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1802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docx

高中历史13分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分册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1.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位于西亚,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2.古代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最辉煌的时期。

3.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左右,苏美尔人首先建国。

4.国家的职能:

保障国家安全、调节国内社会矛盾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等(修建水利工程)

5.楔形文字、泥板

6.史诗《吉尔加美什》

7.《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1.位于非洲东北部,“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2.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国家。

3.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

4.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体现了古埃及人的来世信仰;狮身人面像矗立在哈夫拉金字塔旁边。

5.公元前3500年以前,象形文字、纸草

第3课古代印度

1.位于南亚、印度土著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古印度早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

2.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部落从印度河流域征战到恒河流域。

3.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为“吠陀时代”;“吠陀”宗教经典。

4.种姓制度:

婆罗门(雅利安人的祭祀阶层)、刹帝利(雅利安人中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吠舍(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

5.种姓制度的特点:

四大种姓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

6.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创立佛教。

佛教汉代传入中国。

7.佛教经典——《大藏经》,由经藏、论藏和律藏三部分组成,因此又称为三藏。

8.史诗: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多为神话传说。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1.土著——印第安人

2.玛雅文化:

中美洲;“美洲的希腊”;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

3.阿兹特克文化:

今墨西哥一带;印第安文明的一朵奇葩;

4.印加文化:

南美洲;“印加帝国”;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

第5课古代黑非洲

1.“黑非洲”: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2.麦罗埃文明:

位于东北非,代表了库施文明鼎盛阶段的成就;(库施王国,曾征服埃及)

3.阿克苏姆文明:

位于东北非,阿克苏姆王国堪称当时的世界贸易大国,混合型文明。

4.大津巴布韦文明:

南部黑非洲,得名于一组古代巨石建筑群遗址。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1.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古希腊区域:

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爱奥尼亚诸岛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带。

2.古代希腊城邦一般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特征。

3.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形成是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果。

4.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古典时代”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5.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6.雅典民主政治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结果。

7.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公元前508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8.公元前5世纪以后,“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时期。

9.在雅典民主政治中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排除在外。

第7课希腊古典文化

1.《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

2.戏剧是古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分为悲剧和喜剧。

3.雅典三大悲剧家: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家:

阿里斯托芬

4.古代希腊的建筑主要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式结构型为基本特点。

神庙(帕特农神庙)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

5.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

柏拉图的理念论。

6.欧洲历史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以“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为标志。

第8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王政”,进入罗马共和国时期,实行贵族寡头政治。

2.首先,征服意大利半岛。

3.其次,通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罗马确立了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4.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实行元首政治。

5.公元2世纪初,罗马成为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

6.(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

7.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部分:

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8.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第9课罗马法体系

1.“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2.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时期,“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3.《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的编撰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第10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1.伊斯兰教兴起于西亚阿拉伯半岛。

创始人——穆罕默德,产生于公元7世纪,宗教经典为《古兰经》。

三大世界性宗教:

佛教,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印度,《大藏经》。

               基督教,公元1世纪,基督,西亚,《圣经》

               伊斯兰教,公元7世界,穆罕默德,西亚,《古兰经》

2.穆罕默德从麦加迁都到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

3.阿拉伯帝国:

661年,穆阿维亚出任哈里发,建立倭马亚王朝,定都大马士革。

8世纪,成为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

              750年,阿拔斯建立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

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是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

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亡。

4.阿拉伯文化:

《天方夜谭》(即《一千零一夜》)。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和印度的数字、十进制,古希腊典籍等都是阿拉伯人传播的。

第11课奥斯曼帝国

1.奥斯曼土耳其人,原为西突厥的一支。

2.1299年,奥斯曼一世宣布建国。

3.1453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灭亡。

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4.16世纪后,奥斯曼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

第12课封建制度

1.法兰克王国是日耳曼国家中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国家。

2.罗马帝国的隶农制和日耳曼的氏族制,催生出西欧封建制度。

3.封建经济制度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

4.496年,克罗维率领亲兵皈依基督教,基督教会成为了封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5.8世纪上半叶,查理马特改革,“采邑改革”。

趋势:

国王仅仅是名义上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

6.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7.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

