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6092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47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8页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8页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8页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8页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8页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8页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8页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8页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8页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8页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8页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8页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8页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8页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学校

姓名

年级

二年级

学科

数学

单元

内容

课时

单元

内容

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5

万以内数的认识

5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

3

万以内的加减法

(一)

5

观察物体

2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二)

4

图形与拼组

2

解决问题

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

总复习

4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各数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会口算表内有余数除法、百以内加减法、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及两步的加减法混合运算。

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3、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4、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估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5、能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6、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掌握分段统计的方法。

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经历从生活情境中认识较大数的过程,能用万以内数描述具体的事物,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经历探索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在解决简单的混合运算问题中,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在对长方形及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经历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过程,体会统计的工具性。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3、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教学内容的类别分析,我认为“数与代数”中的认识万以内数及这些数的大小比较;有余数除法、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方法的多样性是重点教学内容。

在“空间与图形”中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及换算,认识对称现象,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重点教学内容。

在“统计与概率”中分段统计是重点教学内容。

_____至_____学年度第学期当堂达标教学学期教学计划

1、会结合具体情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计算方法和算理的掌握。

2、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时,认识千米、分米和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单位之间的换算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是教学上一个难点部分。

在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是教学上的一大难点知识。

3、在“统计与概率”部分中,分段统计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周次

教学内容

周次

教学内容

第1周

一、有余数除法

窗口1

第2周

有余数除法

窗口2

第3周

二、万以内数的认识

窗口1、2

第4周

二、万以内数的认识

窗口1、2

第5周

三、千米分米毫米认识月考

第6周

四、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窗口1、2

第7周

四、万以内数的加法

窗口2、3

第8周

四、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窗口4

第9周

五、观察物体

第10周

期中考试

第11周

六、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二)窗口1

第12周

六、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二)窗口2、3

第13周

六、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二)窗口4

第14周

七、图形与拼组

第15周

八、解决问题

窗口1月考

第16周

八、解决问题

窗口2

第17周

九、数据与整理

第18周

十、总复习1、2

第19周

十、总复习3、4

第20周

期末评价

第21周

第22周

 

第一单元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是在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制作标本——表内除法”中第一次初步认识除法竖式后,对除法竖式的第二次学习,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

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余数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安排了两个信息窗。

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野营活动中几个小朋友分食品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关平均分的问题,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得出算式及分的结果。

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些小朋友参加野营活动的几个镜头,通过提出一些有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学习用竖式的方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学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摆一摆、分一分、写一写、画一画等各种操作中,认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3、理解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知道余数比除数小。

4、熟练地进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关系。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5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课时2课时

 

鲁权屯镇集体备课教案(年级下册学科)

时间

备课人

袁振法董志刚

陈新

课题:

分食品——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授课人

班级

课型:

新授课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

通过创设情况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知道有余数除法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每一部分所表达的含义。

教具

课件,磁性小棒,彩色粉笔.

 

(一)新课导入:

我们看一下其他小朋友野营的图片,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预设:

(1)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2)14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3)17根香蕉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我们先来研究“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这一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读一读刚才的题目并列出算式。

学生列式:

9÷4=

2、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到底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就用学具盒来操作一下,想一想我们只需要几个学具

学生回答:

9个

下面孩子们就用你的学具试一下吧。

3、汇报交流

学生预设:

(1)我是一个一个地分给4个人,分了2轮之后,每人得到了2个,还剩1个。

(2)我是2个2个地分给4个人,分了1轮之后,每人到了2个,还剩1个。

(3)我本来是3个3个地分给4个人,分到第3个人时,就没有了,我又重新进行了分配。

4、请学生思考:

(1)你从刚才分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2)剩下的那一个为什么不继续分了?

