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71311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37 大小:15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7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7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7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7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7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7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7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7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7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7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7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7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7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7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7页
亲,该文档总共1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1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docx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

一、细胞概述

1.细胞(cell)

细胞是由膜包围着含有细胞核(或拟核)的原生质所组成,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能够通过分裂而增殖,是生物体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基础。

细胞或是独立的作为生命单位,或是多个细胞组成细胞群体或组织、或器官和机体;细胞还能够进行分裂和繁殖;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并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2.细胞质(cellplasma)

是细胞内除核以外的原生质,即细胞中细胞核以外和细胞膜以内的原生质部分,包括透明的粘液状的胞质溶胶及悬浮于其中的细胞器。

3.原生质(protoplasm)

生活细胞中所有的生活物质,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

4.原生质体(potoplast)

脱去细胞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是一生物工程学的概念。

如植物细胞和细菌(或其它有细胞壁的细胞)通过酶解使细胞壁溶解而得到的具有质膜的原生质球状体。

动物细胞就相当于原生质体。

5.细胞生物学(cellbiology)

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个层次,以动态的观点,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活史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是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来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从生命结构层次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互相渗透。

6.细胞学说(celltheory)

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

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主要内容有:

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

②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

③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

④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

7.原生质理论(protoplasmtheory)

1861年由舒尔策(MaxSchultze)提出,认为有机体的组织单位是一小团原生质,这种物质在一般有机体中是相似的,并把细胞明确地定义为:

“细胞是具有细胞核和细胞膜的活物质”。

1880年Hanstain将细胞概念演变成由细胞膜包围着的原生质,分化为细胞核和细胞质。

8.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

遗传学和细胞学结合建立了细胞遗传学,主要是从细胞学的角度,特别是从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染色体和其他细胞器的关系来研究遗传现象,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机制。

9.细胞生理学(cytophysiology)

细胞学同生理学结合建立了细胞生理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细胞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营养的能力、代谢功能、能量的获取、生长、发育与繁殖机理,以及细胞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适应性和运动性的活动。

细胞的离体培养技术对细胞生理学的研究具有巨大贡献。

10.细胞化学(cytochemistry)

细胞学和化学的结合产生了细胞化学,主要是研究细胞结构的化学组成及化学分子的定位、分布及其生理功能,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

如1943年克劳德(Claude)用高速离心法从细胞匀浆液中分离线粒体,然后研究它的化学组成和生理功能并得出结论:

线粒体是细胞氧化中心。

1924年Feulgen发明的DNA的特殊染色方法---Feulgen反应开创了DNA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1.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

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来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

研究内容包括各种生命过程如光合作用、发育的分子机制、神经活动的机理、癌的发生等。

12.分子细胞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ofthecell)

以细胞为对象,主要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分子机制,即研究细胞器、生物大分子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3.支原体(mycoplasma)

又称霉形体,是最简单的原核细胞,支原体的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直径为0.1~0.3um,约为细菌的十分之一,能够通过滤菌器。

支原体形态多变,有圆形、丝状或梨形,光镜下难以看清其结构。

支原体具有细胞膜,但没有细胞壁。

它有一环状双螺旋DNA,没有类似细菌的核区(拟核),能指导合成700多种蛋白质。

支原体细胞中惟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每个细胞中约有800~1500个。

支原体可以在培养基上培养,也能在寄主细胞中繁殖。

支原体没有鞭毛,无活动能力,可以通过分裂法繁殖,也有进行出芽增殖的。

14.结构域(domain)∶

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特异结构和独立功能的区域,特别指蛋白质中这样的区域。

在球形蛋白中,结构域具有自己特定的四级结构,其功能部依赖于蛋白质分子中的其余部分,但是同一种蛋白质中不同结构域间常可通过不具二级结构的短序列连接起来。

蛋白质分子中不同的结构域常由基因的不同外显子所编码。

15.模板组装(templateassembly)

由模板指导,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合成新的、与模板完全相同的分子。

这是细胞内一种极其重要的组装方式,DNA和RNA的分子组装就属于此类。

16.酶效应组装(enzymaticassembly)

相同的单体分子在不同的酶系作用下,生成不同的产物。

如以葡萄糖为原料既可合成纤维素,也可合成淀粉,就看进入那条酶促反应途径。

17.自体组装(selfassembly)

生物大分子借助本身的力量自行装配成高级结构,现代的概念应理解为不需要模板和酶系的催化,以别于模板组装和酶效应组装。

其实,这种组装也需要一种称为分子伴侣的蛋白介导,如核小体的组装就需要核质素的介导。

18.引发体(primosome)

