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误区三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132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误区三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诗歌鉴赏误区三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诗歌鉴赏误区三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诗歌鉴赏误区三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诗歌鉴赏误区三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诗歌鉴赏误区三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诗歌鉴赏误区三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诗歌鉴赏误区三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诗歌鉴赏误区三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诗歌鉴赏误区三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诗歌鉴赏误区三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诗歌鉴赏误区三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误区三题.docx

《高考诗歌鉴赏误区三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误区三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误区三题.docx

高考诗歌鉴赏误区三题

高考诗歌鉴赏误区三题

诗歌鉴赏作为高考语文基本素养能力考核内容之一,这些年来似乎有了些越来越“热门”的趋势,高中语文老师也似乎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可以说,每一个高三学生仅在高三一年为应试而接触的古代诗词恐怕也不会少于百首,加上高一高二教材中涉及的诗词,还有幼儿园、小学、初中的一些积累和熏染,可以说,现代高三学生所熟读过的古代诗词,在数量上应该早早就达到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中所提到的“三百首”的数量要求;但是,具有吊诡意味的是,虽然有这么“充实”的数量积累,而现代中学生中真正具备了“吟诗”能力,或再退一步说,真正具备了良好诗歌鉴赏能力的人,恐怕依然寥寥。

原因何在?

很简单,老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这是永远也产生不了诗人的。

诗歌欣赏其实是一件很文学化、个性化;很温婉细腻、很需要灵性的活儿。

它最需要的是心灵的纯净和超然,只有带着这样一种纯洁、平和心态,你才能从容面对诗歌的千姿百态,才能真正进入诗歌的灵魂幽径。

而当今作为高考语文的“诗歌鉴赏”,某种意义上却几乎完全背离了这个方向,竟然以功利化、庸俗化、概念化的观点去解读诗歌,其弊端可说暴露无遗。

专项训练,速成捷径指要,你有“宝典”,他有“名师”,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只可惜,这一番折腾,目标并非冲着诗歌,而是冲着高考应试,冲着分数而去。

这不由让人想起当年钱钟书说过的一句话:

“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诗歌鉴赏的高雅素朴纯净之质在高考应试的“俗学”风靡下,就这样蜕化成高考应试机器下的一部陈腐的构件,误区多多,弊端昭昭;但真正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见,或许这正是“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之效应。

故而,本文试图在高考诗歌鉴赏的“多多”误区中,择其大略,铺陈“三题”,但愿能引起同行一些反响。

 

误区之一:

生搬硬套捕风捉影

这种误区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

为高效率实现应试目标,达到速成效果,老师(或名师)们以归纳概括的名义,对古诗常见的诗意表达的类型、技巧、立意等进行总结,结果就“发现”了许多“规律性”(或“公式化”)的东西。

比如古诗意象的出现常常是有特定意义的,不同的意象就代表着一些不同的意义;于是,片面机械的强调只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定意义,就等于掌握了解读这首诗歌意义的钥匙,所谓“从意象解读意境”者也。

比如,“月亮”代表“思乡”,“梅、菊、莲”这一类的花都代表清高正直的人生追求,“犬、鸡”代表田园气息、归隐情怀,“落花”则毫无疑义的代表伤春、伤感一类的情感,“作客”他乡则一定思乡并惆怅等等。

必须承认,这些归纳在一定意义上确实是带有某种规律性的真知灼见,在许多情况下,对于体会诗歌意境确实很有帮助。

然而,必须引起注意的是,文学是“人学”,诗歌是有感情有生命的东西,诗歌绝不是固定僵死的“八股”,可以生搬硬套,对号入座。

所以,真正要正确地解读一首诗,唯一的方法是深入体会诗意表达的整体氛围意境,绝不可简单化的以意象符号来图解诗意。

可对于急功近利为“应试”而读诗的中学生来说,这种“规律性”(或“公式化”)的东西,他们是求之不得并且是奉为神灵的。

可以想象,在老师的如此“误导”下,学生盲从的带着这种方式去读诗解诗,会出现什么可笑的结果。

欧阳修的“采桑子”词中有一首是这样的: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这首词如果按照“意象”公式去套的话,是很容易犯错的。

