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儿疾病.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09320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6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小儿疾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3小儿疾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3小儿疾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3小儿疾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3小儿疾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3小儿疾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3小儿疾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3小儿疾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3小儿疾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3小儿疾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3小儿疾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3小儿疾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3小儿疾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3小儿疾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3小儿疾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3小儿疾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3小儿疾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3小儿疾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3小儿疾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3小儿疾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小儿疾病.docx

《3小儿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小儿疾病.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小儿疾病.docx

3小儿疾病

蛋白质-热能营养障碍PEM

〔概述〕

 热能和(或)蛋白质不足→营养缺乏性疾病,<3岁多见

特征:

瘦或水肿、体重↓、皮下脂肪减少、各器官功能紊乱

临床分型:

消瘦型(能量供应不足为主)、浮肿型(血清总蛋白浓度<40g/L、白蛋白<20g/L时)

消瘦-浮肿型

〔病因〕

(一)来源不足1.母乳不足2.牛乳或奶粉浓度太低3.淀粉类食物为主4.偏食、忌口5.先天畸形:

腭裂、消化道畸形6.双胎、早产

(二)消耗增多 急慢性疾病:

腹泻、肿瘤、发热性疾病等

〔病理-病生-临床表现〕

(一)体重不增→体重下降

(二)身高低于正常

(三)皮下脂肪减少→消失1、顺序:

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部2、久病肌肉萎缩

(四)新陈代谢障碍

1.糖代谢摄入↓、糖原合成↓或消耗↑——→低血糖

2.脂肪代谢脂肪消耗↑→肝脂肪浸润→肝大,肝功能差晚期肝小→血清胆固醇↓

3.蛋白质代谢摄入↓→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肿(凹陷性)

4.水盐代谢体液相对多,细胞外液呈低渗性腹泻脱水时易“四低”:

K+、Na+、Ca2+、CO2CP↓

(五)组织器官功能低下

1.消化功能低下消化液、消化酶量及活性↓、肠粘膜皱壁变薄、肠蠕动减弱——→腹泻

2.循环功能低下心肌、浊肿、变性——→心缩力↓——→心音低钝、心搏量↓、脉搏细弱——→血压↓

3.肾功能障碍浓缩功能↓→多尿、尿比重↓

4.免疫功能体液、细胞免疫↓→反复感染(结核菌素试验容易假阴性)

5.神经系统处于抑制与烦躁交替状态

〔并发症〕

1.营养性贫血2.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3.易感染4.自发性低血糖(多见于清晨,突然发生,表现为面色苍白,多汗,四肢冰凉,反应差→神志不清,呼吸、心跳↓→死亡)

〔诊断〕

(一)根据①喂养史、原发病②体重↓③皮下脂肪↓④生长发育迟缓⑤各器官功能障碍

(二)分型分度:

消瘦型与水肿型

分度

<5岁Ⅰ°Ⅱ°Ⅲ°

体重<均值(%)15-2525-40>40

腹壁脂肪(cm)0.8-0.4<0.4消失

身长正常稍低明显低

器官功能障碍不明显有明显

>3岁:

轻度重度

体重下降(﹪)15-30>30

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皮下脂肪↓

三项判断指标:

1.体重低下该项指标主要反映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

2.生长迟缓此指标主要反映慢性长期营养不良。

3.消瘦此项指标主要反映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治疗〕原则:

积极处理各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去除病因,调整饮食,促进消化功能

维生素D缺乏症(vitaminDdeficiency)

概述

1钙磷代谢失常2骨骼发育障碍,重者畸形3<2岁婴幼儿常见

〔维生素D的来源与代谢〕

外源性→维生素D←内源性  

(食物)   ↓ (皮肤紫外线照射)

    肝脏(羟化生成25-OHD)

      ↓

肾脏(羟化生成1,25(OH)2D)

 ↓

1,25-(OH)2D(有生理功能)

      ↓(血循环)

  肠、骨、肾(靶器官)

