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007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7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docx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2分)

泥土,最美的平凡珍宝

徐立新

  ①泥土是乡间最常见的,处处都是。

由于普通至极,所以无人在意,可父亲却视它为珍宝。

  ②春天,在下籽播秧的前几日,父亲便会去塘里取泥土,塘泥在混有家禽粪便的水底沤了很久,又软又烂,肥力又大,是最好的自然肥料。

放干水后,父亲将它一锹锹地铲捞起来,然后撒到秧田里,做成“秧床”,稻籽躺进去便可孕育秧苗了。

  ③那些沉浸了许久的塘泥,又黑又脏,还很臭,让人避之不及,可父亲却愿满心欢喜地与它们“亲密接触”。

天晴时,他还会脱了胶鞋,赤脚踩到上面,表情舒坦地说:

“多肥的塘泥,今年的苗定能长得壮!

  ④果然,壮实的秧苗很快便争先恐后地从肥沃的秧床里冒了出来,在和煦的春风中愉快地“摇头摆腰”,父亲得意地注视着它们。

他知道,塘泥是不会辜负他的辛苦付出的,它会送来一个丰收之年,一家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了,多出来的还能卖钱,补贴家用。

  ⑤除了种稻外,父亲还要种其他作物。

小麦、马铃薯、山芋……都要分时节地种在地里,种的多了,地里的养分便会不够,必须得施肥。

父亲不肯施入磷肥等化学合成肥料,说那样会污染土壤,种出来的东西也不健康,更不好吃,他要施自己制作出来的“土肥泥”。

先将一块块草皮铲起来,翻晒至干,然后混入枯枝、松针、干牛粪、稻壳和许多黑泥,堆成沟条状,好留出一些能让空气进入其中的缝隙,接着点燃,让枯枝等在黑泥中闷烧一周左右,闷烧出来的便是乌溜溜的环保有机土肥泥。

  ⑥那些土肥泥,同样也不会辜负父亲,它会让父亲收获一筐又一筐的农产品,父亲一次次地将它们拿去卖掉,凑足了我十多年的上学费用。

后来,他还隔三差五地将它们带给城里的我,让我一年四季都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

  ⑦父亲不愿来城里住,劝说多次都无果,我怕他年岁越来越大,整日在田地里忙碌,容易意外摔倒。

可他却说,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哪里的泥土,我不熟悉?

哪里凹,哪里凸,我比谁都清楚,怎么可能被它绊倒呢!

被劝急了,他才说出实情:

“城里有泥土种田耕地吗?

到处都是水泥地,我心慌!

  ⑧我在镇上给他买了一套房子,可他不愿意去住,依然住在几十年前的老砖瓦房里。

  ⑨我记得很清楚,那老房子的墙砖,都是父亲自己用泥土烧制出来的。

他将从山上挖运回来的黄泥,掺水搅拌后,反复踩揉,直至它非常有劲道,接着将它送进砖模子里,一块块脱出来后码在太阳底下晒干,然后再送进窑洞里烧制,最后出来的便是一块块红彤彤,结结实实的墙砖。

此外,父亲还用黄泥制胚,烧制过家用的陶罐、碗碟。

虽然做这些事很辛苦,极其费时又费力,可父亲却丝毫不在意。

  ⑩父亲说,每一块替他遮风挡雨的墙砖,每一个盛饭储水的碗罐都是他的老伙伴,虽然很土,却能让他无比的心安。

⑪父亲还告诫我,别瞧不起泥土,在这个世上,只有垂死的人,没有垂死的泥土。

再贫瘠,再不肥的泥土,只要对它费点气力,都会让它变得有用起来。

“有人说烂泥扶不上墙,那是他根本不了解它,将其用错了地方,烂泥的作用可大着呢!

