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7352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docx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

 

 

吴青芝

五年级四班

 

小学五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人教版)

——人教版

一、单元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

小数的乘法

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

1.2×5表示5个1.2是多少。

2、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几、千分之几……是多少。

如:

1.2×0.5表示求1.2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3、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但是如果乘得的积小数末尾是零,零就可以省略不写,例如:

3.65×6.72=24.528)。

4、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原来的数。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5、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率,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6、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

a+b=b+a

 

(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

(a+b)+c=a+(b+c)

(3)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

 a×b=b×a

(4)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

 (a×b)×c=a×(b×c)

(5)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

(a+b)×c=a×c+b×c 或者a×(b+c)=a×b+a×c(注意:

除法没有分配律)              

(6)乘法分配律应用:

(a—b)×c=a×c—b×c

(7)减法性质:

a-b-c=a-(b+c)

(8)除法性质:

a÷b÷c=a÷c÷b=a÷(b×c)

(9)牢记:

25×4=100  125×8=1000  

第二单元:

数对

1、数对:

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

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为:

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作用:

确定一个点的位置。

例:

在方格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注: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

如:

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2)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

(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2、图形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图形上下平移列数不变。

第三单元:

小数的除法

1、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

2.4÷1.6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2.4与其中一个因数是1.6,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2、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如果除到末尾仍有余数,要添0再继续除。

3、被除数比除数大的,商大于1。

被除数比除数小的,商小于1。

4、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数位不够的要添0补足。

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5、一个数(0除外)除以1,商等于原来的数。

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小。

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大。

6、A除以B=A÷B;A除B=B÷A;A去除B=B÷A;A被B除=A÷B。

7、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8、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小数部分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就是无限小数中的一种。

        有限小数

     小数               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9、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

10、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循环点。

循环点最多只点两个。

11、取近似数有三种方法:

1、四舍五入法;2、去尾法;3、进一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第四单元:

可能性

1、可能性的大小:

与数量的多少有关。

数量多的可能性大,数量少的可能性小。

2、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可能(不能确定)

可能性不可能

一定

2、事件发生的机会(或概率)有大小。

大数量多

小数量少

第五单元:

简易方程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可以记做“·”,也可以省略不写。

(1)数字与字母相乘,省略乘号,要将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2)字母与字母相乘,直接省略乘号。

(3)括号与数字相乘,要将数字写在括号的前面,再省略乘号。

2、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4、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5、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减去、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方程左右两边依然相等。

方程左右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0”除外)相同的数,方程左右两边依然相等。

6、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的根据是天平平和的道理,还可以根据方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7、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注意:

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8、三个或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或5倍。

9、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E、解方程

F、检验

G、作答。

10、

(1)功效×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功效=时间

工作总量÷时间=功效

例如:

王师傅一小时加工8个零件,他工作一天加工多少个零件?

解:

设王师傅工作一天加工x个零件

功效×时间=工作总量

X=24×8

X=192

答:

王师傅工作一天加工192个零件。

(2)路程=时间×速度用字母表示为:

s=vt

例如:

小明和小红家相距560米,学校在两家的中央,

小明和小红在校门口分手,七分钟后他们同时到家,

小明平均每分钟走45米,问小红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解:

设小红平均每分钟走x米.

路程=时间×速度

560=(x+45)×7

560÷7=x+45

X=35

答:

小红平均每分钟走35米。

等式不变的规律: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11、10个方程数量关系式:

   

加法:

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两一个加数           

 减法:

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

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第六单元:

观察物体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第七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1、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00公顷=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公顷=10000平方米

2、公式推导过程

(1)长方形:

周长=(长+宽)×2   

C长=2(a+b)面积=长×宽   S长=ab

正方形:

周长=边长×4  C正=4a         

面积=边长×边长    S正=a

(2)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

三角形有三条高。

梯形有无数条高。

(3)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把平行四边形沿一条高剪下,通过移拼,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平形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平形四边形的高相等,拼成长方形的面积与平形四边形面积相等,因为长方形面积长乘以宽,所以平行四边形底乘以高。

如果用S表示平形四边形的面积,用a、h分别表示平形四边形的底和高,

面积公式可以写成:

S=ah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平=ah

平行四边形的底=面积÷高   a平=S÷h

平行四边形的高=面积÷底   h平=S÷a

(4)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相等,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平形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形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

面积公式可以写成:

S=ah÷2。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三=ah÷2

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        a三=S×2÷h

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         h三=S×2÷a

(5)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拼成平形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平形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形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梯形等于(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和高,