〔1,25-(OH)2D生理的功能〕

1.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2.促进旧骨脱钙,促进成骨作用3.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甲状旁腺素(PTH)的功能〕

1.促进小肠对钙、磷吸收2.促进旧骨脱钙,抑制成骨作用3.促进肾小管对钙重吸收,抑制磷吸收

〔维生素D缺乏症的发病机理〕

维生素D缺乏

肠道吸收钙、磷减少

血钙降低

甲状旁腺

肾小管重吸PTH分泌增加PTH分泌不足

收磷减少

破骨细胞作用加强血钙不能恢复正常

低血磷骨重吸收增加手足抽搐症

钙磷乘积降低血钙正常或偏低

骨钙化受阻佝偻病

以骨骼发育障碍为主——佝偻病

以神经、肌肉兴奋性为主——手足抽搐症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ofvitamanDdeficiency)

〔病因〕

(一)日光照射不足

(二)维生素D摄入不足1.食品中含量低2.钙磷比例不当

(三)生长过快

(四)疾病及药物影响

(病理及血生化改变)

1、血生化改变

血钙 血磷 钙磷乘积AKP25-(OH)D

稍低或正常↓<30(正常30~40)↑↓

2、骨钙化受阻——骨骼畸形

成骨细胞不能钙化

      ↓

骨样组织堆积骨干骨质稀疏颅骨骨化障碍

↓↓

方颅、肋串珠、受拉、压作用颅骨软化

手镯、脚镯等↓(乒乓颅)

肋膈沟、鸡胸、漏斗胸、

o/x形腿、脊柱侧弯等

〔临床表现〕

好发于3月~2岁小儿

  1.初期(早期):

  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此期常无骨骼病变,骨骼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2.活动期(激期):

除初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发育迟缓。

  

(1)头部:

①颅骨软化(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乒乓球样压感):

多见于3~6个月婴儿。

②方颅:

多见于8~9个月以上小儿

  

(2)胸廓:

胸廓畸形多发于1岁左右小儿①肋骨串珠②肋膈沟(赫氏沟)③鸡胸或漏斗胸。

  (3)四肢:

①腕髁畸形:

多见于6个月以上小儿,状似手镯或脚镯;②下肢畸形:

1岁左右站立行走后小儿,“O”型腿或“X”型腿。

  (4)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畸形。

严重低血磷使肌肉糖代谢障碍,使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和肌力减弱。

  血生化改变:

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

骨骼X线:

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mm);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

 3.恢复期:

患儿临床状减轻至消失。

血清钙磷数天内恢复,碱性磷酸酶4~6周恢复,X线表现2~3周后恢复。

  4.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以后小儿。

遗留骨骼畸形。

〔诊断〕血清25-(OH)D3水平为最可靠的诊断标准,血生化与骨骼X线的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

根据:

神经精神症状、骨骼畸形、骨X线改变、血生化改变结合:

年龄、病史包括:

分期

〔治疗〕

1.预防:

1.围生期妊娠后期适量补充维生素D(800IU/日)

2.婴幼儿期出生1个月后可让婴儿每日1~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800IU/日,3个月后改预防量;足月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日,均补充至2岁。

2.治疗:

目的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

治疗的原则应以口服为主,一般剂量为每日50μg~100μg(2000IU~4000IU),或1,25-(OH)D30.5μg~2.0μg,一月后改预防量400IU/日。

大剂量维生素D与治疗效果无正比例关系,当重症佝偻病有并发症或无法口服者可大剂量肌肉注射维生素D20万IU~30万IU一次,3个月后改预防量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tetanyofvitamandeficiency)

〔病因、机理〕

〔发病诱因〕1、春夏季阳光↑、VitD治疗之初——→骨钙化↑——→血钙暂时↓  

2、<1500g的早产儿,贮存钙不足,合并呼吸障碍、颅内出血→血钙↓

3、含磷过高的奶制品→高磷、低钙血症

4、长期腹泻→钙吸收障碍→血钙↓

〔临床表现〕多见于6个月内的婴幼儿。

(一)、典型发作(血清钙低于1.75mmol/L时)

