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69230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7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案 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docx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无答案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历史纲要导引

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结果,以及一战与俄国十月革命的关系,认识一战前后的世界格局。

、学科素养对接

时空观念

、学习目标初呈现

重点难点

内容提要

20世纪初,世界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

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以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为代表的国际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以雅尔塔体系为代表的国际秩序。

二者都是强权政治的产物,但后者则对战后和平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战后爆发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类进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斗争,以及相互渗透阶段。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

思维导图

知识体系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政治经济: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阶级基础: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3)思想与组织:

1900 年,列宁创办《       》,宣传马克思主义。

2.标志:

1903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是“             ”,也就是列宁主义。

 3.观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过程 

(1)二月革命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2)四月提纲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                  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并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

 (3)七月流血事件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党武装夺权 (4)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夺取政权 2.结果 

(1)1917年 11月 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     。

(2)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             的诞生。

二.3.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1)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 20 世纪的世界格局。

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1.概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               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策。

 2.背景:

 ①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②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幻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最重要的措施:

                 ,规定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4.影响:

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背景 ⑴根本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⑵直接原因:

1921年2月苏俄水兵兵变。

 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在                          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胜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3.内容: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4. 作用: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苏联“工业化”的基本实现 1.措施:

 ①实施“             ”和“农业集体化”。

 ②两个“五年计划” 2.结果:

 到 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           ”目标;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四)苏联模式 1、定义:

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 2.背景 ⑴国际形势:

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⑵政治形势:

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 ⑶经济形势:

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

革命前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 ⑸思想环境:

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理解存在分歧;  ⑹个人因素:

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3.表现 

(1)它在经济上表现为                ,实行自上而下的 指令性计划体制。

(2)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4.评价:

 ①积极影响:

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

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 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 消极影响:

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

疑难解析

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初,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内忧外患,采取“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牺牲农民利益,保障物资供应,为国内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但随着政

权的稳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合时宜。

列宁及时调整经济政策,放松了对市场的

控制。

斯大林时期,苏联逐渐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通过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迅速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这体制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它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和其

他社会主义国家日后的政治、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还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都是苏俄/苏联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作出的选择。

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以国家宏观调控的做法,为20世纪30年代饱受经济大危机之苦的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美国,乃至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

视野拓展

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

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上获得更广泛的影响,传统资本主义世界受到极大的冲击。

十月革命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当天,刘镜人在致北京政府外交部的电报中说“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势力益张,要求操政权,主和议,并以暴动相挟制。

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

”随着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扩大,《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评价: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十月革命以后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核心素养共涵育

1、十月革命 材料一 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罗斯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个是工人、士兵代表彼得格勒苏维埃。

苏维埃是在沙皇被迫退位时成立的,新成立的临时政府则将注意力放在战争上。

临时政府深受亚历山大·克伦斯基的影响,想在农民士兵完全分裂前,对德国发动一次致命的打击。

 ——摘编自[美]南森·巴伯《欧洲史》 

(1)据史料一,分析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指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战略目标及对俄国政局产生的影响。

 提示:

局面:

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目标:

在前线发动进攻,给德国以致命的打击。

影响:

前线的进攻遭到失败,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俄国革命失去了和平发展的可能。

 材料二 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

……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俄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战争带给它的困难特别大,沙皇制度腐朽透顶,人民继承着1905年的传统),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

 ——《列宁选集》 

(2)据史料二,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客观原因。

 提示: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俄国国内危机,沙皇的腐朽统治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二、斯大林模式 材料一 “苏联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1)史料一反映出苏联模式有何特点?

提示: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计划经济。

材料二

材料三在苏联,1928年的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

(2) 材料二、三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

 材料二中的图表反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材料三反映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

、知识升华与反馈

一、回归时空

二、知识提纲

三、本课小结

苏联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

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苏联领导集团在对该模式进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这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制度的转轨。

其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的关键要害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则,以长官意志取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出现于斯大林时期,但赫鲁晓夫的改革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导致官僚主义专政的官僚独裁的形成,这也成了苏联解体的因素之一。

[质疑与反思启示与认识]

由学生在学习后,进一步提出质疑与反思,或总结学习启示与认识

【限时训练】限时10分钟。

2.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所有沙皇制度的象征物都被销毁,镶有罗曼诺夫王朝的两头鹰的旗帜被撤下。

冬宫上,象征着国际革命标志的红旗在飘扬着”。

上述事件(  )A.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已经消失 C.使无产阶级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 D.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答案】D  【解析】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故选D项。

 3.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内战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

为此,苏俄政府力主(  )A.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  D.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B项正确。

