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7284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docx

《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docx

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

一、填空题

1.暑燥疫,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痛,口渴唇焦,呕吐恶心,腹胀便秘,舌边尖红,苔黄燥,脉浮数。

辨证为        治法为             。

2.达原饮方的组成药物有                        。

3.素有内伤,感受疫毒,而出现身热,口不渴,默默不语,神识不清,胁下刺痛,时有肢体疼痛,脉数。

其辨证为        ,选方为       。

4.湿热疫,目陷脉伏兼见转筋者,选方为      。

5.干霍乱的临床特征为                。

6.通脉四逆汤是由               所组成。

二、选择题

(一)A型

7.湿热疫,邪遏膜原的舌象为(   )

A、舌红苔黄燥    

B、舌红绛苔白厚腻如积粉    

C、舌红苔黄腻

D、舌红起刺苔黄厚腻      

E、舌红绛苔少

8.湿热疫,初始憎寒而后发热,后但热不寒,昼夜发热,午后尤甚,头身疼痛,脉不浮不沉而数,舌苔白厚腻如积粉,舌红绛。

其选方为(   )

A、三仁汤    

B、王氏连朴饮     

C、达原饮     

D、藿香正气散

E、蒿芩清胆汤

9.素有内伤,感受疫毒,日久不解,正虚邪恋而身热,口不渴,默默不语,神识不清,胁下刺痛,时有肢体疼痛,脉数。

治宜(  )

A、清络饮    

B、薛氏五叶芦根汤     

C、青蒿鳖甲汤      

D、三甲散

E、三甲复脉汤

10.疫毒流行之时,患者突然出现发热,暴吐暴泻,吐出物酸腐热臭,混有食物残渣,泻下物热臭难闻,呈黄水便,甚至如米泔水,头痛身痛,烦渴,脘痞,腹中绞痛,小便黄赤灼热,舌苔黄腻,脉濡数。

其辨证为(    )

A、邪遏膜原     

B、清浊相干     

C、秽浊郁闭中焦      

D、疫困脾土

E、疫漫三焦

11.霍乱转筋,治宜(   )

A、连朴饮       

B、通圣消毒散      

C、达原饮      

D、蚕矢汤

E、普济消毒饮

12.燃照汤和蚕矢汤,两方组成中均共有(      )

A、半夏、山栀、黄芩      

B、制厚朴、佩兰     

C、木瓜、薏苡仁、黄连     

D、滑石、豆豉             

E、通草、吴茱萸、白蔻仁

13.胃苓汤用于内有脾湿,复感湿热性疠气,其舌苔一般出现为(   )

A、舌苔黄燥       

B、舌苔白腻      

C、舌苔黄腻       

D、舌苔白燥     

E、舌苔少

14.患者,38岁,旅游时经过疫区,8月3日回家后出现发热,头痛,胁肋胀痛,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口不渴,身重乏力,便溏,苔白腻,脉濡。

治宜(   )

A、胃苓汤       

B、燃照汤      

C、达原饮      

D、蚕矢汤

E、神犀丹

15.患者,女,41岁,近来其居住区周围有疫情出现,7月25日开始出现发热,烦躁,胸闷腹胀,呕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身目发黄,舌质红绛,苔黄腻干燥,脉滑数。

其辨证为(    )

A、 邪遏膜原          

B、 邪正清浊相干胃肠      

C、疫困脾土      

D、疫漫三焦          

E、秽郁闭中焦

(二)B型

A、暑热疫疠毒邪充斥表里,

B、暑热疫疠毒邪充斥三焦,

C、湿热秽浊郁闭中焦

D、湿热秽浊郁遏膜原

E、湿热秽浊清浊相干胃肠,津液亡失

16.霍乱转筋的病机为(   )

17.干霍乱的病机为(   )