1.突发无热惊厥-最常见无发热、全身性,抽前抽后情况好

2.手足搐搦-见于较大的婴幼儿手呈"助产士"手,足呈"芭蕾舞样"

3.喉痉挛-婴儿多见吸气性呼吸困难,重者窒息

(二)、隐匿型(清钙多在1.75~1.88mmol/)

无症状隐性体征:

1、Chvostek征(面神经征)2、腓反射3、Trousseau征(陶瑟征)

〔诊断〕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指标+诱因

血总钙:

﹤1.75-1.88mmol/L离子钙:

﹤1.0mmol/L

〔鉴别诊断〕

1.其他无热惊厥性疾病

(1)低血糖症:

血糖常低于2.2mmol/L。

(2)低镁血症:

血镁常低于0.58mmol/L(1.4mg/dl)。

(3)婴儿痉挛症:

为癫痫的一种表现。

脑电图有特征性的高辐异常节律波出现。

(4)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血磷升高>3.2mmol/L(10mg/d),血钙降至1.75mmol/L(7mg/dl)以下,颅骨X线可见基底核钙化灶。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颅内压增高体征及脑脊液改变。

3.急性喉炎无低血钙症状,钙剂治疗无效。

〔治疗〕

1.急救处理:

可用苯巴比妥,水合氯醛或地西泮迅速控制症状,对喉痉挛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

2.钙剂治疗:

葡萄糖酸钙+葡萄糖液,缓慢静脉注射或滴注,惊厥停止后口服钙剂,不可皮下或肌肉注射钙剂以免造成局部坏死。

3.维生素D治疗

小儿贫血总论

〔贫血定义及分度〕

1、贫血定义:

指末稍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新生儿<1451-4月<904-6月<1006月-6岁<1106-14岁<120)

2、贫血程度

Hbg/L新生儿

轻度~90144~120

中度~60~90

重度~30~60

极重度<30<60

〔贫血分类〕

●病因分类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2.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异常(红细胞酶、膜、血红蛋白合成异常);红细胞外在因素(免疫等)

3.失血性贫血

●形态分类MCVMCHMCHC

〔贫血的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甲床苍白或苍黄,肝脾淋巴结肿大

2.各系统表现

●循环、呼吸系统:

心跳快、呼吸促,重症、心脏扩大、心衰

●消化系统:

消化酶及肠蠕动↓。

纳差、恶心、腹胀或便秘

●神经系统:

精神差、注意力↓、头晕、头痛、耳呜

●容易感染,反甲

〔贫血诊断步骤〕

●确定贫血、贫血类型

●确定贫血原因(年龄、喂养、伴随症状、起病缓急、家族史)

●查体(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皮肤,粘膜,指甲,毛发,肝脾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出血常规、网织球;血涂片;血生化:

铁代谢

特异型检查:

骨髓检查、HB理化常规、RBC酶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utritionalIrondeficiencyanemia

〔铁的代谢〕

1.铁需要量(元素铁):

4月-3岁1mg/kg/d;早产儿2mg/kg/d;各年龄小儿<15mg/d

2.铁的代谢

转铁蛋白

食物中铁————————→运输

吸收合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含铁酶

去铁蛋白(利用)

红细胞破坏————————→铁蛋白.含铁血黄素(肝.脾.骨髓)

(储存)

▲转铁蛋白的分配:

1/3与铁结合→血清铁

▲血清铁+未饱和铁结合力=总铁结合力

▲(血清铁/总铁结合力)×100%=转铁蛋白饱和度

孕后期3个月从母体获铁量最多,够出生后4-5个月内之需,6个月-2岁缺铁发生率高

〔病因〕1.先天储铁不足2.铁摄入量不足3.铁的丢失过多4.铁的吸收障碍5.生长发育快

〔发病机理〕

①铁减少期(ID)

●贮存铁减少,血清铁蛋白SF↓(由于感染,肿瘤,肝脏和心脏疾病是SF明显升高,故当缺铁合并这些疾病时SF可不降低,此时测定红细胞内碱性铁蛋白有助诊断)●血红蛋白生成未减少

