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9077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六年级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10.两小儿辩日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精讲课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感受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帮助学生学会“盂、孰、汝”3个会认字和“盂、孰”2个会写字。

教材分析

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学情分析

学习这则文言文的目的:

让学生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理解故事的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

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

要多读精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学生行为

教师行为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探指导

 

四、自主探究

 

五、合作探究

 

六、当堂训练

 

 

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提出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老师帮助解决难读的语句。

3、读课文,对照课后注释、查字典,自己尝试弄懂课文中句子的意思。

4、学生复述故事。

5、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3、开展“辩斗”。

(1)理解“辩斗”的意思。

(争辩、辩论、辩驳)

(2)学生反复诵读两小儿“辩斗”的内容。

(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

(3)小组合作展开“辩斗”。

激烈的“辩斗”马上就要开始了。

为了赢得这场比赛,请你与小组的辩友合作,好好练习。

4、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两小儿的观点,孔子赞成谁?

反对谁?

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3)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感受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读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你喜欢这两小儿吗?

为什么?

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

2、结合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古文。

(板书课题:

两小儿辩日)齐读题,理解:

“辩”——争辩、辩论,“日”——太阳。

 

1、教师范读课文。

(语速较慢,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便于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

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4.老师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5.古文的学习,先要读通、读顺、读熟,再求理解、翻译。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由于有注释的帮助,本篇古文学生基本上能够自己读懂,当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不到位时,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

此环节的教学,教师应当相信学生,积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

(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弄清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理由,在反复的品读中感受两小儿说话有理有据。

4、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2)介绍孔子,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评价的目的在于能够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能力。

因此,让学生谈谈两小儿和孔子,写一写自己感受,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表达欲望。

当学生理解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之后,就可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学以致用,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后反思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11.飞天梦圆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略讲课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变成现实的,从而理解我国航天人的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2、会认“嫦、娥、绚、穹、锲”5个生字,读读记记“绚烂、壮举、凌云壮志、积劳成疾、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等词语。

教材分析

重点

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

难点

理解把梦想变成现实这一过程所体现的中国航天人的精神。

学情分析

“教学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郭沫若语)在教学中,要培养这种精神,就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自主学习的机会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空留给学生。

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完成教与学的目标。

教、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学生行为

教师行为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探指导

 

四、自主探究

 

五、合作探究

 

六、当堂训练

 

学生读课题,质疑,理解课题。

(这个梦就是“飞离地球,遨游太空”,“圆”是圆满,周全的意思;“圆梦”,是指实现梦想或理想。

课题的意思是“飞天的梦想变成现实了”。

 

1、自由读课文,读准“嫦、娥、绚、穹、锲”等字音,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默读课文,理清顺序:

课文先讲什么?

再讲什么?

最后讲什么?

1、默读课文,想一想:

炎黄子孙瑰丽绚烂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第一步——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读第六自然段,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2)“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在我国航天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第二步——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1)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们为了千年飞天梦圆,他们怎样努力着,拼搏着?

学生自读课文第七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谈感受。

(2)欣赏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时向国人招手的图片,学生谈感受。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十三自然段,读出“神五”升空时的壮观,读出对航天英雄的深情与热爱以及对飞天梦圆的无比激动与自豪的感情。

(4)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在中国乃至在世界载人航天史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5)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感悟航天人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它同时充分表明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着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2、介绍“神六、神七、嫦娥一号”,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

1、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航天人还有哪些更绚丽的梦需要实现?

2、中国的航天事业还有更绚烂的梦,谁来圆梦?

3.结合资料,谈一谈你还知道我国航天事业上取得的哪些新成就?

从远古时期“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

这是一个瑰丽绚烂的梦,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梦。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飞天梦圆》,去感受这个千年的梦是怎样圆的。

(板书课题:

飞天梦圆)

 

导言:

做任何事情都得一步步地来,中国实现飞天梦也是如此。

中国圆千年之梦迈出了怎样的一步呢?