A、大定风珠

B、三甲散

C、神犀丹

D、通脉四逆汤

E、胃苓汤

18.疫毒深入,出现吐泻不止,目眶凹陷,指螺皱瘪,面色晄白,呼吸短促,声嘶,疲软无力,心烦,口渴引饮,尿少,舌质干红,脉细数。

治宜(   )

19.疫毒深入,出现恶寒倦卧,精神萎靡,呼吸微弱,语声低怯,汗出身凉,四肢厥冷,舌质淡白,脉沉细,甚则细微欲绝。

治宜(   )

(三)X型

20.发热,卒然腹中绞痛,痛甚如刀割,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烦躁闷乱,甚则面色青惨,昏愦,四肢逆冷,头汗如雨,舌淡苔白,脉沉伏。

方用(  )

A、行军散        

B、紫雪丹        

C、玉枢丹       

D、猴枣散

E、安宫牛黄丸

21.疫毒流行之时,患者突然出现发热,暴吐暴泻,吐出物酸腐热臭,混有食物残渣,泻下物热臭难闻,呈黄水便,甚至如米泔水,头痛身痛,烦渴,脘痞,腹中绞痛,小便黄赤灼热,舌苔黄腻,脉濡数。

其治疗应选用(    )

A、连朴饮       

B、蚕矢汤      

C、达原饮      

D、桂苓甘露饮

E、燃照汤

22.蚕矢汤的组成有(    )

A、晚蚕砂、木瓜、薏苡仁    

B、佩兰、滑石、白蔻仁     

C、黄芩、通草      

D、吴茱萸、焦山栀      

E、制半夏、黄连、大豆黄卷

23.三甲散中的药物包括(   )

A、川山甲  

B、龟甲 

C、牡蛎 

D、土鳖虫  

E、鳖甲

24.湿热疫毒遏伏膜原,治宜(   )

A、透达  

B、疏利   

C、汗散    

D、苦泄    

E、化浊

25.湿热疫毒遏伏膜原,其辨证要点有(   )

A、头身疼痛   

B、四肢抽搐   

C、脉不浮不沉而数 

D、昼夜发热,午后尤甚   

E、舌红绛苔白厚腻如积粉

26.温疫类温病的特点有(   )

A、起病急骤       

B、传变迅速     

C、常见疫邪犯及多个部位

D、常见疫邪犯及多个层次        

E、表现为卫气营血证交叠

27.清瘟败毒饮乃下列几方组合(     )

A、小承气汤  

B、黄连解毒汤  

C、白虎汤   

D、清营汤   

E、犀角地黄汤

三、改错题

28.疫毒传脾,胶闭大肠,宜小承气汤加减。

29.手足厥冷,腹痛自汗,口渴,口唇指甲青紫,小便黄赤,六脉俱伏,为寒邪内伏,阴盛格阳,应重用附子之品。

30.玉枢丹具有辟秽化浊,开窍逐邪之功效,最宜治疗暑热疫疠毒邪充斥表里。

31.清瘟败毒饮中石膏、生地、黄连、水牛角四味,可按脉浮大而数用大量,沉而数用中量,六脉沉细而数用小量。

脉浮大系疫毒游溢,沉数者为疫毒郁闭较深,如若六脉沉细而数,则属疫毒挟秽浊郁伏深重。

32.行军散具有清热舒筋,和中利湿,解毒化浊的作用,适用于目陷脉伏兼见转筋拘挛者。

四、简答题

33.何谓霍乱转筋。

34.何谓干霍乱。

35.请简述湿热秽浊疫邪,邪正清浊相干胃肠的辨证要点。

五、问答题

36.请述治疗“干霍乱”的三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六、病案分析题

37.病某,女,42岁。

患者于8月25日下午,在大排档购食饭菜后,觉腹部不适,傍晚6时许突然出现吐泻交作,至8时来诊时已吐泻20多次。

症见高热,吐泻交作,吐出酸腐物,夹有食物残渣,泻下物热臭,呈黄水样,近几次如米泔水,头身疼痛,烦渴,脘痞,腹中绞痛阵作,小便黄赤灼热,舌苔黄腻,脉濡数。

(请指出诊断、辨证、分析病情、提出治法和处方。

38.病某,男,35岁,农民,1998年6月2日初诊。

患者三天前无明显诱因而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肢体酸痛,口渴唇干,次日恶寒消失,热势增高,头身疼痛,面红目赤,既在当地医院治疗,病情未见好转。