”他说,“我一辈子也离不开泥土。

  ⑫泥土给了乡村生命,更给了农人们无限的希望和信心。

我觉得它像极了父亲,像极了如父亲一般的故乡农人,他们如泥土一般,质朴、其貌不扬、平凡无奇,一生都在默默地、不计报酬地将体内满含肥力的“养分”,供给儿女和社会。

他们和泥土一样,是故乡永恒的胎记,是世间最美的平凡珍宝,令人终生仰视!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泥土,最美的平凡珍宝”为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在对比中揭示文章主旨。

B.文章写父亲把泥土视为珍宝,赞美父亲具有如泥土般质朴善良、默默奉献的品质。

C.第⑤段通过对父亲“铲”“翻”等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准确具体地描绘出父亲制作“土肥泥”的过程。

D.父亲觉得城里到处都是水泥地,没有泥土种田耕地,空气不新鲜,所以不愿到城里居住,体现了老年父亲对故乡的热爱。

2.通读全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父亲”把泥土视为珍宝的具体表现。

(4分)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1)果然,壮实的秧苗很快便争先恐后地从肥沃的秧床里冒了出来,在和煦的春风中愉快地“摇头摆腰”,父亲得意地注视着它们。

(结合加点词语品析这个句子。

  

(2)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哪里的泥土,我不熟悉?

哪里凹,哪里凸,我比谁都清楚,怎么可能被它绊倒呢!

(三个“哪里”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⑫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在文中有何作用?

(5分)

5.为什么说故乡农人“和泥土一样,是故乡永恒的胎记,是世间最美的平凡珍宝,令人终生仰视”?

请简要分析。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2分)

锈刻在土地上的家风

  ①如果生活是一本书,那么爷爷一定是一位伟大的诗人,简单而深情。

  ②爷爷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这个离县城五公里的村庄。

按说离县城这么近,村庄应该很开放。

但是土墙,茅草,固执的观念,让它保留着古老的模样。

爷爷一生都在这个小村庄里遥望与幻想。

  ③我出生的那一年,爷爷81岁。

但是他还像壮劳力一样侍弄着40多亩地,耕种、除草、收获……动作慢了,但是进度一点也不输别人。

伯父和父亲劝他让别人种一些,他总是不愿意。

“人就和工具一样,越用越好用,不用就会生锈的,我还能干得动。

”实在没有办法,父亲瞒着爷爷去找别人种,那时候,还要交公粮,所以给人总要拣好的。

爷爷知道后,很是着急,但也没有办法。

等父亲外出打工后,爷爷又和人家好说歹说,将地要了回来。

在我记忆里,爷爷是没有睡过懒觉的。

有一次我说出这个感觉后,隔壁二大爷说,我都没有见过他睡懒觉。

那一年,二大爷75岁。

④对于农民来说,土地上的事情总是忙不完的。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所有的喜怒哀乐,吃喝拉撒都是围绕着土地的。

爷爷总是一如既往,他的所有希望和憧憬都给了这块土地,我一直不理解,那些熬人的单一颜色,那炽烈的阳光有什么吸引力?

⑤春天万物丛生,农民们也在翻新土地,准备养种。

这一年由于我生病打乱了爷爷的“战略部署”。

别人家的地都翻新了,只有我们家的地,还是冬天时候的样子,有一些小草探头探脑地升了起来。

胖婶来我家的时候,我已经活蹦乱跳了。

胖婶说,黄八斤翻地的时候,将地界的位置挪动了,估计占出来二分。

黄土地上的五谷杂粮塑造了人的淳朴,但是也滋生着奸猾与贪婪,总有一些人愿意用一些不为人所齿的手段。

我们本想着爷爷会发火,但是爷爷没有吭声。

奶奶和胖婶已经义愤填膺了。

爷爷反而劝说,没关系,黄八斤家人多,占一点就占一点吧,都是乡里乡亲的,找个合适的机会说一声,明年再弄回来就得了。

  ⑥这件事情本应该结束了。

但是胖婶却不肯善罢甘休,到处散播爷爷说的这些话。

爷爷在村里算是年长之人,就有人要打抱不平,都被爷爷劝回去了。

只是到了收割的时候,黄八斤在一天天将黑的时候来叫门,我早早就听见了,将拴着的“元宝”放开,我对元宝耳语,进来的话就咬他。

当然,最后“元宝”在爷爷的训斥中败下阵来。

黄八斤肩上扛着一口袋谷子。

  ⑦“你这是作甚?

