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练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6324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练习.docx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练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练习.docx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练习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有学者认为:

“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

”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

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2.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

“把唯一彻底的和坚韧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党选进立宪会议!

”这表明当时布尔什维克党主张(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利用和平方式掌握政权

C.与临时政府彻底决裂

D.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3.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

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

这一调整旨在(  )

A.确立苏维埃的农民土地所有制

B.争取农民阶级对革命的支持

C.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D.瓦解临时政府的统治基础

4.1920年,苏俄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

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

这主要是因为(  )

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国内战争的破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

D.西方国家的封锁

5.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

为此,苏俄政府力主(  )

A.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

D.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

6.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

“(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7.“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

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

”“这项事业”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五年计划的实行

8.1933年,在联共(布)十七大报告中,斯大林说,“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工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值中占了首要地位”“工业中的资本主义成分已经消灭,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现在是我国工业中唯一的垄断的体系”。

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

B.苏联模式已经得以确立

C.延续新经济政策某些做法

D.加速推动农业集体化道路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

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

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

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

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

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

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个别的局部的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的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减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对我国制定“一五”计划中农业合作计划的启示,并简述实施农业合作计划的意义。

10.沈志华主编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中说:

“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A.人民强烈要求进行反专制斗争

B.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11.1917年3月2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以“第一号命令”的形式发布了一个法令:

在一切政治发动中士兵要服从苏维埃和自己的委员会;国家杜马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只有在它不同苏维埃的决定相矛盾的情况下才能执行。

这反映出当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  )

A.行使中央政府权力  B.属于社会主义政权

C.已与临时政府决裂D.已经控制俄国军队

12.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

“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符合该思想的措施是(  )

A.实物配给制B.余粮收集制

C.工业国有化D.允许部分企业给外国经营

13.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

“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这主要说明当时(  )

A.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B.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

C.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

D.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

14.苏联农业集体化期间,许多农民屠宰牲口,已经被充公的“富农”的牲口由于无人照管而死亡。

直到苏联解体,牲畜总数也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3年的水平。

材料说明农业集体化(  )

A.长期忽视畜牧业发展B.制约了苏联经济发展

C.受到国家工业化制约D.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

15.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曾长期禁止或限制私人携带各类消费品出境,但对进口奢侈品(香烟、酒、化妆品)进行补贴。

这种现象表明苏联(  )

A.政府曾试图鼓励发展轻工业

B.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C.强调意识形态影响对外贸易

D.经济发展速度日益缓慢

16.下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年)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的比较。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

B.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C.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

D.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半年时间的实践,列宁由否定商业到承认商业,最后号召共产党员学会经商,学会做经济工作。

然而,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

1923年10月,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在批评政治局的政策时指出:

“我们没有一个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原则性决议。

”党的领导也不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经济发展的策略路线,而只是同反对派斗争中的一张牌。

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经常是党内争论的对象,党内除布哈林等少数人,一个比一个“左”。

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以“激进”为荣,以“左”为荣。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

与崩溃:

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D

材料认为,虽然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是,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性质等都是由俄国自身的矛盾造成和决定的,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故D项正确。

材料并非只是说明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十月革命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故B项错误;十月革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之下发生的,故C项错误。

2.B

材料没有涉及布尔什维克党主张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布尔什维克党选进立宪会议”,可知其主张通过民主选举,实现政权转移,故B项正确;布尔什维克党在七月流血事件后与临时政府决裂,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选进立宪会议”,可知是和平手段,故D项错误。

3.B

根据材料“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有利于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目的是争取农民对革命的支持,因此B项正确;这一调整使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A项错误;这一调整的目的是争取农民阶级对革命的支持,这与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无关,C项错误;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农民阶级的支持无关,D项错误。

4.C

1920年苏俄人民取得国内外战争的胜利,面对已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故C项正确。

1921年3月才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国内战争的破坏和西方国家的封锁不是主要原因,故B、D两项错误。

5.B

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指的是试图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故A项错误;这一政策没有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不符合“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故D项错误。

6.C

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是在俄国二月革命期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于1918年夏,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故B项错误;据材料“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农民利益,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故C项正确;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是在斯大林时期,故D项错误。

7.D

由材料“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分析可知,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虽然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但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D项正确。

8.A

材料“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工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值中占了首要地位”强调的是苏联工业化成就突出,主要和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关,故选A项;苏联模式的确立是在1936年,B项排除;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停止,C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工业化建设,与农业集体化运动无关,D项排除。

9.

