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4103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0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docx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2专题八

考纲考情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近年考情

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b

2017.4选择题

②中共八大的召开

b

2016.4非选择题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

2016.10选择题

④“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

b

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b

2016.10、2017.11选择题

②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

b

2015.10选择题

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

d

2016.4非选择题、2016.10、

2017.4、2017.11选择题

4.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①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b

2015.10选择题、2017.11非选择题

②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

b

2016.4、2016.10、

2017.4、2018.4选择题

5.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①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b

2017.11选择题

②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

b

2016.10、2017.11、2018.4选择题

 

时空坐标

考点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2017·4月浙江学考)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

“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

”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周恩来认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应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方法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故选D项。

2.(2016·10月浙江学考)取消农业户口,目前已在多个省市展开,有学者誉称这是中国社会改革的里程碑。

回顾建国后农村工作中的相关举措,依时序排列是(  )

①农业合作化 ②人民公社化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④“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D.④②①③

答案 B

解析 ①②③④所列历史现象分别发生于1953年、1958年、1978年、1960年,其时间先后顺序为①②④③,故答案为B。

考点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3.(2017·11月浙江学考)如图所示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农村改革激发了生产积极性

B.经济体制改革催生第三产业

C.改革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意识

D.农民承包具有自发性的特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中“一九八四年”“承包”等关键词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A正确。

4.(2015·10月浙江学考)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设在(  )

A.大连B.厦门

C.北海D.深圳

答案 A

解析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这些城市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故A项正确;厦门是经济特区,故B项错误;北海是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并非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故C项错误;深圳是经济特区,故D项错误。

考点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2017·4月浙江学考)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 C

解析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故选C项。

6.(2017·11月浙江学考)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

……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

A.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D.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答案 C

解析 1993年底,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决定了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故A错误,C正确;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B错误;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答案为C。

7.(2016·10月浙江学考)漫画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

下图所折射的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资源配置问题,在下列哪次会议中明确提出了解决的基本框架(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答案 C

解析 据“1988年”“资源配置”“基本框架”并结合所学可知,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把目标具体化、系统化。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故答案为C。

8.(2017·11月浙江学考)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本次会议取得的重大成果有(  )

①实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④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 1997年7月1日,我国收回香港,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实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故①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②错误,③④正确,故答案为D。

9.(2015·10月浙江学考)下列漫画表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  )

光有钱买不了东西   握着钱不知买啥东西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改革开放的成效

答案 D

解析 “光有钱买不了东西”说明是计划经济时代;“握着钱不知买啥东西”说明商品种类丰富,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成效。

故选D项。

考点4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0.(2015·10月浙江学考)20世纪末,中国的传统服饰连同印花棉布、古典丝绸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

时装“中国风”的出现反映了(  )

①返璞归真的文化现象 ②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③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④服饰深受政治生活的影响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时装“中国风”的出现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是返璞归真的文化现象,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

故A项正确。

11.(2018·4月浙江学考)《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

“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

”这反映了(  )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

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可知,庚子国变后缠足的陋习仍深重,传统观念影响了习俗变革。

12.(2017·4月浙江学考)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

“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我中华,旧俗直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

”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新世界,男女平等,结婚自由,反对抑制女权,说明旧的社会习俗受到冲击,近代文明在中国传播,故选D项。

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说法绝对化,A项错误,B、C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

考点5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3.(2016·10月浙江学考)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

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

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

答案 C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无线电报在中国出现于20世纪初。

14.(2017·11月浙江学考)下图所示为近代一则电话广告,中有“无论天气冷、热、晴、雨,可以足不出门,立刻使你将各种事情很顺利的办妥……装有电话的家庭,处处可以享受迅速便利舒适的利益,而且可以节省劳力、时间、金钱”等字样。

该广告反映出(  )

A.电话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

B.电话推动了妇女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C.电话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D.“风雨无阻”的电话是民族工业的领跑者

答案 C

解析 概括材料可知这段广告意在表明电话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广告中未提到电话什么时期传入中国以及电话与民族工业的关系,排除A、D选项。

广告中说有了电话可以足不出户和B选项中妇女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无关。

故答案为C。

15.“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

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

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答案 D

解析 春节拜年串门、电话、邮件等方式表明了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6.(2016·4月浙江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毛泽东指出大会的任务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对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作出判断,并提出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

周恩来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

济建设方针。

陈云针对急切期望实现“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的想法,指出:

“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这些报告和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6~1965)》等

材料二 下图所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的一种治理模式。

——引自《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召开这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大会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模式所体现的企业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适应了什么经济体制的要求?