5、小结:

在生活常常会遇到一些物品平均分之后,还有剩余的情况,在数学上我们就把这剩下的“1”叫做“余数”。

可以把我们刚才的算式补充完整了:

9÷4=2(个)……1(个)

这个算式读作:

9除以4商2余1。

6、请学生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代表的含义

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得到2个面包,还剩下1个面包没有分完。

7、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下这个算式,同桌再互相读一读。

(三)巩固新知:

 

(四)达标反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六)布置作业

授课人设计

 

 

 

鲁权屯镇集体备课教案(年级下册学科)

时间

备课人

袁振法董志刚

陈新

课题:

分食品——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授课人

班级

课型:

新授课课时:

第二课时

目标

通过创设情况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再一次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重点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难点

灵活运用关系解决问题

教具

课件,磁性小棒,彩色粉笔

 

(一)新课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今天研究的问题是18片饼干可以平均分给几人?

怎样分呢?

2、齐读这个问题(生大声读)

3、这个问题应该从何入手?

生;先知道每人分几片,就能知道可以平均分给几人?

4、他说的对吗?

那想每人分几片?

(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每人几片,)

5、那我们还等什么,下面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利用你组的学具,确定好每人分几片,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活动开始

(二)探究新知:

1、下面我想听一听你们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的活动和发现

生:

18片饼干,每人分4片,可以平均分给4人,还剩下2片

2、用算式表达一下:

18÷4=4(人)……2(片)

3、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和描述,进行有序地板书,以利于学生发现规律

18片饼干,每人分2片,可以平均分给9人。

18÷2=9(人)

18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平均分给6人。

18÷3=6(人)

18片饼干,每人分4片,可以平均分给4人,还剩下2片。

18÷4=4(人)……2(片)

18片饼干,每人分5片,可以平均分给3人,还剩下3片。

18÷5=3(人)……3(片)

18片饼干,每人分6片,可以平均分给3人。

18÷6=3(人)

18片饼干,每人分7片,可以平均分给2人,还剩下4片。

18÷7=2(人)……4(片)

18片饼干,每人分8片,可以平均分给2人,还剩下2片。

18÷8=2(人)……2(片)

18片饼干,每人分9片,可以平均分给2人。

18÷9=2(人)

4、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除法算式有的有余数,有的没有余数

5、师总结,除法算式分两种情况

(1)整除

(2)有余数

6、请学生思考:

18片饼干,每人分4片,能不能余4片?

授课人设计

生:

不能,余4片,就说明又能分给一个人了,不能与4片

7、好,说的特别棒,你们同意吗?

谁再来说一下呢

生:

余4片,说明又可以分给一个人了,不能余4片

8、不能余4片,能余5片对吗?

生:

余5片说明还是没有分完,还可以再给一个人。

9、总结:

每人4片,在算式中就是除数,余几片,就是余数,也就是除以4时,余数不能等于4也不能超过4

10、余数和除数之间填符号,应该填什么符号

生:

余数要小于除数,除数要大于余数

11、你能记下我们的发现吗?

(三)巩固新知:

1、请学生再思考:

18片饼干,每人7片,能余7片吗?

能余8片吗?

生:

每人7片,不能余7片,余7片就说明没有分完。

生:

每人7片,不能余8片,余8片说明还能继续分。

2、判断,下面的算式对吗?

为什么?

16÷4=3……4

①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生生之间互相补充②总结:

余数是4,说明没有分完,余数要小于除数。

3、填一填,÷6=4……(),余数可能是()。

其中最大的余数是(),最小的余数是()。

生:

余数可能是1,2,3,4,5

生:

余数要比除数小,最大的余数是5,最小的余数是1。

(四)达标反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六)布置作业

 

鲁权屯镇集体备课教案(年级下册学科)

时间

备课人

袁振法董志刚

陈新

课题:

野餐——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授课人

班级

课型:

新授课课时:

第三课时

目标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各部分表示的含义,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有余数的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

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

课件,磁性小棒,彩色粉笔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你有过野餐的经历吗?

(生纷纷举手描述自己野餐的经历)

2、是的,野餐时你们很高兴,今天我们一起研究野餐中的数学知识,有信心吗?