词中的诸如“狼籍残红”“笙歌散尽““游人去”,“春空”这一类意象如果不去认真品味的话,就属于典型的“公式化”中的“伤春”“失意”情感。

然而,这首词的与众不同处就在于诗人借助传统的“残春”意象,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自己独特而真切的情感。

词人心目中的美好的西湖,并不是万紫千红的春景,也不是游人的熙来攘往,笙歌管弦的热闹繁复;而偏偏是“群芳过后”的“狼籍残红”,是“游人散尽”,“歌舞罢去”后的安静闲适,是悠闲地透过窗帘,观赏细雨归燕时那样一种空蒙宁静的氛围。

本来,全词的起句“群芳过后西湖好”中的“好”字就已经把全词的主旨揭示无遗,但是,在老师长期诗歌鉴赏“公式”化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们依然对这“好”字视而不见,而一味往“伤春”“失意”这类情感上靠,因而,对词中“始觉春空”中的“空”字的理解也就完全不得要领,只是简单的照搬“空虚寂寞”之意,而完全忽略了这里的“空”所蕴含的丰富蕴藉的神韵。

这里的“空”,本应理解为“空灵、空静”之意,它准确生动的表达了诗人此时的一种安静美好的情感,与后面看“细雨归燕”的情景水乳交融,宁静美好,空灵惬意。

像这种诗人在诗歌中虽然套用了“残春”意象,却并非表现“伤春”情感的诗歌在古诗中其实是很多的。

再如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一):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这首诗曾被许多的注家评定为是一首“惜花伤春”的诗,可见以“公式化”方式去解读诗意的现象也是古已有之。

一些注家认为这首诗是由屈原《离骚》中“惟草木之凋零兮,恐美人之迟暮”诗意生发而来,却忽略了这首诗的主旨也许只是表达诗人的一种诗意灵感突现的意趣和美感而已,与“惜花伤春”其实毫无关系。

我以为这首诗的主旨就体现在第四句“嫁与春风不用媒”上,前面三句不过是为这一句作铺垫而已。

花儿在春风中凋落,一般诗人从中感受到的不过是伤春伤时这类俗套俗意,却忽略了事实上“春花凋落”“落英缤纷”其实也是春天的美景之一。

所以,李贺就在诗中突破俗套表达出了这种自然而真切的情趣。

在这首诗中,李贺认为,“花儿凋落”,在某种意义上就好比女孩长大了,就应该高高兴兴、顺顺当当的出嫁,那才是幸福的归属。

故“嫁与春风不用媒”一句,正好是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这种感悟:

在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花儿们就是这样高高兴兴、顺顺当当、自然而然的便“出嫁“了,连媒人都不需要,就完满的嫁与了“春风”。

读者只要细细品味“春风”这个意象的意味,就应该感受到一种美好温馨的情感,因为“春风”和煦,温软,醉人,花儿嫁与“春风”这样的主儿,理应满意幸福,这绝不同于嫁与“秋风”“北风”的那种肃穆、冷酷、萧索。

所以,这首诗的主旨应该是愉悦美好而轻松的,不应该视为一首“沉重”的“惜花伤春”诗。

而诗中的“可怜”一词,也应该和杜甫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可怜”同意,应该解释为“可爱”才妥。

如果说古人的“公式化”解读诗意还只是古人偶尔个人的主观失误的话,那么,当今高考诗歌鉴赏上的“公式化”倾向就带有某种必然性的盲目趋同的因素,这种因素表现在人们长期以来总是以一种概念化的僵硬的模式有意无意地生造或曲解诗意。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也许该属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浙江卷的一道诗歌鉴赏题所引发的争议。

这是由元人王旭的一首《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引起的。

全词如下: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这首词的诗歌意象其实并不算复杂,但是由于它涉及到“梅花”这一具有独特诗歌象征意义的诗歌形象,在解读上就不由得变得有些复杂了。

在XX上搜索,很容易就找到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

一是“抑雪扬梅说”,认为这首词是通过雪花与梅花的对比,着意歌颂梅花的品格,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厦门大学黄拔荆先生观点,也是当年这道试题的标准答案);一是“扬雪抑梅说”,认为词中的“梅花”不如雪花“厚实,不如雪花更能随意飞舞、傲啸于天地之间”,“它的惟一的优势——香,也零落殆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王学泰先生观点)。

仔细品味诗歌意境,不难发现,两种观点中,“抑雪扬梅说”明显牵强,因为词中的梅花形象并无传统梅花意象中的那种高洁孤傲的意义,词中虽然说到了它的“香”,也不过是欲抑先扬的手法而已,因为这所谓“香”并不持久,很快就香消玉殒,被“天风”吹得“零落”不堪了,毫无值得夸耀之处,何从显出梅花的“品格”?