是蛋白复合体,主要成份是引物酶和DNA解旋酶,是在合成用于DNA复制的RNA引物时装配的。

引发体与DNA结合后随即由引物酶合成RNA引物。

19.剪接体(splicesome)

进行hnRNA剪接时形成的多组分复合物,主要是有小分子的核RNA和蛋白进行hnRNA剪接时形成的多组分复合物,主要是有小分子的核RNA和蛋白质组成。

20原核细胞(prokaryoticcell)

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

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明显可见的细胞核,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只有拟核,进化地位较低。

21.古细菌(archaebacteria)

一类特殊细菌,在系统发育上既不属真核生物,也不属原核生物。

它们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征(如无细胞核及细胞器),也有真核生物的特征(如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对氯霉素不敏感),还具有它们独有的一些特征(如细胞壁的组成,膜脂质的类型)。

因之有人认为古细菌代表由一共同祖先传来的第三界生物(古细菌,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它们包括酸性嗜热菌,极端嗜盐菌及甲烷微生物。

可能代表了活细胞的某些最早期的形式。

22.真细菌(Bacteria,eubacteria)

除古细菌以外的所有细菌均称为真细菌。

最初用于表示“真”细菌的名词主要是为了与其他细菌相区别。

23.中膜体(mesosome)

中膜体又称间体或质膜体,是细菌细胞质膜向细胞质内陷折皱形成的。

每个细胞有一个或数个中膜体,其中含有细胞色素和琥珀酸脱氢酶,为细胞提供呼吸酶,具有类似线粒体的作用,故又称为拟线粒体。

24.真核细胞(eucaryoticcell)

构成真核生物的细胞称为真核细胞,具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有明显的细胞核、核膜、核仁和核基质;遗传信息量大,并且有特化的膜相结构。

真核细胞的种类繁多,既包括大量的单细胞生物和原生生物(如原生动物和一些藻类细胞),又包括全部的多细胞生物(一切动植物)的细胞。

25.生物膜结构体系(biomembranesystem)

细胞内具有膜包被结构的总称,包括细胞质膜、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等。

膜结构体系的基本作用是为细胞提供保护。

质膜将整个细胞的生命活动保护起来,并进行选择性的物质交换;核膜将遗传物质保护起来,使细胞核的活动更加有效;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膜将细胞的能量发生同其它的生化反应隔离开来,更好地进行能量转换。

膜结构体系为细胞提供较多的质膜表面,使细胞内部结构区室化。

由于大多数酶定位在膜上,大多数生化反应也是在膜表面进行的,膜表面积的扩大和区室化使这些反应有了相应的隔离,效率更高。

另外,膜结构体系为细胞内的物质运输提供了特殊的运输通道,保证了各种功能蛋白及时准确地到位而又互不干扰。

例如溶酶体的酶合成之后不仅立即被保护起来,而且一直处于监护之下被运送到溶酶体小泡。

26.遗传信息表达结构系统(geneticexpressionsystem)

该系统又称为颗粒纤维结构系统,包括细胞核和核糖体。

细胞核中的染色质是纤维结构,由DNA和组蛋白构成。

染色体的一级结构是由核小体组成的串珠结构,其直径为10nm,又称为10纳米纤维。

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颗粒结构,直径为15~25nm,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它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27.细胞骨架系统(cytoskeletonicsystem)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与蛋白质搭建起的骨架网络结构,包括细胞质骨架和细胞核骨架。

细胞骨架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的一定形态,使细胞得以安居乐业。

细胞骨架对于细胞内物质运输和细胞器的移动来说又起交通动脉的作用;细胞骨架还将细胞内基质区域化;此外,细胞骨架还具有帮助细胞移动行走的功能。

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是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

28.细胞社会学(cellsociology)

细胞社会学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研究细胞整体和细胞群体中细胞间的社会行为(包括细胞间识别、通讯、集合和相互作用等),以及整体和细胞群对细胞的生长、分化和死亡等活动的调节控制。

细胞社会学主要是在体外研究细胞的社会行为,用人工的细胞组合研究不同发育时期的相同细胞或不同细胞的行为;研究细胞之间的识别、粘连、通讯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作用、作用本质、以及对形态发生的影响等。

29、细胞全能性和细胞核全能性

体细胞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掀起了动物克隆热,它表明了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发育全能性;干细胞研究的突破使人们对细胞的

发育全能性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即成熟组织中也存在具有全能性的干细胞,那么细胞全能性和细胞核全能性是否具有相同的含义呢?

