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6554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docx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

高考历史精练试题(四)

第I卷(选择题)

1.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A.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B.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D.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2.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又认为“是故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治薄,则国家之治寡。

故大人之务,将在众贤而已。

”该思想属于()

A.墨家B.儒家C.法家D.道家

3.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其用之身在出处、去就、交际”“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罚”“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

这折射出顾炎武

A.对理学和心学的彻底否定B.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

C.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辨伪D.以孔孟儒学来维护君主专制

4.19世纪60年代,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清朝统治集团发起洋务运动,史称“同光中兴”;1898年力主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1911年“皇族内阁”的诞生导致清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

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曲折B.统治者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

C.权力结构变动影响近代化进程D.地主阶级阻碍近代化进程

5.孟子与荀子在对人性问题上都有各自的看法,他们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

A.观点相同,说法有异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

C.观点不同,目的不同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

6.“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

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

”这体现的是(   )

A.文艺复兴的人文追求B.启蒙运动的政治理想

C.儒家的政治道德原则D.道家的自然达观理念

7.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

这一变化表明(   )z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8.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是指()

A.“独尊儒术”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盘吸收

9.先秦时期,儒家推崇的“父慈子孝”仅体现在道德层面;汉代以后则变成了法定义务,强调“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

这种变化

A.强化了儒学独尊地位B.反映了家庭关系的不断紧张

C.淡化了家庭伦理关系D.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10.经过汉儒加工的“天人感应”理论。

以“天道”为基本,使政治理论神学化,使政治管理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汉儒加工这一理论的主要目的是

A.推进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形成 B.批评当政者以修正政治失误

C.促进宗法血缘关系更加紧密D.加强思想控制统一民众意志

11.汉代谶纬迷信盛行。

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典。

这种现象的出现

A.反映统治的没落B.与新儒学紧密相关C.遭到统治者的禁止D.导致西汉的覆亡

12.“本质上是无神论的孔子的理性主义,(汉代)已经为虚伪的宗教信仰和迷信所冲淡。

”这反映出

A.儒学本质发生变化B.不同思想的融合

C.佛教影响十分广泛D.政教合一的趋向

1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诸子百家,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

但到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共同认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采取的专制独裁政策。

造成这种解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人标新立异来提高知名度B、政治形势对学术研究的干扰

C、史料缺乏造成学者认识不足D、传统史学界研究方法的局限

14.历史学家陈旭麓说“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

”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

A.宗法分封始终主导B.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C.家国一体观念突出D.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15.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

“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16.隋唐时期,皇帝布施土地现象普遍存在,成百上千顷上地被授予或布施给寺院,一些寺院甚至“田连阡陌”。

这种状况的发展()

A.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B.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C.影响儒学的正统地位D.造成国家的积贫积弱

17.东汉末年,名教虚伪,玄学兴起。

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

在理学兴起前,许多士大夫醉心于此。

魏晋玄学出现的背景是

A.儒家学说一度失去正统地位B.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

C.老庄学说的思辨性受到重视D.门阀政治受到了冲击挑战

18.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元末殉难者多进士”。

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朝代,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汉族进士居多。

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

A.元朝灭亡的原因B.理学的影响

C.元朝知识分子地位降低的原因D.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9.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说:

“(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对这种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A.汉代儒学吸收宗教思想的结果     B.宋明理学的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

C.宋明理学世俗化的社会影响     D.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

20.韩愈的《原道》中说: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由此可见,韩愈认为

A.工商业者的壮大导致农民贫困B.理学地位的确立有助国家经济发展

C.儒佛道三家并用有助教化百姓D.佛道力量的壮大加剧百姓经济负担

21.黄宗羲在《自序》中说:

“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

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这反映出黄宗羲

A.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B.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D.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22.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

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23.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在本质上共同反映了()

A.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B.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

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24.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

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25.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

“(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

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

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下列最符合李贽原意的是

A.统治者必须以果断的措施实现自己的政策B.思想上的统一必须服务于政治的统一

C.李斯作为宰相,其所作所为无可厚非D.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

26.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

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上述材料表明

A.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

B.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

C.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

D.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

27.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

汉武帝“更喜欢儒家的是‘三纲五伦说’”;朱熹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家礼》,并且在他及其他理学家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孝文》《劝学文》《谕俗文》等。

由此可见,南宋与西汉相比在“三纲五常”方面的最大区别在于

A.由服务于统治者到服务于民众B.用理来论证其合理性

C.注重民族性格的培养D.儒家伦理道德普及化、通俗化

28.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做国王。

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

这一主张()

A.初显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理念B.规划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宏伟蓝图

C.否定了雅典的城邦民主政体D.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盛时期

29.面对当时腐败的政治和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生活准则的状况,苏格拉底深感担忧。

他永无休止的和朋友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

他坚持认为,一问一答的考查方式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念或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

苏格拉底深为忧虑的原因是

A.希腊的政治腐败阻碍哲学的进步B.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

C.人们不重视辩证法导致道德标准失控D.希腊人不理解人生追求是真善美

30.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而且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展开,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

这一时期重视“古典文化传统”的主要原因是(  )

A.市民阶层比较保守B.传统文艺内容丰富C.封建教会势力强大D.古典文化保存完整

31.15世纪西方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的数量比500至1400年之间近千年写就的自传总和还要多。

这主要因为(  )

A.印刷术的传播促进了文化发展B.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渐入人心

C.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D.教会垄断文化的局面被打破

32.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

下列人物和主张的连线,正确的是

A.普罗泰格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

B.薄伽丘——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伏尔泰——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D.康德——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33.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了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