 4.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

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

“背口袋”活动的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  )A.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 B.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 C.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答案】D  【解析】由材料“1919年”可知,这是苏俄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因此苏俄兴起了“背口袋”活动。

人们背着口袋往城市运粮,莫斯科居民所需粮食的2/3是这些人解决的,根本上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选D项。

 5.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

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市场体制的建立  D.工业化运动的开展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可知,国家资本主义和工商业发展很快,只有新经济政策时期才有此现象,故选B项。

 6.瞿秋白曾作为记者于1920年8月访问苏俄,其后他在《赤都心史》中写道:

“实际上‘粮食均配法’,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为近时西伯利亚以及其余各处农民反抗的真因——这种风潮,我们到莫斯科时已经很甚。

”为解决这一问题,苏俄推行的政策是(  )A.改收粮食税  B.农业集体化 C.余粮收集制  D.大规模垦荒 【答案】A  【解析】1920年“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遭到农民的激烈反对,1921年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故选A项。

 7.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农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

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

这些措施(  )A.加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C.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给集体农庄以优待”“帮助集体农庄”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故选B项。

 8.到1940年,原本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立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基地,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1913年增长了13.5倍,超过了同期全苏工业增长的平均值。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 B.原有工业布局的逐渐调整 C.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 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推动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苏联在落后的东部地区建立重工业,到1940年其工业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其原因在于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按照计划调配和VIP专享下载分享收藏

、学术前沿内容拓展阅读

五年计划、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运动

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具体体现就是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的指令性五年计

划。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党的十五大指示精神,从192}年底由国家计

划委员会着手编制,于1}年底拿出草案,1929年4月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

共(布)第十六次代表会议正式确定最佳方案文本,5月底由全苏第五次苏维

埃代表大会审议批准,而实际的计划涵盖年度是从1928年10月(计划年度按

每年1月至次年9月统计)开始的,所以,1928年被看作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

始年。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定,五年内整个国民经济的基本投资为翻6亿

卢布,其中对工业的基本投资为19亿卢布,工业固定资金增加3.2倍;对运

输业的基本投资为卯亿卢布,固定资金增加90o;对农业的基本投资为232

亿卢布,固定资金增加35%。

根据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对工业的投资主

要用于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I2/19年度对这些部门的投资占工业基

本投资总额的7%,1937年度上升到87.60o。

冶金工业和机器制造业

是投资数额最高的部门,达钓亿卢布,其次为电力部门,为1亿卢布。

运输

业投资主要用于铁路建设,为此投人50亿卢布。

农业投资主要用于发展国营

农场和集体农庄及农田基本建设、扩大播种面积和增加农业机械、化肥的投

人。

五年计划还对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规定。

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于1年结束,1年底,苏联政府宣布该计划已

提前完成,历时四年三个月。

据苏联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第一个五年计划期I司,工业总产值增长了

1甲3倍,国民收人增长f0}'o,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38%。

建成了10

个新企业,其中有著名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和库兹涅茨克钢铁联合企业、第聂

伯河水电站、乌拉尔重型机器制造厂、高尔基汽车制造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

厂等。

由于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生产资料生产

的发展比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快得多,前者年均增长28,5%,后者为11,7%`0,

到1932年末,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28年的39。

5%上升到

53甲4,轻工业的比重则由的.5%下降至4*,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

的比重也从1}.年的48%上升到1932年的700o。

据此,苏联政府宣布,苏联

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工业一农业国。

然而,就具体计划指标而言,大部分工业部门,如煤炭、石油、电力、汽车、

化肥、钢铁等都没有完成规定数额,如:

煤炭的计划指标为?

00万吨,实际完

成数为6《x〕万吨;生铁的计划指标为10)万吨(后追加指标为1'l万吨),实

际完成数为X516万吨;汽车的计划指标为1万辆(后追加指标为0万辆),实

际完成数为2.39万辆。

五年计划许多指标的落空反映了计划中含有大量水

分,这是苏联式计划经济的一大弊端。

第一个五年计划暴露出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农

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遭到忽视,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与重工业产值大

幅度增长相对照,轻工业不仅未完成计划指标,而且不少产品还低于1928年

的水平,农业在此期间由于受到粮食收购危机和集体化运动的双重影响,基本

上呈减产态势。

因此,五年计划虽然提高了国民收人水平,但人民的实际消费

水平并未同步提高,农民的收人反而降低了。

以上问题的产生,固然有缺乏经验的因素,但更是由于斯大林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路线的指导思想所致。

