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00109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7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docx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第一章第4节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翻译句子

第4节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

——翻译句子

(2011·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虞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

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

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

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

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

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

问守者,则曰:

“非彭泽所治境也。

”乃相与怃然而去。

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

曰:

“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

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

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

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

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

到郡未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①某:

我。

②甃结:

砖块建筑。

③聚足:

登台阶一步一停。

④徙倚:

来回走动。

⑤震凌冲激:

指江水侵凌撞击。

⑥旧人:

有资历的老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舟次彭泽          次:

排列

B.芜秽充斥秽:

杂草

C.乃相与怃然而去怃:

失意

D.起佐郡起:

起任

2.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孤山山腰有个旧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露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文章借修一柱峰亭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考点要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2.考点剖析

翻译是把对语言形式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两个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

要翻译句子,必须先理解句子。

“理解文中的句子”,要求能够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每一文句的具体含意,并能对该句从内容和表达等方面作出相关分析。

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多义实词、重点虚词、相关句式,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意。

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文中的句子。

翻译句子,要求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翻译以直译为主。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该考点为文言文阅读中重要的考点,地位越来越重要。

3.命题规律

全采用主观题形式,要求翻译二或三个句子。

这几个句子一般为:

①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考生须通读全文才能理解该句;②含有关键词(重点实词、虚词)的句子,考生须熟悉关键词,特别是多义词,才能确定其义,准确译出,这是得分点;③句式较特殊的句子,从表达方式上看,多为叙事性句子,少有议论性句子。

近几年,翻译考查越来越趋于全面,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皆涉及,而且重点也尤为突出,特别是古今同形异义实词的翻译。

另外,每年的翻译中,总有一两个字词为“拦路虎”,需要临场推断。

这一新特点要引起关注。

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整合点拨

1.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

(《六国论》)

②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李将军列传》)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

(3)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孔子贤者。

(《孔子世家》)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魏公子列传》)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③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

(《赤壁之战》)

(5)用“乃”“诚”“即”“则”“本”“素”“亦”“皆”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

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魏公子列传》)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⑤臣本布衣。

(《出师表》)

⑥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高祖本纪》)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作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情况才多了起来。

2.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魏公子列传》)

(2)用“被”表被动。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①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5)无标志被动句。

这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为意念上的被动。

①屈原放逐,著《离骚》。

(《太史公自序》)

②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与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应注意。

3.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格式:

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人之不我信也。

(《孔子世家》)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③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秦始皇本纪》)

④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

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①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

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a.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b.何泣也?

(《魏公子列传》)

c.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魏公子列传》)

②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

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a.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b.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太史公自序》)

c.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3)介词“以”的宾语无条件前置。

格式:

宾+介+动

①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秦始皇本纪》)

②予一以贯之。

(《孔子世家》)

③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纪》)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

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②何功之有哉?

(《魏公子列传》)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④唯长终是图。

(《鲁周公世家》)

⑤唯利是图、唯贤是用、唯才是举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

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

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

4.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谓语的省略。

①专以射为戏,竟死(都是如此)。

(《李将军列传》)

②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认为)各有差。

(《淮阴侯列传》)

(3)动词宾语的省略。

①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啖(之)以利。

(《高祖本纪》)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欲以(之,指泾水)溉田。

(《河渠书》)

(5)介词的省略。

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

②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于)泰山。

(《太史公自序》)

 

对点直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学者称为亭林先生。

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

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

历览《二十一史》,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务质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乙酉之夏,太安人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

“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果有大故,我则死之。

”遗言后人莫事二姓。

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行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人名),请以身殉得免。

或曰:

“先生谓钓名者也,其心岂欲见知于人?

而力拒之以明节,则吾未之闻矣。

”华阴诸生请讲学,亦谢之。

先生即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

辛酉,卒于华阴,无子,年六十九。

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

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

予沉吟久之,王不庵曰:

“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

奔走流离,老而无子。

安得掉首故乡,甘于客死!

噫,可痛也!

”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节选自《鲒埼亭集》,有删改)

(1)务质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力拒之以明节,则吾未之闻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翻译

(一)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整合点拨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

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意义的文言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顺序也不更动。

直译要“一对一”地翻译。

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词语、句子,要根据其大意灵活变通地翻译。

对点直练

1.试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直译的特点。

(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申)甫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

方。

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这里的“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需要把本体翻译出来。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这里的“缙绅”采用借代手法,应译成“官员”。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这里用“互文”手法,不能直译。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怒发冲冠”用了夸张手法,仍要译为夸张,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

(6)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结草”是用典,要把典故意思译出。

(二)翻译标准——信、达、雅

整合点拨

 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意

思。

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

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

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须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

不得出现病句。

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

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

对点直练

1.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错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

(1)原句:

(2010·江苏)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句:

您所结交的应是当时的贤人,现在跟这种人一起喝酒高兴吗?

漏译、错译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句:

(2010·湖北)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句:

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漏译、错译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句:

(2008·江苏)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译句:

等到召见,就受到亲近信任。

漏译、错译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句: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

从师学习的道理没有流传也已经很久了!

漏译、错译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原句:

(2010·福建)凡数日得若干人,(焦翁)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

译句:

一共好几天,遇到了若干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焦翁留他们在铺子里住,给

他们东西吃,等到洪水平息了,又出旅费送他们坐船回去。

赘译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下列译句的不“达”现象,认真体会“达”的要义。

(1)原句:

(2010·天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译句:

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

不“达”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句:

(2009·江苏)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