(1)目的:

为工业化服务。

(对农业进行所有制改造)

特点:

由中央强制推行;规模和速度大跃进;全面地将农民纳入到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注重积累并牺牲农民的利益。

(2)启示:

注重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与自愿相结合;实施有计划的发展经济战略;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

意义:

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同时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

(1)问,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为工业化服务;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从中央的推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对农民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总结。

(2)问,第一小问启示,根据材料二中农业集体化表现出的不足,从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农业的改造要遵循农民意愿、对富农经济的态度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意义,从对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等角度分析。

10.B

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故二月革命后人民的主要要求不是进行反专制斗争,故A项错误;当时人民强烈要求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的要求,故B项正确;当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实际权力,故C项错误;当时临时政府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镇压群众运动,引发人民不满,不是“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故D项错误。

11.A

十月革命前,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规定,士兵以及国家杜马军事委员会要服从苏维埃的命令和要求。

这说明当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在行使中央政府权力,故A项正确;十月革命后,苏俄才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故B项错误;此时处于两个政权并存时期,还未与临时政府决裂,故C项错误;此时的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没有控制全部俄国军队,故D项错误。

12.D

实物配给制、余粮收集制和工业国有化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组成部分,故A、B、C三项错误;题干中“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之一,故正确。

13.C

在新经济政策实行过程中,农民既渴望致富又担心成为革命的对象,故C项正确。

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A项违背史实,故错误。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分别是在1926年和1929年开始的,B、D两项错误。

14.B

根据材料中“由于无人照管而死亡”等信息可知,苏联在推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畜牧业甚至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这说明农业集体化制约了苏联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集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国家对畜牧业发展忽视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说工业化制约农业集体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的信息,故D项错误。

15.B

材料表明苏联国内生产消费品的能力有限,而消费品生产主要涉及的是轻工业,结合材料时间可知,当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政策导致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未涉及意识形态的对抗,排除C项;当时苏联经济发展速度较快,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6.C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资料的实际完成率高于经济目标增长率,消费品、农业的实际完成率低于经济目标增长率,表明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故C项正确。

17.示例一

论题:

苏联经济建设日益激进。

论述:

20世纪20年代初,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经济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基本上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不久,苏联领导人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倒退,苏联应该向资本主义发动进攻,这种固守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忽视了苏联的国情。

1925年,苏联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强调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提出了较高的经济建设指标,为了解决工业建设资金问题,提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

此后,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把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这也忽视了苏联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总之,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取消新经济政策,强调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大规模发展集体农庄等,都鲜明地说明了苏联经济建设日益激进。

示例二

论题: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面临重重阻力。

论述:

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共(布)十大决定推行新经济政策,准备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一政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等策略不为部分俄共(布)领导人所接受,在实施过程中,列宁没有对新经济政策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种阻力越来越强,特别是列宁逝世后,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后退和妥协的声音进一步增强。

加之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了一定的贫富分化问题,导致部分农民也反对这一政策,苏维埃党内的政治斗争也增加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阻力。

同时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苏联迫切希望改变落后农业国的现状,以求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

这要求苏联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尽早结束新经济政策,开展国家工业化。

总之,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建设中,新经济政策面临理论上、政治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阻力,使得苏联较早地结束了新经济政策的施行。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解答本题首先应该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确定论题,如根据“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可得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面临重重阻力的论题,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取消进行论述即可;如根据“党内除布哈林等少数人,一个比一个‘左’。

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以‘激进’为荣,以‘左’为荣”可得出苏联经济建设日益激进,根据苏联模式的逐渐形成进行论述。

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