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2524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18 大小:26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8页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8页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8页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8页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8页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8页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8页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8页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8页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8页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8页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8页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8页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8页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8页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8页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8页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8页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8页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8页
亲,该文档总共2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2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docx

初二语文试题大全

初二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手足胼

 前

后恭   鸿

之志   灵

一点通

提纲

领  利

熏心   

旅       鞠躬尽

【答案】胝  倨  鹄  犀  挈  禄  羁   瘁

【解析】考查的是最基本的题型,看拼音写字,既要求学生识读拼音,又考查了词语成语及字形。

其中有些字平常常见,但不常用,所以容易写错。

如:

提纲挈领、手足胼胝

【考点】字音字形

2.请以“感谢一路有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不限。

不少于600字。

(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等。

3.书写优美,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略

【解析】解析:

审题时重点应放在“一路”和“你”上。

一路明确指出要写一个较长时间段里发生的几件事。

“你”本处的“你”,亦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它并不囿于“人”的范畴换言之,本文的写作对象“你”,既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个性鲜明的“人”——这个“人”;也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的“物”;还可指精神生活中抽象的概念,如引领自己到达成功彼岸的理想和信念,鼓舞自己跨越人生坎坷的勇气和信念,……写作对象的丰富性,决定了本文选择的写作题材的丰富性。

3.诗文默写。

(1)啊,               ,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            ,是音乐,是诗。

(2)行到水穷处,                。

(王维《终南别业》)

(3)                   ,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书云》)

【答案】

(1)我思念那洞庭湖

(2)是跳舞(3)坐看云起时(4)俱怀逸兴壮思飞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课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

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保证不出现错别字。

“念”“舞”“俱”“逸”是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4.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

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

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

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

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起,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

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

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

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

想跑,水裹住他的腿。

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

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

"先生,避避再走吧!

"

"快走!

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

"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

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

他咬上了牙,蹚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

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

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

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

【答案】《骆驼祥子》,老舍  。

【解析】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

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

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2】指出下列句子人物描写的方法:

①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

想跑,水裹住他的腿。

(         )

②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

(          )

【答案】①(心理描写)②(动作描写)

【解析】此题比较简单,只考查描写类型。

①(心理描写)②(动作描写)

【3】请一句话归纳选文的主要情节:

【答案】祥子在暴雨下拉车。

【解析】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点睛:

概括小说故事内容:

第一步:

读。

通过对原文的精读,尽可能地和文本、作者“对话”,了解原文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果一两遍读不明确就多读几遍,不到胸有成竹绝不“善罢甘休”。

第二步:

抽。

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抽取出原文各段的段落大意。

需要强调的是对一些描写具体或是富含情感的关键段落要注意适当保留原句;对一些简短的、不影响文章表达的次要段落则大胆地取舍。

第三步:

连。

将抽取出来的各段大意连接起来。

第四步:

理。

将连接好的语句梳理通顺:

删去重复的文字,做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使它成为一段通顺的话。

【4】第一段划线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夸张,生动地写出了暴雨弥漫整个空间,包容一切的景象。

突出祥子痛苦的拉车生活。

【解析】考查修辞的类型和效果:

“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夸张,生动地写出了暴雨弥漫整个空间,包容一切的景象。

突出祥子痛苦的拉车生活。

【5】第四段划线的句子表现了坐车人什么心理?

反映了祥子怎样的社会地位,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答案】冷漠无情。

揭示了上流社会对穷人的盘剥和欺压,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

【解析】人物心理分析,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心理。

“快走!

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

”坐车的跺着脚喊。

这句话充分说明坐车人的冷漠无情。

揭示了上流社会对穷人的盘剥和欺压,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   

【6】有人说:

假如曹先生能及时回京,虎妞不死,小福子不死,祥子就不会走向堕落。

你同意吗?