很明显,“抑雪扬梅说”是对传统梅花意象意义的生搬硬套,捕风捉影,并不是从诗歌本身形象中得出来的。

相比之下,“扬雪抑梅说”就合情合理的多。

其实,解读这首词的关键应在“惟高一着”上,到底是谁比谁高?

是“雪花”比“梅花”高,还是“梅花”比“雪花”高?

我们从原词中“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的表达来看,“惟高一着”的主语,逻辑上只能是“雪花”,是强调“雪花”比“梅花”高明,顺着这逻辑,后面的诗意理解就顺理成章了:

“雪花”不象梅花那么轻薄,而更沉稳、厚实,梅花只能把它的花彩洒在空空如也的山间而已;雪花却无论在“空山”还是在有人群聚集的“帘幕”间,都能随意挥洒,仪态万千。

由此看来,“扬雪抑梅说”立论上更稳实,更符合原词精神。

其实,撇开这两种观点的思路套式,还可以有另一种解读。

因为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本质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带有一种扬此抑彼的“争斗”情结,仿佛双方之间必有深仇大恨一般,不压倒对方就绝不肯善罢甘休,丝毫没有从作者的角度去想一想,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他如此褒贬彼此,究竟有什么“微言大义”?

可无论你怎么去发掘深思,词中都找不到这类“深刻”的“寓意”。

那么,更合理的解释就是,这首词正如标题《雪中看梅花》所显示的那样,不过表达作者一时的闲情逸致而已,作者敏锐地感觉到雪中梅花与雪花的微妙的异同点,有时真假莫辨,有时又泾渭分明,但所有这些特点又都在似与非似之间,风姿绰约,各擅情趣,难分高低,莫辨彼此,二者都是那么别致有趣,颇堪玩味。

所以,诗人就将这种微妙的情趣写将出来,以图一乐而已,至于别的深意寄托,并不在诗人的考虑之列,当然,在诗人的一时兴之所至中,也许对雪花的兴味更浓些?

至于把二者相比说出“惟高一着”的断语,也并无厚薄彼此之意,不过是为了更好区分彼此而已。

可诗人的这番单纯的情趣和美感,却不幸成为了现代人“公式化”解读诗意、生搬硬套、捕风捉影的牺牲品。

 

误区之二:

避重就轻买椟还珠

这种误区的产生应该有多种原因,主要者有二:

一、或许是为了减轻考试难度,怕题目难了,学生找不着北,所以,出题时故意避重就轻,选些无关痛痒的内容出题;二、出题者本身对诗歌理解就有些不通,一知半解,表现在出题时就是出题抓不住要害,不得要领,以致买椟还珠而不自觉,生生把一首好诗给出得平庸乏味了。

如2008年的重庆高考卷,一首宋词,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其中第二题是这样的: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惊人”。

这首词的“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作简要分析。

这道题本来是出得极好的,“新丽”与“轻狂”的特点确实最能反映出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这本是一首“送别词”,但那种缠绵伤感的俗套词人此时已不屑为之,词人只想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幽幽默默地来说声再见,来表达一种祝福。

故别出心裁,想出“美人”这意象,以“美人”来比喻朋友要去的美丽的江南。

于是,江南的水就犹如美女的“秋波”,转盼明亮多情;而江南的山,则像美女的眉峰聚散,一蹙一颦都含无限丰韵,而朋友要去的浙东,却正是美女眉眼间最迷人的地方,“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怎样一种令人产生美好遐想的境界?

结果,一次有可能让人黯然神伤的离别(“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这情景可难免有些伤怀)就轻松的化为一次与美女的约会,何等浪漫,何等温馨!

把山水比作美女的眉眼,多么清新美丽!

把离别比作与美女的约会,却难免有些轻佻狂放?