  ⑧“叔,我是被土坷垃扎了脑壳了,这是我占得那二分的收成,我一颗也没贪得。

  ⑨“这你拿回去,这事已经被风吹干了,你还记得这,这些你拿回去,你日月紧。

  ⑩爷爷的话很少,也就听不到他说东家长西家短,得空的时候,他宁愿逗我和三哥玩。

但爷爷也有很严厉的时候。

有一次,我俩玩弹弓不小心打碎了小顺风家的玻璃。

本打算悄悄地溜走,却被小顺风发现了,小报告就像风一样,一下扩散开来。

他妈妈带着小顺风找到我们家。

爷爷让我俩说当时的情况,我俩支支吾吾,谁也不愿意说。

这一次我们幸运地品尝了爷爷拐杖的滋味。

从那次以后,我们再不小心打碎了别人家的东西,就不敢隐藏了,尽量是主动地去承认错误。

奶奶的数落是免不了的,爷爷却从来都是投来赞赏的目光。

  ⑪爷爷完成自己这部著作的时候,我18岁。

那一年我正备战高考,很少回家,得知爷爷去世的消息,是我一模考试以后,我正在纠结一道数学题的答案是否正确。

明明是自己做的,却将步骤忘记得一干二净。

这一个消息,直接让我的脑容量清零,一片空白。

  ⑫爷爷一生都是在这个小村庄里度过的。

窑洞几间,薄田几亩,没有人生的辉煌,没有家财万贯。

当这一幕幕的情景犹如电影般在我眼前过的时候。

我这个18岁的少年明白了,就是这个平凡的老人告诉我:

做人要勤奋、要和善,要勇于承担。

⑬如果要为爷爷这本书拟一个书名的话,我认为是:

一个好人。

或许这可以成为我们家不变的家风。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第④段是过渡段,交代了爷爷与土地的关系,为下文发生占地事件做铺垫。

B.选文第⑪段画线语句运用比喻手法,委婉地暗示了爷爷已经去世的事实。

C.选文中对胖嫂这个人物的语言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其爱管闲事的性格特点。

D.选文在刻画爷爷形象时,采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写出了爷爷的勤劳、和善。

2.阅读选文,梳理故事情节,完成下列表格。

(3分)

具体事件

爷爷的做法

父亲背着爷爷把土地分给别人种

(1)

黄八斤耕地时多占了爷爷的二分土地

(2)

(3)

用拐棍严厉地惩罚了我和三个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1)别人家的地都翻新了,只有我们家的地,还是冬天时候的样子,有一些小草探头探脑地升了起来。

(从修辞角度赏析)

(2)我早早就听见了,将拴着的“元宝”放开,我对元宝耳语,进来的话就咬他。

当然,最后“元宝”在爷爷的训斥中败下阵来。

(从描写角度赏析)

4.从选文第⑩段可以看出爷爷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4分)

 

5.“我”为什么把爷爷这本书命名为“一个好人”?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2分)

带雨斜开扁豆花

周志坚

①刚下过一场雨,天一下子凉爽了起来,漫步小道,蓦地,我看见了一架扁豆花。

②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

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上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

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起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缀着水珠,晶莹剔透地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③自始,我开始注视着这架扁豆花。

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

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在秋风里起舞蹁跹,欢欣鼓舞。

花落,结英,扁豆成型。

邻居家四岁的小孩,说出的话最为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

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

我走过时,稍稍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

邻居家那个小小孩嚷嚷着要摘,我抱起他,他一扬手,摘了一瓣,“我摘到绿月亮了。

”他高兴地喊着,真是童心可爱。

④这里的扁豆,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

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

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由生长,花开花落。

想着若把它摘了切成碎片,清炒一下,放点蒜苗红辣椒之类,味道会很鲜美。

从前,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

饭熟,扁豆也熟了。

用大碗装了,放点盐,再拌点蒜泥,那是一碗不错的菜呢!

可以吃得津津有味。

那时,生活困顿,缺油,难得滴两点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打嘴也不丢。

那是儿时的记忆。

⑤常听人说,扁豆最贱了,不管栽到哪里,只要有一方空间,无须什么打理,都会开花结实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其生命力之强,有如野草一般。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于扁豆也是适用的。

我想人也应这样,不管处于什么环境,都要顽强地生存,做出自己的努力,不求富贵闻达,不怨碌碌无为,走正路,不虚度年华,留下生命的足迹足矣。

⑥清代学者查学礼写过扁豆花:

“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

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

”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

人生至秋,莫悲切,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

⑦生命不息,大自然,是永恒的。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扁豆”为行文线索,围绕扁豆写了作者的所思所感。

B.第②段连用四个“爬”字,将扁豆花旺盛的生命力写得生动形象。

C.第④段通过回忆扁豆的吃法,流露出作者对儿时时光的怀念。

D.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叙事性强,同时蕴含着深深的哲理。

2.文章第③段写邻居家孩子摘扁豆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1)上有花朵,缀着水珠,晶莹剔透地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从修辞角度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2)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在秋风里起舞蹁跹,欢欣鼓舞。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3分)

4.本文第⑥段作者从查学礼的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欢喜”?

