒。

2、消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

3、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4、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

1、贸易商品集中。

2、贸易地区集中或市场集中。

3、价格波动幅度大引起出口收入波动。

4、时间性强。

5、更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

(三)加入WTO后中国在农业方面的重要承诺

1、农产品关税减让。

2、重要农产品的关税配额管理。

3、国内支持的限制。

4、非关税措施的取消。

5、出口补贴的取消。

6、卫生与动植物检疫的限制。

(四)中国加入WTO对农业和农民产生的影响

1、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程度。

2、农产品进口剧增。

3、我国农产品出口仍面临较高的市场准入壁垒。

4、农业进一步开放的压力在加大。

思考题:

1、什么是农产品供给?

其有哪些特殊性?

2、什么是农产品需求?

分析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

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有哪些?

4、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是什么?

5、加入WTO后中国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承诺有哪些?

第三讲农业生产要素

一、土地与水资源

(一)土地概述

1、土地的概念。

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植被等一切自然条件。

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在有的情况下,土地仅指地球上的陆地表层,或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面。

2、土地的特性。

就土地的自然特性而言,主要有:

①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积是有限的。

②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肥力可以不断提高。

③土地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

④土壤生产力具有差异性。

就土地的经济特性而言,主要有:

①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②土地利用的区位性。

③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④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⑤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土地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①农业中第一性生产即植物生产,对土地有特殊依赖性,必须使用大面积土地,在广阔的地域上进行。

②在其他生产部门中土地并不直接加入劳动过程,只起一个立足点和活动场所的作用,而在农业中不仅如此,并以其自身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和气候条件,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影响着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

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

(二)土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

1、土地集约经营及类型。

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

根据投入生产要素密集度不同,可分为劳动集约型、技术集约型和资金集约型。

主要途径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扩大复种面积和提高复种指数,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素质。

2、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及意义。

指农户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可能,改变狭小的分散经营,将土地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从而获得最大效益的经营方式。

这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更充分合理利用农机设备,采用先进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方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进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经济效益。

其实现途径与措施有:

①建立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③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④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

⑤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⑥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规模经营运作。

⑦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

(三)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

1、土地制度的含义与特点。

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关系的总和。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土地金融制度、土地税收制度等内容。

狭义的土地制度仅包括土地的所有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

其特点有三:

①地位的基础性。

②构成的复杂性。

③各国或地区的差异性。

2、土地产权的含义与权能构成。

一般地说,土地产权是指由土地制度界定的关于土地这一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包括其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

其权能构成:

①土地所有权。

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理其土地的权利。

②土地占有权。

是依法对土地进行实际支配和控制的权利。

③土地使用权。

是依法对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④土地收益权。

是基于拥有或使用土地所应取得的经济收益的权利。

⑤土地处置权。

是指当事人依法处置土地的权利。

3、中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

包括:

①土地所有制度。

②土地使用制度。

③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

(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在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情况下,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以后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权利,是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及其权利义务关系等一系列规定。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主体。

在承包过程中涉及到的主体分为双方,即承包方和发包方。

承包方主要有两类,即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和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经营主体。

发包方也有两类,即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发包方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的发包方。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发包方的权利义务。

①发包方享受的权利,有发包农村土地的权利,监督承包方的权利,制止承包方损害承包地和农业资源行为的权利,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②发包方承担的义务,主要有维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尊重承包方生产经营自主权,依承包合同约定为承包方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服务,执行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承包方的权利义务。

①承包方享受的权利,包括对承包地的使用权,对承包地收益的获取权,生产经营自主权和产品处置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权,承包本土地被依法征用占用依法获得的相应补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②承包方承担的义务,包括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5、农村土地承包的原则。

①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行使承包土地的权利。

②民主协商、公平合理。

③承包方案应经大部分成员同意。

④承包程序合法。

6、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

①关于承包地收回的规定。

②关于承包地调整的规定。

③承包地交回的处理方式。

④妇女在承包地收回过程中权利的规定。

⑤承包权和承包收益的继承。

(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1、流转方式。

主要有:

①转包。

②出租。

③互换。

④转让。

⑤入股。

⑥托管。

⑦反租倒包。

2、流转原则。

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

3、流转的主体及权利。

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

②发包方不得侵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③承包方有权获得流转收益。

(六)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1、水资源的概念。

水资源通常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并可以不断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包括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

2、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

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

②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在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体,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和媒体。

④人类对水资源的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

3、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①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市场机制。

②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利益调节和补偿机制。

③建立相关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

④建立相关的技术创新和推广机制。

二、农业劳动力

(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与农业劳动的特殊性

1、农业劳动力。

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是指农村中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数量和不到劳动年龄或已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参加农业劳动的人的数量。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

2、农业劳动的特殊性。

①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②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③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

(二)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

①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

②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

③供给总量大,但有效供给又严重不足。

2、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特点。

①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季节性。

②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

③农业劳动力的需求质量在提高,数量在减少。

3、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①农业劳动力数量大,质量低。

②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③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三)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