(1)教师小结: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卫星上播放的《东方红》成为了中华民族叩响太空之门的声音。

(2)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标志着中国已经迈出了圆千年之梦的坚实一步。

(4)“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向全世界宣告: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这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

2、【这个环节的设计,紧扣“神州五号”飞天梦圆来展开,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走进课文,去感受文本中描绘的“神五”升空和返回的壮观场面,了解“神五”飞天梦圆的伟大意义。

由于教材编排在前,而我国的航天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对“神六、神七、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作介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国航天事业的新成就。

 

附:

板书设计

11飞天梦圆

“东方红一号”迈出坚实一步

杨利伟神舟五号飞船圆了飞天梦

……

 

教后反思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12.种瓜得豆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精读课文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2、学会“泌、玫、瑰”3个会认字和“搬、玫、瑰、柿、供”5个会写字,掌握“搬家、玫瑰、西红柿、供不应求”等词语。

教材分析

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

难点

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课文的语言特点。

学情分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了解转基因技术知识。

在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学生行为

教师行为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探指导

 

四、自主探究

 

五、合作探究

 

六、当堂训练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种瓜怎么会得豆呢?

这里有什么奥妙?

2、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课文读通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什么科学知识?

(2)课文围绕着这一知识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3)课文是怎样一步步介绍的,读懂后,列一个阅读提纲。

4、交流汇报,朗读相应的段落。

(1)课文介绍了一种现代高科技——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2)课文围绕转基因技术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

1、质疑:

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或不明白的问题?

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2、学生提出问题,师生根据情况,解决问题,需要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解决的,可暂时存疑,下节课解决。

1、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俗话说: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做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

”这靠的是什么技术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种瓜得豆》,去了解这种现代高科技知识。

(板书课题:

种瓜得豆)齐读课题。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列出提纲:

现代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1.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1)基因的作用

(2)转基因的技术

2.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1)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在医学上的应用

 

 

教后反思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12.种瓜得豆

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精讲课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并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教材分析

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

难点

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课文的语言特点

 

学情分析

1、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楚,是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比较典型的范例。

教学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在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写出课文的提纲。

2、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转基因技术这种高科技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

这种表达方式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在科学名词术语上进行过多的解释,只要求学生找出这样的语言,通过朗读、感悟,说出自己在这样的表达方法中读懂了什么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教、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学生行为

教师行为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探指导

四、自主探究

 

五、合作探究

 

六、当堂训练

 

 

1、认真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

基因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学生小组交流。

3、指名读第3自然段,了解基因的作用。

(1)观察课本插图——计算机描绘的基因结构图。

教师简介:

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

(2)提问:

基因有什么作用?

学生画出课文中的句子。

(3)朗读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了解基因的作用。

4、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什么是转基因技术的句子。

(1)学生汇报:

(2)转基因技术也有失败的时候,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失败呢?

5、领悟表达方法。

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这些科学知识的?

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课文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来介绍,比喻形象恰当,把较为深奥的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读者,容易被人接受。

1、如果你到转基因商店里购物,你希望买到什么样的产品?

设想一下,用你的笔把它描绘出来。

2、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1、听写词语:

发号施令、水土不服、供不应求、和平共处。

2、转基因技术是由谁来“发号施令”?

什么情况下供不应求?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种瓜得豆,一起去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应用。

 

板书设计:

种瓜得豆

基因动植物“发号施令”“大管家”(搬)

转基因技术一种生物的“大管家”→另一种生物→新生物(创造)

 

 

教后反思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13.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精讲课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帮助学生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疚、液”3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教材分析

重点

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思考“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让好奇心成为学生求知的不竭动力。

难点

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人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根据议论性散文的特点,紧扣“好奇心”来展开教学。

引导学生读中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研读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感受拉曼的心路,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学生行为

教师行为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探指导

 

四、自主探究

 

五、合作探究

 

六、当堂训练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哪些字词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如,讳(huì)疚(jiù)等。

3、指名轮流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1、指名朗读1—8自然段,思考:

从男孩与母亲的谈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1)抓住男孩的问题,感受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2)这对母子的对话引起拉曼的兴趣,他给孩子做出解释:

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2、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说说男孩留给自己的印象。

3、男孩源源不断的“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唤醒他的“好奇心”,使他对自己向孩子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并着手进行科学探索,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这一发现被英国皇家学会称为“20年代实验物理学中最卓越的发现之一”。