可结合全诗意旨来看,这种“轻狂”却是出于一种幽默,一种朋友间的高度默契,是为了以一种轻松的氛围来安慰祝福友人。

所以,“轻狂”却并不“轻佻”,“狂放”其实只是“轻松”“幽默”的善意表达方式,最后化为“新丽”而温馨的祝福。

“新丽”与“轻狂”的特点就这样得到了鲜明的展示,这确是一首不落俗套的好诗,宋人王灼的评语切中肯綮,深得其中三味

可出题者却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明明在引语中提到了“新丽”与“轻狂”,可在答题要求时又生生把二者断开,只谈“新丽”,不谈“轻狂”,把这本结合得天衣无缝、神奇新颖的特点硬是给阉割了,一首好诗的神韵就这样给破坏了,能不遗憾?

再如2009年上海卷的题目,白居易的《早兴》: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

题目有三道,一为填空题,一为选择题,唯一的一道分析题是,“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划线句”,而划线句是“新脱冬衣体乍轻”。

这道题出得实在太“轻巧”了,“轻巧”得使人可以把全诗的其他诗句抛弃到九天云外,根本不需要细读全诗,就可答题,这算什么“诗歌鉴赏”?

如果题目要求赏析的是颈联,那么这道题还具有一定的思想空间,考生就必须结合一些全诗的基本意义的理解,来分析“新脱冬衣体乍轻”的深层原因。

因为上联“半销宿酒头仍重”与下联的意义有明显针对性,虽然宿酒未消“头仍重”,本该有些不适感的;但毕竟近来心境闲适悠然,不再思乡,睡眠安宁,更兼早起春意盎然,鸟鸣声声,暖意煦煦,以至可以脱去“冬衣”,所以一种轻松愉悦感还是油然而生。

故这里的“头仍重”与“体乍轻”其实是一种巧妙的衬托,反衬出诗人内心的轻松愉悦感。

这样的理解就比试题中就事论事的分析“新脱冬衣体乍轻”显然要丰富多了,就有了些赏诗的意味了。

而考试的题目仅仅需要考生扣住“新”“乍”“轻”这类浅显的词义解释一下就完事,简直是连这首诗的皮毛都没摸着就凯旋回朝了。

这究竟是考什么呢?

此外,“新脱冬衣体乍轻”在诗意表达上也是浅显直白,毫无一些诗意形象的婉转蕴藉,仅是一种直观浅露的感觉陈诉而已。

其实,真要赏析诗中“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的特点,最值得赏析的诗句应该是在颔联“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这两句诗中的意象才更称得上是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

试想,狗儿躺在台阶上睡觉,鸟儿在晴天里欢快地在窗前啼鸣,这是多么真切细微的生活场景,而更妙的是,这些细节中所透出的蕴藉诗意:

狗儿们是因为知道泥地上潮湿(因为久雨的缘故)才睡在台阶上的,这一方面以拟人的手法写出狗儿的心理动态,生动别致,另一方面又与下联的“鸟鸣天晴”意象形成巧妙的呼应,暗示了天气久雨初晴后早晨那种清新爽气的氛围,为诗人一早起来就感受到的轻松愉悦感作了最好的铺垫。

可是,题目的设计者却撇开了这最具诗情画意特色的颔联,偏偏选择了颈联中最浅显直白的下联让学生分析,这种分析既脱离了对全诗意旨的掌控,又偏离了对诗歌表达的技巧意趣诸方面的体悟,考核的目的可说是轻描淡写,无关痛痒,这算不算得上是典型的“避重就轻,买椟还珠”呢?

像这种“避重就轻,买椟还珠”的鉴赏方式还有其他的“变种”流传,也即貌似抓住了关键,其实却依然不得要领,这就更显示了出题者的粗率甚至无知。

如2010年高考湖南卷的诗歌鉴赏题。

阅读陆游的一首词《好事近》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其中第一道题目本来出得很好: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这里的“蓑”“映”二字的用法确实颇有讲究的,尤其是“蓑”。

只可惜,一看试题的标准答案,实在有些让人莫名其妙,大跌眼镜。

答案中关于“蓑”的解释竟然是这样的: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

我想,这答案恐怕没有几个人能看得懂的,我也不知道湖南的高中老师该如何向本省的学生解释清楚这“蓑”的真正意思的,更不知道湖南考生在考场中是如何答题的。

什么叫“'新绿’如蓑”?

这答案竟然根本没有正面解释“蓑”的意思,是这“蓑”字无需解释?