(1)、细胞全能性和细胞核全能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全能性最早用于动物胚胎学,是指分裂球发育成为完整胚的能力。

现在所谓的全能性问题指与合子具有相同遗传内容的体细胞、胚胎细胞或它们的细胞核是否也同合子一样具有相同的发育潜能,即细胞发育全能性和细胞核发育全能性问题。

所谓细胞全能性,是指细胞如受精卵一样,具有经过分裂、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和细胞,最终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的能力;细胞核全能性则指细胞虽不具备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能力,但是当将其细胞核通过核移植等方法导入去核的卵细胞或受精卵,经过受体卵细胞质的诱导去分化、体细胞核和受体卵细胞质共同作用,依然可能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因此,细胞全能性和细胞核全能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细胞核的全能性并不代表细胞具有全能性。

(2)、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无性繁殖技术,即利用营养器官进行植物栽培,在生产实践中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例如,用马铃薯的块根和番薯的块茎进行栽培可以得到完整植株,还有我们常说的“无心插柳柳成荫”也都是无性繁殖的真实写照。

虽然科学家隐隐约约认识到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但是由于实验技术的限制,真正用科学的试验方法证明植物的组织和体细胞具有全能性,则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

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HabeaHandt就指出,植物的体细胞含有母细胞的全部遗传信息,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个体的潜能。

因而每个植物细胞都像胚胎一样,经离体培养能再生出完整植株。

以后许多科学家为证实这一论断做了不懈的努力。

1958年,Steward等将高度分化的胡萝卜根的韧皮部组织细胞放在合适的培养基上培养,发现根细胞会失去分化细胞的结构特征,发生反复分裂,最终分化成具有根、茎、叶的完整的植株;1964年,Cuba和Mabesbwari利用毛叶曼陀罗的花药培育出单倍体植株;1969年Nitch将烟草的单个单倍体孢子培养成了完整的单倍体植株;1970年Steward用悬浮培养的胡萝卜单个细胞培养成了可育的植株。

至此,植物分化细胞的全能性得到了充分论证,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组织培养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3)、低等动物的细胞和高等动物早期胚胎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低等的动物细胞也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能性。

如高再生能力的典范——海鞘,它的一个血细胞就可产生一个完整的个体。

后生动物中还有几类动物拥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如海绵、腔肠动物及大多数涡虫纲动物,具有“冰生”能力的水螅身体的一部分就能重新生成一个完整的新个性。

虽然它们的再生各有特点,但是与组成身体的分化细胞高可塑性是分不开的。

为证明高等动物的早期胚胎细胞同样具有发育全能性,RouxW(1888)作了开创性的工作。

他用一根烧烫的针破坏蛙2-细胞胚胎中的其中一个细胞,以证明胚胎中的两个细胞的分化差异以及胚胎的发育情况。

结果他发现被破坏的细胞不再继续发育,而存活的另一个细胞则只能进一步发育成胚胎的左半部分或右半部分。

Roux据此认为这证明了从2-细胞时期起,胚胎两个分裂球未来的发育命运就已经被确定,毁掉一个细胞,另一个只能形成半个胚胎。

然而这个开创性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却是错误的,原因可能是烧烫的针对胚胎的一部分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伤,活的分裂球接触到死的分裂球从而影响了进一步的发育。

1933年,Schmidt完全重复了Roux所做的蛙的实验。

他把烫死的一个分裂球去掉,使存活的分裂球不受烫伤细胞的影响,结果存活的分裂球也能发育成完整的胚胎。

以后的相关实验都证明动物的早期2-细胞胚胎或4-细胞胚胎的单个细胞都具有细胞全能性,如1942年就证明了大鼠的2-细胞胚胎期的单个卵裂球能够发育成为幼体鼠,具有发育全能性;1968年又证明了兔8-细胞期的胚胎细胞仍然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但是由于不同动物的胚胎在发育程度的分化时间上是不相同的,因此什么时期以前的胚胎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因动物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4)、高等动物的体细胞核具有发育全能性

与植物和低等细胞相比,高等动物体细胞的发育潜能有显著差异。

虽然在胚胎发育中,早期胚胎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但随着分化程度的提高,细胞的发育潜能也逐渐变窄,细胞的生理活动也逐渐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如细胞的分裂能力逐渐降低,直至失去分裂能力成为末端分化细胞。

但是通过细胞核移植技术能使高等动物的体细胞核去分化,重新获得较高的发育能力。

1996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的Wilmut等利用该技术成功获得体细胞克隆羊Dolly(多莉),这是第一例利用成年哺乳动物体细胞获得的克隆动物,因此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这一结果也为科学家100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探索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即高等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发育全能性。

在以后不到4年的时间里,体细胞克隆山羊、牛、猪、小鼠相继问世。

体细胞克隆动物的成功表明,尽管体细胞的分化程度高,细胞可塑性很低,但是以受精卵或卵细胞为受体,通过核移植后对体细胞核的重新编程,依然能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也就是说,高等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然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只是可塑性很低,必须在适当的条件下才表现出来。

(5)、高等动物的体细胞是否具有全能性?