现见:

高热,体温39.8℃,头痛如劈,两目昏瞀,狂躁谵妄,口干咽痛,腰如被杖,骨节烦疼,时有鼻腔出血,胸背部可见红斑,舌绛苔焦干,脉浮大而数。

(请指出诊断、辨证、分析病情、提出治法和处方。

答案

一、填空题

1.卫气同病 表里双解

2.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

3.正衰邪恋 三甲散

4.蚕矢汤

5.腹中绞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

6.炙甘草、熟附子、干姜

二、选择题

(一)A型

7.B。

答案分析:

湿热疫邪遏膜原,病位在半里半表,湿重热清,故苔白厚腻而不黄;苔少则为阴虚。

8.C。

答案分析:

乃湿热疫疠秽浊之邪遏阻盘居膜原,故用达原饮 

9.D。

答案分析:

三甲散刚柔相济,扶正而不恋邪,祛邪又不伤正,适宜素有内伤,复感疫毒,正衰邪恋之证。

10.B。

答案分析:

根据呕吐泻下,舌苔黄腻,脉濡数,可诊断为湿热疫,因其有暴吐暴泻,腹部绞痛阵作等,应辨证为清浊相干。

11.D。

答案分析:

蚕矢汤具有清热舒筋,和中利湿,解毒化浊的作用。

其中木瓜、蚕砂专为霍乱转筋而设,因此,适用于目陷脉伏兼见转筋拘挛者。

12.A。

答案分析:

燃照汤组成为:

黄芩、山栀、厚朴、佩兰、滑石、豆豉、半夏、白蔻仁;蚕矢汤组成为:

晚蚕砂、木瓜、薏苡仁、半夏、黄连、大豆黄卷、黄芩、通草、吴茱萸、山栀

13.B。

答案分析:

内有脾湿,复感湿热性疠气,出现为起病缓慢,胁肋胀痛,脘痞腹胀,纳谷不馨,口不渴,身重乏力,便溏等,属湿未化热,故舌苔白腻。

 

14.A。

答案分析:

根据胁肋胀痛,脘腹痞胀,身重乏力,苔白腻可辨证为疫困脾土,故使用胃苓汤。

蚕矢汤、燃照汤用于湿热秽浊疫邪,邪正清浊相干胃肠;达原饮用于湿热疫初起,邪遏膜原;神犀丹用于疫毒热盛,疫漫三焦。

15.D。

答案分析:

根据身热,烦躁,黄疸,舌绛等辨证要点,可辨证为疫漫三焦。

疫毒热盛,疫漫三焦,上焦则烦躁,胸闷;中焦则腹胀,呕吐;下焦则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疫毒深伏,毒瘀互结,则黄疸。

(二)B型

16.E。

答案分析:

霍乱转筋是由于暴吐暴泻太过,体内津液大量亡失,筋脉失于濡养,拘急挛缩,故津液大量亡失是病机的关键。

17.C。

答案分析:

干霍乱其临床表现为腹中绞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

是由于湿热秽浊疫毒闭阻中焦气机所致。

18.A。

答案分析:

目眶凹陷,指螺皱瘪,声嘶,尿少尿闭,属阴液大伤征象;面色晄白,呼吸短促,疲软无力为气随液脱;烦渴,舌干红,脉细数乃津液耗竭,水不制火所致,故辨证为亡阴,方用大定风珠。

