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的基本养老金政策研究论文 精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6315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的基本养老金政策研究论文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的基本养老金政策研究论文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的基本养老金政策研究论文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的基本养老金政策研究论文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的基本养老金政策研究论文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的基本养老金政策研究论文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的基本养老金政策研究论文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的基本养老金政策研究论文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的基本养老金政策研究论文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的基本养老金政策研究论文 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的基本养老金政策研究论文 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的基本养老金政策研究论文 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的基本养老金政策研究论文 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的基本养老金政策研究论文 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的基本养老金政策研究论文 精品.docx

《毕业设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的基本养老金政策研究论文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的基本养老金政策研究论文 精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毕业设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的基本养老金政策研究论文 精品.docx

毕业设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的基本养老金政策研究论文精品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下的基本养老金政策研究

 

摘要:

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受到党和领导的重视,它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的生活需求,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可靠的经济来源,因此养老金制度的完善以及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各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加大了对于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但在养老金的实际管理过程中仍存在大量的问题,例如我国的养老金制度的覆盖面不全,相关机制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的问题。

随着老龄化的增加,解决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建立合理的养老金制度需要决策层的智慧和勇气。

本文阐述分析当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阐述养老金制度与政策的发展改革,分析其中的缺陷,并结合欧洲及北美国家养老金改革先例,从市场与政府两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关改革建议。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养老保险、养老金业务

内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分析

1.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

人口老龄化即“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即人口年龄构成老化的变化趋向。

国际社会通常把年满60岁及以上的人口定义为老龄人口,把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

根据《2000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9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1.11%,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从1999年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18日发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0年11月1日,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亿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

据此,中国己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表1.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2001-2010)

年份

总人口(万人)

65岁及以上

人口数

比重(%)

2001

127627

9062

7.1

2002

128453

9377

7.3

2003

129227

9692

7.5

2004

129988

9857

7.6

2005

130756

10055

7.7

2006

131448

10419

7.9

2007

132129

10636

8.1

2008

132802

10956

8.3

2009

133450

11307

8.5

2010

134091

11893

8.87

与其他国家相比,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2010年11月1日,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亿人,超过整个欧洲老龄人口的总和,为全球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

二是老龄化发展迅速。

发达国家一般用了百年时间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只用几十年时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

四是城乡倒置显著。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则不同。

目前,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

五是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

六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万美元以上,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

1.2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根据2005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研究报告《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该报告预测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

并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表2.中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及离退休人数

年份

职工(万人)

离退休人员(万人)

离退休人员:

职工

2001

10801.9

3380.6

1:

3.20

2002

11128.8

3607.8

1:

3.08

2003

11646.5

3860.2

1:

3.02

2004

12250.3

4102.6

1:

2.99

2005

13120.4

4367.5

1:

3.00

2006

14130.9

4635.4

1:

3.05

2007

15183.2

4953.7

1:

3.07

2008

16587.5

5303.6

1:

3.12

2009

17743

5806.9

1:

3.05

2010

19402.3

6305

1:

3.07

进入21世纪10年代,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开始进入老年。

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中国的出生人口高峰期,其规模远大于美国二战后的“婴儿潮”。

随着这部分人群迈入60岁门槛,未来20年中国将迎来加速老龄化的高峰期。

从2010年开始至2030年的20年,是中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关键准备期,也是仅有的战略机遇期。

在这20年时间里,要全方位地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准备,不仅时间十分紧迫,而且压力十分巨大。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

随着老龄人口迅速增加,就业人员数量迅速减少。

也就是说,领取养老金的人口比例却逐年增长,而提供养老金的人口比例在逐年下降。

这一问题由于20世纪70年代所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现代社会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导致平均寿命延长而变得越来越严峻。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人口老龄化形势会更加严峻,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离退体人员将会不断增加,庞大老年群体养老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必然相应增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负担加重;同时平均抚养一个老年人的在职职工人数急剧下降,在职人员的负担将越来越重,在基金来源方面仍存在筹资渠道不畅和企业负担甚重等问题的前提下,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更会进一步加大,从而导致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包括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确保未来提供充足的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就显得更为迫切。

二、我国养老金制度及问题分析

2.1养老金制度

养老金制度主要就是指国家为了保障特定公民在退休的晚年期间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的一种退休养老福利制度。

这里面特定的公民主要就是指那些退休的公民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并且这些人是在工作期间对社会做出贡献,具备享受养老保险资格的人员。

具有养老保险的公民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每个月领取一定金额的工资,以此来维持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求,做到老有所养,解除公民对于晚年生活的顾虑。

从融资方式的角度去看,养老金制度可以分为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两种模式。

现收现付制就是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支付需要,从现在工作的人群中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工资收入中提取养老金,现在征缴的费用用于本期的支付的费用,现在征缴剩余的费用进行储蓄的准备。

