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577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平面(即解理面)的能力。

8

15.断口:

是矿物受到外力打击后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断开时形成的断裂面。

16.硅酸盐矿物:

为金属阳离子与硅酸根化合而成的盐类矿物。

这类矿物均含氧与硅,以及一种或几种金属阳离子。

9

17.硅氧四面体:

硅酸盐矿物结构中一个硅的周围都有四个氧,其形状似四面体,称为硅氧四面体。

硅氧四面体是一切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

第三章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1.岩浆作用:

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

它包括喷出作用与侵入作用两个方面。

17

2.岩浆:

地下高温熔融物质称为岩浆。

3.喷出作用(火山作用):

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

它伴随着地下大量物质在很短时间内释放出来。

喷发物有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类。

4.喷出岩(火山岩):

由火山喷发物形成的岩石统称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它包括火山碎屑岩和熔岩。

19

5.火山碎屑岩:

由各种火山碎屑物堆积并固结而成的岩石,称为火山碎屑岩。

18

6.熔岩:

液体喷发物称为熔岩。

7.火山灰:

粒径<

2mm的细小火山碎屑物。

它是喷出地面而丧失了气体的岩浆。

8.浮岩:

粒径数厘米到数十厘米,外形不规则,多孔洞,似炉渣,色浅,质轻,能浮于水面。

9.火山弹:

粒径>

50mm,由喷出的岩浆滴在空中冷凝而成。

外形多样。

火山弹外壳因快速冷凝收缩常有裂纹,内部多孔洞。

10.柱状节理:

熔岩在散热冷凝过程中,其表面厂形成无数冷凝收缩中心,如果岩石结构均匀,这些收缩中心均匀而等距地排列,在垂直于联结收缩中心的直线方向因引力作用形成裂缝,裂缝横切面为六边形。

随着熔岩进一步冷凝,六边形裂缝最终会将整个熔岩层切割成六方柱,称为柱状节理。

11.波状熔岩(绳状熔岩):

在内部熔体流动的推挤力以及因外壳冷凝而产生的收缩力作用下,熔岩表面常常发生变形,表面比较光滑,或呈波状起伏,或扭曲似绳索状者,称为波状熔岩或绳状熔岩。

12.块状熔岩:

熔岩表层破碎成大小不等的棱角状碎块并杂乱堆积者,称为块状熔岩。

13.科马提岩:

得名于南非巴伯顿地区的科马提河流域,这里产出的超基性喷出岩最为典型,其覆盖面积达160*65Km2,厚数公里。

20

14.火山口:

火山物质喷溢的出口,称为火山口。

15.破火山口:

火山经过连续多次喷发以后,其岩浆房空虚,火山锥体因失去支撑会发生崩塌与陷落;

同时,后继的喷发活动可将原有火山锥的上部炸毁。

结果,均能造成比原有火山口大得多的洼地,称为破火山口。

22

16.盾状火山:

中心式喷发,所形成的火山锥,主要由熔岩组成,其锥坡一般只有2°

—4°

,锥顶平,称为盾状火山。

其规模较大,锥体基部直径可达数公里到数十公里。

21

17.熔岩锥:

如果盾状火山锥坡较陡,规模较小,称为熔岩锥。

18.熔渣锥:

某些粘性较大的基性岩浆主要喷发火山砾、火山弹及火山渣,它们堆积而成为熔渣锥。

19.玄武岩:

由基性熔岩组成的岩石称为玄武岩。

20.溢流玄武岩:

分布范围广阔且厚度巨大的玄武岩称为溢流玄武岩。

21.复式火山:

中酸性岩浆的喷发物厂堆积形成复式火山。

22.中心式喷发:

岩浆沿管状通道上涌,从火山口中溢出,称为中心式喷发。

23.裂隙式喷发:

岩浆沿地壳中狭长裂缝溢出,称为裂隙式喷发。

24.安山岩线:

喷发安山岩浆的火山只分布在环太平洋周围大陆的边缘和岛屿上,不见于大洋内部,在大洋内部只喷发基性岩浆,两者界线鲜明,这一界线称为安山岩线。

24

25.环太平洋火山带:

位于南、北美洲西岸,直至阿拉斯加半岛南岸,经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

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到新西兰。

这一带上有活火山300余座,占全球活火山数量的60%以上。

其中南美、中美洲西岸及西印度群岛有活火山100座。

阿拉斯加及阿留申一带有活火山39座,太平洋西部及西南部岛屿有活火山200座。

这一火山带的位置正好环绕太平洋,因而有火环之称。

环太平洋火山带主要喷发中、酸性岩浆,尤其以喷发安山岩浆为特征。

23

26.地中海—印尼火山带:

这一带共有活火山70余座。

其中地中海沿线有13座,印度尼西亚有60余座。

这一火山带喷发的岩浆性质从基性到酸性均有,不同的火山表现不同,同一火山的不同喷发阶段也有变化。

27.洋脊火山带:

它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有的火山在水下喷发,有的火山已露出水面,称为火山岛。

28.红海沿岸—东非火山带:

分布于红海—东非裂谷沿线,这里有活火山22座。

29.活火山:

无论间歇期多长,凡是在人类历史时期中有过活动的火山都称为活火山。

30.死火山:

在人类历史中未曾喷发过的火山称为死火山。

31.侵入作用:

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达到地表,称为侵入作用。

32.侵入岩:

岩浆在侵入的过程中变冷、结晶而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

33.围岩:

包围侵入体的原有岩石称为围岩。

34.浅成侵入:

形成深度小于5km者,称为浅成侵入体,其规模较小。

35.深成侵入:

形成深度在地表以下5km到10-20km者,称为深成侵入体,其规模较大。

36.同化作用:

岩浆溶解围岩,将围岩改变称为岩浆的以部分,称为同化作用。

37.混染作用:

岩浆因同化围岩而改变自己原有的成分称为混染作用。

38.捕虏体:

混入岩浆中的围岩碎块可以部分或完全被熔化,部分未熔化的碎块称为捕虏体。

39.结晶分异作用:

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

这种作用称为结晶分异作用。

25

40.连续反应系列:

在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即部分先结晶出来的矿物同剩余岩浆之间发生作用,形成在化学成分上存在连续变化,而其内部结构无根本改变的一系列矿物,这就是钙长石、培长石、拉长石、中长石、更长石及钠长石系列。

41.不连续反应系:

在不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形成既有化学成分差异,也有内部结构显著改变的一系列矿物,这就是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系列。

42.鲍温反应系列:

43.岩脉:

狭长形的侵入体。

当围岩是成层的岩石时,它切割围岩的成层方向。

其规模变化大,宽由数厘米(或更小)到数十米(或更大),长由数米(或更小)到数公里或数十公里。

它是岩浆沿围岩的裂缝挤入后冷凝形成的。

27

44.岩床:

围岩为成层的岩石,侵入体为层状或板状,其延伸方向与围岩层理平行,它是岩浆沿围岩的等间空隙挤入后冷凝形成的。

岩浆的成分常为基性,其规模差别很大,后常为数米到数百米。

45.岩盆:

围岩为近于水平延伸的成层的岩石,侵入体的展布与围岩的成层方向吻合,其中间部分略向下凹,似盆状者,称为岩盆。

其底部有管状通道与下部更大的侵入体相通。

46.岩盖:

如果侵入体底平而顶凸,并与围岩的成层方向吻合,似磨菇状者,称为岩盖。

47.岩株:

横截面积为数十平方公里以内的侵入体。

其形态不规则,与围岩的接触面不平直,边缘常有规模较小,形态规则或不规则的分枝侵入体贯入体围岩之中。

岩株的陈分多样,但以酸性与中性较为普遍。

48.岩基:

规模较大的侵入体。

其横截面积大于100km2,长达数百到数千平方公里。

形态不规则,通常略向一个方向伸长。

其边界弯曲,其边缘常以较小规模的岩脉或岩株形式穿插到围岩中,岩基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常有花岗岩岩基之称。

28

49.隐晶质结构:

晶粒细小用肉眼难以识别者,称为隐晶质结构。

50.显晶质结构:

矿物晶粒用肉眼可以识别者,称为显晶质结构。

51.非晶质结构:

确切定义没找到,自己总结吧,

52.斑状结构:

在不等粒结构中,如两类颗粒的大小悬殊,其中粗大者称为斑晶,其晶形常较完整,细小者称为基质,其晶形常不规则。

若基质为隐晶质或非晶质者,称为斑状结构。

53.块状构造:

岩石中矿物排列无一定规律,岩石为均匀的块体。

这是最常见的构造。

54.流动构造:

岩石中柱状或片状矿物或捕虏体平行而定向排列,它表明岩浆一边冷凝一边流动。

55.气孔构造:

