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参考教案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8437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参考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参考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参考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参考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参考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参考教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参考教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参考教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参考教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参考教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参考教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参考教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参考教案1.docx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参考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参考教案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参考教案1.docx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参考教案1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的地位和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

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

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以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

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运用孔子儒家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讨学习方法。

结合孔子对后世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2.过程与方法:

阅读归纳;分析材料;问题探究;古今结合;讨论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应该成为我们的道德规范。

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

理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做一个像孔子那样对社会产生进步作用的人。

教学重点:

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

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

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

(讲授新课):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请结合上述材料及课本内容,简要概括孔子的人生轨迹。

十五岁时,孔子树立了怎样的志向?

立志学习礼乐。

此后他是如何为此而努力的?

以传承礼乐为己任。

1.学习礼乐(15岁)

刻苦自学,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的儒士。

结合课本有关内容,概括孔子树立这样志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社会因素:

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土地私有。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阶级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②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个人因素: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

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开创儒家学派。

三十岁时,孔子开始从事什么事业?

收徒讲学。

2.讲学收徒(30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

目的:

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他所教授的内容来自于哪些典籍?

《诗》《书》《礼》《乐》《易》《春秋》。

五十多岁时,孔子的命运又发生了什么转变?

结果如何?

这反映了什么?

3.从政失败(51岁),周游列国:

卫、陈、宋、蔡、楚

开始从政,但昙花一现,此后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但没被采纳。

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政治主张: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

从政失败。

周游列国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

反映了孔子的主张不适应当时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没有反映时代的要求。

接近古稀之年的孔子,最终选择了什么事业?

其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4.献身文化

整理文化典籍、献身教育事业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

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开创儒家思想

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包含哪些核心内容?

礼、仁、中庸。

1.礼的思想(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礼是政治概念

(1)礼的含义:

即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2)地位:

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3)方法:

“克己复礼”。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恢复周礼,目的在于维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4)评价:

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

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2.仁的思想:

(1)含义:

“爱人”包括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地位: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3)表现:

对于普通人:

子曰: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对于统治阶级:

子曰:

“苛政猛于虎!

”为政以德。

(4)评价: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具有进步性。

仁与礼的关系怎样?

P22正文第三段。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如何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呢?

3.中庸思想:

(1)含义:

“过犹不及”,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协调“礼”与“仁”关系,对立因素统一与和谐旧能形成完美的事物。

(2)达到中庸的做法:

“和而不同”

P22“历史纵横”

(3)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礼与仁的关系

仁中庸礼

(政治范畴)(方法论)(伦理范畴)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孔子的中庸思想?

它是墙头草两边倒吗?

中庸=折中吗?

“中庸”的本意是:

“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中庸思想要求执政者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为贵”(和谐)的价值目标。

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希望通过仁爱来缓和阶级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

(2)礼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并将礼和仁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以此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3)孔子又提出中庸的思想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避免过犹不及,实现礼和仁的和谐统一;

(4)总之,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虽非帝王,但历代帝王皆以孔子的思想治国,故敬奉为先帝,特做帝王像。

康熙帝尊孔子为“万世师表”,你如何理解?

4.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三、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在办学形式、教育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方面有哪些成就?

1.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3.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孔子一生的思想与行动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对后世的影响

1.积极意义

①大思想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

②大教育家——

  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普及创造了条件。

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教育思想主张影响至今。

③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亚洲: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欧洲: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等,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美国文化部长说:

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法国文化部长说:

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

   一个企业家必须做到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

自己的工作就是要通过《论语》来提高商人的道德,使商人明晓“取之有道”的道理;同时又要让其他人知道“求利”其实并不违背“至圣先师”的古训,尽可以放手追求“阳光下的利益”,而不必以为与道德有亏。

——日本“实业之父”涩泽荣一

   伏尔泰在孔夫子石像下写下了如下的几行字,以表达他对这位圣贤的尊敬心情。

   “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

2.局限性:

维护等级,不平等。

课堂小结:

  孔子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他被后人尊称为至圣、万世师表,一已之力,铸就华夏子民的心理模式。

  材料一:

“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论语》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所说的“礼”的实质是什么?

    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予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也。

”          

                       ——《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    ——《韩非子》

(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相同:

都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

  不同:

孔子重视“德”,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

     韩非子重视刑法,以重刑来镇压人民的反抗。

材料四:

“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3)材料四鲁迅揭示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王道:

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

霸道:

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政策。

  鲁迅指出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镇压人民反抗的工具,实质上是一致的。

历史感悟: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

(瑞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博士)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

“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1)指出孔子的身份地位。

我们研究孔子主要依据什么资料?

孔子是春秋末期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依据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

他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之“礼”,主张贵贱有序。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仁”、“礼”思想适应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距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

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追寻身边的孔子

孔子离我们而去二千多年了,但他的思想已化作涓涓细流,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中,活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之中。

我们口头上的许多人生格言,一般人并不追究它的来源,但你若有兴趣去追寻,就会发现,它原来出自孔子之口!

请你收集一下孔子言论。

 

[阅读下列材料]:

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2、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1)概括孔子上述言论反映出他怎样的政治主张。

  重视礼,强调仁,主张以德和礼治理国家,以中庸思想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完美。

(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和目的。

  原因:

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礼崩乐坏”,新旧势力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

  目的:

恢复周礼,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

补充资料: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鲁定公13年,孔子55岁。

由于齐人离间,孔子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鲁定公13年十月,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

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做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

▲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补充资料: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

   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其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

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

  2、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独尊”。

  3、汉到明清:

儒家学说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了统治阶级禁锢士人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千方百计的维护。

  4、明清: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5、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政治上的软弱性,不敢公开同封建正统思想对立,因此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制造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6、袁大搞“尊孔复古”逆流,封建复辟、专制思想泛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7、“文革”时期,“四人帮”反对周恩来解放老干部以及稳定社会秩序的努力,借“批林批孔”来影射周恩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