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好奇心“的看法。

我们每个人都应保持一颗好奇心,让好奇心成为我们求知的不竭动力。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感受男孩和拉曼的好奇心。

1、海水是蓝色的,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板书课题: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2、印度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曼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的原因,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教后反思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13.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精讲课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好奇心”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树立学生勤学好问的求学观念。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

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思考“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让好奇心成为学生求知的不竭动力。

难点

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人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学情分析

1、让学生自读课文,检查反馈,夯实字词,在读书实践的基础上,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初步了解科学家拉曼发现“拉曼效应”的原委,感受好奇心的作用。

2、由于男孩的好奇心唤起了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

因此,教学紧扣好奇心来展开。

先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通过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感受男孩的好奇心。

然后研读课文,通过读、思、议,引导学生了解拉曼从男孩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研究出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原因,并从中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即“拉曼效应”。

教、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学生行为

教师行为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探指导

 

四、自主探究

五、合作探究

 

六、当堂训练

 

 

1、默读课文,思考:

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的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2、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

预设:

(1)探究“男孩的问号”,了解拉曼的心路。

导言:

男孩的问号与拉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什么关系?

拉曼回答了男孩的问题为什么会“愧疚”?

“他的心不禁一震”说明了什么?

学生联系上下文谈感受。

(2)研读“拉曼效应”,体会拉曼的科学研究精神。

A、读12自然段,说说拉曼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的经过和结果。

B、拉曼发现了“拉曼效应”,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最关键的是什么?

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是:

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自觉性和探索精神。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4、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如果在科学研究中失去好奇心会怎么样?

读一读课文中对自己有所启迪和教益的句子,再结合生活实例,谈谈好奇心对学习的重要性。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拉曼受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男孩的触动,唤醒了科学的好奇心,经过科学的探索,终于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原因,由此拉曼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C、小结:

正是由于他从男孩的问号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才使他在科学研究中有新的作为,从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殊荣。

板书设计:

13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男孩的问号→诺贝尔物理学奖

“已知”中追求“未知”

好奇心

 

教后反思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14.童年的发现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略读课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妨、碍”2个会认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难点

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本课,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

通过大胆质疑,反复读书,带领学生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作者“发现”的历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学生行为

教师行为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探指导

四、自主探究

五、合作探究

 

六、当堂训练

 

1、默读课文,思考:

“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是怎样发现的?

2、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如下:

(1)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理解有关的句段。

(2)把发现的过程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4、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5、认真读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1、板书:

“童年”,谈话: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

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神奇的幻想与想象,在我们的童年中曾有过多少的发现啊!

2、板书:

“的发现”,齐读课题:

童年的发现。

学生质疑课题:

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

是怎样发现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梦中飞行——请教老师——大胆猜想

敢于提问不断研究大胆想象

 

教后反思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语文百花园三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精讲课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了解因果关系的复句中一些关联词语的用法,学会运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写句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回顾本组课文学习,交流学习本组课文的收获和启示。

教材分析

重点

学会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的运用;掌握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

难点

学会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的运用;掌握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

学情分析

“温故知新”栏目内容丰富,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读、去思、去悟、去积累,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学生行为

教师行为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探指导

 

四、自主探究

 

五、合作探究

 

六、当堂训练

 

教学内容:

指南针、句子与关联词、拓展与交流

 

范例引路,学会因果关系复句中关联词的使用

1、读例句,体会带点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2、运用。

1、本组课文的主题是“科学与发现”,课文中的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引领我们走进奇妙的科学园地,启发我们在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从小学会探索,学会发现。

大家想过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科学精神的吗?

2、请学生读宁宁和丫丫的对话。

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

可以谈阅读中自己受到的启发,也可以从课文的表达方法上去感悟。

3、结合本组的其他课文,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和感受。

1、阅读科学家的故事,与同学交流读书感受。

2、将你查找的资料,分类整理作为自己的一个资料库。

 

“句子与关联词”的教学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读例句,体会带点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第二步是运用,要求学生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写句子。

这样训练目的明确、降低坡度,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关联词语写出因果关系的复句。

“拓展与交流”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