3、出示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学生信息和问题:

(1)22个野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还剩几个?

(2)48个蘑菇,平均分给9人,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3)有13个玉米,每人分4个,能分给几人,还剩几个?

(4)野营小队共17人,每顶帐篷住3人,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4、教师提议我们从第一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大声齐读我们的第一个问题:

22个野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还剩几个?

2、列式为:

22÷4=

3、小组内摆一摆,画一画解决这个问题

4、汇报交流:

谁来说一说摆一摆的方法?

生:

我拿出22个野果,1个1个分给4人,每人分5个,还剩2个。

再说一说画一画的方法。

生:

我5个5个圈一圈,正好分给4人,还剩2个。

5、你能口算出这个题目吗?

生:

我想4的口诀,最大想到四五二十,所以22÷4=5(个)……2(个)

授课人设计

6、下面我们就把我们的口算变成竖式计算,先自己试一下吧!

7、教师巡视学生,发现学生的问题,指名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己的竖式

8、集体指导学生的竖式,规范竖式的书写。

9、交流写竖式要注意什么?

10、仔细观察我们的除法算式,你发现除法算式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11、总结我们的发现,特别有用可以帮忙验算我们的除法算式是否成立,下面请同学们口头验算一下这个算式成立吗?

35÷4=8……3

12、分组练习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并进行汇报交流

生:

48个蘑菇,平均分给9人,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生:

48÷9=5个……3个

生:

有13个玉米,每人分4个,

(三)巩固新知:

(四)达标反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六)布置作业

 

鲁权屯镇集体备课教案(年级下册学科)

时间

备课人

袁振法董志刚

陈新

课题:

搭帐篷——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授课人

班级

课型:

新授课课时:

第四课时

目标

感受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的计算速度。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以及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的余数,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教具

课件,磁性小棒,彩色粉笔

 

(一)新课导入:

1、这节课我们一起看一下生活中与有余数的除法有关的数学解决问题

2、直接出题:

上节课我们还有一个帐篷问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读一下这个问题:

野营小队共17人,每顶帐篷住3人,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生齐读)

3、列式为:

17÷3

4、谁要来口算一下这个除法算式

生:

我想3的乘法口诀,最大想到三五十五

生:

17÷3=5(顶)……2(人)

5、对不对呢?

我们一起用竖式检查一下吧(指名学生板书演示)

6、评价一下这个竖式,提醒他要注意(再一次巩固学生对竖式的书写)

(二)探究新知:

1、下面我们是不是应该说需要5帐篷,同意的同学举手?

有不同答案的同学能说一下理由吗?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生:

剩下的两个人住在那儿呢,我们应该多搭一顶帐篷,需要4顶帐篷。

生:

我也是这样思考的

2、上面的同学非常棒,能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灵活处理,这种方法是“进一法”,就是根据生活实际,我们应该多想一个。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有很多,请看大屏幕:

(1)18个小朋友一起旅游,每辆车现乘5人,需要租几辆车?

(2)32个苹果,每盘放6个,需要几个盘子?

(3)25个西瓜,每次运4个,需要运几次才能运完?

(这里一定要多请几位孩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3、搭帐篷竟然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你学会了吗?

(生纷纷举手回答很好)

4、下面再和老师看一下做衣服里面的数学吧!

出示问题:

做一件小风衣用2米布,11米布最多可以做几件?

授课人设计

5、齐读一遍并列式解答

生:

11÷2=5(件)……1(米)

6、那这个题目也有余数,我们是不是和上面一样啊?

生:

不行,剩下1米,不能做一件小风衣了

生:

是的,不能再做一件,不到2米就不能做一件衣服

生:

这里不能“进一”

7、是的,这个生活问题,我们对余数的处理是不要的,这种方法是“去尾法”

说一下你对“去尾法”理解

生:

有的生活问题不考虑余数

8、拓展:

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请看大屏幕:

(1)妈妈给我30元,每本书7元,我最多可以买几本书?