——一个还没有最后结论的话题

动物克隆的成功只能证明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发育全能性,对于成熟体细胞本身是否也具有发育全能性尚不能完全解释。

然而最近对于细胞研究的一系列新发现表明,在成熟机体的多种组织中均存在可多向分化的全能细胞——组织干细胞,不仅刷新了人们对于细胞的传统认识,而且也使科学家不得不重新认识高等动物体细胞的发育全能性问题。

胚胎干细胞是取自胚胎内细胞团的一类具有发育全能性的细胞,能在体外长期传代培养而不失去发育的全能性。

但是人们很早也发现,在骨髓组织中也存在具有分化能力的干细胞,它们在血细胞更新、维持血细胞数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后来又发现在皮肤、肝脏,甚至在人们认为不可能再生的神经等多种组织中同样发现了组织干细胞。

体外研究进一步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可以分化成脂肪细胞、神经细胞等;神经干细胞不仅可以诱导分化神经细胞,而且还能分化成血液细胞、肝细胞、肌细胞。

以往一般认为组织干细胞是胚胎发育过程中遗留并且保存在成熟组织中的原始细胞,但也有学者认为,从成熟细胞具有发育潜能的角度来看,认为这些细胞是成熟组织中具有较强发育逆转潜能,即在特定条件下可恢复并表现发育阶段细胞特性的一部分体细胞可能更适宜些。

我国学者张颖清1985年在其全息理论中指出哺乳动物的体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这种潜在的能力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完全显现。

基于此种观点,以及现在有关组织干细胞的发育潜能的一系列令人惊讶的全新发现,表明组织干细胞的发育灵活性还远非目前人类所了解,也许在未来的研究中会发现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高等动物体细胞也具有如受精卵一样的发育潜能。

因此,高等动物的体细胞发育全能性问题可能还没有最后的定论。

二、细胞结构

1.细胞表面(cellsurface)

细胞表面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多功能体系。

在结构上包括细胞被(cellcoat)和细胞质膜。

动、植物细胞间的连接结构、细菌与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以及表面的特化的结构,如鞭毛等都可看成是表面结构的组成部分。

在功能上,细胞表面是细胞质膜功能的扩展,它保护细胞,使细胞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负责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通过表面结构进行细胞识别、信息的接收和传递、进行细胞运动,以及维护细胞的各种形态,并且与免疫、癌变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2.细胞被(cellcoat)

由碳水化合物形成的覆盖在细胞质膜表面的保护层,称为细胞被,由于这层结构的主要成份是糖,所以又称为糖萼(glycocalyx),或多糖包被。

糖被通常含有由细胞分泌出来的细胞外基质,厚约5nm,其中的糖类是与质膜的蛋白质分子、脂类分子共价结合形成糖蛋白和糖脂分子。

糖被通常含有两种主要的成份:

糖蛋白和蛋白聚糖。

它们都是在细胞内合成,最后分泌出来并附着到细胞质膜上。

糖蛋白和糖脂的寡糖侧链所含糖基的数量少于15,但由于可通过共价键形成支链,所以排列方式却是多种多样。

细胞被的基本功能是保护如消化道、呼吸道、生殖腺等上皮细胞的外被有助于润滑、防止机械损伤,同时又可保护上皮组织不受消化酶的作用和细菌的侵袭。

植物和细菌的细胞壁不仅可以保护细胞质膜和细胞器,同时还赋予细胞以特定的形状。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是一种蛋白聚糖,青霉素通过抑制它的合成而抑制敏感菌的生长。

细胞被还参与细胞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细胞增殖的接触抑制、细胞识别等。

3.纤维素(cellulose)

纤维素是由葡萄糖构成的同质多聚体,在细胞壁中,由50-60个纤维素分子形成一束,并且相互平行排列,形成长的、坚硬的微纤维,这种微纤维的直径一般约为5-15nm,长约几微米。

纤维素微纤维通常两两堆积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大纤维,它们的强度达到同类粗细钢管的强度。

如果将植物的细胞壁看成是动物细胞的细胞外基质,那么,纤维素则相当于动物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

