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8929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48 大小:47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8页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8页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8页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8页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8页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8页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8页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8页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8页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8页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8页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8页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8页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8页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8页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8页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8页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8页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8页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8页
亲,该文档总共1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1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docx

XXXX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

2013年经济师考试《初级金融》知识点:

第1章

(1)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流通

第一节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

  商品货币:

  

(一)含义:

又称足值货币,作为货币用途时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用途时的价值相等的货币。

  

(二)类型:

  1、实物货币:

货币形式发展最原始的形式,缺点体积不一、难以比较;体积笨重难携带,质地不匀难分割,容易腐烂难储存。

如:

牲畜、粮食、布匹、贝壳、珠玉。

2、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是典型的足值货币;普遍可接受性、价值稳定性、价高量小、耐久性、均质性、可分性。

如:

金银。

金属货币开始是以金属块的形式流通,后来发展为以金属铸币为主,辅以各类贱金属铸造的辅币流通。

  (三)商品货币的特征:

  1、本身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表现在外在的使用价值上——如粮食可以充饥;布匹内在价值表现在外在的使用价值上——可以制衣。

  2、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时,是以自身所包含的实际价值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的,以商品的内在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交换的比例。

  代用货币:

  

(一)含义:

是指代表实物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一般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或银行券,代替金属货币加入到流通领域中。

如:

交子——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纸币对铸币的取代是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一次标志性变革。

  备注:

代用货币与商品货币中——金属货币之间的关系:

  1、代用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但是其背后有充足的金银货币或者等值的金、银条(块)作为保证,代用货币的持有者,有权随时到政府或银行将其兑换为金属货币——金银。

  2、代用货币本身的价值虽然低于其面值,但是公众持有代用货币就等于具有了实质货币的请求权。

  

(二)特征

  1、成本低、易携带、节省稀有金银、能克服金属货币在流通中产生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也称格雷欣法则。

是经济学中的定律。

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

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2、本身价值低于面值,但持有它等于具有实质货币的要求权。

  信用货币:

  

(一)定义:

是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

  

(二)信用货币的产生:

  1、信用货币是20世纪30年代金属货币制崩溃的结果。

  2、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发行主体是银行,其发行程序是银行信贷程序。

  3、信用货币与贵金属货币脱离关系,不可兑换贵金属货币。

(信用货币与代用货币的区别)

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

2)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二者缺一不可

(三)特征:

一种信用符号,已与黄金完全脱离;债务货币;强制性;管理货币性——必须通过中央银行来控制和管理货币流通,又称“管理货币”。

(四)发展趋势:

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的产生是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

(1)定义:

电子货币:

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的“储值”或“预付支付机制”。

储值:

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中用来支付的价值。

这种介质被称为“电子钱包”

预付支付机制:

是指存在于特定软件和网络中的一组可以传输并可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通常被称为“数字现金”。

由二进制和数字签名组成。

  

(2)属性:

1)发行主体的多元化,可以是中央银行、也可以是一般金融机构甚至可以是非金融机构。

2)是个性特征的产品,风险不一致

3)形态上的超物化,电子货币依靠光波、电波传递

4)防伪只能采取技术上的加密算法或认证系统实现。

第二节 货币流通的概念和形式

一、货币流通的概念:

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

由现金流通与存款货币流通构成。

二、现金流通

定义:

以纸币和铸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进行的货币收付。

流通领域:

主要是与居民个人相关的货币收付和企业单位间的小额货币收支。

现金发行:

人民币从央行现金发行库直接进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现金业务库的过程;

现金投放: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现金业务库通过不同渠道进入流通领域——即形成企事业等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的过程

现金归行:

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用现金进行各种支付,流通中现金又流回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过程

现金回笼: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超过其业务库存限额的现金送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库的过程

(一)现金投放的渠道

1)工资及对个人其他支出。

(现金投放的主要渠道)

2)采购支出。

3)财政信贷支出

4)行政管理费支出

(二)现金归行的渠道

1)商品销售收入。

(主要渠道)

2)服务事业收入

3)财政税收收入

4)信用收入(重要渠道)

三、存款货币流通

也叫非现金流通,即银行转账结算引起的货币流通,具体表现为存款人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基础上,通过在银行存款账户上划转款项的办法所进行的货币收付行为。

存款货币流通必须以各企业、单位和个人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为条件。

存款货币流通渠道:

1)商品价款收付(商品交易结算)(重要渠道)

2)劳务费用收付(劳务费用结算)

3)货币资金拨缴的收付(财政收支结算)

4)信贷资金的发放和回收(银行信贷结算)

流通领域:

适用于大额商品交易或其他大额货币收支

现金货币与存款货币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会引起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量此增彼减。

四、广义货币流通:

狭义的货币流通只包括现金和不足值的金属铸币的现金流通。

广义的货币流通既包括现金流通又包括存款货币流通。

银行信贷的投放和回笼是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流通的总渠道。

第三节货币需求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流通中必须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

1.公式:

流通手段货币需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2.公式说明:

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

3.三因素间的关系:

流通速度不变——待售商品总额越高,货币需求量大,正比

待售商品总额不变——流通速度越快,货币需求量越小。

反比

(二)执行流通与支付手段的流通中货币量

1.公式:

备注:

赊销——当期有商品需求,但当期无货币需求,减去

到期支付——当期无商品需求,但当期有货币需求,加上

收支相抵额——有商品流通,但无货币需求,减去

  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背景:

美国耶鲁大学欧文·费雪1911年《货币的购买力》

  

(二)公式:

  费雪方程式MV=PT

  M:

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

为货币流通速度;

  P:

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

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

  1、MV=PT——表示一定时期内,商品交易与货币流通的规律性平衡关系。

  2、P=MV/T——表示一定时期内,物价水平P随着货币量M的变化而变化。

  原因: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量T在短期内基本不变,可视为常数;所以公式中仅有P与M的关系是可变的。

而且物价P的水平随货币量的变化而变化。

  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剑桥方程式:

  

(一)背景:

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和庇古,重视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

  观点:

1、个人对货币的需求量,实质上是以怎样的方式持有自己的资产的问题。

  2、决定人们持有的货币多少的因素有:

个人财富水平、利息率的变化,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

  3、所以,等式左侧名义货币需求等于等式右侧名义收入水平。

  

(二)剑桥方程式:

Md=Kpy

  Md—名义货币总需求;Y—总收入,实际是生产总量;

  P—价格水平;

  K—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即货币量与名义所得的比例。

  (三)剑桥方程式与费雪方程式的区别

  剑桥方程式中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一)观点:

人们对货币需求的行为取决于三种动机: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前两个称为消费性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总需求(M)=消费性货币需求(M1: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性货币需求(M2)

  M=M1+M2=L1(y)+L2(r)=L(y,r)

  注:

y、r——收入、利率。

  货币总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与收入成正比、利率成反比。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

  1、对货币需求的调节,可以通过调节物价和利率来实现。

  2、政府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时,可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促进企业家投资、增加就业和产出,实现政府货币政策目标。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不是从持有货币的动机开始,而是承认人们持有货币的事实,并对各种情况下人们持有多少货币的决定因素进行仔细分析。

(1)y,w代表收入。

其中y表示实际的永恒性收入。

所谓永恒性收入,是弗里德曼分析货币需求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可以理解为预期平均长期收入。

永恒性收入与货币需求呈正相关关系。

w代表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例,获得此财产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弗里德曼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

他认为,对大多数财富持有者来说,它的主要资源是其人力财富。

在个人总财富中,人力财富所占比重越大,货币需求就越多,而非人力财富所占比例越大,货币需求则相对较少。

所以,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例与货币需求呈负相关关系。

(2)Rm,Rb,Re和

,在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统称为机会成本变量,即能够从这几个变量的相互关系中,衡量持有货币的潜在收益或潜在损失。

其中,Rm代表货币的预期收益率,Rb是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Re是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

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是作为不生息的资产看待。

而弗里德曼是从广义货币的角度来分析。

在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代表预期的物价变动率,同时也是保存实物的名义报酬率。

若其他条件不变,物价变动率越高,货币需求量就越小。

因为在物价变动率上升的条件下,人们会放弃货币购买商品,从而减少对货币的需求量。

(3)u在货币需求函数中反映人们对货币的主观偏好、风尚以及客观技术和制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变数。

由于u是代表多种因素的综合变数,而且各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方向并不一定相同,因此,他们可能从不同的方向对货币需求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四节货币供给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货币供给的概念和口径:

  

(一)货币供给的概念

  货币供给是经济活动中货币投入、创造和扩张(收缩)过程,由此形成货币供应量,也叫货币流通量,流通中的货币,货币存量。

  货币供给量指在某一时点上由各经济主体持有的由银行提供的债务总量,包括存款等在内的广义货币。

(二)货币供给的口径

1.1994年第三季度起:

货币供应量是一国在某一时间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总和,一般表现为金融机构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等负债,也即除金融机构和财政之外,企业、居民、机关团体等经济主体的金融资产。

按照流通性的不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供给层次划分口径: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2011年6月,央行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2002年初,央行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到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

2011年10月,央行将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计入M2。

  2、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

  狭义货币:

M0、M1——流动性最强,最容易转化为现实流通工具。

同时,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最活跃购买力特征,成为央行首要调控的对象。

  广义货币即M2,是除现金、活期存款以外,将银行机构的各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一批易于变现的短期信用工具包括在内的货币形式。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银行信贷收支和国家财政收支:

  