而基金制模式就是每个参保者都先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账户,企业职工在退休前按照要求定期的将自己的一部分工资存入到自己的个人账户上,而这些参保者的个人账户总体的构成了一个专门的养老基金,在养老基金按照养老金制度根据参保者个人账户内的本金和收益向缴纳人员支付养老金。

根据养老金的管理功能不同可以将养老金分为公共管理、私人管理和混合管理三种模式。

我国目前的养老金管理属于公共管理模式。

公共管理模式主要是由政府来直接负责的,其中包括行政管理、基金管理以及对象管理等所有养老金管理在内的事务。

2.2我国养老金制度的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我国老人养老问题成为了政府以及社会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加快我国的养老体系的改革,完善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完善我国的养老金制度改革可以使我国的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解决了老人晚年的生活,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的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使我国的企业快速的增值。

据相关资料表明目前美国的401(k)计划中养老金的投资比例占据份额比较大,已经达到了90%以上,并且将养老金投资于股票、VC,PE等股权类产品的比例已经超过了60%,这大大的推动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促使美国市场中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在美国早已经将养老金参与到资本市场中。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将我国的养老金投在在企业中,让其参与到公司的治理中去,这样不但能提升管理水平,还能提高经济整体的质量。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将养老金机构也就是债券和资产证券看作市场中的重要投资者,这样不但能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还有利于释放更多的消费力量,从而扩大内需,加快了我国的经济转型。

2.3我国养老金改革发展

1997年以来,我国养老金制度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在这十多年间,我国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下面五方面:

(1)随着养老金制度的不断变革,我国建立了统一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在1997年的时候,国务院便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该决定中明确的规定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并且在决定中提出了我国的养老保险发展的总体目标,要不断的扩大我国养老保险的发展渠道,逐渐发展成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方式。

(2)合理确定缴费率。

我国政府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的了解我国国家、企业单位以及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问题,根据三方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缴费率。

缴费率的制定主要设定了三重保障,第一重保障是将满足基本养老保险的需要作为基本养老保险中统筹基金的职能,并且在第一重保障中规定统筹基金由国家和单位共同出资;第二重主要就是要将个人账户基金分离出来,并且把它看做成为普通的养老保险,我国的养老保险要主要以政府为主,政府负责对养老保险的发放,并且还要免收税务,政府对其要进行严格的监管;第三重保障就是我们要加大力度促进企业补充保险的发展,积极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是人们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自愿发起的保险模式,并不是强制性的,政府为鼓励其发展,决定制定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

由于根据个人意愿的养老保险项目,我们要对其进行宣传,让人们正确的认识到其中的好处,这样才能使得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更加的完善。

(3)加快立法步伐。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失业保险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讲,我国关于养老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需要加快立法步伐,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使其更加的规范,更好的保障我国老年人的生活。

(4)建立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相通的社会保险机制。

在这十多年中养老金制度得到了多次的变革,我国政府决定将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和企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进行统一,并且根据他们之间的各自的特点,在分别的对养老保险进行附加条件的改革,这样有利于促进我国劳动力有秩序的流动,从而保证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正常的运行。

(5)合理、有效地投资、利用养老基金。

在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难点也就是我国的养老保险的基金不是很充足,面对这个资金不足的重要问题,我国政府进行了相应的变革,决定把养老保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的范围内,并且从每年的财政收入中取出一部分资金将其投入到养老保险中,以此来当做我国养老保险的启动资金,利用这些资金来解决我国养老保险中存在的空账问题,与此同时,养老保险部门的资金可以用来进行合理有效的,从而减轻我国养老保险对财政的压力。

2.3我国养老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俗话说“没有规矩便不成方圆”,可见制度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多么的重要。

只有健全的制度才能使得我们的生活有秩序的进行。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养老金管理制度不是很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养老金的管理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起步比西方国家晚,受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发展的也比较缓慢,至今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仍缺乏充分的法律法规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养老金制度的运行缺乏监管类的法律法规,这给我国养老保险的投资带来一定的风险,例如祝均一事件和刘雨宏事件,祝均一是我国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他利用自己的职权违规挪用养老基金数额达到了32亿元,刘雨宏是广州市劳动保险公司经理,他利用自己的职权违规审批社保基金约7.5亿元,造成的损失高达5.2亿元。

他们之所以能利用手中的职权挪用养老基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养老保险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能对其进行监管,从而使不法分子钻了空子。