请结合小说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答案】不同意,祥子代表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受迫害的人,即使这一个祥子凭借如此的巧合未堕落,只要现实未改变他终究会不幸,更何况一定会有其他祥子一类的人堕落下去,这是那个时代大多数“祥子”的命运。

【解析】考查对原著写作目的写作动机的把握。

原著就是要抨击黑暗社会的:

祥子代表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受迫害的人,即使这一个祥子凭借如此的巧合未堕落,只要现实未改变他终究会不幸,更何况一定会有其他祥子一类的人堕落下去,这是那个时代大多数“祥子”的命运。

5.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欲穷其林   

(2)才通人

【答案】

(1)尽。

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2)刚刚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本题

(1)尽。

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2刚刚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咸来问讯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答案】

(1)都来询问关于他的事。

(2)带领妻子子女和乡亲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1)“咸”是“全、都”的意思,

(2)“妻子”是“妻子和儿女;绝境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这几个词是赋分点。

译文时一定要翻译出来。

点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

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3】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桃花源记》以   ①  为线索。

从选文一二段中“缘溪行    (  ②  )

         穷其林     ( ③ )     从口入”等词句可以看出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答案】①武陵渔人行踪 ②忽逢桃花林  ③得一山

【解析】文章写作思路的考查。

分析作者写文章的思路,选择文章中的关键性词语填写即可。

【4】《桃花源记》和【链接材料】中的《饮酒》都表现了作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请你分别结合诗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答案】示例: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作者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诗人的闲适心情。

【解析】体味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注意答题时要结合诗文具体的语句来解答。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安宁、和乐、自由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作者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诗人的闲适心情。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

(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

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6.唐僧上西天取经的故事发生在(   )

A.明万历年间

B.大唐贞观年间

C.明成化年间

D.清康熙年间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玄奘西游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是以唐代玄奘法师的西行求法为原型,贞观十九年,玄奘由天竺回到长安。

贞观二十年,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所以选B。

7.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的一篇文章提到:

父亲让我背了《鉴略》,才肯让“我”去关东看盛会。

请问这件事选自下面哪篇文章(____)         

A《五猖会》 B《父亲的病》C《琐记》D《无常》  

(2)《骆驼祥子》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祥子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

但是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

小说结尾因为______事,祥子觉得曹先生也救不了他,失去了最后的一丝希望,变成了一个_________的人。

【答案】 A 小福子在树林里上吊死了。

 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

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本题考查对鲁迅作品的阅读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8.默写填空

(1)中国的古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

李渔《芙蕖》中的荷叶是“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作袅娜之姿。

”杨万里面对夏日荷塘,挥笔抒写“①______,_______。

”周邦彦的《苏幕遮》被王国维赞为“能得荷花之神理者”的诗句则是:

②______,___。

而莲花更是圣洁的象征,所以许多文人雅士都把它“③________,________。

”的高尚品质作为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2)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

    (3)__________,上有黄鹂深树鸣。

【答案】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一览众山小 独怜幽草涧边生

【解析】此题考查背诵默写,既有根据上下文默写,也有理解性默写。

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

这两个类型的默写首先都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注意“莲”、“清圆”、“举”“淤泥”、“濯清涟”、“怜”、“涧”的写法。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15分)

学 费

满震

开学了,报名去。

报名的时候一是要交假期作业,二是要交学费。

假期作业我都是认认真真完成,而学费却正好相反,我总是不能一次性交齐。

学费总共两块五毛钱,我只带了一块钱。

这还是我妈跟亲戚借五毛,又卖了十个鸡蛋才凑齐的。

“那余下的一块五什么时候交呢?

”陈老师问我。

我说:

“我妈说等收了稻子卖了钱就交。

我注意到,大多数学生跟我一样不能一次性交齐学费,有的先交一部分,剩下的订一个口头“还款计划”,慢慢续交,犹如如今的“分期付款”;也有的一毛钱没有,只给老师一个口头承诺,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交。

过一段时间,陈老师就会在下课前留几分钟时间念一回“欠费生”的名字:

“满震、王正义、徐公超、徐正洲、项前、徐正翠、徐立翠……以上同学学费还没有交齐,希望你们按照自己的承诺尽快补交。

我们所有被点名的学生,都感到很难为情,低下头,不敢看老师,不敢看同学,仿佛做了什么丢人的事。

经过陈老师一次又一次的点名催促,欠学费的学生逐渐少了。

后来陈老师除了在班上点名,末了又补一句:

“这些同学下课后请到我办公室来。

到老师办公室去,这惯常是在课堂上犯了错误而老师未来得及处理才能“享受”的“待遇”。

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我们战战兢兢地诉说家里的困难,请求老师再宽限一段时间,再次给一个“什么时候什么时候一定交钱”的口头“保证”。

“满震同学,你不是说等收了稻子卖了钱就交钱的吗?