(3分)

5.请联系全文谈谈本文标题“带雨斜开扁豆花”的作用。

(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2分)

烟火里的疼爱

①那日回到家时,天色已晚,舟车劳顿的我很是萎靡,原想吃点水泡饭得了,洗洗便睡。

②母亲不同意,她说知道我要回来,中午就买好了饺子皮,下午开始剁肉做馅儿,晚上包好了就可以吃上热乎乎的饺子,空着肚子的人哪能睡一场好觉?

于是,她让我歇着,自己开始忙活。

③虽然一身倦意,但我看着母亲端来饺子馅儿,拿出圆筛子,摊开了饺子皮,熟练无声地包起饺子,便不好再阻止。

灶台边放着的花茶,是我过年时带回家给她泡着喝的,常听她说受凉嗓子疼,想着花茶可以润喉滋脾。

我过去打开一看,还有很多包,只有一包是撕开了口的,我问母亲:

“怎么没泡呢?

④母亲抬头望了我一眼,便继续低头包饺子,“我喝不惯,喝白开水就行了,冲茶多麻烦啊。

”“那包饺子不麻烦吗?

白开水泡饭不是更省事吗?

”我有些不依不饶。

⑤母亲回道:

“你回来了做什么都不麻烦,我一个人哪怕是喝茶都觉得费工夫。

”我没有答话,实在是不知道如何回应她这种理所当然的疼爱,我是既心暖又心疼。

⑥我知道,平日母亲一人在家的时候,若不是过节祭祀的日子,很少煮肉烧鱼,常常是炒点自家种的蔬菜,烧一个汤,将就一日三餐。

耗费时间精力的,如包饺子、擀面、烙饼这类,她更是不愿意忙的。

⑦可我回来了,她必然是要大肆在油烟里做各种吃食,从不怕麻烦。

⑧回到家的第二个晚上,她捧出田里留着最老的南瓜,切开,去除掉黄橙橙的囊,打算烙南瓜饼。

她笑意浓浓,一边拍着南瓜,一边说道:

“南瓜越老越香,特意给你留着,我做南瓜饼的手艺可是从你外婆那里传下来的。

”听她得意的语气,我真觉得她好像一个等着被夸的孩子。

然而我知道的是,做南瓜饼耗时费力,光站在灶台边一个个煎就需要一两个小时。

⑨母亲愿意用整晚的时光为我做南瓜饼,她说,每次吃都会想起外婆,每次做出来都会想,味道是否和外婆曾经为她做的一样。

我知道,她是想我以后吃到南瓜饼时会想到她,吃不到时也会深深想念,她想将她做的味道烙进我的生命里,令我念念不忘。

⑩我看着母亲用不锈钢的勺子一点点将南瓜肉刮下来,那逐渐堆砌的南瓜肉卷着边,在瓷盆里很精致,仿佛是艺术品。

再把鸡蛋打在南瓜肉里,放上切好的一堆碎葱,撒上盐,倒上豆油,添点儿味精。

这时去看瓷盆里的南瓜,大片的黄配上新鲜的绿,没有被破坏的鸡蛋就像娃娃一样躺在上面,单单去看,我就觉得世界的幸福应该都汇聚在这里了。

⑪母亲让我起火热锅,她则将面粉散落在南瓜肉里,和配料搅拌在一起。

“我们一会儿就可以尝到香喷喷的南瓜饼了,明天中秋节,还可以盛两个放在盘子里祭月亮……”母亲站在灶边等着锅热,往窗外看着那轮已经渐圆的月亮,这个中秋她不再是独自一人,应该会很开心吧。

⑫我享受这样的时刻,母亲在锅边用勺子一个个烙着南瓜饼,锅里的南瓜裹着面粉一点点变得金黄,散发出沁人的香,她的脸上有着满足的笑容,说着一些寻常话。

我添着柴火,时不时跑到她身边,眼馋着锅里的南瓜饼,嗅一鼻子的南瓜香,体会着油烟里她的快乐。

⑬待第一锅的南瓜饼熟了出锅,母亲会放在窗边让风吹凉一会儿,然后用筷子夹一块让我张嘴尝。

她常说,“孩子无论多大,在父母眼里始终是孩子”,所以我就真像一个孩子接受着她的宠溺。

母亲做的南瓜饼里,有着整个秋天的味道,带着烟火里的深情,无声无息就入了生命里。

⑭月亮已经升至树梢,皎洁圆润,安静地照着屋内的我们,村子里一片宁静而清凉。

满满一盆的南瓜饼在屋内散发着清香,我们边烙边吃,早就吃不下了。

全部烙好后,母亲收拾碗筷,洗刷锅盆,这才发现刮南瓜肉的时候太过用力,手指肚上都划出了小口子,沾水后隐隐作痛。

⑮我说:

“吹吹吧,给你贴上创可贴,怎么那么不小心呢?

