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台湾的地形.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65585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台湾的地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四章台湾的地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四章台湾的地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四章台湾的地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四章台湾的地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第四章台湾的地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第四章台湾的地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第四章台湾的地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第四章台湾的地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台湾的地形.docx

《第四章台湾的地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台湾的地形.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台湾的地形.docx

第四章台湾的地形

第四章台灣的地形

(一)地形:

1.地表的型態 2.水平延長

(二)地形輪迴

五嶽:

五山3952公尺、雪山3886公尺、秀姑巒山3824公尺、南湖大山

3742公尺 →冰川地形最豐富、大武山3092公尺 →台灣3千公尺以上

最南邊的山脈

三尖:

中央尖山3705公尺、大霸尖山3492公尺、達分尖山3028公尺

台灣省利局依據各河川之流域形勢及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分三級

1.主要河川:

21條(西部17條 東部4條)

2.次要河川:

29條(西部18條 東部11條)

3.普通河川:

79條

流域面積較大的三大河川:

濁水溪-中部

高屏溪-南部

淡水河-北部

長度超過100公里的河川:

1.濁水溪  4.大甲溪

2.高屏溪  5.曾文溪

3.淡水河  6.烏溪(大肚溪)

海岸

海岸:

海水作用力量達不到的地方

海濱:

海水作用力量達到的地方

●南部珊瑚礁海岸-生長條件

1.水溫在20度以上

2.海水鹽度介於27-28度

3.陽光充足

4.海水清澈

5.海水不斷流動

●海岸地區的特性

1.具有海洋的特性與陸地的特性

2.具有高度生長力

3.具有高度敏感性與脆弱性

4.大部分的海岸環境一受到傷害便無法在復原

●台灣海岸的問題

1.地層下陷

下陷總面積最大的縣市:

雲林縣

累積下陷量最大的縣市:

屏東縣

下陷速度最大的縣市:

彰化縣

2.海水倒灌

3.土壤鹽化

4.漂沙與風沙的移動

 

(1)漂沙:

造成河口港、海港淤沙問題

 

(2)風沙:

造成房舍、良田被掩蓋,土地生產力降低

5.海岸的侵蝕

6.海岸環境汙染問題

7.海岸地帶土地資源使用的衝突

(1)養殖漁業問題

(2)農業開發問題

(3)海岸防風林問題

(4)工程開發問題

 

第五章台灣的氣候

天氣:

短時期的大氣狀況(ex:

今年是暖冬)

氣候:

長時期的大氣平均狀況(ex:

夏雨冬乾)

一、地理緯度

二、海陸位置

三、地形

四、洋流

五、大氣環流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1.高度

7月

1月

年均溫

玉山

7.5度

-1.5

3.8

嘉義

28.4

15.9

22.7

  

  2.坡向

  月雨量:

基隆330.7公里

    新竹76.9公里

冬:

東北季風

春:

春雨、梅雨

夏:

熱帶低壓

基隆暖暖火燒寮 →最多雨量

季風:

隨季節而改變風向的風 

成因:

海陸性質的差異

台灣災變:

颱風、梅雨、乾旱

颱風產生在

1.南北緯5~15度

2.熱帶

3.由東向西呈拋物線

●熱帶氣旋的生成條件

1.高溫重濕

2.輻合氣流

3.地球自轉偏向作用

●熱帶氣旋和溫帶氣旋的差異

1.溫帶氣旋不具迴旋性,有鋒面存在;熱帶氣旋具有迴旋性,沒有鋒面

2.溫帶氣旋的範圍廣大,氣壓梯度不甚大熱帶氣旋中心氣壓甚低

3.溫帶氣旋中心無風暴眼,熱帶氣旋則有風暴眼

中央氣象局雨量分級

1.大雨:

24小時累積雨量達50厘米以上

2.豪雨:

24小時累積雨量達130厘米以上

3.大豪雨:

24小時累積雨量達200厘米以上

4.超大豪雨:

24小時累積雨量達350厘米以上

對生活及農作物有影響

1.颱風 3.乾旱

2.梅雨 4.寒潮

如已對農作物、養殖漁業以及國民日常生活的影響來看,寒潮指24小時最高氣溫下降8度以上或最低氣溫低於10度。

 

第六章台灣的生物

高山寒原帶:

分布在海拔3500公尺森林線

涼溫區針葉林帶=檜木林帶

是針葉林和闊葉林的交會帶

分布於海拔1,800~2,500公尺的地區

台灣物種豐富的地理因素

生物相接近東洋區,也就是鄰近華南和東南亞一帶的物種。

異域種化時間短,特有種比率低。

可能是晚近(1萬年前最近一次冰河期)才遷徙來台灣的物種。

台灣高山地區的生物相則與鄰近地區不同,反而接近舊北區,也就是溫帶亞洲、歐洲和喜馬拉雅山地區的物種。

異域種化時間長,特有種比率高。

可能是在古代(更早的冰河期)間冰期來到台灣的溫帶物種,由於氣候回暖而往高山遷移退卻。

如冰河孑遺植物玉山薄雪草Leontopodiummicrophyllum,是萬里外歐洲阿爾卑斯山高山薄雪草Leontopodiumalpinum的近緣種,具有地質與生物變遷史上的研究價值。

台灣的林帶

台灣由於高山林立,高度的落差造成了溫差,因此形成複雜的氣候:

亞寒帶、溫帶、亞熱帶及熱帶。

不同的氣候類型,台灣可分為不同型態的植被生態系。

●高山寒原:

海拔3,400公尺以上的地帶,即森林線以上的地區,稱之為高山寒原,這地區的生態環境與北極的凍原類似。

包括玉山、雪山、大霸尖山和南湖大山等山頭,冬天甚長,常見積雪,冰封季至少四個月,年均溫低於10度。

由於表面土壤薄,地形陡峭,保水力差,強風吹襲及烈日照射,一般植物不易生長。

生長於高山寒原的高山植物主要有兩類:

矮灌木(如高山杜鵑、玉山小蘗、玉山圓柏等)及草本植物(阿里山龍膽、高山薊、玉山佛甲草等)。

動物種類較少,主要只有酒紅朱雀、金翼白眉、高山白腹鼠、華南鼬鼠等。

●高山草原:

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帶,由於表土層薄,水分保持不易,年均溫10度以下,樹木不易生長,因此遍布耐旱、耐寒的矮小植物。

主要組成植物是箭竹和高山芒。

棲息的動物種類較少,如特有種的雪山草蜥。

●針葉林:

分布於海拔2,500~3,000公尺左右,與高緯度地區的針葉林相似,較高海拔處以冷杉為主。

海拔較低處則以台灣鐵杉及台灣雲杉為主。

喬木層下的地被植物則以箭竹、蕨類及蘚苔植物等。

動物種類不多,包括帝雉、酒紅朱雀、金翼白眉、岩鷚、雪山草蜥和台灣蜓蜥等。

●針闊葉混合林:

涼溫區針葉林帶(又稱檜木林帶),也是針葉林和闊葉林的交會帶

分布於海拔1,800~2,500公尺的地區,以台灣扁柏、紅檜占優勢,為第一喬木層。

闊葉喬木較矮小,屬於第二喬木層,如牛樟及九芎等。

林下則有灌木與草本植物生長。

針闊葉混合林中的動物則包括白面鼯鼠、台灣長鬃山羊、水鹿、台灣黑熊、帝雉、台灣山椒魚等。

●溫帶闊葉林:

台灣的闊葉林四季常綠,屬於常綠闊葉林,不同於典形的溫帶落葉闊葉林。

分布於海拔500~1,800公尺的地區。

氣候溫暖、濕度高,土壤肥沃,植物生長茂盛,以樟科與殼斗科(如櫟屬植物)植物為主,還可見到許多附生植物與藤本植物。

動物的種類也很多,如深山竹雞、白耳畫眉、山雀、赤腹松鼠、台灣獼猴、山羌等。

●亞熱帶闊葉林:

海拔500公尺以下,以桑科(如榕樹)和樟科(如大葉楠、香楠)植物為主,森林底層則有許多蕈類生長。

是人類活動較頻繁的區域。

由於海拔低,開發早,原始林多已開發消失,現多為次生林(如白匏仔、血桐、山黃麻等植物)與人工林(如相思樹、油桐、綠竹等植物)。

常見動物有台灣彌猴、松鼠、蝙蝠以及各種鳥類、蛇、蜥蜴、昆蟲等。

●熱帶季風林及海岸林:

分布於台灣南部的恆春半島、蘭嶼及綠島等地。

此區夏季多雨,冬季乾燥多風,年平均雨量約3,000公釐以上,年均溫約25度,屬於熱帶氣候。

主要植物有榕屬植物、板根植物及蘭花、蕨類及木質藤本等附生植物等,部分熱帶海岸植物會以海水傳播種子,墾丁國家公園也陸續與他國交換植株,故在此可見許多熱帶植物。

動物種類也很多。

在蘭嶼,較特殊的動物有椰子蟹及珠光鳳蝶等,另外蘭嶼角鴞為蘭嶼特有種。

●平地草原:

台灣西部平原雨量集中在夏季,冬季在乾旱與強風的作用下,只能生長耐旱的禾本科雜草,如狗牙根、五節芒、狗尾草等,因而發展出草原生態的景觀。

然而隨著農墾活動的增加,西部平原現多已被農田、住家取代,這種景觀現已較少見,目前以恆春半島的大草原較具規模。

●沙丘:

台灣雖無沙漠地形,但有規模較小的沙丘。

台灣西海岸多為沖積平原,河流夾帶的泥沙沈積於沿岸,又由於雨量稀少、強烈海風吹襲,容易形成沙丘,如雲林外傘頂洲、台北鹽寮、恆春風吹沙等地。

另外彰濱工業區的崙尾地區開發了濕地卻無工廠進駐,也造成濕地乾涸而沙漠化,形成類似沙丘景觀,目前仍有許多鳥類過境於此。

在沙丘邊緣,生長著一些耐旱性強的植物,如文珠蘭、馬鞍藤、林投等。

動物種類不多,以蜥蜴、鳥類、昆蟲等為主。

台灣生物多樣性逐漸枯竭的成因

1.棲息地的切割、劣化和喪失

2.超限使用自然資源

3.土壤、水和大氣污染

4.全球氣候變化

5.工業化的農業和林業

6.引進外來種

台灣瀕臨絕種的生物

1.臺灣鉤吻鱒(櫻花鉤吻鮭、梨山鱒)

生長環境:

大甲溪上游為主,不過目前縮小在七家灣溪一帶

這個生物的狀況:

族群一度低至數百餘尾

瀕臨絕種原因:

合歡溪,環山部落到望洋部落,泰雅人用筌捕魚,筌是族人捕魚工具之一,竹製簍,長約100公分,口徑約15、45或75公分,家灣溪,魚類最多,是環山落捕魚區,以投網方式捕魚(以長2公尺左右的麻製成,附有公斤左右重量之鉛沈子)是當地派出所旦籍警察傳授族人的捕魚法,據說一人一晚15斤漁獲量,可謂收穫豐

2.台灣黑熊

生長環境:

棲息地以海拔1,000~3,500公尺之森林地帶為主

這個生物的狀況:

本種是台灣產最大型的陸生動物,雜食性,以植物之葉子、芽,果實及虫蛹為主食;除了交配期或撫育小熊期間外,通常獨居;白天在樹或岩洞內休息,黃昏或夜晚始外出覓食;活動範圍大,善爬樹,孔武有力,然敏捷性和速度較一般食肉動物差;不過在受傷、受逼迫或保護幼熊時攻擊性強,速度亦快;冬季時並不冬眠,但可能會移至較低海拔覓食

瀕臨絕種原因:

棲息地干擾;小族群量;盜獵;現有野生族群有隔離的現象

3.雲豹

生長環境:

棲息於植被濃密的原始闊葉森林中

這個生物的狀況:

台灣特有亞種。

曾分布全島1,000公尺原始森林,已瀕臨絕種。

瀕臨絕種原因:

族群量不明且極可能已經絕種

4.蘭嶼角鶚

生長環境:

蘭嶼,45.7平方公里

這個生物的狀況:

近年因蘭嶼生態急劇變遷,角鶚數量減少,估計目前剩數百隻

瀕臨絕種原因:

棲地遭破壞,平地人帶外地捕鳥技巧,又無雅美族禁忌(雅美人蘭嶼角鶚和平共處,因雅美人認為牠是不祥鳥﹐所以沒有補捉角鶚),蘭嶼角遭受雙重打擊

5.珠光鳳蝶(金鳳蝶)

生長環境:

蘭嶼、菲律賓,原始海岸林,幼蟲攝食港口馬兜鈴,成蟲攝食多種

物花蜜,尤其以海檬果為最主要之蜜源植物。

這個生物的狀況:

珠光鳳蝶經四年復育,數量已從三百隻升到八百隻,台東縣

續學會發表第一支珠光鳳蝶生態記錄片,呈現從卵、蟲、蛹到蝶的蛻變過程瀕臨絕種原因:

人類大量濫捕、環境改變、食物短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