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b)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梯=(a+b)h÷2

梯形的高=面积×2÷(上底+下底)       h梯=S×2÷(a+b)

上底+下底=面积×2÷高                a+b=S×2÷h

梯形的上底=面积×2÷高-下底          a梯=S×2÷h-b

梯形的下底=面积×2÷高-上底          b梯=S×2÷h-a

3、多边形面积公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用字母表示为:

s=ah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用字母表示为:

s=a的平方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用字母表示为:

s=ab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用字母表示为:

s=(a×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为:

s=(a+b)h÷2

一个长方形木条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改变。

二、植树间隔问题

10、大约在2000多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天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

11、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原理来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

12、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时,用到了图形的平移、旋转。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只栽一端(封闭线路植树问题)

如图

 

 

 

 

 

间隔数=棵树间隔长×间隔数=全长

全长÷间隔长=间隔数全长÷间隔数=间隔长

两端都栽:

如图:

 

 

 

 

 

 

 

 

间隔数+1=棵树间隔长×间隔数=全长

全长÷间隔长=间隔数全长÷间隔数=间隔长

全长÷间隔长+1=棵数全长÷(棵树-1)=间隔长

两端都不栽

如图:

 

 

 

 

 

间隔数-1=棵树间隔长×间隔数=全长

全长÷间隔长=间隔数全长÷间隔数=间隔长

全长÷间隔长-1=棵数全长÷(棵树+1)=间隔长

植树问题:

不封闭路线两端都植:

总距离÷株距=间隔数

棵树=间隔数+1

不封闭路线一端植树:

总距离÷株距=间隔数

棵树=间隔数

不封闭路线两端都不植:

总距离÷株距=间隔数

棵树=间隔数-1

封闭路线植树:

总距离÷株距=间隔数

棵树=间隔数

三、第一部分:

概念

  1,加法交换律:

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

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如:

(2+4)×5=2×5+4×5

  6,除法的性质: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

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什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答: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

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

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

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

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分数的加,减法则:

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

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22,什么叫比:

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

如:

2÷5或3:

6或1/3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3,什么叫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如3:

6=9:

18

  24,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25,解比例: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如3:

χ=9:

18

  26,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

y/x=k(k一定)或kx=y

  27,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

x×y=k(k一定)或k/x=y

  28,百分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9,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其实,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这个小数乘以100%就行了。

  30,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31,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其实,把分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后,再乘以100%就行了。

  32,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3,要学会把小数化成分数和把分数化成小数的化发。

  34,最大公约数:

几个数都能被同一个数一次性整除,这个数就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或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

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最大公约数。

  35,互质数:

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36,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7,通分:

把异分母分数的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的分数,叫做通分。

(通分用最小公倍数)

  38,约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用最大公约数)

  39,最简分数: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0,分数计算到最后,得数必须化成最简分数。

  41,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即能用2进行

  42,约分。

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即能用5进行约分。

在约分时应注意利用。

  43,偶数和奇数: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44,质数(素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45,合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6,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时间一般以年或月为单位,应与利率的单位相对应)

  47,利率: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一年的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年利率。

一月的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月利率。

  48,自然数:

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整数,叫做自然数。

0也是自然数。

  49,循环小数:

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如3。

141414

  50,不循环小数:

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起,没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不循环小数。

如圆周率:

3。

141592654

  51,无限不循环小数:

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起到无限位数,没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

如3。

141592654……

  52,什么叫代数代数就是用字母代替数。

53,什么叫代数式用字母表示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如:

3x=ab+c 

四、第二部分:

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1亩=666.666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1年=12月

大月(31天)有:

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

4\6\9\11月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1时=60分

1分=60秒1时=3600秒

五、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六、常用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

周长S:

面积a:

边长)

周长=边长×4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

体积a:

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C:

周长S:

面积a:

边长)

周长=(长+宽)×2C=2(a+b)

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V:

体积s:

面积a:

长b:

宽h:

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V=abh

5.三角形(s:

面积a:

底h:

高)

面积=底×高÷2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s:

面积a:

底h:

高)

面积=底×高s=ah

7.梯形(s:

面积a:

上底b:

下底h:

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8.圆形(S:

面积C:

周长л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л=2×л×半径C=лd=2лr

(2)面积=半径×半径×л

9.圆柱体(v:

体积h:

高s:

底面积r:

底面半径c:

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2лr或лd)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v:

体积h:

高s:

底面积r:

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11.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12.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13.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

14.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

15.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16.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