其中,三甲散适宜素有内伤,复感疫毒,正衰邪恋;神犀丹用于疫漫三焦;胃苓汤用于疫困脾土,而通脉四逆汤则用于恶寒倦卧,精神萎靡,呼吸微弱,语声低怯,四肢厥冷,舌淡,脉沉细等亡阳之证。

19.D。

答案分析:

恶寒倦卧,精神萎靡,呼吸微弱,语声低怯,汗出身凉,四肢厥冷,舌质淡白,脉沉细,甚则脉细微欲绝等为亡阳之证,故用通脉四逆汤。

三甲散适宜素有内伤,复感疫毒,正衰邪恋;神犀丹用于疫漫三焦;胃苓汤用于疫困脾土,大定风珠则用于亡阴之证。

(三)X型

20.AC。

答案分析:

根据腹中绞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等症状,证属秽郁闭中焦,治宜解毒辟秽,芳香开闭。

其中,玉枢丹具有辟秽化浊,开窍逐邪之功效,最宜治疗疫毒霍乱中道闭阻,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之证。

行军散解毒辟秽、芳香开闭,为窍闭神昏,厥逆脉伏之良药。

21.BE。

答案分析:

根据本证辨证要点,证属湿热秽浊疫邪,邪正清浊相干胃肠。

治宜芳香化浊,分利逐邪。

燃照汤具有清热解毒利湿、芳香辟秽化浊之功;蚕矢汤则具有清热舒筋,和中利湿,解毒化浊的作用,皆适用于本证。

22.ACDE。

答案分析:

蚕矢汤的组成为:

晚蚕砂、木瓜、薏苡仁、半夏、黄连、大豆黄卷、黄芩、通草、吴茱萸、山栀。

23.ABCDE。

答案分析:

三甲散的组成为:

鳖甲、龟甲、川山甲、蝉退、僵蚕、牡蛎、土鳖虫、白芍、当归、甘草

24.ABE。

答案分析:

遏伏膜原治宜透达膜原,疏利化浊。

因湿热疫毒遏伏膜原,邪不在表,一般忌汗散,尚未入里,又不宜苦泄。

25.ACDE。

答案分析:

疫毒郁遏表里分界之膜原,则头身疼痛、苔白厚腻如积粉、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午后尤甚,为膜原之邪浮越之势。

由于本证为湿热疫初起,故无四肢抽搐之症。

26.ABCDE。

答案分析:

温疫类温病由于病邪为疠气,故起病急、传变快、常见犯及多个部位和层次,往往无明显阶段过程。

27.BCE。

答案分析:

清瘟败毒饮中有生石膏、生地、黄连、水牛角、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竹叶

三、改错题

28.改为:

疫毒传脾,胶闭大肠,宜枳实导滞汤加减。

答案分析:

疫毒传脾,胶闭大肠,非阳明腑实燥结,故不得用承气汤苦寒下夺。

若误投承气大剂峻攻行速,徒伤正气而疫毒湿邪仍然胶结不去。

此证往往要连续攻下,但制剂宜轻,因势利导,故宜枳实导滞汤加减。

29.改为:

手足厥冷,腹痛自汗,口渴,口唇指甲青紫,小便黄赤,六脉俱伏,为热深厥深,真热假寒,应重用生石膏之品。

答案分析:

自汗,口渴,小便黄赤均为热盛之象,口唇指甲青紫、六脉俱伏为邪毒郁伏深重之象,手足厥冷非寒盛或阳亡,而是热深厥深,真热假寒的表现,故不能使用附子,而要重用生石膏之清热之品。

30.改为:

玉枢丹具有辟秽化浊,开窍逐邪之功效,最宜治疗疫毒霍乱中道闭阻之证。

答案分析:

疫毒霍乱中道闭阻,以腹中绞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为主要特征,其治法为解毒辟秽芳香开闭。