熔岩中或浅成脉状侵入体边缘呈圆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形态的空洞。

一般来说基性熔岩中气孔较大、较圆;

酸性熔岩中气孔较小、较不规则,或呈棱角状。

56.杏仁构造气孔中有矿物质充填者,称为杏仁构造。

29

57.层状构造:

岩石具有成层性状,它是多次喷出的熔岩或火山碎屑岩逐层叠置的结果。

58.部分熔融:

岩石熔化的过程如同岩浆结晶的过程一样是有“分异”的,也就是分级进行的。

同一种岩石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熔出不同成分的熔融体。

其中,易熔成分先熔化,难熔成分后熔化;

温度生发哦达相当程度(通常要超过始熔温度几XX)后,岩石完全熔化,且熔融物成分从酸性向基性逐渐发展。

这种分级熔化的现象称为分熔,或部分熔融。

31

59.大地热流(热流):

地球内热通过岩石向外传导是内热外流的主要方式,称为大地热流或热流。

32

60.常温层:

在地下的一定深度上,温度常年不变,与当地的年平均气温大致相当,这一深度带称为常温层。

61.地热增温率(地热梯度):

深度每增加100m地温增加的度数,称为地热增温率。

62.放射性热:

地球的内热是由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

放射出来的α、β质点与γ射线被周围的物质吸收转变为热,从而提高了物质的温度。

第四章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1.大气圈:

大气包围着固体地球,形成地球最外一个层圈,称为大气圈。

37

2.生物圈:

生物广泛分布于大陆和海洋,在地球表面构成一个连续的层圈,称为生物圈。

38

3.科里奥利效应:

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同样都会受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偏转方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这种作用称为科里奥利效应。

4.水圈:

地表水体围绕地球表层构成连续的层圈,就是水圈。

5.搬运作用:

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搬运到它处。

搬运的方式有多种:

机械搬运、真溶液、胶体、离子。

39

6.沉积作用:

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

7.碎屑沉积物:

由机械沉积作用形成的物质。

40

8.化学沉积物:

由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物质。

9.生物沉积物:

由生物沉积作用形成的物质。

10.生物化学沉积物:

由生物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物质。

11.压固作用:

由于上覆沉积物的重量使沉积物孔隙减少、变小,而且其中的水分被挤出,从而变硬。

这种作用见于所有的沉积物中,在泥质沉积物中尤为明显。

12.胶结作用:

其他物质充填到碎屑沉积物的粒间孔隙中使沉积物胶结变硬。

13.重结晶作用:

不结晶或结晶细微的沉积物因为环境改变(沉积后即脱离大气或水进入到沉积物覆盖下的环境)重新结晶或晶粒长大、加粗,从而使矿物紧密嵌合。

14.新矿物生长作用:

沉积物中不稳定矿物溶解或发生化学变化,导致若干化学成分重新组合并结合成新矿物,从而是沉积物变硬。

15.碎屑结构:

岩石中的颗粒是机械沉积的碎屑物。

碎屑物可以是岩石碎屑(岩屑)、矿物碎屑(如长石、石英、白云母)、石化的生物有机体或其碎片(生物碎屑)以及火山喷发的固体产物(火山碎屑)等。

41

16.分选性:

碎屑颗粒粗细的均匀程度称为分选性大小均匀者,分选良好;

大小混杂者,分选差。

17.圆度:

碎屑颗粒棱角的磨损程度称为磨圆度,或圆度。

18.非碎屑结构:

岩石中的颗粒由化学沉积作用或生物化学沉积作用形成。

其中大多数为晶质的或隐晶质的。

19.沉积构造:

是指沉积岩形成时所生成的岩石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形式。

43

20.层理:

沉积岩的成层性。

它是沉积岩最特征、最基本的沉积构造。

21.交错层理:

层纹倾斜或相互交错者称为交错层理。

22.层面:

分隔不同性质沉积层的界面称为层面。

23.递变层理:

同一层内碎屑颗粒粒径向上逐渐变细。

它的形成常常是因沉积作用的发生在运动的水介质中,其动力由强逐渐减弱。

同一层内碎屑颗粒从下往上逐渐变粗者,称为反递变层理。

24.波痕:

层面呈波状起伏。

它是沉积介质动荡的标志,见于具有碎屑结构岩层的顶面。

25.泥裂:

由岩层表面垂直向下的多边形裂缝。

裂缝向下呈楔形尖灭。

26.缝合线:

岩石剖面中呈锯齿状起伏的曲线。

沿缝合线岩层易于劈开,劈开面参差起伏,称为缝合面。

44

27.结核:

沉积岩中某种成分的物质聚积而成的团块。

它常为圆球形、椭球形、透镜状及不规则形态。

28.印模:

沉积岩层底面上之突起。

突起的形态为长条状、舌状、鱼鳞状或不规则的疙瘩状等。

45

29.砾岩:

具有砾状结构之岩石。

碎屑为圆形或次圆形者为砾岩,碎屑为棱角形或半棱角形者为角砾岩。

30.砂岩:

具有砂状结构的岩石。

碎屑成分常为石英、长石、白云母、岩屑及生物碎屑。

31.粉砂岩:

具有粉砂状结构之岩石。

碎屑成分常为石英及少量长石与白云母。

46

32.粘土岩:

由粘土矿物组成并常具有泥状解结构之岩石。

硬度低,用指甲能刻划。

33.硅质岩碧玉:

化学成分为SiO2,组成矿物为微粒石英或玉髓,少数情况下为蛋白石。

质地坚硬,小刀不能刻划。

性脆。

含有机质的硅质岩颜色为灰黑色。

富含氧化铁的硅质岩称为碧玉,常为暗红色,也有灰绿色。

34.硅质页岩:

硅质岩中含粘土矿物丰富着称为硅质页岩,质地较软。

35.玛瑙:

具有同心圆状构造的硅质岩称为玛瑙。

36.硅华:

质轻多孔的硅质岩称为硅华。

37.内碎屑:

海盆中已固结的碳酸钙沉积被海水冲击破碎者,称为内碎屑。

38.生物碎屑:

海中动物的介壳、骨骼或植物硬体被海水冲击破碎而成者,称为生物碎屑。

39.竹叶状灰岩:

具有碎屑结构的石灰岩可以根据碎屑性质进一步定名,由内碎屑构成者称为内碎屑石灰岩,如竹叶状灰岩,其碎屑形似竹叶,长径由数厘米到数十厘米。

48

40.鲕粒灰岩:

由鲕粒构成的灰岩称为鲕粒灰岩。

41.团块灰岩:

由团块构成的灰岩称为团块灰岩。

42.礁灰岩:

具有生物骨架结构之石灰岩,称为礁灰岩。

43.钙华:

可以看成是具有非碎屑结构的石灰岩,它是纯化学成因的。

44.泥晶灰岩:

由粒径<

0.005mm之方解石微粒组成,岩石极为致密。

第五章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1.变质作用:

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与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51

2.变质岩:

变质岩是组成地壳三大岩类之一,它是由火山岩或沉积岩或先成的变质岩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3.静压力:

是由上覆岩石重量引起的,它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

静压力对岩石的作用力各向均等,而且各个方向的压力值相等。

52

4.定向压力:

是作用于地壳岩石的侧向挤压力,具有方向性,且两侧的作用力方向相反。

5.挤压力:

两侧的定向压力位于同一直线上,称为挤压力。

6.剪切力:

两侧的定向压力不位于同一直线上称为剪切力。

7.化学活动性流体:

化学活动性流体成分以H2O、CO2为主,并含其它一些易挥发、易流动的物质。

8.脱水反应:

自己总结吧,53脱CO2反应:

自己总结吧,53

9.柯石英:

在压力为30*108Pa(相当于地下110km深度的压力)时,石英变成柯石英,其成分未变,但比重由2.65变为2.93。

柯石英在自然界已经发现,它是形成于地幔中的一种高压矿物。

54

10.变质矿物:

变质岩中常具有某些特征性矿物,这些矿物只能由变质作用形成,称为变质矿物。

11.变晶结构:

原岩发生重结晶而形成的结构,它表现为矿物形成、长大而且晶粒相互紧密嵌合。

12.变晶:

由重结晶作用形成的晶粒称为变晶。

13.变余结构:

变质程度不深时残留的原岩结构。

55

14.板状构造:

岩石具有平行、密集而平坦的破裂面,沿此破裂面岩石易分裂成薄板。

15.千枚状构造:

岩石的矿物颗粒细小且在片理面上出现丝绢光泽与细小皱纹者称为千枚状构造。

16.片状构造:

矿物颗粒较粗肉眼能清除识别者称为片状构造。

17.片理:

岩石中片状或长条状矿物连续而平行排列,形成平行、密集而不甚平坦的纹理,称为片理。

18.片麻状构造:

组成岩石的矿物是以长石为主的粒状矿物,伴随有部分平行定向排列的片状、柱状矿物,后者在前者中成断续的带状分布。

56

19.变余构造:

变质岩中残留的原岩的构造,如变余气孔构造、变余杏仁构造、变余层状构造、变余泥裂构造等。

20.接触热变质作用:

引起变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岩石受热后发生矿物的重结晶、脱水、脱炭以及物质成分的重组合,形成新矿物与变晶结构。

21.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引起变质的因素除温度以外,从岩浆中分泌的挥发性物质所产生的交代作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故岩石的化学成分有显著的变化,新矿物大量产生。

57

22.矽卡岩:

是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的典型的岩石。

(最好补充其成分,形成环境)57

23.区域变质作用:

是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变质作用。

24.埋藏变质作用:

是由于上覆巨厚沉积物的重量所产生的静压力及较低的温度(一般低于400℃)所引起。

58

25.变质强度:

59

26.混合岩化作用:

当区域变质作用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温度很高时岩石受热而发生部分熔融并形成酸性成分的熔体,同时由地下深部也能分泌除富含钾、钠、硅的热液,这些熔体和热液沿着已形成的区域变质岩的裂隙或片理渗透、扩散、贯入,甚至和变质岩发生化学反应,以形成新的岩石,了;

这就是混合岩化作用。

60

27.混合花岗岩:

当长英质熔体或富含钾、钠、硅的热液彻底交代原来的岩石时,原来岩石的宏观特征完全消失,并形成花岗岩,这种花岗岩称为混合花岗岩,它是混合岩化作用程度极高时的产物。

第六章地质年代

1.相对年代:

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64

2.绝对年代:

地质体形成或事件发生距今有多少年。

3.同位素年龄:

包含该放射性元素的矿物的形成年龄,称为矿物的同位素年龄,它相当于包含该矿物并和该矿物同时形成的岩石的绝对年龄。

66

4.地层层序律:

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称为地层层序律。

5.生物层序律:

生物的演变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

因此,一般说来,年代越老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原始、越简单、越低级;

年代越新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进步、越复杂、越高级。

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在形同时期且在形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只要原先的海洋或陆地相通,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合,这就是生物层序律。

65

6.切割律:

就侵入岩与围岩的关系说来,总是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这就是切割律。

7.化石:

储藏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

8.标准化石:

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这种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9.母体同位素:

矿物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后剩下的为母体同位素。

10.子体同位素:

蜕变而成的为子体同位素。

11.地质年代表:

按地质年代先后把地质历史进行系统性编年,列出“地质年代表”。

67

12.宙:

最大一级的地质年代单位;

代:

次一级单位;

纪:

第三级单位;

世:

第四纪单位;

宇、界、系、统:

在各级地质年代单位内形成的地层。

13.群:

是岩石地层的最大单位。

它包括厚度大、成分不尽相同但总体外貌一致的一套岩层。

70

14.组:

是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

它是一种岩石组成,也可以由两种或更多种的岩石互层组成。

71

15.段:

是组内次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

代表组内岩性相当均一的一段地层。

第七章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1.震源:

产生地震的发源于地下的某一点,称为震源。

72

2.震中:

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

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3.海啸: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4.构造地震:

又称断裂地震,由地下岩石突然发生断裂所引起。

73

5.火山地震:

火山喷发时由于气体的冲击力所引起的地震。

这种地震强度较小,只是在火山周围地区有较显著影响,而且,一般都与中、酸性岩浆的喷发有关。

74

6.陷落地震:

在石灰岩发育的地区,岩石被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巨大地下空洞,一旦上覆岩石的重量超过岩石支撑的能力,地表即发生塌陷,引起地震。

7.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

70km。

8.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为70-300km。

9.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为300-700km。

10.地震仪:

记录地震波的仪器称为地震仪,它能客观而及时地将地面的振动记录下来。

75

11.纵波:

是推进波。

波动时质点作前后运动,物质呈疏密交替,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12.横波:

是剪切波。

其波动时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

13.表面波:

又称为L波。

它不是从震源发生的,而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

14.地震谱:

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震动是一条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线,称为地震谱。

15.震中距:

纵波与横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即时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离震中越远,时差越大。

由此规律即可求出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即震中距。

76

16.等震线:

烈度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震线。

78

17.震级:

震级是衡量地震绝对强度的级别。

18.地震烈度:

地震对地面破坏的程度,称为烈度。

19.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布于濒临太平洋的大陆边缘与岛屿。

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