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93917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解析版.docx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解析版.docx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解析版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标要求】

1.了解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及经过。

2.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自主预习】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形成条件:

经济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条件

沙皇专制统治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条件

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产生

组织条件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个人努力

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准备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

2.形成标志: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确定“布尔什维主义”为指导思想。

3.主要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历史影响:

(1)列宁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问题思考]

列宁说: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

好极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

你们究竟在哪些书本上读到过,说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有或不可能有这类变化的呢?

”在这段材料中,列宁主要阐明了怎样的观点?

提示:

在俄国这样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有可能的,也是有必要的。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1)二月革命胜利后,工兵代表苏维埃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自己处于次要地位。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

(3)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人民的反抗。

(4)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2.时间:

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

3.结果:

(1)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2)召开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①内容:

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②意义:

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的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4.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对俄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对世界

(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2)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问题思考]

1917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革命犹如火山爆发,在短短几天之内就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这次革命历史上称为“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革命后,俄国的政治形势有何突出特点?

答案: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突出特点: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的权力。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

(1)主要内容:

①农业: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工业: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2)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背景:

①1922年,苏联成立;②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确立了领导地位。

(2)途径:

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结果: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4.评价:

(1)积极:

①苏联在短时间内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②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2)消极: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①排斥市场经济;②片面发展重工业;③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④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⑤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⑥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问题思考]

下表是1913—1937年苏俄(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

项目年份

1913

1928

1932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材料数据变化说明了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8—1937年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说明:

苏联逐渐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原因:

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宏观把握】

【自主探究】

一、十月革命

材料一 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罗斯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个是工人、士兵代表彼得格勒苏维埃。

苏维埃是在沙皇被迫退位时成立的,新成立的临时政府则将注意力放在战争上。

临时政府深受亚历山大·克伦斯基的影响,想在农民士兵完全分裂前,对德国发动一次致命的打击。

——摘编自[美]南森·巴伯《欧洲史》

(1)据史料一,分析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指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战略目标及对俄国政局产生的影响。

提示:

局面:

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目标:

在前线发动进攻,给德国以致命的打击。

影响:

前线的进攻遭到失败,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俄国革命失去了和平发展的可能。

材料二 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

……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俄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战争带给它的困难特别大,沙皇制度腐朽透顶,人民继承着1905年的传统),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

——《列宁选集》

(2)据史料二,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客观原因。

提示: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俄国国内危机,沙皇的腐朽统治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二、斯大林模式

材料一 “苏联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1)史料一反映出苏联模式有何特点?

提示: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计划经济。

材料二 

材料三 在苏联,1928年的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

(2)材料二、三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

材料二中的图表反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材料三反映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

【自主检测】

1.如图为某学者所绘的《一战期间俄国国内时局示意图》,对该图解读全面的是(  )

A.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是短暂的

B.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

C.俄国国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D.沙皇改革催生俄国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的示意图不难看出,一战期间俄国国内以沙皇为首的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彼此之间矛盾错综复杂,故选C项。

2.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所有沙皇制度的象征物都被销毁,镶有罗曼诺夫王朝的两头鹰的旗帜被撤下。

冬宫上,象征着国际革命标志的红旗在飘扬着”。

上述事件(  )

A.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已经消失

C.使无产阶级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

D.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答案】D 

【解析】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故选D项。

3.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内战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

为此,苏俄政府力主(  )

A.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D.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B项正确。

4.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

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

“背口袋”活动的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

B.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

C.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答案】D 

【解析】由材料“1919年”可知,这是苏俄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因此苏俄兴起了“背口袋”活动。

人们背着口袋往城市运粮,莫斯科居民所需粮食的2/3是这些人解决的,根本上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选D项。

5.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

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胜利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市场体制的建立D.工业化运动的开展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可知,国家资本主义和工商业发展很快,只有新经济政策时期才有此现象,故选B项。

6.瞿秋白曾作为记者于1920年8月访问苏俄,其后他在《赤都心史》中写道:

“实际上‘粮食均配法’,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为近时西伯利亚以及其余各处农民反抗的真因——这种风潮,我们到莫斯科时已经很甚。

”为解决这一问题,苏俄推行的政策是(  )

A.改收粮食税B.农业集体化

C.余粮收集制D.大规模垦荒

【答案】A 

【解析】1920年“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遭到农民的激烈反对,1921年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故选A项。

7.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农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

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

这些措施(  )

A.加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C.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给集体农庄以优待”“帮助集体农庄”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故选B项。

8.到1940年,原本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立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基地,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1913年增长了13.5倍,超过了同期全苏工业增长的平均值。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

B.原有工业布局的逐渐调整

C.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

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推动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苏联在落后的东部地区建立重工业,到1940年其工业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其原因在于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故选D项。