要确保养老金的安全,我国必须加强对于监督机制的建立,建立严格的法律法规,使监管机构在监管时能做到有法可依。

其次,养老保险制度对于不同人员的待遇不一致,从而难以实现法律的公平性。

我国养老保险对于农民工的待遇很差,相对来讲公务员的待遇很好,这严重丧失了法律的公平性原则,因此我们应重新对于养老保险的制度进行设计,以国家立法为准则,维护法律的公平性原则。

再次,养老金领取制度不明确,导致养老金冒领事件屡见不鲜。

冒领事件最为严重的地区要属广东省,据相关数据调查分析,直到2011年我国广东省的新农保中,混进去了将近800余名的冒领者。

冒领事件频繁发生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经济利益的诱惑,人们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欲望,为了蝇头小利,不惜贿赂或者是造假冒领他人的养老保险金;二是因为我国的养老保险中养老金的领取制度不明确,领取程序不规范,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养老金冒领提供了机会。

(2)分散管理体制不完善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养老保险管理体制主要是采用分散式管理体制,因此我国的养老保险是由各地方政府单独管理,没有统一的监管体制以及管理体制。

并且我国的养老保险监督与管理都是一个部门来负责,虽方便了我国养老金制度的管理,但其中却存在一定的隐患。

我国财政部门虽曾经明确的指出养老保险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没有权利擅自挪用;国务院也多次规定不得挪用养老保险金,但是由于我国没有具体的颁布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使得地方政府无视规定而私自运用养老金进行其他投资,从而造成我国养老金不必要的流失以及亏损,甚至还有些地方政府利用养老金建造办公楼,购买汽车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养老金制度的管理方面主要就是依靠一些政府机关的政策文件,缺少强制性执行的法律法规。

政府机关的政策性文件不具有强制性,缺少了法律法规的稳定性、权威性、规范性,因此这些政策文件不能有效的对我国养老保险金进行管理。

目前我国对于城镇养老保险的立法主要就是《社会保险费征收暂行条例》,但是它只是在原则上规定了养老保险费用的征缴范围,并没有对养老保险费的征收比例、领取养老保险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养老保险待遇、养老保险金的监督管理等内容作出具体的规定。

因此,我国若想养老保险制度能安全可靠地进行,需要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为其提供法律保护。

(3)覆盖面不全面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还是比较低的。

2011年,社会保障基金理事的理事长项怀诚指出,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体系仅仅覆盖到我国总人数的15%左右,还没有达到世界劳工组织的规定的国际最低标准,比国际最低标准少了5%。

虽然我国的养老保险如今已经包含了公务员、国有企业职工以及事业单位企业职工,覆盖面几乎包含了所有类型的企业职工,但在农村以及城镇养老保险问题比较突出,下面我们主要从农村和城镇的角度对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进行分析。

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农村实施状况很不乐观,从实际上来讲,我国农村真正实施养老保险制度只是发生在我国东部比较发达的地区,像东北部以及中西部的农村根本没有实施养老保险制度,甚至当地村民还不了解何为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仅仅只达到了3%,覆盖范围十分的小。

产生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农村受传统观念思想的束缚,老年人养老通常都依靠子女,对于自养能力的认识比较薄弱,农村人习惯依靠土地为生,对于养老保险制度根本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村劳动力逐渐的向城市移动,农村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随之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越来越明显。

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要比农村好很多,但是与发达城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我国在1997年的时候在《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就提出要扩大我国的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其逐步的扩大到城镇中所有的企业及职工。

但是实际实施效果却不是很乐观。

据2000年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城镇私企从业的总人数是21274万,但是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职工却仅仅只有10448万;国有企业从业总人数9259.9万,几乎90%以上的职工都参加了养老保险制度。

由此可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城镇只有国有企业缴纳,对于私有企业养老保险缴纳率不是很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建设过程中覆盖面不全面,我们应尽快的想出办法进行解决,使国家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更加的完善。

三、欧洲养老金改革

3.1欧盟国家养老金制度分析

从“稗斯麦模式”到“贝弗里奇模式”的建立,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福利国家的普遍建立,欧盟国家的养老金制度经历了家庭养老保障、国家公共养老保障和社会多支柱养老保障三个历史阶段,养老保障的责任经历了从家庭到国家和雇主,直到强调个人养老储蓄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欧盟国家养老金改革与中国养老金制度建设和调整具有不同的历史起点和任务,因此欧盟改革的理论和经验难以直接用于中国实践。

不过,欧盟国家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进程对于目前有争议的中国养老金制度调整可能有两条重要的启示。

第一,欧盟国家的养老金制度是在人口结构变化、经济一体化等社会经济的巨大压力下无法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

制度的路径锁定因素以及利益调整的政治敏感性使得改革极其艰难,这提醒我们在设计和调整养老金制度时,必须立足于建立长远的可持续性制度机制。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面临未来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养老保险财务平衡问题。