在斯大林的发展思路中,五年计划不仅是经

济发展指标,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指令性计划贯彻其建立高度集中的国民经

济管理体制的意图,所以,计划指标是否达到并非问题的实质,关键是,经过第

一个五年计划,苏联基本上形成了非市场取向的、以指令性计划为操作工具、

以中央部门垂直管理为主要形式,建立在国家所有制基础上、高度集权的统制

型经济。

这种被简称为“计划经济”的特殊经济体制不是经济规律自然发展的

产物,而是在当时苏联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高速度工业化的追求与某种先验的“社会主义观,,相结合而衍生的结果,其中又渗透着斯大林的权力

意志,所以并非偶然,正是伴随着斯大林在权力斗争中的胜利,这种斯大林所

主张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诞生了。

如果说,这种集中运用国家资源实现国

家目标的经济模式在一定时段和一定条件下也能取得某些突出的成就(主要

表现在某些预定的国家目标上),那么,这种体制模式的缺陷也是明显的,由于

夸大主观意志,轻视客观经济规律,以权力运作代替市场调节,势必造成比例

失调、效益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管理机制僵化、企业和个人缺乏积极性等项弊

端。

因此,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决不仅仅是缺乏经验的

缘故,而是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本质性缺陷的反映。

然而,在当时,斯大林对

问题的本质并没有认识,相反,他把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看作是自己主张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的胜利,并把已在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规定为唯一正

确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凡是批评这种体制弊端的意见(包括主张继续实行新

经济政策的意见)一概被斥之为“反党反社会主义”,遭到政治批判和镇压,由

此堵塞了言路,也排除了纠正弊端、进行其他选择的可能性。

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消灭城乡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形

成计划经济所要求的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

制”)。

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在五年计划实施前已经基本完成,商业领域的

“耐普曼”在192$年前后的政策变动中也已受到很大抑制,所以,五年计划期

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放在农业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9年}1月7日.斯大林在(真理报》发表题为《大转变的一年》的文章,

号召全国农村掀起“全盘集体化”高潮。

他说:

“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

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像从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集体农庄,而是整

村、整乡、整区、甚至整个专区地加人了。

”①11月}仆一1}日,联共(布)中央举

行全会,讨论农业集体化问题,根据斯大林的指示,会议决议要求加快集体化

的速度,并明确提出集体化的目标是“整村地加人集体农庄并过渡到区和州的

全盘集体化”②。

199年1月5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专门成立“全盘集体化地区委员

会”(通称“特设委员会”),制定推动集体化的措施和方法。

在特设委员会研究

的基础上,1930年1月5日,政治局通过《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

农庄建设的办法)决议,具体规定:

伏尔加河中下游、北高加索等主要产粮区的

集体化在1年秋季或至迟在X931年春季基本完成;其他产粮区的集体化

在1931年秋季或至迟在1年春季基本完成。

这意味着,在第一个五年计

划期间,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多数农户将实现集体化。

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各地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地

方干部为了执行中央指示并表现政绩,竟相提前完成指标,不择手段地把农民

驱赶进集体农庄。

从1929年10月到1}年3月1日,集体化的农户数占总

农户数的比例从}.6'o猛增到56a。

尤其是1年1月20日至2月1日这

十天中,加人集体农庄的农户数竟翻了一番,有些地方从10%一下子增加到

翎)%。

这种自上而下追求高速度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它的主观

随意性和强制性,完全违反了自愿原则和经济规律。

在农民普遍抵制的情况

下,大量采用了强迫手段乃至暴力手段,而“阶级斗争尖锐化”的理论和“消灭

富农”的口号又给这种强制性提供了政治依据。

虽然从理论上说,斗争的主要

对象是富农,但实际上作为农村主体的中农的利益也受到严重侵犯,在全盘集

体化高潮中,因持反对态度而被剥夺财产的农户达10o,被剥夺选举权的约

有15-0,其中大部分是中农。

强制的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积累财产的热情,在集体

化高潮中,消极怠工、损坏劳动工具、挥霍积蓄、屠宰牲畜成为普遍现象,在不

少农庄中,收获粮食时的损失率高达2介一叨%;仅1930年2、3两个月内,各地

被屠宰的大牲畜约1喇刃万头,猪被屠宰掉l乃,羊被屠宰掉}/4}

鉴于全盘集体化运动的消极后果十分明显,农业生产力受到很大损害,斯

大林不得不出来于预运动的进程。

1930年3月2日,(真理报)发表斯大林的

(胜利冲昏头脑)一文,批评了运动中的过火行为和冒进错误,但他把问题归咎

于地方领导,指责“某些同志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暂时丧失了清醒的理智和冷

静的眼光”①。

为了缓和矛盾,3月14日,联共(布)中央通过决议,要求制止违

反农民意愿的强迫行为。

中央的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