因为它们都

A.抨击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B.体现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

C.倡导理性至上和科学思维D.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

34.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A.成书于西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基础数学著作

B.元朝郭守敬的《夏小正》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C.氾胜之的《农政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D.中国古代医药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35.佣书业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的、有文化的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业。

它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六朝,至唐宋时期丧失存在的基础。

该行业的命运说明

A.政府政策影响文化行业发展B.技术进步影响行业兴衰

C.经济发展引起低收入者失业D.文化氛围导致佣书业消亡

36.欧阳修上疏说:

“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37.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

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

这一现象说明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38.“白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

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

”这反映出

A.科技发展推动文化传播B.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C.南方成为当时文化中心D.教育改变社会阶级构成

39.《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

对此,老秀才言:

“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

”女儿死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

”作者此作意在

A.反映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B.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

C.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D.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

40.陆游曾说道:

“天圣以前,选用人才,多取北人,寇准持之尤力,故南方士大夫沉抑者多。

仁宗皇帝照知其弊,公听并视,兼收博采,无南北之异于是范仲淹起于吴,欧阳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闽,杜衍起于会稽,余靖起于岭南,皆为一时名臣……及绍圣、崇宁间,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复有沉抑之叹。

”这段话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B.文化重心的南移C.经济重心的南移D.宋朝经济文化的繁荣

41.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

“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

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

”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

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

42.“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A.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B.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C.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D.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第II卷(非选择题)

4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

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与传统中国的分水岭。

进而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真正始于19世纪末。

请结合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层面论证这一观点。

要求:

结合史实、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44.(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

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

“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

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

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

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

”……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

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

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

——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1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在我国国家统一中的表现。

(12分)

历史答案

1.D试题分析:

由“‘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可知,程朱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天地万物始源的“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这个思想的转变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D项正确;A项特别注意提升个人修养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是私欲和准则发生矛盾时,才要“存天理.灭人欲”;C项与材料无关。

所以选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2.A试题分析:

题干材料主要表达了贤良之士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进而要求统治者求“众贤”,即“尚贤”,这是墨子的观点,A项为正确答案。

战国时期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韩非子没有提出“尚贤”的观点,BCD与材料不符,均可排除。

故选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思想

3.B试题分析:

理学和心学仍然强调孝悌忠信、政令教化,故A项错误;顾炎武重申儒学的本质,认为“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体现了其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考证和辨伪,故C项错误;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4.C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错误,题干中的洋务运动不是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B项错误,百日维新流产不能体现统治者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D项错误,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掀起的,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由题干描述的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的结果可知C项正确。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近代化的进程

5.答案:

B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中国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有两大代表人物:

孟子和荀子。

孟子的人性主张是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荀子的人性主张是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

所以两者的观点不同,但是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使得人能够向好的方向发展。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孟子和荀子

6.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联系所学知识,孔孟儒学,尤其是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还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可见其体现了情感理性的合理调节,C项符合题意,正确。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追求是与宗教未完全决裂下的反封建的束缚,与材料中“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不符,A项排除。

启蒙运动的政治理想是构建资本主义制度,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道家的自然达观的理念强调超脱,D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

故选C。

7.考点:

宋明理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儒学思想从“补充汉代法律”到“解释法律”,说明儒学理念法制化趋势,D项符合题意,正确。

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材料强调儒学思想解释的法律被认可,不是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B项排除。

汉代是董仲舒,唐代是长孙无忌,二者都是文官,不能说明变化,C项排除。

故选D。

8.答案:

A试题分析:

B不对,董仲舒新儒学吸收法家、道家等学说,但不能说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不对,董仲舒新儒学仍然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D不对,错在“全面吸收”的说法;董仲舒新儒学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思想统一,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A符合题意。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9.答案:

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中“法定义务”“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是汉代儒学吸取了法家思想的体现,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A项“儒学独尊地位”从材料中不能体现;B、C两项表述本身有误。

10.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汉代儒学中“天人感应”思想是指天和人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春秋战国时期,随民族融合的加强,共同民族心理形成,所以A项不符合材料时间,故A项错误;汉儒将天人感应思想融入儒学中,一方面可以为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能对无限的君权进行限制,发扬先秦儒学“仁政”思想,故B项正确;宗法血缘关系是指家族、宗族内形成的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系列宗法关系,与汉儒“天人感应”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汉武帝接受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加强思想统一,所以D选项与材料中“天人感应”思想无关,故D项错误。

11.B儒家经典”可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封建神学色彩,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汉代谶纬迷信盛行”可知,谶纬迷信并没有遭到政府禁止,故C项错误;西汉的覆亡是因为王莽篡汉,故D项错误。

12.B据材料中的“虚伪的宗教信仰和迷信”,可知汉代的儒学具有了神学观,融合了道家、阴阳五行等思想,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3.B

14.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儒家的忠孝观念。

分封指的是封邦建国,与材料中“忠臣”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君权至上突出君臣等级尊卑,材料“孝子”不属君臣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突出了儒家为人臣、为人子的道德伦理观念,于国于家具有道德上的一致性,故C项正确;家庭伦理道德至上,材料“忠臣”不属于家庭伦理,故D项错误。

15.答案:

A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周桂钿先生认为,如果统治者的举措是正确的,具有进步性的,那么为其服务的统治思想也是应该值得肯定的,应该承认这种思想的进步性,根据此种观点应该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