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宝玉挨打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1188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宝玉挨打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宝玉挨打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宝玉挨打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宝玉挨打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宝玉挨打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宝玉挨打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宝玉挨打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宝玉挨打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宝玉挨打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宝玉挨打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宝玉挨打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宝玉挨打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宝玉挨打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宝玉挨打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宝玉挨打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宝玉挨打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宝玉挨打 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宝玉挨打 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宝玉挨打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宝玉挨打 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宝玉挨打 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第9课宝玉挨打含答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

第三单元第9课宝玉挨打含答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第9课 宝玉挨打

◎第10课 阿Q正传(节选)

◎第11课 变形记(节选)

◎第12课 失街亭

◎第13课 棋王(节选)

第9课宝玉挨打

本课话题——教育

一、从课本中积累

“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

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

”贾政打宝玉,当然事出有因。

但从今天的观点看,这或许属于“惩戒教育”吧。

二、从生活中积累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都是一种成长体验,都会让孩子终身难忘。

要知道,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

教育的“武功秘笈”里,应添上“惩戒教育”这一兵器,样样都是不可或缺的。

残缺不全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三、从名言中积累

1.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陶行知

2.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

——苏霍姆林斯基

3.鞭挞或呵斥是应该谨慎地避免的。

它只是弥缝了目前,使伤口结上一层皮膜,对于痛楚的核心仍然没有触到。

只有出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

——洛克

一、作者简介

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或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朝小说家。

其祖先原是汉族,后入了满洲籍。

曹家世袭“江宁织造”达六十七年之久。

雍正初年被抄家,曹家由盛转衰,迁居北京,穷困潦倒。

经历了由锦衣玉食到“举家食粥”的沧桑之变,使曹雪芹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对社会上的黑暗和罪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迁居北京西郊后,他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

今传本《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其中曹雪芹只完成前八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十三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二、背景回放

一场不可避免的暴力冲突

《宝玉挨打》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与节选内容有关的第二十八回主要写宝玉与忠顺王府优伶琪官交好,互赠礼物。

第三十二回主要写宝玉与王夫人婢女金钏打闹,惹怒王夫人,王夫人决意将金钏驱逐,金钏不堪其辱投井自杀。

“宝玉挨打”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写出了以宝玉为代表的叛逆思想和以他父亲贾政为代表的封建思想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随着文中导火索的铺设引发了这一场不可避免的暴力冲突。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金钏(chuàn)     

(2)葳蕤(wēiruí)

(3)惶悚(sǒnɡ)(4)思忖(cǔn)

(5)谆谆(zhūn)(6)讹传(é)

(7)暴殄(tiǎn)(8)啖指(dàn)

(9)弑君(shì)(10)孽障(niè)

(11)血渍(zì)(12)唆挑(suō)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屏   

(2)拗

(3)吁(4)颤

2.语境辨析法

(5)法院勒(lè)令他限期还债,看来他只好勒(lēi)紧裤腰带了。

二、写准字形

(1)    

(2)

(3)(4)

(5)(6)

(7)(8)

三、用准词语

(一)明确词义

(1)葳葳蕤蕤:

萎靡不振、困顿。

(2)流荡优伶:

流荡,放荡,迷恋;优伶,旧时对以演戏为业者的称谓。

旧时认为优伶是作风不正派的下贱人。

(3)垂头丧气:

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4)火上浇油:

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事态更加严重。

(5)光宗耀祖:

指为祖先、宗族增添光彩。

(6)暴殄轻生:

暴殄,恣意糟蹋;轻生,不爱惜生命。

[辨析正误]

他神采奕奕地站在台上侃侃而论,三天前那种垂头丧气的神态一扫而空。

观众们热烈的掌声更是火上浇油,他越发显得情绪激昂起来。

辨析:

“火上浇油”意思是使人更加愤怒或使事态更加严重,一般用作贬义词,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二)易混辨析

1.扶养VS抚养

填一填

  ①他们签订了一个契约式的文书,文书写明,如果谁因此事而坐牢,大家负责把他的孩子抚养到十八岁。

②法院以夫妻间有相互扶养义务为由,驳回了原告的离婚请求。

辨一辨

  扶养:

扶助、供养,用于有各种扶养关系的人之间。

  抚养:

爱护并教养,用于长对幼。

2.不肖VS不孝

填一填

  ①一名“70后”妈妈兴冲冲地找教材教孩子学成语,却发现儿童成语读物中赫然收录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教条。

②近日,不少外国媒体评论中国的“富二代”,说他们大多是坐吃山空的不肖子孙。

辨一辨

  不肖:

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

  不孝:

不孝顺。

本文通过贾府因日常生活琐事而引发的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叙写,写出了以宝玉为代表的叛逆思想和以他父亲贾政为代表的封建思想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发展到暴力的冲突,表现了贾政与宝玉父子两代人思想的激烈碰撞,充分展示了男主人公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丑恶。

一、阅读课文第1~4段,回答问题。

1.小说开头对后文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开篇便为后文设下两道伏笔,一是宝玉会见贾雨村之事,一是金钏儿赌气投井。

正是这两件事直接造成宝玉恍恍惚惚、神不守舍,被父亲贾政撞个正着。

2.宝玉连说不知,“恐是讹传,也未见得”。

宝玉的这次回答与第一次相比,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宝玉第二次为自己辩解时,已无第一次那样理直气壮。

前一次他还一口咬定“实在不知此事”,这里却只是“连说不知”,可以看出宝玉已经底气不足,失去分寸了。

3.“那贾政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这是第一次写贾政哭,他为何而哭?

参考答案:

宝玉是“光宗耀祖”的唯一希望,却偏偏行为偏僻性情乖张,因而使得贾政对宝玉这个不肖之子不仅感到愤怒,而且感到后继无人、家道衰败的悲伤绝望。

二、阅读课文第6~9段,回答问题。

4.王夫人对宝玉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这说明在怨恨宝玉叛逆这一点上,她和贾政并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作为母亲,她又爱子如命,因为“母凭子贵”。

她在求贾政不要打宝玉时,是以退为进的方法,怕惹恼贾政,又要袒护宝玉,符合她的伦理道德观。

5.“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贾政的这次哭是因为什么?

贾政和宝玉的冲突暗示着什么?

参考答案:

贾政的泪是作为人性一面的父亲与作为封建家长两种爱恨感情交织一处激烈撞击的结果。

贾政对宝玉这个不肖之子不仅感到愤怒,而且感到后继无人、家道衰败的悲伤绝望。

贾政和宝玉的冲突暗示着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的行将败落。

宝玉挨打只是悲剧的序幕,挽歌的序曲。

6.“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

”贾母的话体现了她在贾府怎样的地位?

参考答案:

利用封建“孝道”逼贾政。

此一句话便可看出贾母地位之不同,王夫人是苦劝,而贾母则是怒斥。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7.从文中看贾宝玉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试结合课文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

贾宝玉虽然是一个贵族子弟,但他鄙弃仕途,讨厌贾雨村这类贪赃枉法的“禄蠹”;当听说金钏儿投井自杀的消息后,他难过的“五内摧伤”,这说明他有一定的不分尊卑、男女平等的进步思想;他与地位低下的戏子琪官的平等交往,互赠信物,也说明他蔑视封建礼教,有一定的个性解放思想倾向。

宝玉一向有“博爱”的胸襟,然而却不被世人理解。

他能不分贵贱高低地平等对待别人,尊敬每一个自己认为值得尊敬的人,爱每一个自己认为值得爱的人,和蒋玉菡以及金钏的交往,正是如此。

而对那些自己认为可鄙的人,如贾雨村这类“国贼禄蠹”之流,自然内心里十分厌恶,所以,他在和贾雨村的交往过程中一直是敷衍了事。

总之,贾宝玉是一个封建礼教的贵族叛逆者的形象。

1.运用矛盾冲突彰显主旨

作品将众多人物置于同一尖锐矛盾冲突中,通过他们对宝玉挨打这一典型事件各种不同态度的具体描绘,揭示出他们的不同性格特征,披露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贾政是一个忠实的封建卫道士,为了消除“弑君杀父”的后患,以致要亲手打死自己的亲生儿子;贾宝玉是一个摈弃封建礼教、虽惨遭毒打仍不思悔改的贵族叛逆者。