(2)5月份有31天,最多有几个星期?

9、总结比较“进一法”和“去尾法”

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新知:

 

(四)达标反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六)布置作业

 

鲁权屯镇集体备课教案(年级下册学科)

时间

备课人

袁振法董志刚

陈新

课题:

智慧广场——图形排列的周期问题

授课人

班级

课型:

新授课课时:

第五课时

目标

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数数、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感受。

重点

发现简单周期问题的规律并能解决问题

难点

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解决问题。

教具

课件,磁性小棒,彩色粉笔彩旗

 

(一)新课导入:

1、魔术入手:

看老师给大家变魔术(教师慢慢地从魔术箱中扯出一串按“红、黄、绿”规律排列的彩旗。

彩旗有一部分在箱内没扯出来。

2、仔细观察,彩旗的颜色有什么特点?

生:

彩旗是按“红、黄、绿”的顺序排列的。

生:

它们的排放是有规律的,“红、黄、绿”3个一组,重复出现。

3、总结:

这些彩旗是按每3个一组的规律不断重复出现的,我们把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出现的现象叫周期现象。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周期现象?

生:

1星期有7天,7天一周期。

生:

1年有12个月,12个月是一年

生: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

(学生交流,互相评价)

2、孩子们都是生活的细心者,下面我们一起看几组图形(课件展示)

生:

生:

生:

+-×÷+-×÷+-×÷

3、生活中或图形中都存在周期规律,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彩旗中的周期规律,第17面小旗是什么颜色的?

4、小组活动,独立探索

小组内采用圈一圈、算一算、数一数的方法一起研究一下这个规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研究问题,教师巡视,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5、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1)画一画红,黄,绿,红,黄,绿……

(2)数一数1红2黄3绿4红5黄6绿……

授课人设计

(3)算一算17÷3=5(组)……2(面)第17面小旗是黄色的。

6、下面我们听一听算一算同学的想法

生:

每3个一组,就是3个3个分一分,能分这样的5组,还剩下2面

17÷3=5(组)……2(面)

生:

按照周期规律,余下的第一面是红色,第2面是黄色的。

生:

我圈一圈时,就是这样的

7、观察比较: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论,第17面小旗是黄色的。

这些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最简单的是谁?

(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理由)

8、总结:

周期规律,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算一算,你学会了吗?

(三)巩固新知:

 

(四)达标反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六)布置作业

 

 

第二单元浏览北京---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

它不仅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本单元安排了5个信息窗。

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学生游览北京的所见所闻。

借助“一百九十八有多大”,引入对千以内数的认识及读写方法的探索;借助“一千有多大”,引入对计数单位“千”的认识的探索,并且初步了解算盘结构,掌握在算盘上拨数的方法。

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学生参观人民大会堂万人礼堂和宴会厅的情境。

借助“三千九百六十三”引入对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探索;借助“一万有多大”,引入对计数单位“万”的认识的探索。

通过小电脑提出的问题,引入对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的探索。

第三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学生来到联谊学校看到的隆重的欢迎仪式以及参观图书室、餐厅等的情境。

借助“一楼餐厅大约能坐多少人呢?

二楼呢?

”、“哪所学习人数多”、“故事书和科技书,哪类册数多”,引入对近似数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

第四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学生爬长城的情境。

借助问题“从入口到北四楼有多长”和“小力比小宇多登多少级台阶”,展开对整百、整千数的加减及几千几百加减整百数口算方法的学习。

第五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学生回校后通过回顾浏览北京活动进行的班报展览。

借助“这篇日记大约有多少个字”,引入对估计策略的探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万以内的数、计数单位“千”和“万”,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会用算珠表示数;初步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4、会正确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及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归纳、推理的过程,初步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合理性。

经历用万以内的数表示事物数量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建立初步的数感;经历用万以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