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6358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17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0页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0页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0页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0页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0页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0页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0页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0页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0页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0页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0页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0页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0页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0页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docx

超全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自测题

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荻港(dí)溃退(kuì)歼灭(qiān)杜聿明(yǜ)

B.寒噤(jīng)竹篙(hāo)疟子(nǜe)泅水(qiǘ)

C.瓦砾(lì)地窖(jiào)偷袭(xí)鞠躬(jū)

D.劫掠(jié)晨曦(xī)缀满(zhuì)悼念(zhà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高屋建瓴月明风清荡然无存头发班白

B.张皇失措眼花缭乱丰功伟绩富丽堂皇

C.灭绝人性锐不可挡凄风苦雨片语之言

D.名复其实转弯抹角打牙跌嘴天昏地暗

3.填空。

(1)新闻的六要素是、、,事件发生的、、。

新闻的结构包括、、、、五个部分。

(2)《芦花荡》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

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

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

②他没法解释: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

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   )

③“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们的班级——五年级。

”莫马说,“孩子们就在那儿被纳粹杀死。

”()

④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

5.白崇禧经常说:

“不怕共产党凶,就怕共产党生根。

”他是怕对了。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1)这段话用了修辞手法。

(2)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解释这段话的含义。

6.下面一段文字有两处语病,请先将病句找出来,然后进行修改。

①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长72厘米,重985克。

②红银对比的色彩蕴涵醒目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

③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符号文化。

(1)第句有语病,病处修改:

(2)第句有语病,病处修改:

7.本单元是一个感受战争回顾历史的单元,请写出军事成语和战争名言各两例。

(1)军事成语:

(2)战争名言:

8.下面是一则关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新闻,请你仔细阅读写出最合适的标题。

标题:

新华网北京5月30日电(石侨会)海内外百万中华青少年心系灾区“一对一”爱心相助活动,今日起在海内外同时启动。

由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办的这项活动,主要以思想、心灵、精神关爱为主,利用传统交流方式和现代短信、互联网等工具,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对灾区青少年进行经常性的精神慰藉,并为灾区组织“一对一”相助活动,吸引一批帮扶志愿者,为灾区的孩子提供学习经费和必要的生活用品。

9.简要分析下列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中国在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为了保卫朝鲜,冒着极大的风险,不惜与美国一战,并帮助朝鲜把美国侵略者赶到了38线以南。

就在这个时候,周总理接受了美国记者的采访。

在采访过程中,周总理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以下是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你能读出他们的言外之意吗?

记者:

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

提起这支笔啊,那话可就长了。

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

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1)美国记者:

(2)周总理:

二、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意外

[德国]梅洛利

虽说二人世界的生活非常甜美,但将要到期的购房债务困扰着他们。

昨晚,他们又为此吵了一架。

但在餐桌上,塔玛拉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边吃边和丈夫商量:

“威廉,我开车去一趟丹佛,找银行谈一次。

如银行能同意我们分期付款,我们那笔债不难偿清,咱们也不必为此吵架了。

汽车在一条僻静的大道上行驶,突然,塔玛拉看到路边躺着一个人。

救人要紧!

她赶紧停车。

那人在痛苦呻吟,就在塔玛拉伸手的一刹那,那人跃起,用手枪顶着塔玛拉:

“别出声!

我叫佐林,是个讨人喜欢的人。

快,开车!

塔玛拉心中一惊。

清晨,电台里说有个叫佐林的杀人犯从中央监狱逃出来。

车箱里响起轻轻的嗡嗡声。

“什么声音?

”“是无线电话。

”佐林威胁道:

“快接!

放老实些!

”话筒中传来威廉的声音:

“塔玛拉,我为昨晚吵架的事向你道歉。

你现在到什么地方了?

”“快到丛林古堡了。

咱们的小宝贝莎丽坦乖不?

你替我好好地亲一亲她!

汽车驶到加油站。

“咱们该加油了。

”塔玛拉说。

歹徒瞅了一眼汽油计量表:

“好吧,你待在车里,闭上嘴!

歹徒冲着加油站的管理员叫道:

“把油箱加满!

”塔玛拉从后视镜中看到一辆警车驶来。

两名警察把车停在路旁,一边测试胎压,一边与管理员聊天儿。

塔玛拉把车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

汽车继续行驶,在路口遇上红灯,并行的车道上停满了各式轿车。

这时,从左边的一辆车上走下一名男子,敲了敲塔玛拉的车窗。

“对不起,先生。

”那人有礼貌地对歹徒说,“借个火,可以吗?

歹徒正好从烟盒里取了支烟在点火,他无可奈何地一手拿着打火机,一手按车窗的升降钮。

就在这一刹那,那个人抓住歹徒的手腕,用枪顶住他的太阳穴:

“别动,我是警察!

”另一侧的车门被打开了,“别害怕,塔玛拉!

”另一名警察对她说。

“谢……谢谢两位!

”她噙着眼泪说。

“您该谢谢您的先生。

”警察说,“与您通完电话,他就意识到出事了。

我们的同事在加油站认出坐在您身边的正是越狱杀人犯佐林。

塔玛拉太太,顺便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抓住杀人犯佐林的赏金相当高,我想,您正需要这样一笔钱吧?

10.小说情节的发展中出现了哪些“意外”?

11.为什么威廉与妻子通完电话就意识到塔玛拉出事了?

他会为警方提供哪些信息?