2.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

作者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心理的白描来刻画人物,而且不同人物有各自不同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有了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的个性特点。

贾母与王夫人同为宝玉的长辈,对宝玉挨打的反应却不相同:

贾母平日溺爱宝玉,此刻用贾家太上皇身份恩威并施,令贾政叩头谢罪;王夫人爱子心切,却只能以哭泣相劝,并痛悼大儿子早逝。

同一场景,她们的心理活动与话语也不相同。

如何进行语言描写

古人说“言为心声”。

人物的语言,能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成功的语言描写能够使我们“闻其言”就能“见其人”。

要写好人物的语言,应注意:

1.根据写作的目的,下笔前要想清楚人物说话的内容。

2.人物的语言描写要有层次感,这样既能构成生动的故事情节,又能充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等方面的特点。

3.把人物语言放入具体事件中描写,这样,人物语言才有了具体的环境,有了具体的内容,具体的意义,才会真实感人。

4.把人物语言的描写与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结合起来,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会性格饱满鲜明,意义充分深刻,人物语言的意图才会更明显。

5.语言描写中提示语言的多少、有无,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

不需要时,就不要,这样,反而使人物语言有了话剧语言的精彩紧凑,有了相声语言的悬念魅力。

根据语段的内容及具体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得体的语言。

有一位媳妇,人送外号“馋媳妇”。

除非她不说话,一说话,张口就说吃的东西。

有一天,她丈夫准备外出做买卖,就让她出门看看天气怎么样,她开门看了看,张口就说:

“①                           ”

“雪下得有多厚?

”丈夫又问道。

“有锅饼那么厚。

”“馋媳妇”道。

丈夫一看媳妇的老毛病又犯了,就上去打了她一耳光,“馋媳妇”摸着被打肿的脸,说:

“②                            ”

儿子一看妈妈挨了打,就抽抽搭搭地哭了。

“馋媳妇”一把搂过孩子,边给儿子擦眼泪边说“③                           ”

参考答案:

①哎呀!

天正下大雪呢,那雪白得就像白面似的。

②你好狠心哪,把我的脸打得像面包似的。

③好宝宝,别哭了。

你‘抽搭’得就像喝肉汤的声音。

话说宝玉近日从蒋玉菡处得了一个镂空的精致玉坠,甚是喜欢。

这天史湘云来怡红院玩耍,宝玉便要去取玉坠与湘云看,可是宝玉怎么也找不到那个玉坠……

宝玉命袭人、晴雯等丫头们仔仔细细地将房内查找了一遍,可还是不见玉坠的踪影。

湘云笑宝玉骗她,宝玉急了,又命丫头们找了一遍,可仍旧没有找到那个玉坠。

晴雯细想了一回,她记得宝玉把玉坠放在梳妆台上的,可此时梳妆台上的确没有玉坠。

宝玉便问今日可曾有嬷嬷进房来,秋纹道宝玉的乳母来过。

宝玉平日里最讨厌他这个乳母。

他这个乳母仗着自己奶过宝玉便眼往天上瞧,根本不顾宝玉房里丫头们的感受,来到宝玉房内,见到什么喜欢就拿什么,那日还将宝玉特意留给袭人的奶茶吃了。

宝玉恨这个乳母,早就想赶她走,可多次被袭人劝住。

宝玉听说他的乳母来过,便认定是他的乳母拿了玉坠,急命小厮们去拿她。

很快,宝玉的乳母来了,哭着赌咒她没有拿玉坠。

宝玉不信,还要搜她的房子。

那乳母担心平素里拿的东西会被发现,死活不肯让宝玉搜她的房子,硬是要到贾母处评理。

宝玉便要随她去,却被袭人劝下。

袭人说小小的玉坠不值得惊动贾母,又命小丫头们再去找一遍。

这边宝玉的乳母哭着闹着要寻死,小丫头们拦住了。

宝玉命小丫头们散去,随他乳母去死。

因为宝玉认为他的乳母太可恶了,比起他房内的丫头们真是天壤之别。

宝玉寻思:

“女人怎么一经嫁了人,沾了男人的气息就变得如此浊臭……”

