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00303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docx

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现代文“散文”论述类考点一复习教学案理

复习目标:

学会抓住关键词理解文本。

复习方法:

反复阅读、讨论

复习课时:

4课时

第1课时

一、(xx·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见前学案),完成文后题目。

1.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挖”是“自求多福”之道;②“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大不相同;③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

解析 从文意来看,“挖”与“捧”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

可从最后一段中先找出“挖”在文中的起始含义(基本含义),再向前文辐射,从“挖”与“捧”(后者是本文论述的重点)的关系,作者为何在结尾要提出“挖”等层面思考。

二、(xx·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见前学案),完成文后题目。

2.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

解析 

(1)从“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领起的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加以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2)结合上文对“感受力”及“静”的解说,可知这句诗中体现出来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

三、(xx·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见前学案),完成文后题目。

3.“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2)反对滥用暴力。

(3)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解析 本句在文章的结尾,是总结性的重点句子,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观点: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好不要活在现实生活之中,因为这类人崇尚暴力,滥杀无辜;最好这类人活在书中,人们可以从中得到警醒。

四、考点解读

1.《考试说明》对“理解”考点是如何要求的?

答案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

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2.江苏高考在“理解”考点的命题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有两个能力层级:

理解和分析综合。

“理解”层级中包括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两个小考点。

在命题中,这两个小考点是轮考点,一般不会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阅读中。

而且,无论考查哪一点,难度都不会太大。

概念的表现形式为词或短语。

考查重要概念的含义重点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尤其是对把握文意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江苏卷xx、xx两年的概念理解题均体现了这一特点。

考查重要句子的含意在实际命题中重点考查那些能够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概括文中某一局部内容要点的句子。

重在其“意”而不忘其“形”(句子的表达特点),答题多要求联系句子所在段落乃至全文,即在大语境中来探求其意。

第2课时

一、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基本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的结果,以及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使得我们对它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高峰分析”。

李白、杜甫作为高峰中的高峰,对他们的研究,因而也就成了“双高峰分析”,其间的重要性也就不能不辨。

高峰时代是某种精神文化发育得最充分、丰富、完整和精深的时代,作为时代标志的高峰之高峰,则是该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

双峰出现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一大奇观。

从漫长的时间维度着眼,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一部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一部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

(选自杨义《李杜诗学》,有删改)

1.“双高峰分析”中“双高峰”的含义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唐诗是一座高峰,李白、杜甫是唐诗中的高峰。

知识储备 所谓“重要概念”,指的是:

①表现主题思想的词语,②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③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④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

理解重要概念,要注意它在文中的含义。

因为考点强调的是“在文中”,故在理解时,既要注意它的“词典义”,又要注意它的“语境义”。

要把“重要概念”还原到文本中,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理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

二、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基本方法

(一)关键词语理解法

(xx·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做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

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

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2.请解释文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献综述不是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而是知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即需要对别人的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解析 首先要弄清“它”的指代义,其次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不是在重复别人”指的是什么,特别是“说出自己”是什么意思,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二)根据位置确定句意法

(xx·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明星是流行趣味的代表,大众仰望明星,大众在此岸,而明星在彼岸。

从此岸到彼岸应该有一段漫长的距离,跨越这一距离,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还要机缘凑巧。

但是陡然间,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电视娱乐节目的大量涌现,大众能直接参与明星生产,自己当明星,他们参加各类选秀节目,哪怕是只当15分钟的明星。

明星秀成为一种社会风潮,不但青年人跃跃欲试,连成年人和儿童也加入到这一浪潮中,势头汹涌。

一旦当明星不需要以扮演什么角色为条件,那就星途坦荡,而且是条条大道通明星。

特别是有了网络视频,人们不一定要上电视节目,也用不着资格审查就能踏上明星之路,只需将自己制作的视频制品拿到网络上传播,就有成功的可能,这大大增加了当明星的概率。

也难怪,当年麦克卢汉在对比电影和电视时会说:

“看电影时,你坐在那儿看银幕,你就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电视时,你则是电视屏幕。

……看电影的时候,你向外进入世界;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

”正是电视和网络的出现,使影像电子文化成为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和日常生活场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深深地镶嵌在我们的情感和记忆中。

就像今天的孩子在若干年后会发现,自己的童年生活早已被细心的父母记录在各类摄像和视频中,自己早就充当了家庭生活的小明星,潇洒地生活在大人们的摄像镜头和屏幕里。

(节选)

3.综合全文,请谈谈你对麦克卢汉所说“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了电视,明星生产的条件大大改变,明星的门槛大大降低,大众可直接参与明星的生产,自己当明星,并且影像电子文化与日常生活场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深深地镶嵌在我们的情感和记忆中。

