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74305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暨抚松县人参产业发展分析研究报告

2007-09-27来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一、中国人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

(一)中国人参产业基本情况...1

1.人参种植状况2

2.人参产品研发情况3

3.人参消费分析4

(二)中国人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瓶颈...10

1、参土资源匮乏矛盾日渐突出10

2、人参栽培、加工、销售等环节缺乏规范的统一管理10

3、原料人参的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价位低11

4、人参功能食品的开发亟待加强12

5、在国际上对我国人参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品牌优势13

二、国外人参产业和市场分析...13

(一)韩国高丽参产业...13

(二)世界各主要人参市场分析...16

1、美国人参市场现状16

2、日本人参市场现状17

3、中国香港人参市场现状17

4、中国台湾人参市场现状18

三、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18

(一)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选择...18

1、中国人参产业环境分析18

2、中国人参产业SWOT分析20

3、中国人参产业国内外竞争优势对比22

4、中国人参产业竞争战略选择23

5、中国人参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25

四、抚松县人参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29

(一)抚松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29

1、抚松概况29

2、资源优势与产业概况30

(二)抚松县人参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31

(三)抚松县人参产业发展的经验总结...32

1、控制生产总量,优化产业结构32

2、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33

3、基本完成国有参业企业转制,提升企业增值能力34

4、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拓宽国内外市场34

5、强化市场宣传,扩大市场覆盖面35

(四)抚松县人参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37

1、参栽培面积较大,土地资源面临枯竭37

2、生产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37

3、加工质量和品牌意识差37

4、传统加工技术落后,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38

5、加工业集约化程度低,龙头企业辐射能力不强39

6、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完善,未形成完整的产业政策体系39

五、抚松县人参产业发展环境和战略分析...39

(一)优势分析...39

1、人参种植面积、产量居全国之冠39

2、县内拥有国内最大的长白山人参交易市场40

3、抚松县是国家命名的“中国人参之乡”40

4、拥有国内最大的一家人参生物提取民营企业40

5、地理位置优越40

6、技术力量相对较强41

7、抚松县对人参产业的政策支持41

8、具有较为深厚的人参文化底蕴41

9、优良的旅游等资源将为整个人参品牌建设产生助力41

(二)劣势分析...42

1、参土资源匮乏42

2、人参产业缺乏政策扶持,使得投资者对行业投资谨慎42

3、人参品牌缺乏推广,难以形成合力42

4、人参深加工技术仍有差距,产业链短42

5、人参目前无法进入食品领域43

(三)发展机会...43

(四)发展威胁...44

(五)抚松县的比较优势...44

六、抚松县人参产业发展战略及建议...44

(一)总体思路...44

(二)发展目标...45

(三)发展战略...45

1、战略基础阶段46

2、战略延伸阶段47

3、宣传、文化和资源整合48

中国人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暨抚松县人参产业发展分析研究报告

一、中国人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人参产业基本情况

人参是举世闻名的药用植物,有“万能圣药”之誉,是国内外公认的珍品,它属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属Panax植物,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我国历代医书载其别名有人衔、鬼盖、地精、神草、血参、土精、玉精、黄参、海艘、雏石、百尺杆、金井玉兰和孩儿参等,被誉为“百草之王”,东北俗称棒槌(有许多神话典故)。

学名为PanaxginsengC.A.Mey.,由俄国学者于1843年定名。

Panax是Pan(“总”的意思)和Axos(“医药”的意思)的结合语,是说人参对所有的病都有效。

Ginseng是有汉语“人参”音译的。

远在二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把人参用于临床。

《神农本草经》列人参为上品,曰:

“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药性本草》载:

“人参主五劳七伤,虚损痰多,止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

治肺痰及痛疾。

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

《寿世保元》载: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荣养卫”。

其他记载不胜枚举。

现代医学认为,人参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及外科使用等都有明显的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参生产的大国,也是人参消费的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参在产量和质量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提高。

纵观我国人参栽培产业的发展趋势,建立农田栽参、林下种参的两条腿走路的人参栽培制度是完全符合国情的,即林下人工播种山参以补充已资源枯竭而面临灭绝的野山参,满足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山参的保健消费需求。

在世界范围内,人参主要分布于中国、韩国、朝鲜、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其中我国人参栽培面积最大,占全球栽培面积的一半以上。