(一)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银行信贷包括中央银行信贷调控和商业银行信贷:

  1、商业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1)商业银行信贷收支是货币供给的总闸门和调节器。

  

(2)商业银行具有创造信用(货币)的职能。

——创造货币供应量。

  2、中央银行信贷调控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中央银行不直接向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它向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主要通过中央银行信贷调控,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影响货币供给的。

  

(1)央行调整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2)央行对商业银行发放和收回贷款(包括再贴现)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

  央行对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央行对商业银行收回贷款——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

  (3)央行通过调整,控制其黄金、外汇储备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

央行增加黄金、外汇储备时,无论黄金与外汇来自商业银行还是企业,都会增加其超额准备金。

  (4)央行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

  

(二)国家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1、国家财政收支引起银行信贷相应收支(即国收银减、国支银增);

  财政收入增加,商业银行存款划拨给央行后,商业银行存款减少,央行财政金库存款增加,央行的信贷收入和信贷资金增加;

  财政支出增加,央行财政金库存款减少,央行的信贷支出和信贷资金可用数额减少,因为划拨给了商业银行,所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增加。

2、不同财政收支状况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同

1)财政收支平衡与货币供应的关系。

如果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平衡,意味着财政支出形成的货币购买力与形成财政收入的那部分已经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可供量也平衡,货币购买力能够正常实现,就意味着货币流通正常,对货币供应量无影响。

2)财政结余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市场购买力需求不足会造成商业库存积压、市场疲软等,最终导致经济不景气,扩大财政支出尚无确定项目的情况下,就必须借助金融政策,调整银行信贷收支,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

3)国家财政赤字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关键在于财政赤字的弥补方法。

国家财政赤字可以采用财政方法或信用方法进行弥补。

财政方法,主要是加强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借以弥补财政赤字。

除了减少偷漏税的办法增加财政收入外,新增税种和提高税率的措施必须慎用。

利用财政方法只是将一部分原有货币供应量的等量转移,不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信用方法,主要是财政通过向银行借款或透支银行信贷资金和发行国债筹集资金来弥补赤字。

通过第一种方法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第二种方式时,若是企业或城乡居民用自己的钱购买,就不增加货币供应量,若是企业或银行通过信贷资金购买,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

第五节货币均衡

  货币均衡的含义与标志: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

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在总量上大体相等,在结构上比较合理。

  Ms=Md

  1、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量上绝对地相等是不可能的。

  2、货币需求是由社会商品、劳务总供给决定的,货币供给则要适应经济中客观的商品、劳务的需要。

货币均衡实质上是经济过程中商品劳务的供给与货币购买力表示的商品劳务需求之间的均衡,是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关系的具体体现。

  3、货币均衡还要求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结构上均衡。

主要表现是社会生产的各部门比例协调,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产销对路,基本上能实现其价值,转化为货币。

同时,又能通过市场补充到本生产部门所需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顺利进行再生产。

  

(二)货币均衡的标志:

  1、物价水平变动率——物价稳定,货币供求平衡

  2、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速度稳定,供求平衡

  3、货币供给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较,二者相符,货币供求平衡。

  货币失衡: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通货膨胀

  1、含义:

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需求量(直接原因),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表现形式)和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经济现象。

  

(1)通胀指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表现形式),而并非个别商品或劳务的上涨。

  

(2)通胀是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上涨,而并非一次性的、暂时的上涨。

  2、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客观需求量。

  就我国来看主要有:

国家财政原因、国民经济结构、国际收支和银行信贷。

  

(1)国家财政原因

  国家财政赤字,如果挤占银行信贷资金来弥补——银行信贷投放和信贷规模扩张

  ——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客观需求量——通胀

  

(2)国民经济结构原因

  国民经济发展各部类比例失调——货币供应过多——结构型通胀

  (3)国际收支原因

  1、减少国内商品供给量

  国际收支顺差—对外贸易顺差、外资流入2、外汇储备增加—投放本币—通胀

  —货币供应量增加

  (4)银行信贷原因

银行自身信用膨胀导致的货币供应量过多,通胀。

3.通货膨胀的类型

按照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分为财政赤字型、经济结构型、国际收支型和银行自身信用膨胀型。

1.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发行主体是()。

A.印钞厂B.银行

C.财政D.政府

2.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现金发行库直接进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现金业务库的过程成为()。

A.现金投放B.现金回笼

C.现金归还D.现金发行

3.如果其他情况不变,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抛售了大量的有价证劵,货币供应量将()。