12.对选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杀人犯佐林说自己是“讨人喜欢的人”,是为了让塔玛拉消除紧张的情绪。

B.多处伏笔与照应,使文章情节跌宕,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C.塔玛拉把车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是为了能引起警察的注意从而抓捕佐林。

D.警察在加油站一边测试胎压,一边与管理员聊天,没有发现佐林在前面的车上。

13.读完全文,你最敬佩哪个人物?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净是妇女和儿童,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不假思索地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老妇人就是我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4.文段中描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其用意是,表达作者对战争的思想感情。

15.文中哪一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外貌?

这样写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16.试谈谈你对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这句话的理解。

 

17.根据提示,试写出符合人物特殊身份的看法。

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

“铸剑为犁”的雕像在联合国总部前已矗立了四十多个春秋,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所有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火和死亡仍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

假如你是联合国的秘书长,你会这样呼吁:

作为一名中学生,你会这样说: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血色黄昏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国军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

怒江不保。

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来5辆重型卡车。

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少校制服的大胡子。

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

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

这里,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到一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4天没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

后果将不堪设想。

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

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

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个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

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

随后的4辆卡车也被迫停下来。

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

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四野里聚集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车里有白馍!

顿时.四野里的饥民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滴血,一咬牙将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哗哗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

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

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兄弟;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一口气的小女孩!

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

“乡亲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4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四野霎时一片寂静:

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

“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馍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馍馍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点头。

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

“你叫什么名字?

”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

“我叫尤小翠。

大胡子颤声说道:

“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

一定让你吃饱好吗?

”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

所有的饥民们此时都将拿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

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有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一个缺口的白馍。

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

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

“她家7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3天前饿死了!

”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了一声嚎叫:

“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

——小日本,中国人是不会死绝的!

34年后。

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死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

说:

“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18.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也许你读了之后会被深深打动,请列出两个令你感动的情节,并简要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

 

19.如果将这个生动的故事改成电视短剧,下面的句子在用画面展示的同时,还需要一些潜台词作介绍或评述,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分别拟写几句。

(1)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2)四野霎时一片寂静:

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20.文中写到两次“跪”,它们分别包含着怎样的心理或情感?

(1)大胡子少校面对饥民“跪”:

(2)少校和师长在新坟前“跪”:

21.文中的“尤小翠”是—个怎样的孩子?

最后一段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三、写作

22.古往今来人们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灾难时有发生,但让世界充满爱,人间处处有真情,正义的行为,真诚的帮助,温情的呵护,甜甜的微笑,轻轻的嘱咐……无不让我们感动。

请你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100

200

300

400

 

100

200

300

40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自测题

一、积累

1.在方格里用正楷抄写一遍下列诗句,注意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接济(jì)稀罕(hǎn)噩耗(è)诘问(jié)

B、焦灼(zhuó)伎俩(zhī)吊唁(yàn)跋涉(bá)

C、颠沛(pèi)愧怍(zuò)唏嘘(xī)呵斥(chì)

D、烦躁(zào)尴尬(gān)磕碰(kē)烟瘾(yǐn)

3.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模范模样劳模B、和气和泥一唱一和

C、华罗庚华丽繁华D、便宜方便大腹便便

4.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触目伤怀(心)B、情不能自已(停,控制)

C、举箸提笔(筷子)D、情郁于中(中间)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校门口有一个专卖汽水和饮料的小摊。

B、参加这次汇演的大多是地方戏和京剧。

C、我并不认为我们的见解是错的。

D、前面河堤上开过来的车,惊慌了马群里的枣红马。

6.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是()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留下了散文般的名著《徐霞客游记》;发明炸药的诺贝尔,出版过诗集《兄弟们》和小说《在光明的非洲》;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常常从数学王国来漫步,写出了许多精粹的诗文。

A、说起科学,还应当想到它的嫡亲——文学。

B、文学作品并不都是文学家创作的,卓越的科学家差不多都是卓越的文学家。

C、凡是著名的科学家,都有文学方面的传世之作。

D、卓越的科学家往往有很高的文学造诣。

7.根据句意,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大礼堂的体形如此,色调如此,我们不能不建设者的创造和智慧。

A、完整清晰赞扬伟大B、完全新颖赞颂非凡

C、完美清新赞叹杰出D、完备新鲜慨叹突出

二、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感恩,我们还有吗

乡下的老屋终于塌了。

那天是情人节,城里早已是玫瑰的世界,而乡间那间孤独的老屋,是在黄昏降临的时刻轰然倒塌的。

据说,当时屋里没有人,一直住在里面的是我的一房亲戚,幸好有事在外。

那天的黄昏下着雨,不远的河面上起了风,弥漫的阴雨想必是无边无际。

百年的老屋居然选择了在这样一个天气来完成自己最后的葬礼。

目击者说,老屋在倒塌之前连摇晃一下都没有来得及,就像一口闷锅突然扣在地上似的。

深夜,我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说乡下的老屋塌了,祖宗保佑总算没伤到人。

因为大家在心理上早就预备着它要倒塌,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随时都可能寿终正寝。

于是现在所有的人都可以松一口气了。

但那天我是久久不能入睡。

并不仅仅因为我的童年在老屋度过,对它有一种割舍不了的感情;抑或,又想起了老屋里仙逝的长辈?

突然勾起我的回忆的,是老屋里的一口已经破碎的铁锅。

那口很大的铁锅足可以煮十几斤米饭。

在我的印象里,它总是油亮油亮的。

饥馑年代,那些长长的日子,我的两位已经仙逝的长辈,用这口锅不知救活了多少人。

跳跃的灶火,氤氲的热气,饿馋的目光,吸吮或咀嚼的声音……已经成为遥远的绝响。

而那些踉跄的脚步,杂乱的身影,那些来来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