正当宝玉寻思时,四儿跑来说那玉坠找到了。

原来那玉坠夹在了梳妆镜后边的缝里。

宝玉的乳母见玉坠找到了,便愈发地要去贾母处闹。

宝玉见错怪了她,也一时感到羞涩,便上去赔不是。

袭人又给了乳母一串钱,让她打点酒,压压惊,这才打发走了乳母。

湘云这时在一旁笑个不停,说宝玉太武断了,不喜欢他的乳母就怀疑她是个贼,定要告诉老祖宗,治治宝玉。

宝玉忙劝她不可这样,又甜言蜜语了一番,湘云才答应不去告状,还笑道:

“谁偷了宝玉的玉坠,原来是那镜后的缝贼。

”众人都笑得不得了,不在话下。

[佳作赏析] 

此文由《红楼梦》加以改造,写成一个结构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主题突出的故事。

在语言表达上,仿《红楼梦》仿得惟妙惟肖,读来,似有以假乱真之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者自有“读百遍”的精神和习惯,否则,不会有如此美文的诞生。

(时间:

40分钟 分值:

50分)

一、语言表达专练(2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在现代艺术气息浓厚、广受时尚青年推崇的蓝顶美术馆,民间艺人无与伦比的沙画表演让展览会富有了浓郁的怀旧情调。

②别看他是个半路出家的木匠,他的手艺好得很,他所设计制造的红木家具曾经获过省级大奖。

③汪涵是近年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主持人,常常妙语连珠,巧言令色,亲和力很强,拥有广泛的支持者,凡他主持的节目都有很高的收视率。

④首战失利,东莞队并没有垂头丧气,相反,他们在训练中的气氛显得十分轻松,不时传出欢声笑语。

⑤近年来,一些犯罪分子漠不关心孩子的生命,残忍地制造了多起校园血案,引发了全社会的无比愤慨与沉痛思考。

⑥有些人生命的唯一目标就是拼命积累财富,他们像陀螺一样,蝇营狗苟,忘记了生活中还有别的值得追求的幸福。

A.①③⑥          B.③⑤⑥

C.①②④D.②④⑤

解析:

选C ①无与伦比:

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

符合语境。

②半路出家:

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

符合语境。

③巧言令色: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褒贬误用,不合语境。

④垂头丧气:

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符合语境。

⑤漠不关心:

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

不能带宾语,不合语境。

⑥蝇营狗苟:

像苍蝇那样飞来飞去,像狗那样苟且偷生,形容人不顾廉耻,到处钻营。

属感情色彩不当,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

它以一个贵族家庭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写。

B.“严父教子”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是屡见不鲜的情景,在曹雪芹的笔下却写得那样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写得如此错综复杂、精彩纷呈。

C.“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的著名事件之一,突出表达了贾政与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展示了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

D.宝玉宁肯与地位下贱的丫鬟厮混,也不愿见贾雨村那样势利恶俗的官场中人,是其叛逆性格中最突出的表现。

解析:

选B A项,成分残缺,应在“贵族家庭”后加“为中心”;C项,“表达”与“冲突”搭配不当;D项,中途易辙,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应是前两句话所提的内容,而不是“宝玉”。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别让愤怒主宰我们的心灵。

正如明末清初的一位文人申涵光所言:

“怒时光景难看,一发遂不可制,既过思之,殊亦不必;故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

”要想在“路怒”之时保持理性的克制,   ,防“路怒”于未然。

A.还需多点换位思考,平时就把问题想深、想透,更需三思而后行

B.还需三思而后行,多点换位思考,更需平时就把问题想深、想透

C.还需多点换位思考,三思而后行,更需平时就把问题想深、想透

D.还需平时就把问题想深、想透,三思而后行,更需多点换位思考

解析:

选C 先思考,再行动,故“多点换位思考,三思而后行”,而“想深、想透”更进一步,所以放在最后。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①  ,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有利于推动“书香社会”的建设。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哺育;一个家庭的幸福,   ②   。

一个“书香家庭”,无不有追求,有道德,有品位。

其实,一本真正有用的书的价值比一件名牌衣服的价值不知要大多少倍。

一本好书,小则使人获得知识,懂得道理;   ③   ,改变人的一生。

“耕读传家”,让书籍“走入”每一个家庭,营造读书的环境,沁人心脾,其乐无穷。

答:

① 

② 

③ 

参考答案:

①为人父母率先读书 ②离不开书香的熏陶 ③大则可以激发人的志向

5.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光彩照人的如花女子,她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喻示各自性格或命运的象征花。

请仿照例句的形式,从下面提供的花当中任选两种,为你心中喜爱的人物形象写一段话。

(5分)

山茶花 杜鹃花 牡丹花 海棠花 玫瑰花

例句:

林黛玉貌美多情,善感多愁,孤高傲世,她是一朵风露清愁的木芙蓉。

答:

 

 

 

参考答案:

薛宝钗端庄大方,温柔敦厚,随分从时,她是一朵艳压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花。

探春聪慧美丽,才智精明,目光敏锐,敢作敢为,她是一朵带着刺儿的玫瑰花。

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5分)

材料一 《西游记》被多次翻拍,《红楼梦》翻拍海选刚刚落幕,《四世同堂》翻拍已经完成并于4月28日中央一套开始播出。

材料二 1985版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被认为代表了中国本土电视剧“正史”的开端。

新版刚播出一集,新旧版的对比就越来越热闹,甚至有人直言翻拍多余,超越经典是妄想。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内容。

(2分)

答:

 

(2)对上面材料反映的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80字左右)。

(3分)

答:

 

 

 

参考答案:

(1)名著翻拍热引发不同看法。

(2)赞成翻拍的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风格唯美细腻更精致,整体气质青春靓丽也文化;能够推动年轻人重新关注名著;可以把随着年代久远,具象感觉越来越遥远的文化氛围重新抛光与打磨,符合现代人的品位;改变了老版中那个年代流行的话剧表演模式与节奏缓慢的问题……

反对翻拍的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浪费资源,很难超越;翻拍情节变化太快,仓促凌乱,少了些举重若轻的名著味道;名著展现的就是那个时代的风景,现代的“西游”“北京胡同”使名著面目全非;一味迎合观众品位是在亵渎名著……

二、阅读理解专练(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鸳鸯笑道:

“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①相公,拿他取笑儿。

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

”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

凤姐儿却知是说的刘姥姥了,也笑说道:

“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

”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

李纨笑劝道:

“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

”鸳鸯笑道:

“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

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

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

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敁敠②人位,按席摆下。

贾母因说:

“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

”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

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

“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

”调停已毕,然后归坐。

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

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

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

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

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

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

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

“别忘了。

”刘姥姥道:

“姑娘放心。

”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

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棱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

刘姥姥见了,说道:

“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犟的过他。

”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

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

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

“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自己却鼓着腮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

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

“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

我且肏攮一个。

”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

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

贾母笑道:

“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

”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肏攮一个,凤姐儿笑道:

“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

”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好阵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

刘姥姥叹道:

“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

”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

贾母又说:

“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

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

”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

刘姥姥道:

“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凤姐儿道:

“菜里若有毒,这银筷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

”刘姥姥道:

“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

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

”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也端过来与他吃。

又命一个老嬷嬷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

(选自《红楼梦》,第40回 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

[注] ①篾片:

旧时依附于富贵人家,为主子帮闲凑趣的人,也叫“清客”。

②敁敠:

估量、盘算、斟酌的意思。

7.下列有关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鸳鸯主张把刘姥姥当作“女篾片”来加以取笑,凤姐也推波助澜,表示赞同,这表现了她们尖酸刻薄、仗势欺人、瞧不起贫苦百姓的性格特征。

B.薛姨妈“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喷茶而不是喷饭,这一细节在前文有所铺垫,文章前后照应体现出作者行文细腻、构思精巧。

C.在刻画众人大笑的场面时,作者注重独像刻画,将湘云、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各自不同的笑貌写得活灵活现,同时又注重群像塑造,使主要人物和辅助人物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D.“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是文章的插叙部分,这里补足一笔,使整个场景就完整了,“撑着”二字极其符合她俩此时所扮演的“导演”角色。

E.本篇文字虽然只是《红楼梦》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却表现出了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多样,语言华美考究的艺术风格。

解析:

A项,“表现了她们尖酸刻薄、仗势欺人、瞧不起贫苦百姓的性格特征”错。

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