在国内,吉林省是我国人参的主产区,长白山区是人参的主要栽培区,吉林省人参总面积近几年基本稳定在3500万平方米左右,分布在省内的通化、白山、延边等市(州)。

其中抚松县是我国的“人参之乡”,集安市是新开河人参的发源地。

目前,吉林省年产成品人参4000吨左右,人参产量已占全国的80%,占全球人参产量的70%左右。

图1吉林成品人参产量

长白山脉延伸的地区,南起辽宁宽甸,北至黑龙江伊春,是我国人参栽培的主产区,其中心产区为吉林省的抚松、靖宇、长白、集安一带。

从人参生态气候条件来看,我国的长白山地带及其三江(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一河(新开河)流域是世界盛产优质人参的最佳产区。

吉林长白山区人参的栽培面积、单产、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随着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对人参产品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国内对保健食品的需求,为人参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良好机遇。

1.人参种植状况

农田栽参、林下种参是我国参农模拟山参的生态条件,从历史延续至今的传统的人参生产方式。

其特点便于选择适于人参生长的土壤,不用改良土壤就可以直接利用,又可以就地取材解决生产用料,现在我国栽培人参无论普通参、边条参,还是石柱参都是实行的林参轮作的生产方式,就连在原产地美国、加拿大实行农田栽参的西洋参,我们上世纪七十年未引种成功后,也改变为林参轮作(除北京、山东等少数地方外)。

吉林省政府在1980年对林参轮作做出指示,将一定面积的低质林地划定为33年林参轮作地,采伐完木材后,种植上人参,人参几年起收后,再补种上树苗,进行还林。

世界上主要人参生产国家无论是栽培中国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日本、韩国、朝鲜,还是栽培西洋参(PanaxquinquefoliumL.)的美国、加拿大均实行农田栽参的栽培生产制度,其特点有利进行现代化生产和管理。

益处是保护了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

我国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辽、吉、黑三省人参产区及北京等地,先后进行农田栽参生产性试验研究,至八十年中期农田栽参面积达十多万平方米,平均单产达1.0-1.5公斤/平方米。

1983年国家科委又将“农田栽参技术研究”列为“六五”攻关项目,辽宁省中药研究所、中科院北京药植所、吉林特产研究所组成联合攻关组,历经六年协作,全面完成单项研究项目,创造在多点2000平方米以上的栽培面积,单产1.5公斤/平方米以上的产量。

林下栽(种)参是依照野山参自然生长的环境条件,在山林中进行人工播籽或栽参,实行林参立体生产,既不破坏森林资源和植被,又可以进行人工培育山参,这是在人参栽培中最能保留野生天然属性和商品优良性状的生产方式。

林下栽参目前主要的是实行林下播籽培育山参的生产方式,在我国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就有在自然保护区人工播种山参的报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有美国在威斯康星州规模巨大的播种野生西洋参的报道。

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各人参产区进行大量的林下播种山参、林下栽参的技术研究和生产试验,进入八、九十年代林下人工播种山参(籽海山参)陆续进入市场,辽宁省桓仁县大东沟参场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每年都能采挖上百斤的人工播种山参,质量上乘,价格昂贵,十几年的人工播种山参的鲜参市场价格2~6万元/公斤左右,远销海内外,倍受市场青睐。

2.人参产品研发情况

人参科研单位在栽培方面以吉林农业大学、左家特产研究所为主,药理药化、产品开发以吉林农业大学、中医中药研究院、吉林大学等为主。

人参栽培研究正在进行,一批新技术、新成果将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将会提高人参栽培的科技含量。

2000年《人参道地性及其质量标准(GAP)研究》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

2001年,《人参规范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和《人参优质高产技术的研究》等项目进入实施阶段,人参栽培的研究水平整体上将有一个大的提高,进入我国中药材栽培研究的先进行列。

药理药化方面,科学家已从人参根中分离鉴定了39种人参皂苷,人参皂苷是人参中主要活性成分。

目前,以人参皂苷—Rg3为主要原料的参一胶囊已投放市场,人参皂苷—Rh2作为抗癌新药研究成功。

对人参皂苷单体化合物的研究多集中在Rg1、Rb1、Rb2、Re等含量较高的成分,如人参皂苷—Rb1和—Rb2表现为中枢神经抑制,人参皂苷—Rb1和—Rb2表现为中枢神经抑制,人参皂苷—Rg1则表现为中枢神经兴奋,人参皂苷—Rb1和—Rg1具有益智和抗衰老功能,人参皂苷—Re是抗心律失常的有效成分。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人参产业科研推广体系,并拥有大学农学院、特产研究所等多家参药科研单位,同时,还有国内外一些科研院所的支持与合作,为人参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基础。