解析 

(1)找到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

(2)联系语境,具体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知识储备 理解句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关键词语,有的是有深刻含义的词语,有的是指代性的词语,有的是多义词语,有的是概括性词语,有的是有隐含义的词语。

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后,再结合支撑该词语的相关词语、句子,把它们分析透彻即可。

句子在文章或语段中的位置对于语句的理解相当重要。

总领句,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结合“首句标其目”作用作答;总括句,则要总结上文,或者“卒章显其志”;过渡句,则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延伸扩展。

(三)内部结构理解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面对“学历造假”的质疑,“打工皇帝”唐骏在沉默一周后接受《名汇FAMOUS》采访时说:

“你可以蒙一个人,那如果把全世界都蒙了,就是你的真诚蒙到了别人。

你欺骗一个人没问题,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

现在看来,他的这种“成功”似乎快走到了尽头。

但正如癌细胞扩散般,它还会以不同的版本在我们的社会里上演,唐骏的逻辑只不过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注脚。

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到xx年的29年中,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7.5万人。

仅xx年,教育部的留学服务中心就办理了3万例国外学历学位认证。

与此同时,归国人员的学历造假案例也开始增多。

……

学历造假只不过是老生常谈的中国诚信危机中很小的一部分。

唐骏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并非只是学历与能力之争,而是它或多或少激发出了每个人身上的道德勇气。

这种道德勇气不是针对他,而是针对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共同编造的谎言现实。

(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xx年25期《学历造假是一种社会病》)

4.“但正如癌细胞扩散般,它还会以不同的版本在我们的社会里上演,唐骏的逻辑只不过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注脚。

”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唐骏“学历门”不会是个案,类似的事件还将重演;②在我们的社会里有很多人信奉这种为了成功突破道德底线也无妨的逻辑;③这种逻辑如癌细胞般侵蚀危害着我们社会的诚信体系。

解析 分析这个句子的含意首先离不开对这个句子本身的意思的理解,然后要结合全文来理解,不能脱离文章本身。

根据答案,考生就可以知道,把这个句子切分成三个层次,逐层解释即可。

知识储备 对那些结构复杂的句子,不论是单句还是复句,都可以使用“抽取主干法”进行解读,抓住句子主干,理解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句子含意。

如果是复句,可以划分内部层次,分层理解。

(四)表达意图还原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上“有爹可拼”“有老可啃”,无疑是幸运的,但也可能会变成包袱,使我们的创新能力严重萎缩;而反观历史不长的美国人,因“无爹可拼”“无老可啃”,只好拼创新,拼创意,拼匠心独具,“他山之爹,可以攻玉”,他们利用中国故事拍成电影《花木兰》占领中国市场,利用埃及故事拍成《埃及艳后》占领埃及市场,利用古罗马故事拍成《角斗士》占领欧洲市场……(节选自陈鲁导《文化“拼爹”与“啃爹”》)

5.请简要概括“他山之爹,可以攻玉”一句在文中的含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利用别国的传统文化,经过改造创新,创作出独具匠心的文化作品。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这是“仿造”句,“爹”“玉”是喻体,把它们的比喻义说出即可。

知识储备 对于那些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如用了比喻、拟人、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用还原法理解,即把作者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意图还原出来。

如用了比喻句,作者用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意图是什么,你只要写出即可。

另外,要注意多角度答题,起码是正反、你我或者褒贬等两个角度的思考。

对于个别表意较为含蓄而未用特殊表达技巧的句子,也应在写出句子本身含意的同时写出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3课时

一、两类概念含义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标准的标准

止 庵

一百年前诺贝尔文学奖刚刚设立时,大概未曾料到,如今竟有这么大的声誉,这么高的地位。

我们简直要把它当做在世界范围内评衡某一作家文学成就的最终标准。

诺贝尔本人最初提出“富有理想的倾向”,显然想确立一个标准,好像也颇有几位作家(托尔斯泰、勃兰兑斯和易卜生等)因此而没能入选;但是这标准终于执行不下去了,或者评委也意识到,继续这样不啻是奖项本身的自杀。

萨特一九六四年拒绝获奖,理由据说是抗议只发给西方作家和东方的叛逆作家。

他似乎发现一项规律,也就是看到一条标准,可第二年为肖洛霍夫所得,这规律或标准也就落了空。

九十年代,西方的左翼作家频频得奖,简直是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了,当然也不能算有了什么标准。