A.上升B.不变

C.上下波动D.下降

4.划分货币层次的重要依据是金融资产的()。

A.兑换性B.还原性

C.流动性D.稳定性

5.其他条件一定时,财政结余使货币供应量()。

A.增加B.不变

C.减少D.不确定

6.贵金属具有的天然属性最适合于充当一般等价物,其主要表现在()。

A.质地均匀

B.便于分割和携带

C.体积小,价值高

D.内在价值稳定

E.能以政治强权筹造和推行

7.形成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量超过客观需求量的基本原因是()。

A.银行信贷原因

B.国际收支原因

C.市场因素

D.国家财政原因

E.经济结构原因

8.如下选项中流动性最强的货币有()。

A.现金B.活期存款

C.储蓄存款D.自筹基建存款

E.定期存款

第二章信用与利息

第一节信用

  信用的概念:

  

(一)信用:

是一种借贷行为,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运动。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的产生、剩余产品的出现、贫富的分化是早期信用关系产生的客观基础。

商品货币关系是信用存在和发展的客观经济基础。

在商品经济中,不同所有者之间商品或货币余缺的调剂只能采用有借有还的信用方式,于是产生了信用行为。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主要是以借贷资本的形式运作的。

借贷资本:

是货币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特点:

1)借贷资本是作为商品的资本。

把借贷资本作为商品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和“价格”。

2)借贷资本是所有权资本。

3)借贷资本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贷出和归还。

4)借贷资本最富有拜物教的性质。

借贷资本的运动掩盖了资本进入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掩盖了利息的真正来源。

  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一)商业信用

1、含义:

企业之间在商品交易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2、形式:

赊销商品、预付货款

3、特点:

信用主体:

债权债务人都是企业经营者;贷出的资本是商品资本、商业信用的规模与产业资本动态一致。

4、局限性

  

(1)商业信用规模受企业能提供的资本数量限制。

(2)商业信用的供求有严格的方向性。

(3)商业信用期限的局限性(短期借贷)。

  

(二)银行信用——是现代经济中最主要的信用形式之一。

1、含义:

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2、信用主体:

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是信用中介。

  3、特点

(1)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

(2)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数量和期限上的局限性。

(3)银行信用以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为媒介。

(三)国家信用

1、含义:

国家(政府)以债务人身份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2、形式:

公债、国库券

3、信用主体——债权人:

购买国家债券的企业、居民;债务人:

国家(政府)

4、作用

  

(1)调剂政府收支不平衡

(2)弥补财政赤字(3)筹集巨额资金(4)调节经济

  (四)消费信用

1、含义:

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提供的对象可以商品、货币、劳务等对象。

2、形式:

赊销、分期付款购买、消费贷款

3、信用主体:

债权人:

工商企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债务人:

消费者

  (五)租赁信用

  1、含义:

租赁公司、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出租设备或工具而收取租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2、信用主体:

债权人:

租赁公司、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所有权)

  债务人:

承租人(使用权)

  3、形式

  

(1)金融租赁(财务租赁):

融资和融物相结合。

(2)经营租赁(服务租赁):

提供租赁设备或工具短期使用权的租赁形式。

(3)杠杆租赁:

投资和信贷相结合。

  (六)国际信用

1、含义:

国际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2、形式:

1)国际商业信用。

指出口商以延期付款方式向进口商提供的信用。

三种形式:

延期付款、补偿贸易和来料加工。

2)国际银行信用。

指进口国和出口国双方银行为进出口商提供的信用。

主要形式:

出口信贷。

3)国际间政府信用。

指国家政府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4)国际金融机构信用。

是指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为其成员国所提供的信用。

  信用的作用:

  

(一)信用在生产中的作用

  1、信用是社会资本再分配的形式,促进利润的平均化和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

  2、信用加速资本的积累和转化,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发展。

(银行信用和债券发行是实现资本积累的主要形式)

  3、信用促进资本的集中,推动股份经济制度的发展,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

  

(二)信用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

  1、信用工具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

1)商业信用的债权债务可以相互抵消。

2)银行信用可以加速货币流通,节约货币。

3)纸币代替金银币,降低流通费用。

  2、信用加快了资本形态变化,提高了商品交换的速度,减少了商品交换中资本的占用,降低了商品保管费用和流通费用。

  (三)信用在消费中的作用

  1、调剂消费。

收入的多余和不足可以通过信用调剂。

  2、推迟消费。

在货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推迟消费具有平衡消费品供求的作用。

  3、扩大消费。

消费者可以利用各种消费信用,扩大消费。

在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扩大消费具有平衡消费品供求的作用。

(四)信用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一方面,央行是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启动者,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中央银行政策意图的传导者,国家借助金融体系调控宏观经济。

另一方面,利用各种信用工具,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

各国利用信用调节的重点是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

调节总需求,主要是通过信用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调节总供给,主要是通过信用的紧缩或扩张,控制生产规模和经济总量及结构,以调节市场商品和劳务的供给。

  (五)信用是产生经济危机的重要条件

  1、信用是商品经济过度扩张的重要条件。

  2、信用是加重国民经济结构失衡的条件。

  3、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