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人民版选修.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5626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人民版选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人民版选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人民版选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人民版选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人民版选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人民版选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人民版选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人民版选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人民版选修.docx

《高中历史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人民版选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人民版选修.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人民版选修.docx

高中历史《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人民版选修

高中历史《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人民版选修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

(2)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2)模拟演说,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

(3)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言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4)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如以礼、仁治国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诱、学思相长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执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特性及其历史局限性。

(3)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教学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教学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教学过程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传承礼仁文化,实现礼治社会探究问题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

(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

”礼崩乐坏”

(2)”周礼尽在鲁”影响:

1、孔子提出“仁”和“仁政”思想,反对暴政

2、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孔子的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等几个阶段。

(1)自学礼乐(15岁)孔子生在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庭,孔子三岁时,先丧其父,七岁时,又丧其母。

孔子的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生活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求做事,学会多种本领,他自称“吾少也贫,故能多鄙事。

”孔子青年时期在季氏门下当过季吏(管理仓库),还当过乘田(管理畜牧),由此他接触到社会下层。

了解到人民的一些愿望和要求。

孔子生长于当时的文化中心--鲁国,在周礼的熏陶下,6岁“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15岁时,就确立了坚定不移的学习志向,“吾有五而志于学”。

他学习鲁国保存的中国古代文化,从中寻求治国救人之道。

这一基本方向,决定了他一生的生活道路,形成儒家的思想特点。

(2)从政失败(51岁)

孔子最大的抱负,是希望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

施行仁政,他说: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意思是,假使有人用我治理政事的话,一年的时候就差不多了,三年就会大有成效。

孔子约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之间,希望通过从政来实现他的思想。

但经过多年的努力,终未获统治者的重用,直到51岁,鲁定公任他为中都宰,后来,他“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后因鲁国执教大夫季桓子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3)周游列国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

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

孔子从政下野后,见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55岁时,便率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先后经过卫、曹、宋、蔡、郑、楚等几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直到68岁时返回鲁国。

(4)献身文献孔子希望从政,长期未能实现,于是,他就招收弟子从事讲学活动。

他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他自己勤奋学习、融会贯通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后来即使在做官期间,他也未停止办学。

办私学的成功使他闻名遐迩。

在周游列国期间,他一方面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方面开展流动教学。

晚年回到鲁国后,孔子开始专心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探究问题2孔子一生的活动集中在从政、教学、著述三个方面。

试述其主要活动

1、从政:

担任司寇;夹谷之会;周游列国

2、教学:

”有教无类”,开辟私人办学先河;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

3、著述:

整理编辑“六经”

二、开创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

这一时期,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臣弑君、子杀父、少凌长、庶废嫡”等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继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从而创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春秋:

奴隶制封建制“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私田出现政治上:

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孔子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2、儒家思想:

A、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礼是政治概念礼的含义:

西周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宗法登记制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关于礼的做法:

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非礼勿动”,从而形成西周时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时天下动乱局面。

克己复礼评价:

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

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B、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属于伦理概念仁的含义:

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关于仁的做法:

“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亲为大”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评价: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仁爱有等级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于不坠。

他把伦理规范的“仁”与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

C、中庸(调整方法)属于哲学概念孔子提倡“仁”的终极目的还在于“克己复礼”。

他要求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这就算有了仁德。

做到这一步,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就可以得到缓和,人民也因受到恩惠而消除其反抗斗争。

其目的在于维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于不坠。

他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就是“中庸”。

“中庸”是强调“过犹不及”和“恰如其分”的思想论。

要求在认识事物时,通过研究这个事务在可能的发展趋势中,就其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中合宜的地方,如夫子所说:

“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个“适中合宜的地方”不一定是两极端之中点,一旦把它机械地固定在中点处,就犯了“折中主义”的错误。

在处理问题时,“中庸”要求不要偏袒于某一种倾向,或与某一种人完全一致,而认为应该调和不同的倾向,在各种不同的人之间进行适当的调和。

也即所谓“和而不同”。

孔子中庸思想所具有的灵活性,完全服从他所要达到的道义原则。

其目的是维护不变的道的,这种思想带有形而上学的特点。

调整对象:

礼和仁礼仁关系: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礼:

等级规范;仁:

人际关系礼仁矛盾激化礼仁模糊上下尊卑协调礼和仁的方法:

中庸a、中庸的含义:

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b、达到中庸的做法:

“和而不同”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3、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三、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关于教育的对象,可用孔子的一句名言“有教无类”来概括,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夷狄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夷狄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孔子开创私学,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并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探究问题3“有教无类”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

它有什么意义?

请列举孔子的教育理念。

意义:

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教育理念: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

2、教学目的:

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

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

为了实现大同世界,关键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

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

志向是指: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德才是指:

具有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德行与才能。

仁、礼、中庸思想核心思想基础中介可见培养具有上述弘道与行道志向与德才的君子或志士就是孔子教育的培养目标。

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3、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关于教学内容的实施(即教学过程),孔子明确提出应划分为学、思、习、行等四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后两个阶段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要“躬行践履”。

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

关于教学方法,孔子更有诸多辉煌创造,如: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4、教学内容:

孔子整理过的“六经”。

“六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

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孔子晚年,皓首穷经改编出“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以后被荀子尊称“六经”,除“乐”失传外,其余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可见,孔子从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一直到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不仅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四、评价孔子教材从孔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对亚洲和整个世界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述。

1、积极意义:

(1)对中国:

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维护一统);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有利于修身社建;教育方面,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保持文化连续性;

(2)对世界:

汉后,对亚洲,传播先进文化;明清后,对西方,为欧洲思想家所启发、借鉴;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2、局限性:

维护等级,不平等;

3、总评:

世界前列思想家(世界大思想家之一)。

探究问题4孔子及其说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大思想家:

提出“仁”、“礼”、“中庸”“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重要思想大教育家:

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儒家学派创始人:

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晚年整理文化典籍:

六经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时代:

”礼崩乐坏””周厘尽在鲁”活动:

从政,教学,整理典籍主张:

仁,礼,中庸,有教无类地位和影响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整理文化典籍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组成部分欧洲思想家受到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