”母亲憨憨地笑着,说:

“忙着做好吃的,一点儿都没觉得。

你回来了我就高兴,一点儿都不疼。

”她身上满满的南瓜香,还有岁月静好的味道,一并让回家的我感到心安。

⑯母亲在,家才是我日夜思念的地方,她做的所有饭菜,今生难忘。

我会永远记得母亲在烟火里给我的疼爱,带着温暖走过日后的岁月。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亲平时在家将就一日三餐,但为了孩子愿意耗费时间精力做各种吃食。

B.母亲自己连喝茶都觉得麻烦,说明母亲平时一人在家很懒惰。

C.第⑧段的语言描写体现出了母亲母亲为“我”烙南瓜饼时的高兴和自豪。

D.本文通过对母亲为“我”做南瓜饼的描写,体现出了母亲对儿女浓浓的爱意。

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1)可我回来了,她必然是要大肆在油烟里做各种吃食,从不怕麻烦。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月亮已经升至树梢,皎洁圆润,安静地照着屋内的我们,村子里一片宁静而清凉。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3.文章标题“烟火里的疼爱”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分)

 

4.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分)

 

5.文章写的是母亲,却多次提到了外婆,有什么作用?

(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1分)

除夕的米花

张联芹

①快到中午了,繁闹的街道静了下来,没有了商贩往日的叫卖声,没有了孩子们的嬉闹声,也没有了匆忙的脚步声,年,近了,终于近了……

②与这份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心,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他的心从静变成了不安。

除夕的下午,人们忙着在家里贴春联、包饺子,准备各色菜蔬,少有人在街上走动,偶尔走过几个匆忙的、归乡的身影便牵住了他的眼、柔软了他的心。

③他在小车旁边坐下来,天可真冷啊!

他蜷缩着身子,搓了搓手,又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他伸长脖子,仿佛要看到路的尽头。

④雪越下越大,远处一抹熟悉的身影映入他的眼帘,他快速跑上去。

正当他想紧紧抱住时,一句冷冷的话让他掉入了万丈深渊。

他不好意思地收回张开的双臂,在鄙夷声中低下了头。

⑤他慢慢退回到米花车前,眼角那滴晶莹悄然滚落。

他百无聊赖地坐在米花车前,不知要做点啥。

⑥雪越下越大,视线越来越模糊,他盯着远处那个熟悉的身影看了半天才快步迎上去,可当他看清眼前是一个风尘仆仆的中年人时,热络的心再次被抛向了万丈深渊。

他失望地退回来,烦闷地拿出一支烟,又沉吟着放进了口袋。

儿子的话他都会听,儿子说他心脏不好,不能吸烟;儿子说他两条腿上的血管都有堵塞,不叫他受凉受寒。

想到这儿,他心头一惊,这要是让儿子看见他站在风雪肆虐的街道上还了得?

想到这儿,他赶紧擦了把脸上融化的雪水和眼角的泪水,快速走到米花车旁。

⑦雪停了,他将炭炉移出来,里面的炭还是干爽爽的,他放心地嘘了一口气,将炭火点燃。

慢慢升起的烟火让他的身子和心暖了很多。

⑧他将米放进爆锅,放进一勺糖,又放进去一勺。

他想,爆好这锅米花,儿子就回来了。

他眼前出现了温馨的一幕:

儿子吃着香甜酥脆的米花,他麻利地包着饺子……

⑨他擦擦湿润的眼角,快速摇动爆锅。

还记得那年,儿子考上了商学院,他拿着儿子的录取通知书在老伴坟前哭了一夜,也笑了一夜。

第二天,他就借钱买回来了这个爆机。

刚开始生意并不好,现在的城市人都觉得这种米花不卫生,情愿在超市买现成的放在微波炉里热一下也不愿尝尝他这“纯天然”的食物。

可他没有气馁,硬是靠着白天爆米花,早晚收废品的钱供儿子读完了大学。

现在,儿子成了一家国有企业的负责人,经常出国、讲学,虽说是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可他心里却越来越甜。

⑩一周前,他拨通了儿子的电话。

听着儿子关心而又略带沙哑的声音,他思量已久的话就是说不出口。

最后,还是儿子说,您别惦记了,今年春节我回家陪您还不行吗?