人参大田栽培技术、缸参栽培技术和标准化栽培技术已在部分县市推广;人参化妆品、人参精饮料、人参精软胶囊、人参皂苷单体提取等产品的研发技术已经成熟。

长白山是人参主产区,人参栽培历史悠久,广大参农经验比较丰富,已形成了一整套的人参栽培技术。

特别是接受GAP、SOP、无公害栽培技术能力较强。

3.人参消费分析

(1)人参国际市场状况

据资料统计,人参类的国际市场整体规模为6000~6500吨,其中西洋参和人参各占一半。

人参市场中,中国占有80%~90%,韩国、朝鲜、日本共10%~20%(见图2),但从总体看人参制成品的高端市场被日本、韩国、欧洲占有。

图2人参市场国际状况

(2)人参出口现状

人参是我国中药材的传统大宗出口商品。

我国人参出口数量在1000~2000吨/年(见图3),出口额在1500~3200万美元之间(见图4),是我国出口额最大的中药材品种之一,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

10年来,我国人参累计出口17963吨,20869万美元,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3中国人参出口量

图4人参出口额

纵观近10年我国人参出口情况,其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均呈上升趋势。

出口数量以1999年为分界点,1999年以前维持在1000吨左右,1999年以后,出口数量维持在2000吨左右。

出口金额则以2002年为分界点,2002年之前出口金额维持在1500万美元左右,2002年以后,出口额维持在3000万美元。

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1997年和1998年出口量最少,维持在700吨左右,主要是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额也不高,尤其是1998年,出口额仅为1306万美元,是10年来的最低值;2000年,出口数量达到了2490吨但由于出口单价较低,出口额仅有1648万美元;2003年,受“非典”影响,出口数量、单价、出口金额,均大幅上扬,出口数量和出口额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2711t、3121万美元,出口单价也比2004年增长19.27%,达到11.51美元(千克价,下同)。

我国的人参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及台湾、香港地区,但欧美、日本市场对人参中农残及重金属的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对进口的人参原料要求必须是低残人参,这对我国人参的出口造成了一定困难,也迫使我国人参产业采取措施,生产低残、无公害的人参产品。

在出口价格方面,人参在我国一直作为高档滋补药品使用。

出口价格也稳定在50美元/千克左右。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人参种植面积盲目扩大,造成持续的供大于求,以及市场经营秩序混乱和价格恶性竞争,导致我国人参出口价格一路下跌。

2000年人参平均出口单价下落到6.2美元,形成“人参卖了萝卜价”的局面,致使参场、参农的利益严重受损。

由图5可以看出,1996-1998年,由于日本修改《药局方》确立人参低农残规格,出口价格较高外,人参出口单价基本稳定在10美元左右,以2000年最低,仅为6.62美元,2000年以后由于种植面积减少,价格有所回升。

2001~2004年,出口平均单价逐年上升,2004年上升至13.62美元,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值,但总体出口单价仍处较低水平。

图5人参出口单价

1996~2005年,10年间我国人参出口市场没有太大的变化,亚洲的日本、东南亚和香港、台湾地区,欧美的意大利、德国、法国、荷兰和美国,是我国人参药材的主要出口地区(见表1、2、3)。

表1 2003年我国人参出口主要市场

排序出口国家或地区出口数量(t)出口金额(万美元)

1日本8921523

2意大利326414

3香港589364

4德国193194

5美国117140

6台湾260127

7越南9185

8法国5979

9荷兰5146

10韩国3536

表2 2004年我国人参出口主要市场

排序出口国家或地区出口数量(t)出口金额(万美元)

1日本8061378

2意大利279297

3香港173274

4德国261258

5台湾158172

6美国122134

7韩国7894

8法国6988

9荷兰6261

10马来西亚242

表3 2005年我国人参出口主要市场

排序出口国家或地区出口数量(t)出口金额(万美元)