②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

贮存铁消耗,红细胞生成铁减少;血红蛋白量正常;SF减低,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升高而未出现贫血(FEP升高还见于铅中毒,慢性炎症和先天性原卟啉增多症)

③缺铁性贫血期(IDA)

铁↓+原卟啉—→血红素↓+珠蛋白—→血红蛋白↓—→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血清铁(SI)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降低,总铁结合力(TIBC)升高

〔临床表现〕

以6月~2岁最多见,起病缓慢。

●贫血的一般表现●髓外造血表现●非造血系统表现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1)小细胞低色素贫血,MCV↓,MCHC↓,MCH↓

  

(2)血涂片红细胞体积大小不等,以小为多,中心淡染区扩大。

  (3)网织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无特殊改变。

2.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红系增生活跃,中、晚幼红细胞比例增高。

  

(2)细胞体积小,细胞浆成熟落后于细胞核,细胞浆染色偏碱。

  (3)粒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系统无变化。

(4)骨髓可染铁↓

3.铁代谢检查(3低2高)<根据分期分析>

〔诊断〕1.确定有无贫血,查Hb。

2.确定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查Hb,RBC,血涂片观察红细胞形态

  3.进一步可进行铁的生化检查,必要时可行骨髓穿刺观察骨髓细胞形态及骨髓铁染色。

  4.查找缺铁的原因,出生情况,喂养情况,与缺铁有关的病理因素

  5.铁剂治疗有效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补充铁剂

1、病因治疗富含铁饮食,治疗原发病(重症贫血则同时输血)

2、铁剂治疗

●口服铁剂:

硫酸亚铁、富马酸铁、葡萄糖酸亚铁(以元素铁计算4~6mg/kg/天)

●注射铁剂:

右旋糖酐铁、葡萄糖氧化铁等

3、注意事项

●铁剂宜两餐间服用

●同服维生素C以利铁吸收

●铁剂用至血红蛋白达正常水平后2个月左右停药

●定期测血清铁蛋白,以免铁过量

4、疗效观察

●有效者2~3天网织红细胞升高,5~7天达高峰

●治疗1~2周后血红蛋白增加,

●3周无效则应考虑诊断错误或其它影响疗效因素

〔预防〕

1.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

2.用铁剂强化婴儿食品

3.早产儿、低体重儿2个月始给予铁剂预防。

每日2~4mg。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缺乏VitB12、叶酸所致

〔病因〕1供给不足2需要增多3疾病.药物影响

〔发病机理〕

还原酶(正常)

叶酸——————→四氢叶酸——————→DNA

↓VitB12↓

(缺乏)↓↓(缺乏)

脂蛋白合成减少↘DNA↓

↓↓

神经髓鞘发育障碍红细胞核发育落后

↓↓

神经精神症状巨幼红细胞贫血

〔临床表现〕.多见于婴幼儿

1一般表现外观虚胖,皮肤蜡黄,毛发稀疏,瘀点

2肝脾肿大

3精神神经症状:

(VitB12缺乏所致)

①表情呆滞/烦躁易怒②运动、智力发育减退③不规则性震颤(头、舌、手等)

〔实验室检查〕

●血象:

1.红细胞的下降比血红蛋白下降明显。

MCV↑,MCH↑,MCHC正常。

2.血涂片:

红细胞大小不等,大红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不明显。

中性粒细胞亦可出现胞体增大及核分叶过多。

3.病情严重者可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骨髓  1.骨髓增生活跃,以原始红及早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2.各期红细胞出现巨幼变。

  3.巨幼红细胞表现胞体增大,核染色质疏松,细胞核发育落后于细胞浆。

  4.粒细胞及巨核细胞也呈现巨幼变。

●血清叶酸↓、VitB12↓

〔诊断〕发病年龄:

多<2岁,结合喂养史

1贫血、神经精神症状2大细胞性贫血3骨髓有巨幼样红细胞4血清维生素B12↓,叶酸↓

〔治疗〕

●一般治疗●去除病因●VitB12和.叶酸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Diseaseofrespiratorysystem

概况

1急性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2住院患儿:

肺炎最常见(第一位死亡原因)

3小儿四病防治方案首位(肺炎、腹泻、佝偻病、贫血)

肺炎pneumonia

肺炎:

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肺部炎症。

【分类】

(一)病理分类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

(二)病因分类病毒(RSV)、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原虫,其它非感染因素。

(三)病情分类1.轻症:

呼吸系统症状为主无全身中毒症状。

  2.重症:

呼吸系统受累严重,,其他系统亦受累,,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四)病程分类:

急性(病程<1月)慢性>3月迁延性1~3月

(五)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分类

  1.典型肺炎:

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引起的肺炎。

  2.非典型肺炎:

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

(六)感染地点分类

 1.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指无明显免疫抑制的患儿在院外或住院48小时内发生的肺炎

 2.院内获得性肺炎

  临床上若病原体明确,按病因分类否则按病理分类

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

为小儿最常见的肺炎(小叶性肺炎)<2岁儿童多见,易感因素

【病因】1、病原体:

细菌(肺炎链球菌)、病毒2、感染途径:

呼吸道、血行

【病理】

1.肺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浸润为主

2.肺泡内充满炎症渗出物并向周围蔓延,点片状炎症灶。

3.支气管因粘膜炎症水肿致管腔狭窄→肺气肿、肺不张

★病毒性肺炎以间质受累为主,细菌性肺炎以肺实质受累为主。

【病理生理】

病原————————————→体肺炎

↓↙↘

↓下呼吸道阻塞—→肺气肿、肺泡壁充血水肿

↓↓肺不张↓

↓↓↙↘↓

↓通气障碍换气障碍

↓↓↘↓

↓CO2潴留、PaCO2↑↘-----→低O2血症、PaO2SaO2↓

↓↘↙

↓呼吸系统:

呼吸衰竭

↓循环系统:

心肌炎、心力衰竭

毒血症————————→中枢神经系统:

中毒性脑病

消化系统:

出血、中毒性肠麻痹

酸中毒(代谢性、呼吸性)

【临床表现】

一、轻症肺炎除呼吸系统外,其它系统受累轻微

(一)症状:

发热、咳嗽(早期刺激性干咳)、★气促,全身症状(轻)

(二)体征

呼吸困难的体征:

鼻扇、呼吸增快(40-80)、三凹征、唇周发绀(SaO2<85%,还原Hb>50g/L)

肺部体征:

早期不明显

★★固定的中、细湿罗音(背部两侧下方及脊柱两旁较多,深吸气末明显)

 叩诊多正常

二、重症肺炎累及呼吸系统外其它系统,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一)循环系统1.中毒性心肌炎2.心力衰竭诱发原因:

肺动脉高压、中毒性心肌炎

★★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1)心率突然加快,婴儿>180次/分,幼儿>160次/分

(2)呼吸突然加快,>60次/分

(3)突然烦躁不安,明显发绀,面色苍灰

(4)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

(5)肝脏短期内增大

(6)尿少或无尿,颜面、眼睑或下肢水肿

☆临床有前5项即可诊断

(二)神经系统因缺O2、CO2潴留导致脑水肿,引起中毒性脑病

早期表现:

烦躁或嗜睡

脑病表现:

凝视、反复惊厥、意识障碍、前囟隆起、严重者脑疝

(三)消化系统消化道出血:

呕吐咖啡样物、排血便

中毒性肠麻痹:

腹胀、肠鸣音消失

(四)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IADH(ADH升高,稀释性低钠血症)

(五)DIC

【并发症】

发生原因与诊断延误及病原体种类有关

常见病原菌:

金葡菌、G-杆菌

常见并发症:

1.脓胸2.脓气胸3.肺大泡另可见肺脓肿、化脓性心包炎

【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⑴外周血检查

  ①血白细胞计数

  细菌性:

增高,核左移,中毒颗粒

  病毒性:

多在正常范围,也可降低

  ②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细菌感染。

  ⑵病原学检查

  ①细菌性:

培养+药敏(痰、气管吸取液、胸水、血)

  ②病毒性:

病毒分离

  病原特异性抗体检测:

4倍升高

  病原特异性抗原检测

  ③支原体:

冷凝集试验

  血清抗体测定:

IgM

二、X线检查

早期:

肺纹理增粗

典型改变:

双下肺、中内带斑片状阴影

其他改变:

可伴发脓胸,胸腔积液,脓气胸,肺气肿

【鉴别诊断】

  ⑴急性支气管炎:

咳嗽为主,肺部呼吸音粗,不固定干啰音。

  ⑵支气管哮喘:

反复发作,喘憋为主,肺部喘鸣音。

  ⑶肺结核:

肺部啰音不明显,PPD+++,X线改变。

  ⑷支气管异物:

异物吸入史,突然呛咳,X线检查。

【治疗】

  ⑴一般治疗:

休息,空气流通,室温18-20℃,湿度60%,饮食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少量多餐。

  ⑵对症治疗

  ①吸氧:

鼻导管给氧流量0.5-1L/min,面罩给氧流量2-4L/min,必要时使用呼吸机。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

雾化吸入,拍背吸痰,口服祛痰药物。

  ③退热降温。

  ④其他:

心衰、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肠麻痹、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

  ⑶病原治疗:

①抗生素治疗原则:

敏感;肺高浓度;早期;联合;足量

药物选择:

肺炎链球菌(青霉素——大环类脂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万古霉素,利福平)

流感嗜血杆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舒巴坦)

大肠杆菌和肺炎杆菌(头孢曲松/头孢噻亏)

铜绿假单胞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卡他莫拉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大环内酯类)

用药时间:

一般持续至体温正常后5-7天,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后3天。

支原体肺炎至少用药2-3周,以免复发。

葡萄球菌肺炎易于复发及产生并发症,一般在体温正常后继续用药2周,总疗程6周。

②抗病毒治疗:

利巴韦林,α-干扰素

(4)糖皮质激素治疗指征:

1.中毒症状明显2.严重喘憋3.脑水肿、中毒性脑病、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

【几种特殊肺炎】

一、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pneumonia

1.发病年龄:

<1岁,尤以6个月以下多见。

2.突出症状:

明显喘憋和呼吸困难

3.肺部体征:

湿啰音

4.X线检查:

小斑片状阴影及肺气肿

5.血像:

WBC正常/降低。

二腺病毒肺炎

1.发病年龄:

6个月-2岁多见

2.突出症状:

急性持续高热,中毒症状重,合并有呼吸道,消化道,神经,循环,肝脾增大,麻疹样皮疹

3.肺部体征:

X线改变早于啰音(高热后3-7天)

4.X线检查:

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或融合成大病灶

5.血像:

易继发细菌感染导致白细胞升高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staphylococcalpneumonia)

1.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

2.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

3.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4.可见各类皮疹

5.肺部体征出现早,双肺中、细湿啰音

6.易并发脓气胸,肺大泡,其它部位迁徙化脓灶

7.X线检查:

严重而易变

8.血像:

WBC↑or↓,中性为主,中毒颗粒

三、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pneumoniaepneumonia(症状重体征轻)

1.多见于年长儿

2.突出症状为顽固性剌激性咳嗽而全身症状不重,婴幼儿喘憋和呼吸困难

3.肺部体征不明显而X线改变明显

4.X线表现多样化,但以肺门阴影增浓最突出,游走性侵润

5.WBC正常或稍高,冷凝集试验(+),支原体抗体(+),血沉快。

6.红霉素治疗有效

 

先天性心脏病

分类

(一)左向右分流型(潜在青紫型):

常见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

  

(二)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

常见的有法洛四联症,完全性大血管错位等。

  (三)无分流型:

常见有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

★先心病常见并发症

一、左向右分流1、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2、心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