惟一可以视为标准的,就是只授予尚且健在的作家,虽然也有一两次例外,而对于活着的众多作家来说,这样的标准等于没有标准。

正因为诺贝尔奖缺乏标准,我们(瑞典文学院的十八位院士除外)对它总是一则以慕,一则以怨。

常常抱怨某甲应该得而未得,某乙不该得而得了;这时那些评委被视为昏庸之辈,板上钉钉的事情他们都看不清楚。

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作家,得奖的有不少,这足以保障该奖项的权威性;遗漏的也很多,卡夫卡、穆齐尔和布尔加科夫这样身后名声大噪者倒也罢了,乔依斯、纳博科夫、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等则实在说不过去。

可是我们并不因此就放弃或降低对该奖的崇尚,这大概是慕与怨之外,又一则以恕也。

都说这不是前述作家的遗憾,而是诺贝尔奖本身的遗憾。

一百年来,诺贝尔奖时而令人满意,时而令人失望,始终也没有成为理想的化身。

曾有上帝造人一说,为什么既造美人又造丑人呢,因为上帝无所不能;君临人间的评委如此行事,正是对上帝的某种模仿。

二者都有恃无恐,因为无论上帝还是诺贝尔奖都是惟一的。

(有删改)

“标准的标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现场答案1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该答案只解释了其中一个“标准”的含义,对另一个忽略了。

现场答案2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该答案虽注意到了这两个同词而异义的解释,且其中一个解释较好,但忽略了它作为文章标题想要表达的意图。

请修改为满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个“标准”指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第二个“标准”指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标准,“标准的标准”是指诺贝尔文学奖多年来其实没有明确的评选标准。

解析 该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由第一段“要把它当做在世界范围内评衡某一作家文学成就的最终标准”可以看出第一个标准是诺贝尔文学奖,从后文来看,第二个标准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

二、知识解析

一、理解同形而异义的词语含义

在论述类文本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语境义。

如上文中的“标准的标准”,“标准”,只是一个词,但其含义是不一样的。

这部分同形而异义的词语是考查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对它的理解,最关键的是找出该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出现的不同位置,确定各自与词语有关的信息筛选范围,提取整合、比较辨析即可。

即时小练1  (xx·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

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

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

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

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

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

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

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

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

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

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

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

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

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

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锒铛,饱受铁窗的风味。

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

他们虽由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

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

……

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个“负责”:

经过了事实的检验与逻辑的论证。

第二个“负责”:

对真理的扩充、推动(捍卫)。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用比较的方式考查概念的含义。

第一个“负责”的含义可根据选文第二段中“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这两句话来归纳。

第二个“负责”的含义可根据选文第三段中“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

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这一部分来归纳。

二、理解相近或相对词语的含义

对相近或相对词语(概念)含义异同的理解,也是考查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对此,几个词语间求同辨异的比较自然成了理解的主要方法。

一般可在词语的内涵、属性和外延(范围)诸方面比较。

词语(概念)的内涵,主要是指词语(概念)的本质特征、功用、原因等。

即时小练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从春秋战国时代即先秦及其以后,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斗争加剧并趋于激烈,人类的知识积累多了,自觉性也增强了,于是人对生命的理性思考更进一步,开始形成各种各样的生命哲学。

这里不必细说,只略提以下三种:

一是儒家的生死观。

儒家思想在中国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它继承并发展了周代“重人事”的主张,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也就是要珍惜生命,生尽其用,有所作为,建功立业。

人虽终有一死,但若能“立功”“立德”“立言”,就可以做到“三不朽”。

所以,总的来说,儒家的生命哲学是相当积极的。

再就是道家的生死观。

道家和儒家不同,不主张“人为”,而主张一切顺其自然——“道法自然”。

人要做到“无为”“无事”“无欲”,天下才会太平,国家才能治好。

老子说过一句话:

“死而不亡者寿。

”这里将死、亡两字分开,赋予不同的含义,所谓“不亡者”即相当于“不朽者”,人虽死而其名其功业长存于世,这才是长寿者。

这和儒家的“三不朽”思想颇相似。

然而,道家对生死的无常、生命的短暂,也发出过无奈的感慨,如庄子所说:

“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试分析儒家生死观和道家生死观的异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

人生虽短暂,但功业是生命的延续(答“人虽死而其名其功业长存于世”或者“若能‘立功’‘立德’‘立言’,就可以做到‘三不朽’”也可)。

不同点:

①儒家生死观是相当积极的,道家生死观是相对消极的。

②儒家生死观主张尊重生命,“重人事”,要生尽其用,积极有为;道家生死观尊重自然,道法自然,重天命,消极无为(或:

人要做到“无为”“无事”“无欲”)。

第4课时

一、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题

(xx·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

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

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

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

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

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

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取材于李政道的文章《楔》)

1.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跨越时空引起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

②科学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也反映了科学原理的普遍性。

解析 此题的解答思路是在把握文本大意的基础之上,把文本分成两层,再把各层中的内容要点分析概括,最后组织语言加以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