1台湾698930

2日本531754

3香港211277

4德国235229

5美国184218

6韩国163165

7意大利145145

8法国6482

9荷兰7567

10马来西亚5153

日本一直以来是我国人参出口的最大市场,年出口规模在800吨、1000万美元左右,多用于制备汉方制剂和人参系列保健品、化妆品等;欧洲的意大利、德国、法国和荷兰也是我国人参出口的主要市场,主要用于天然药物和家庭保健;受欧洲天然药物迅速发展的影响,美国对人参需求也不断增长,从中国的年进口额在200万美元左右;香港地区曾经对人参出口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人参消费的重要市场;台湾地区是人参特别是红参的重要消费市场,近两年,大陆人参在台湾地区的销售量呈不断上升趋势;韩国也是人参消费大国,其为了保护本国高丽参产业不受冲击,一直对我国人参进口采取限制措施。

2003年以前,基本维持在几十万美元左右,但近两年发展迅速,对韩出口量不断上升,2005年达到了165万美元。

我国的人参出口基本以生药原料为主,人参皂苷等提取物原料出口近年有较大发展,但是其它制成品的出口只占很小的份额。

(3)人参的流通现状

在我国,一般原料人参有法定批发市场等制度化的市场,所以形成了通过产地收集商、中介人等进行包田买卖或在私设市场及法定批发市场上自觉交易的流通结构。

(见图6)

图6人参的国内流通路径

目前国内的流通内容或价格形成都在极其不透明的状态下进行,在包装、标准化、计量单位等方面还没有脱离前近代的流通惯例,因此导致了物流和流通的非效率性和费用的增大。

(二)中国人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瓶颈

1、参土资源匮乏矛盾日渐突出

我国部分地区仍在采用去林栽参的传统栽培方式,这种栽培方式,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参原产地(如吉林省抚松县)采用了“33年参林轮作”种植方式,即,划出一定面积的林地,采伐完木材后,种植上人参,人参起收后,再补种上经济树苗,进行还林,33年后再进行种参。

抚松县的这种种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单纯去林栽参带来的负面效果。

近几年国家已注意到这些问题,国务院已明令禁止林业部门新批“去林栽参”用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对人参栽培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这就要求人参产业必须摒弃旧的栽培模式,变去林栽参为老参地栽参、农田栽参和林下栽参。

我国对老参地和农田地栽培人参的研究起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过去由于林地的相对富足和对生态保护意识的缺乏,这项研究进展缓慢,近几年由于林、参矛盾的突出已引起重视,各地在老参地、农田地栽培人参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栽培试验中也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吉林省科技厅对此也十分重视,专题立项开展老参地、农田地栽参技术研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老参地、农田地栽参的技术推广,这将为今后人参业栽培模式的变革提供技术支持。

韩国采用人参与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轮作的农田栽参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应对其相关技术研究后,进行实验推广。

2、人参栽培、加工、销售等环节缺乏规范的统一管理

人参产业是我国东北地区特别是吉林省的优势产业,也是特产业的支柱产业。

但多年来人参产业缺乏统一管理,各自为战,自主经营,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混乱状态。

宏观管理不到位,市场运作不规范。

由于在参地审批、质量管理、市场监管等方面相互脱节,缺乏统一的管理手段,无法调控、监管人参产业的发展;行业管理和行政监管措施不力及参农低价位竞争行为,造成人参市场混乱,竞争无序。

在人参栽培方面,发展面积缺乏规划,曾一度导致产大于求,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生产技术并不统一,各地单产差异很大;施肥、施药没有统—标准,导致产品农残超标。

在人参加工方面,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和规范化加工技术普及应用率低,缺少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导致人参产品农残超标,产品质量很难保证,影响了人参的声誉。

人参企业规模小,分散,实力弱,没有强大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主体的带动作用不强。

对投资周期长、效益高的林下参栽培重视不够,造成山参的严重短缺。

参场个体户自己收购鲜参加工,加工厂数量多,规模小,加工产品质量难以控制,成品参质量参差不齐,加工设备陈旧落后,工艺不统一,加工技术良莠不齐,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加工人参成品外观质量、内在成分含量的千差万别。

在人参销售环节,自产自销,个体户收购后倒买倒卖,互相竞争压价,在产品出口中竞争客户、压价抛货的情况更为普遍。

这才导致我国人参产品质量控制不住,产品价格抬不起来,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而韩国在这些方面做的规范,他们的人参栽培由国家投资的人参流通公社提供技术,种植户和流通公社签订种植、收购合同,严格按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管理人参,产品统一回收,统一加工,统一销售。