儿子的一番话让他心里落了稳,放下电话便迫不及待地去置办年货了。

年货置办好了,他才重新推着米花车出来。

虽然儿子不让他再卖米花,可不卖米花他做啥?

以前爆米花是为了赚钱,现在爆米花是为了忘却孤独。

儿子提干后,差不多有一年没回来了,虽说隔三差五给他打个电话,可这打电话跟见面能一样吗?

儿子是个好官,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越是这样,他越觉得不能给儿子丢脸。

时间长了,小区人也跟他聊天,可他从来没有泄露过自己的身份。

⑪他边摇爆锅边安慰自己:

快回来了,快回来了。

⑫华灯点亮了城市的夜空,也点亮了除夕的夜色,街道再次喧闹起来,小区门前不时有人出来燃放烟花爆竹。

当噼噼啪啪声传来时,年真的近了,而他的心也渐渐冷了。

⑬他将凌乱放着的米花胡乱收拾了一下,朝家走去。

⑭爸,我回来了。

⑮随着一声呼喊,一个年轻人跑到了他的跟前,帮他一起把爆米花机拿回了家。

⑯哦,儿子回来了,爸爸这就给你包饺子。

⑰看着老人忙碌的身影,年轻人流下了泪。

⑱年轻人叫徐桐,去年,老人的儿子万新为了救他三岁的孩子,不幸溺水身亡,老人伤心欲绝,精神变得不正常了,错把他当成了儿子。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的心从静变成了不安”的原因是答应过年回家的儿子迟迟未归。

B.“他慢慢退回到米花车前,眼角那滴晶莹悄然滚落”,说明陌生人的冷言冷语对他刺激很深。

C.“将凌乱放着的米花胡乱收拾了一下”,“胡乱”一词体现

了他内心深处无尽的失落与伤心。

D.老人坚持卖爆米花,以前是为了赚钱,现在更多的是为了忘却儿子不在身边时内心的孤独。

2.任选一个角度,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他蜷缩着身子,搓了搓手,又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他伸长脖子,仿佛要看到路的尽头。

3.文章第⑫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4.文中多次出现“泪”,请简要说说每一次流“泪”的原因。

(4分)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6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2分)

母爱浓浓柿子香

①晚秋时分,我回到家乡看望年老的父母,正赶上柿子成熟。

母亲知道我爱吃柿子,见我风尘仆仆地归来,就挎上小筐,到园里摘柿子。

②园子不大,但柿子树却种了六棵,在整个园子里很显眼。

抬眼望去,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恍惚之中灿若星辰。

我伸出手摘下一个,草草地擦了擦,送入口中,甜甜的,很是爽口。

望着母亲摘柿子的身影,我受到极大的触动,顷刻就将自己记忆的闸门打开,悠悠童年里的一切鲜活情境都展现在了眼前。

③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物质相对匮乏,苹果、鸭梨这些看似普通的水果还很少见,称得上水果的东西,恐怕只有园子里的柿子了。

④那时的陕西老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菜园,园子里有茄子、辣椒、黄瓜等,但最显眼的还是柿子。

家里的柿子树不算高,长势好的也就两人高,六棵树站成一排,好像一堵墙,成为小院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⑤随着时间的变迁,柿子吸收阳光雨露、日月精华,便慢慢地到了成熟期。

刚到成熟期的柿子虽然也可以吃,但还没有熟透,有些涩口,口感相对有些逊色。

如果心不急,可以等上一段时日,等柿子周身熟透,就到了吃柿子的大好时节。

熟好的柿子口感面而甜,有点起沙,适合生吃。

⑥童年时期那有限的一点柿子却是赖以成长的好东西,如今想来,它是那么得弥足珍贵。

⑦记得母亲曾用一只筐装柿子,挂于高高的房梁之上,清香四溢,充满了诱惑。

但我们只有眼馋的份,却够不着,这只筐子高高在上,只有父母能够掌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