经过20年的改革,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有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太窄,仅覆盖了中国约1/4的劳动力,只是部分人享受的昂贵体制,养老保险体系成本昂贵并造成劳动力市场的扭曲。

用人单位应缴的养老保险缴费率高达薪金的20%,而雇员本人还需再缴纳8%。

在有些地区,实际缴费率甚至更高。

这一缴费水平甚至高于瑞典(24%)和美国(14%)等发达国家。

加上其它社会保险制度的缴费(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全部缴费可高达薪金的40%。

如此高昂的劳动成本损害了就业增长和竞争力。

尽管缴费率很高,目前的养老体制在资金上仍然无法持续,而依赖于中央政府的大量补贴。

在没有进一步改革和扩大覆盖面的情况下,除了2009年至2018年间有利的人口形势阶段,养老保险体制将在未来几十年中面临赤字。

如果赤字完全靠提高缴费来弥补,那么要使养老体系资金平衡,缴费率将不得不提高到缴费工资的37%,如此高的缴费率不可能成为一种选择。

第二,欧盟国家的养老金改革表明,成功的养老金改革是建立在政党和社会主要利益集团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改革的成效取决于政府是否有能力凝聚某种最低限度的协商意见。

同时表明,政府是养老金改革的主导力量,它不仅设计和规范养老保险制度并承担一定的财政责任,更为重要的是还承担着引导养老金制度改革的任务。

中国养老金制度调整,一方面是扩大养老金的覆盖面,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福利扩张:

而另一方面,随着企业改革和公共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先前享受一定特权的群体可能会受到损害。

就后一方面的改革而言,欧盟国家的实践一再证明,社会对话及社会伙伴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如果不能在协商基础上达成广泛的社会契约,那么即使作了最好技术准备的养老金改革也可能失败。

所以,政府应该周密设计并谋求主要社会力量的参与,而不能单方面地强行推出改革措施企图一步到位。

四、养老金制度及政策改革建议

4.1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业务建议

养老金业务虽然在我国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但是对正在面临着利率市场化等外部压力下的商业银行来说却意义重大,可以说是未来商业银行业务中的“蓝海”领域。

商业银行介入养老金业务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1.大力发展养老金业务是商业银行参与“银发金融”的重要战略举措。

随着人口老龄化浪潮的到来,老龄人口强大的消费能力所创造的“老年红利”有望取代“人口红利”成为推动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从“人口红利”时代到“老年红利”时代的转变,必然引起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客户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化,要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作出相应调整“商业银行宜尽早介入养老金金融,把握未来老龄人口的消费潜力,通过科学的金融安排将消费潜力转化为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在人口结构的转型时代创造新的金融需求增长点。

2.大力发展养老金金融业务有助于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主动实现“金融脱媒”。

养老金的发展过程也是现代“金融脱媒”趋向的一个重要表现。

养老金业务会对传统的银行储蓄存款业务形成一定的替代效应,使传统的储蓄存款主要作为结算工具发挥货币功能,而养老金则作为终身储蓄投资工具,吸收大量的以终身储蓄为目的的资金流。

以企业年金为例,假设我国企业年金市场以每年1000亿元的增量规模增长,5年时间银行业将损失5000亿元的金融资源、90亿元的收入,还有客户流失可能引起的间接损失,这意味着“若银行不参与或参与养老金业务不够,那么由储蓄资产转移带来的利润削减将少于养老金带来的利润增加,从而导致整体利润的下降”。

可见,养老金市场会对银行业务经营结构进行强制性的调整,必然也要求商业银行做出应有的反映,积极参与养老金市场开拓,调整传统盈利模式,改善收入结构。

3.大力发展养老金金融有助于商业银行扩大资金来源、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养老金基金因其来源稳定、规模增长快、稳定性高、维护成本低,有利于传统存贷款业务的派生和创造。

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通过收取托管费、账管费,另一方面可利用养老金基金存续期间产生的大量存款沉淀获得丰厚的利差收入。

在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构成中,养老金业务收入己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长期来看,国内养老金托管费、账户管理费收入和沉淀资金的利差收益也将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4.深度介入养老金金融可以推动商业银行产品。

创新和流程优化,增强客户资源和交叉销售产品的整合力度养老金金融对于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业务,需要新的产品体系和组织、管理和运营模式。

养老金业务的开展可以大大增强商业银行的产品和管理创新能力,促使商业银行通过流程优化来降低业务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

另外,养老金业务具有持续时间长、转移成本高、稳定性高、一次定终身等特点。

一旦为客户建立养老金计划,也就与其建立了长期稳固且可延伸的业务合作关系,客户流失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养老金业务的价值还体现在其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明显,是促进银行产品交叉销售的理想业务载体。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