这样就能控制人参产品质量和销售价格,保证了韩国人参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3、原料人参的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价位低

吉林省除抚松以外,在敦化、安图等市、县还有成千上万亩的参地,都是来自抚松等地的个体参农开发的,其规模多则上千亩,少则也有十几亩,使人参产量与日俱增。

但由于在人参生产中部分参农追求短期效益,超标准使用农药、化肥,加之种植技术的参差不齐,导致人参质量一度下降。

从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长白山人参的市场声誉,市场价位始终处于低迷状态。

以韩国为例,韩国的人参产量约占世界人参总产量的10%,而销售价格却高出中国人参近十倍。

韩国在人参管理上有统一组织“人参流通公社”,它是政府领导下的人参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对人参的种植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的指导,对人参产品的检验和对人参市场的管理。

所以多年来,在国际市场上韩国高丽参一直独占鳌头。

同时该组织具有权威性,对其出售价格进行控制指导,所以韩国高丽参在国际市场上不但有质量信誉,而且有价格优势,甚至有的外商只认高丽参,不认中国人参。

以下表4、表5为各国人参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人参皂苷和总氨基酸的测定结果。

表4 各产地人参中总皂苷含量(%)

光密度相应量含量(%)

高丽红参0.201402.50

日本红参0.230452.81

中国新开河参0.230452.81

表5 各产地红参中总氨基酸含量(%)

吉林省集安市吉林省长白县吉林省抚松县韩国高丽参日本红参

总氨基酸11.392711.014411.405911.143011.2851

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中国人参的有效成分不低于国外人参,有的还要超过国外的,可见管理的重要性。

人参质量有待于迅速提高,应尽快解决管理问题,达到出口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4、人参功能食品的开发亟待加强

我国是一个人参栽培大国,但在产品开发方面相对滞后。

人参深加工产品单一,特别是功能性系列保健食品的开发远远不够。

已开发的300多种产品工艺落后,产品粗糙,包装差,宣传力度小,绝大多数没有形成品牌。

整体上仍处于卖原料参阶段,缺少新产品和对市场的深度开发,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程度低,高附加值产品少。

目前,延边的人参加工量不足人参产量的30%,在这有限的人参加工产品中,只有延边特产实业公司的峰泉牌人参精属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其它多数产品仍是粗加工,产品以生晒参、红参、水参等为主,附加值低、产业链短,严重地制约了人参产业的发展。

延边的人参产业化链条衔接不紧,订单生产违约现象时有发生,经纪人队伍散兵游勇,缺少组织协调,基地与龙头企业的关系疏而不密。

韩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力量雄厚,技术设备先进,营管理经验丰富,市场运作得力,在人参功能食品开发方面走在了前面,他们开发人参系列产品有:

人参米系列、人参饮料系列、人参茶系列、人参果冻系列、人参糕点系列、人参冰点系列、人参咸菜系列、人参含片系列、鲜人参蜜片系列和人参甜味剂系列等十二大类产品600多个品种,在国际市场占有的份额比我们大得多,而我国的产品开发相对单一,其中人参米、人参糕点、人参冰点、人参果冰、人参咸菜及人参甜味剂等方面还是空白。

另外,我国在功能食品开发方面是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科技含量低,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差,工艺落后;二是宏观管理失控,缺少组织协调,品牌意识不强,投资力度不够,经营规模小,宣传和销售力度不够,保健品市场不规范,对假冒伪劣产品打击力度不够;三是产品粗糙,适口性差;四是农残超标问题没有引起重视,五是服用剂量不明确,包装设计欠佳等。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功能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因此,今后在以上各方面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功能食品的开发力度要大大加强。

5、在国际上对我国人参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品牌优势

中国人参和韩国高丽参同为五加科人参属人参种植物,其内在成分和药效方面没有差异,虽然我们也对国产人参进行了多方面的宣传,但同韩国高丽参相比还远远不够。

韩国宣传高丽参不惜重金,聘请人参专家搞科研、搞宣传,尤其是定期召开国际人参研讨会,动用广播、电视和精美画册等各种方式,宣传高丽参。

而我国在此方面就差得很远,这其中有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也有管理体制差异的问题,国家统一管理的行业由政府宣传,自然要比分散经营,自主宣传的力度大的多。

因此中国人参要在国际市场上和高丽参相抗衡,在宣传方法上,宣传力度上都要加强。

中国的人参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