这“蓑”就是指通常意义上的“蓑衣”吗?

那么,“新绿”又怎么会像“蓑衣”呢?

“蓑衣”只是灰不溜秋的粗苯的雨具而已,它怎么会和鲜润可人的“新绿”搭上了手呢?

二者的相似点又是什么呢?

可答案对此竟然完全是不屑一顾的态度,只一句“引人联想”就将几十万考生给打发了,是不是太不负责任了呢?

其实,在文言文中,“蓑”的含义有多种的,“蓑衣”只是其中常见的一种;“蓑”的本意是一种“草”,可以遮雨,故有“蓑衣”之意;由此引申出来的另一种意义,即“覆盖”,“用草覆盖”之意,再引申为“承担”“遮挡”一类意思。

如大家都熟悉的苏东坡《定风波》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其中的“蓑”就含有动词“承担”“遮挡”之意,这句诗可翻译为“这一生我都能够像披蓑衣那样抵挡任何人生风雨,处之泰然”。

当然,这里陆游的“映一蓑新绿”意义要更复杂些,因为这里的“一蓑”绝对和“蓑衣”无关,因为词中毫无雨意,故无需“蓑衣”;词中说的只是水中行船,所以,它应该和船有关。

词中意境为,船在水中行走,与两岸绿草红花相映相衬。

那么,这里的“蓑”应该指的是船,“蓑”在这里指的是船的覆盖物——草,以草代船篷,又以船篷代船,这是典型的“借代”用法,以部分代整体者也。

所以,“映一蓑新绿”,说的就是“映一船新绿”。

就此看来,答案中的“'新绿’如蓑”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的。

所以,湖南卷这道试题的设计及答案实在欠妥。

如果这道试题是原创题的话,那只能说明命题者的粗率随意,一知半解,强不知以为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实在有些不负责任;如果这道题的设置本有所出处,那也只能算是生吞活剥,以讹传讹,同样不足取。

 

误区之三:

只就皮毛,罔顾精神

这里的“只就皮毛”与误区之二的“避重就轻”有相类处,只是性质程度上有较大差异而已。

简单说来,就是对于有些诗的理解,有些问题是无法绕过的,否则就只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些无法绕过的问题实际就是这首诗的精神或精髓。

所以,对这类诗来说,如果你绕过了它,你考核的内容再多再细,也可能基本是无效的,都不能说明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这首诗,这就是我所说的“只就皮毛,罔顾精神”的真正意义。

然而,在当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诸多误区中,这种误区也是屡见不鲜的。

比如宋人吴涛那首简单的《绝句》: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夜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这首诗的考点当然可以有很多,如在炼词造句方面的,可以赏析诸如“试”“飞尽”“歇”等词的妙处,以及鉴赏体会语言使用上的的清新美丽特点等等;在艺术表达上,可以从诗歌意象、动静关系、感觉器官的丰富性诸角度进行分析,这些内容都值得考核。

但是,这首小诗的关键点却在于诗人在这首诗中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这问题是不容回避的,绝不是可考可不考的问题。

因为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谈到这首诗时,发现许多学生对这问题的理解都几乎完全脱离了正常的轨道。

许多学生一看到“游子”这样的字眼,于是就拼命往“思乡”“惆怅”这类情感上靠,这充分说明了笔者在前面已提到过的第一种误区的流毒之深,说明了许多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进入诗歌的意境和氛围,而只是简单从概念出发,一味“生搬硬套,捕风捉影”了。

可我们的许多高三老师对此却毫无觉察,而津津乐道于一些细枝末节,做了许多无用功而不自觉。

之所以说对这首诗的主旨的把握是不可或缺的,还因为这首(或这类)诗的主旨,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或误解,因为它不同于一般诗歌通常都注重的那类“载道”“抒情(相思、思乡之类)”“言志”主题,它的主旨属于那种无关“宏旨”的小情致、小趣味。

以这首诗而言,诗中出现的“游子”意象其实根本与“思乡”无关,它只不过与诗中的“桃花飞尽”“野梅酸”“蛙声歇”诸意象一起,来衬托渲染天气骤然由暖变寒带给诗人的一种独特新奇之感。