4.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

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单糖构成的异质多聚体,这些糖是五碳糖和六碳糖,包括木糖、阿伯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等。

半纤维素木聚糖在木质组织中占总量的50%,它结合在纤维素微纤维的表面,并且相互连接,这些纤维构成了坚硬的细胞相互连接的网络。

5.果胶(pectin)

果胶是由半乳糖醛酸和它的衍生物组成的多聚体。

类似动物细胞的粘多糖,很容易形成水合胶。

果胶在细胞壁中的作用主要是连接相邻细胞壁,并且形成细胞外基质,将纤维素包埋在水合胶中。

6.木质素(lignin)

是由聚合的芳香醇构成的一类物质,存在于木质组织中,主要作用是通过形成交织网来硬化细胞壁。

木质素主要位于纤维素纤维之间,起抗压作用。

在木本植物中,木质素占25%,是世界上第二位最丰富的有机物(纤维素是第一位)。

7.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

细胞外基质是由动物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胞外、分布在细胞表面或细胞之间的大分子,主要是一些多糖和蛋白,或蛋白聚糖。

细胞外基质对于一些动物组织的细胞具有重要作用。

细胞外基质的组成可分为三大类∶①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蛋白聚糖(proteoglycan),它们能够形成水性的胶状物,在这种胶状物中包埋有许多其它的基质成分;②结构蛋白,如胶原和弹性蛋白,它们赋予细胞外基质一定的强度和韧性;③粘着蛋白(adhesive):

如纤粘连蛋白和层粘联蛋白,它们促使细胞同基质结合。

其中以胶原和蛋白聚糖为基本骨架在细胞表面形成纤维网状复合物,这种复合物通过纤粘连蛋白或层粘连蛋白以及其他的连接分子直接与细胞表面受体连接;或附着到受体上。

由于受体多数是膜整合蛋白,并与细胞内的骨架蛋白相连,所以细胞外基质通过膜整合蛋白将细胞外与细胞内连成了一个整体。

8.基质(groundsubstance)

细胞外基质的物理性质主要受细胞外基质中蛋白聚糖所携带的多糖基团的影响,蛋白聚糖是由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以共价的形式同线性多肽连接而成的多糖和蛋白复合物。

蛋白聚糖的主要成份是糖胺聚糖,是由重复二糖单位构成的无分支长链多糖。

二糖单位包括∶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sulfate)、硫酸角质素(keratansulfate)、肝素(heparin)、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sulfate)、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硫酸皮肤素(dermatansulfate)等。

这些二糖都含有一个氨基糖,并至少含有一个负电的磺酸基或羧基团。

由于氨基聚糖是亲水的,并且带有负电荷,所以它们既能结合阳离子又能结合水分子,由于糖胺聚糖的这种性质,它们在细胞外创造了水合的、胶状的材料,形成了所谓的细胞外基质的基质。

9.胶原(collagen)

胶原是细胞外最重要的水不溶性纤维蛋白,是构成细胞外基质的骨架。

胶原在细胞外基质中形成半晶体的纤维,给细胞提供抗张力和弹性,并在细胞的迁移和发育中起作用。

胶原在各种动物中都有存在。

脊椎动物中腱、软骨和骨中的胶原非常丰富,几乎占了蛋白总重的一半。

胶原蛋白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原胶原(tropocollagen),原胶原肽链的一级结构具有(Gly-x-y)n重复序列,其中x常为脯氨酸(Pro),y常为羟脯氨酸(Hypro)或羟赖氨酸(Hylys)。

Hylys残基可发生糖基化修饰,其糖单位有的是一个半乳糖残基(Gal),但通常是二糖(Glu-Gal-),胶原上的糖所占的量约为胶原的10%。

原胶原是由三条α-肽链组成的纤维状蛋白质,相互拧成三股螺旋状构型,长300nm,直径1.5nm。

目前已发现20个左右的基因分别在不同组织中编码不同类型的胶原;不同类型的胶原定位于体内的特定组织,也有2-3种不同的胶原存在于同一组织中。

10.弹性蛋白(elastin)

弹性蛋白是弹性纤维(elasticfibers)的主要成分。

弹性纤维主要存在于韧带和脉管壁。

弹性纤维与胶原纤维共同存在,赋予组织以弹性和抗张能力。

象胶原一样,弹性蛋白也富含甘氨酸和脯氨酸,但是与胶原不同的是,弹性蛋白的羟基化程度不高,没有羟赖氨酸的存在。

弹性蛋白分子间通过赖氨酸残基形成共价键进行相互交联,它们形成的交联网络可通过构型的变化产生弹性。

虽然胶原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