暑热疫疠毒邪充斥表里,主要表现为身大热,头痛如劈,两目昏瞀,口干咽痛,腰如被杖,骨节烦疼,脉浮大而数等,治宜解毒清泄,凉血护阴,方用清瘟败毒饮。

31.改为:

可按脉浮大而数用小量,沉而数用中量,六脉沉细而数用大量。

答案分析:

一般而言,脉浮大系疫毒游溢,沉数者为疫毒郁闭较深,如若六脉沉细而数,则属疫毒挟秽浊郁伏深重。

故清瘟败毒饮中石膏、生地、黄连、水牛角四味,应依次从小剂量到大剂量。

32.改为:

蚕矢汤具有清热舒筋,和中利湿,解毒化浊的作用

答案分析:

行军散解毒辟秽、芳香开闭,为窍闭神昏,厥逆脉伏之良药,而不适用于目陷脉伏兼见转筋拘挛者。

四、简答题

33.是由于暴吐暴泻太过,体内津液大量亡失,筋脉失于濡养,拘急挛缩,

四肢抽搐,甚则阴囊收缩。

霍乱转筋提示病情危重。

34.是指湿热秽浊疫毒闭阻中焦气机,而出现腹中绞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为特征的病证。

35.暴吐暴泻,及其吐泻物的性状,腹部绞痛阵作,甚则转筋。

五、问答题

36.可回答以下任何三点:

①用烧盐放入热汤调服,以刺激咽喉探吐,一经吐出,不仅烦躁闷乱可减,而且可使下窍宣畅、二便通利。

②用行军散或红灵丹搐鼻取嚏,以辟秽解毒,通闭开窍。

③针刺十宣、委中出血,以通脉开窍,引邪外出。

④用生大蒜捣烂,贴两脚心,或以吴萸研末,盐卤和,涂于两足心亦能取效。

六、病案分析题

37.诊断:

湿热疫

辨证:

湿热秽浊疫邪,清浊相干胃肠 

分析:

本例发病于8月,时值夏秋之交,起病急骤,由于饮食不当而暴吐暴泻,伴有脘痞,苔黄腻,故可诊断为湿热疫。

秽浊疫邪郁阻中焦,脾胃受伤,升降失常,即作暴吐暴泻;腐熟运化失司,则吐出物夹有食物残渣;下迫大肠,则泻下物呈黄水样并带有粘液和泡沫;发热乃疫毒所为;头身疼痛湿热秽浊郁滞;疫毒壅滞胃肠,气机郁阻而脘痞、腹中绞痛时作;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灼热、舌苔黄腻、脉濡数为疫病已趋化热伤津之势。

故属于湿热秽浊疫邪,清浊相干胃肠。

治法:

芳香化浊,分利逐邪

方药:

燃照汤加减

黄芩15、焦山栀10、厚朴10、佩兰15、滑石15、炒豆豉10、法半夏10、白蔻仁9(后下)、黄连8、竹叶10、天花粉15,日二剂。

38.诊断:

暑燥疫

辨证:

暑热疫毒充斥,气营血同病

分析:

本例发病于6月,时值夏季酷热之时,起病急骤,初期虽有恶寒等表证,但时间短暂,次日即出现气分证,可诊断为暑燥疫。

疫毒传变迅速,以暑热疫疠毒邪充斥表里为表现。

疫毒攻窜太阳、阳明则头痛如劈,两目昏瞀;游溢肾经故腰如被杖,骨节烦疼;疫疠热毒蒸腾,燔灼阳明,上干清窍则口干咽痛;热扰神明,故狂躁谵妄;苔焦起刺为耗津之象;舌绛,衄血发斑乃深入营血之征;其脉浮大系疫毒游溢。

治法:

解毒清泄,凉血护阴

方药:

清瘟败毒饮

生石膏40(先煎)、生地黄20、黄连6、水牛角30(先煎)、栀子10、桔梗10、黄芩15、知母15、赤芍10、玄参15、连翘10、生甘草5、丹皮10、鲜竹叶10,日二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