概括指出该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对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产生的重要影响。

答案 

(1)背景: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成果:

正确判断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思考计划与市场的作用。

(2)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

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影响: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

(1)时间:

1956年。

(2)标志: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三大改造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三大改造方式:

农业、手工业引导参加生产合作;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2.中共八大的召开——(b)

(1)背景:

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2)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

(1)开始时间:

1958年。

(2)原因:

(根本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左”倾思想影响。

(客观原因)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深刻的认识。

(3)含义

①“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高速度(尤其是追求重工业发展速度,突出表现为全民大炼钢铁)。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生产关系变革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特点是一大二公,一是规模大,二是公有化程度高)。

(4)危害: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

同时也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农业遭到更大程度的破坏。

(5)纠正:

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6)教训

①(从“大跃进”运动来看)经济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②(从人民公社化运动来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③(从总体看)一切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4.“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

(1)“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持续发展时期。

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b)

(1)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阻碍农业的发展。

(2)过程

①开端: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②推广:

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人民公社体制随之在全国逐步废除。

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3)主要内容:

①形式: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②不变:

土地所有制形式(公有制)。

③变:

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④实质:

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4)意义:

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图示助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b)

(1)初步形成

①设立经济特区: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1988年海南省的海南岛。

②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从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990年4月,开辟上海浦东为经济开放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特点:

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易混易错]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d)

(1)邓小平南方谈话

①内容:

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发展问题。

②意义:

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1992年中共十四大: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

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d)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新体制的优越性会更好地发挥,有力地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易混易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四、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b)

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表现

近代

男性: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性:

改良后的旗袍

现代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流行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3)改革开放以后:

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2.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b)

(1)影响因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

①婚俗:

清末民初,青年男女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②丧礼:

趋于简化,出现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③其他:

民国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等活动。

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点头鞠躬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知识点拨] 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

(1)从地域看:

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

(2)从过程看:

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半殖民地化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

(3)从水平看:

剪辫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

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5)从程度看:

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但传统习惯仍坚如磐石。

[图示助解]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五、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b)

交通工具和交通运输

概况

人力

人力车

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

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后,自行车制造业迅速发展,中国成为“自行车王国”

机械

动力

轮船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铁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事业迅速发展;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运营;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具有里程碑意义

公共交通

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

民航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2.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b)

时间

成就

邮政

1866年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1896年

“大清邮政局”成立,邮传脱离海关

辛亥革命后

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得到进一步扩展

1949年1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电报

1877年

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1906年

开始创设无线电报

1932年

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电话

1882年

电话传入中国

2003年

中国电话用户总数超过五亿,居世界第一位

1.下边是1957年刊出的新闻漫画“特快列车”。

其折射的历史是(  )

A.土地革命的开展B.国民经济的恢复

C.三大改造的完成D.工业建设的起步

答案 C

解析 由“1957年”以及漫画中“公私合营”“合作化”字样可判断漫画反映的历史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2.刘少奇在1956年的一次会议上说:

“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次会议应该是(  )

A.中共十四大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七大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时间限制是“1956年”。

中共八大在1956年召开,提出并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A、C、D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3.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某一历史时期的宣传画,它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一五”计划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C

解析 宣传画中“不到十五年,就要超过英国”,体现了“大跃进”运动时期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特征。

4.198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

”这些形式不同的责任制“不要变动”的原因是(  )

A.引导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

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权高度集中

D.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指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

C指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故D错误。

它承认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产品分配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

5.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办公室,邓小平读后当即表示:

“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

”“放手干”的第一步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答案 A

解析 A出现于1980年,B、C出现于1984年后,而D出现于21世纪。

故本题选A。

当时的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其中三个城市都与广东有关。

6.从图一到图二所反映的服饰变迁,可以反映出(  )

图一 清末旗装  图二 民国旗袍

A.人们审美观发生的重大变化

B.先进服饰取代了落后服饰

C.女性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

D.近代服饰出现了全盘西化的现象

答案 A

解析 图一的清末旗装是晚清满族女子的传统着装,它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

接触西式服装之后,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20世纪20年代之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装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形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