现在稻子应该早就收完了,为什么还不交呢?

”陈老师还记得我开学时的承诺。

我说:

“妹妹生病住院,家里又借了不少债。

我妈说实在没钱。

“那什么时候有钱呢?

我低着头,不知道怎么回答。

于是过一段时间就又被点一次名,又被叫到老师办公室去一次。

每次被点名,被带到老师办公室,我都觉得是在受煎熬,是在受刑。

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陈老师不再做我们的班主任。

有一天下课后,新任班主任王老师把我们最后三个欠学费的同学又叫到他的办公室。

我们做出“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的满不在乎的样子,等着老师发落。

可是王老师却告诉我们一个出乎我们意料的消息,他说:

“你们几位同学家里确实非常困难,经学校领导批准,你们所欠的学费就不用再交了,全部予以减免了。

”当时我的心里真的有一种如释重负解放了的感觉。

走出老师办公室,我情不自禁唱了起来: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想到这一学期来,因为学费,陈老师像催命鬼似的死盯着我不放,搞得我抬不起头来,心灵受到重伤,我对陈老师的怨恨一下子爆发了。

我转身闯进陈老师的宿舍,我说:

“陈老师,我想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我欠的学费学校给我减免了。

我再也不用受你的折磨了。

”说完,我调头就走。

想到陈老师一定让我气得够呛,我心里好舒畅,又情不自禁唱了起来: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第二学期开学报名的时候,王老师悄悄跟我们说:

“有件事我想来想去还是应该告诉你们。

上学期你们三位同学欠交的学费其实是陈老师代你们交了。

而陈老师嘱咐我不要告诉你们,是不想让你们觉得欠他的情。

现在陈老师已经调到外地学校去了。

我觉得我还是应该把真实情况告诉你们。

这更是我们没想到的。

想到自己不识好歹反而恩将仇报的鲁莽行为,我这心里真是愧疚啊。

我想当面对陈老师说一声对不起,遗憾的是,陈老师调离我们学校以后多少年我也没见到过他。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3年第5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小说的主要内容。

(3分)

答:

                                                              

【答案】陈老师催“我们”交学费,最后他代“我们”交。

“我”起初因无知故意气了陈老师,得知事情真相后,“我”很愧疚。

【解析】本题考查对事件的概括。

概括出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即可。

【2】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答:

                                                              

                                                                  

【答案】心理描写。

“在受煎熬”“在受刑”生动地描绘出“我”被点名时痛苦不堪的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

根据常见描写方法的特点判断加波浪线句运用的描写方法,结合“在受煎熬”“在受刑”体会“我”的心理。

【3】“我”两次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3分)

答:

                                                              

                                                                  

【答案】第一次表现了“我”得知免除学费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

第二次表现了“我”责难陈老师后欢快得意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情感的把握。

根据“我”当时唱歌的原因回答,第一次唱歌是因为“我”得知免除学费,第二次唱歌是因为“我”责难陈老师。

【4】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答:

                                                              

                                                                  

                                                                  

【答案】不能删去。

因为“跟亲戚借”“又卖了十个鸡蛋才凑齐”具体说明了“我”家境的贫寒。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作用的把握。

加横线句交代“我”家境的贫寒,确实交不起学费。

【5】你对王老师帮陈老师说谎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

答:

                                                              

                                                                  

                                                                  

【答案】我认为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王老师是遵照陈老师的嘱咐“说谎”的,两位老师这样做是为了照顾欠费学生们的颜面(自尊心),也表现出陈老师默默帮助学生,不求回报的高贵品质。

【解析】略

10.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

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

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

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

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萇③隐处也。

二年,伯珍移居之。

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

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

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

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

征召(为官)。

③龙丘萇:

人名。

④窭:

贫穷。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两处)

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答案】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解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主谓宾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

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本句有三层意思,家境、兄弟状态、当时人的称呼,在这三层间划开。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伯珍少孤贫(_______)         

(2)学书无纸(______)         

(3)山水暴出(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