9.1917年3月2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以“第一号命令”的形式发布了一个法令:

规定全体军人在政治言行上服从苏维埃和士兵委员会的要求,国家杜马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只有在不违背苏维埃决议的情况下才准予执行。

这反映出当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  )

A.行使中央政府权力B.属于社会主义政权

C.已与临时政府决裂D.已经控制俄国军队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时间“1917年3月2日”可以看出这是俄国二月革命胜利以后的情况。

当时的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可以发布行政命令对国家事务进行安排,从而可以看出当时的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能够行使中央政府的权力,故A项正确;当时只是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故B项错误;临时政府当时和工兵代表苏维埃是并存的,并没有决裂,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兵代表苏维埃在当时没有控制俄国军队,故D项错误。

10.1918年,苏俄大批工人纷纷从城市逃往乡下,成为搞粮食投机的“背口袋的人”,仅该年的6、7月份,苏俄政府就从这些人那里没收了200万普特的面粉。

这说明(  )

A.国家支持合法的自由贸易

B.经济政策不符合时局需要

C.苏俄政府维护农民的利益

D.粮食垄断影响了民众生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家掌握粮食分配,实行粮食垄断,工人纷纷去搞粮食投机,说明当时粮食紧缺,影响了民众生活,故D项正确;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政府禁止自由贸易,排除A项;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国内战争的需要,排除B项;打击工人的粮食投机不等于维护农民利益,因为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政府强制征收农民的粮食,排除C项。

11.苏俄(联)时期一项政策的推行使小规模的私人贸易和制造合法化,它偏重于农业和消费品的生产,置重工业发展于次要地位。

该政策对苏俄(联)的影响是(  )

A.动摇了公有经济统治地位

B.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C.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答案】B 

【解析】材料“小规模的私人贸易和制造合法化”指的是新经济政策,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以公有制为基础,故A项错误;此时斯大林模式尚未形成,排除C项;D项是斯大林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2.“公益捐”是俄国村社为满足自身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公共需求而自主募集的资金。

1928年初“粮食收购危机”爆发后,苏联政府采取将村社“公益捐”收归国有的政策,并借此迫使农民向国家售粮。

这一政策(  )

A.加强了国家对农村基层管控

B.开辟了正确的农业发展道路

C.扫除了封建制度的残余势力

D.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踊跃支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28年初‘粮食收购危机’爆发后,苏联政府采取将村社‘公益捐’收归国有的政策,并借此迫使农民向国家售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政府为解决粮食收购问题,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措施,尽管这一政策遭到广大农民的激烈抵抗,但在国家机器强力干预下,“公益捐”被迫变成地方税,最终导致村社财权丧失,其结果是动摇了村社自治的经济基础,削弱了村社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了村苏维埃的行政管理能力,加强了国家对农村基层的管控,故选A项;材料体现苏联实行集体化措施,没有开辟正确的农业发展道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扫除封建制度的残余势力,排除C项;苏联的做法,打击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排除D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是彼得格勒的工人又一次使危机突然爆发。

俄国同所有的交战国一样食品奇缺。

由于沙皇政府的无能和贪污腐化,以致不能实行诸如限制最高价格和定量供应等控制措施。

最深受食品匮乏之苦的是最贫穷的人。

1917年3月8日,食品骚动爆发了。

无疑是由于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骚动迅速发展为政治起义,聚集的人群高呼:

“打倒沙皇!

”城市里的部队拒绝向起义者开枪。

几天内,一个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在彼得格勒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美]帕尔默《两次世界大战:

西方的没落》

材料二 1921年初,苏俄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

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削弱社会化和鼓励有限的自由经营。

其目的在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

它使苏俄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迅速恢复,工农联盟日益巩固,苏维埃政权不断加强。

——摘编自《世界简史》

材料三 斯大林一再强调,苏联不能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他靠农民‘贡税’来积累资金”,据估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1/3以上。

随着工业化的推行,在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工业形成了以加强国家集中计划管理为目的的部门管理体制。

——摘编自陆南泉《斯大林工业化道路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工人武装起义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结果。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和发展。

(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

(4分)

【答案】

(1)原因:

俄国参加一战,造成国内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贫困,阶级矛盾激化;沙皇专制统治的腐败。

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并立的局面。

(2)不同:

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资本家租借和租让部分国有企业;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实物配给制。

发展:

借助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3)优先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的办法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实行计划管理体制。

【解析】第

(1)问,结合材料一从国内外相关背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原因;结合俄国国内革命实际分析其结果。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

第二小问,根据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分析。

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苏联不能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可归纳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三中“他靠农民‘贡税’来积累资金”,可归纳为用剥夺农民的办法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材料三中“在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工业形成了以加强国家集中计划管理为目的的部门管理体制”,可归纳为实行计划管理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