所以,诗人在此不过以此来表达他在生活中偶然感悟到的一些小灵感,小情趣而已,并无任何其它寄托。

读者切不可轻率地望“意象”生义,无中生有,捕风捉影了。

当然,在许多有关“宏旨”的诗歌中,依然存在这类“只就皮毛,罔顾精神”的现象。

请看陈师道的《登快哉亭》: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

笨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这首诗的前六句(尤其颈联)常被人称道不已,被认为生动地写出了诗人一种超然、悠闲、恬淡的心境,很有一种陶渊明式的田园境界;但对于尾联的意义,却闭口不谈。

这简直是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集体无意识”现象。

因为稍有些常识的人都知道,律诗的尾联通常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而这首诗的尾联尤其耐人寻味,想要读懂这首诗的人是无法绕过这一联的。

因而要真正解读这首诗,就必须解释清楚尾联的含义;否则,其他的一切努力只能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从全诗来看,前六句诗确实表达出了一种超然、悠闲、恬淡的心境;但是,这种心境到了尾联,却只成了一种反衬,所谓“超然、悠闲、恬淡”的心境,不过是诗人的一厢情愿而已,诗人其实是身不由己、充满了诸多无奈的。

尾联的“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把这种无奈的心境既含蓄又幽怨地表达出来了。

之所以“登临兴不尽”,“对“稚子”的牵挂当然是一个直接的原因,但是这何尝不可以看作是人生诸多烦恼牵扯的一种象征,面对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诗人的感觉无论如何沉醉美妙,但毕竟还是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羁绊,因而“登临兴不尽”的遗憾是必然的,这才是这首诗的根本所在。

所以,前三联的意境越悠闲越超然,那么,尾联的遗憾就越深刻越幽怨,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宋人方回认为“全篇动健清瘦,尾句尤幽遂,此其所以逼老杜也”,这评价应该抓住了这首诗的精髓,而纪昀的评论,“尾句却有做作态,是宋派,绝非老杜”,并未真正悟透这首诗的真意,而以为诗人在这里是故作深沉,陷入宋诗“偏重说理”的怪圈,因而“有做作态,是宋派,绝非老杜”,认为这种情感不同于杜诗感情真诚自然的流露,这种评论明显含有一种对宋诗的偏见。

这种“只就皮毛,罔顾精神”的诗歌鉴赏误区在2010年辽宁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中也再次出现。

这也是一首宋诗,陈与义的《雨》: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这是一首意蕴非常深婉苍凉的好诗,以“雨”为题,寄托深沉,抒情曲折跌宕。

先写“十日雨”的潇洒,把炎热的夏天送走,让人非常爽气。

但是这种盼望已久的“爽气”却很快就转化为一种苍凉萧条的气氛,“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简直是一个晚上的功夫,就让人领悟到一种秋天的萧索和季节转换的冷酷无情的意味,不免让人有些惆怅而黯然。

后面四句更是诗歌的精髓所在。

“一凉恩到骨”,意味深长,“恩”,即“美好”“爽气”的意思,指“十日雨”送走盛夏酷热的凉爽让人舒服透骨,但可惜,“四壁事多违”,自己的生活一团糟,不顺心的事太多,凉爽的秋风秋雨带来的愉悦感很快就转化为萧索、惆怅和伤感了。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表达了一种极其悲凉的穷居寥落之感,繁花京城,高官厚禄,花团锦簇;然而,只反衬出自己“斯人独憔悴”、“西风吹客衣”的苍凉和落寞。

这一切都是“雨”带来的,由喜而惆怅,由惆怅而悲凉。

写景、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沉郁苍凉,悲喜交集,万千愁绪,尽在不言中。

然而,对于这种复杂的意蕴,辽宁高考试题的要求只能算是轻描淡写、浮光掠影般的点到为止,可以说,一首好诗的神韵生生给弄丢了,根本没有达到考核学生对这首诗的基本精神把握的目的。

试题有两道:

第一题为“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标准答案为: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对照我们在前面的解析,不难发现这样的解答完全丧失了诗意中那种曲折跌宕、纠结缠绕的复杂情感,而且,这两句诗也不适合独立理解的,只有结合前后诗意的组合铺垫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蕴,但试题的要求却几乎是就事论事,完全忽略了周边意象的帮衬组合意义,简单生硬、机械呆板,根本没有进入诗的灵魂。

第二题为“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简述理由。

标准答案为:

同意。

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