等级君主制。

1265年英国议会和1302年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第13课王权与教权

1.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2.“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3.查理大帝加冕,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原则,王权与教权进一步密切。

4.11世纪末,“卡诺莎觐见”(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斗争)表明教皇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

教权于13世纪达到极盛。

(13世纪经院哲学趋于全盛)

5.“阿维尼翁之囚”是教权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

第14课庄园与城市

1.庄园领主:

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

2.庄园的耕地:

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份地。

3.14世纪以后,庄园开始衰败。

4.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5.中世纪城市的特点:

城市市民不乏逃亡的农奴;市民居留期必须在一年以上;市民必须“照章纳税”;国王在名义上是城市的所有者。

6.最初的城市居民:

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

7.争取自治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

采用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两种手段。

第15课中世纪文化

1.经院哲学: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服务神学。

兴起于9世纪,13世纪趋于全盛。

2.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阿奎那、《神学大全》。

3.骑士文学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法国的《罗兰之歌》是代表作之一。

4.市民文学有强烈的反对封建割据和反对教会的色彩,代表作:

法国的《列那狐的故事》。

5.最早的大学出现在意大利

第二分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农耕—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时间:

距今1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

内容:

栽培谷物、驯养牲畜

特点:

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

作物:

粟、黍、水稻、稷、大豆

影响:

稳定的居住保障、生产力提高、人口增加

农耕聚落—姜寨遗址(陕西临潼,黄河流域)

原始社会阶段(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神话传说(口耳相传)

文明起源盘古、有巢、伏羲、神农、炎黄

考古发现

随葬品的差别—平等关系破坏,社会等级存在

古城、祭坛—部族冲突激化,政治实体产生

5000—4000年前,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为核心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文献中的夏文化

建立:

启夺取政权,建立夏。

(公元前2070年)

影响:

  i.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ii.出现小康之世,天下为家局面

             iii. 夏朝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考古中的夏文化

背景:

寻找夏朝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典型: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存

             i.发掘出类似宫殿的遗址

             ii.发掘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

             iii.出土了很多青铜器和玉器的礼器和祭器

折射的历史

               i.  社会分化已经很明显

               ii.  居民的生活以农业为主

                iii. 已经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iv.具有了显著的国家特征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商朝建立:

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国家体制:

内服和外服之分

内服:

商王直接管辖的地方

外服:

 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地方

手工业:

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

概况:

工艺成熟,数量众多,以礼器为主。

司母戊鼎

用途:

专用礼典、祭祀活动

甲骨文:

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 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 与文献和考古资料结合,印证商朝为信史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封邦建国

对象:

子弟、功臣、先朝贵族

权利与义务:

服从周王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作用: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并扩大了周的统治。

礼乐制度

创立:

周公

内容:

礼——典章、规则、礼节、仪式

乐——音乐、舞蹈、史诗、歌咏

作用:

贵贱有等,上下“和同”。

实质:

敬天保民

第5课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铁器、牛耕)

儒家:

孔子,主张仁;孟子:

主张仁政;荀子:

主张礼法合一;

道家:

老子,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法家:

韩非、李斯,主张:

提倡法治;君主集权制;重视功利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战国七雄(齐、楚、燕、秦、赵、魏、韩)

秦崛起、强大←商鞅变法

秦统一战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

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最高统治者皇帝

地方实行郡县制,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

经济上: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思想文化上: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军事上:

修驰道、直道,筑长城,击匈奴,开边移民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

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1、滥用民力、徭役沉重

2、严刑酷法

3、横征暴敛,赋税沉重

4、秦二世更加残暴昏庸

秦末农民起义经过

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爆发)

项羽巨鹿之战

刘邦入关,前206年秦灭

前206——前202年,项羽刘邦“楚汉战争”,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措施

结果

政治

汉承秦制,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诸侯势力强大,导致“七国之乱”

经济

休养生息

“文景之治”经济得到恢复,人民安居乐业

思想

黄老之学――清静无为

符合社会实际,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恢复

布衣将相局面标志着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

这样的官僚阶层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接近社会下层,节俭务实,为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9课汉武帝时代

政治方面:

裁抑丞相、设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

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军事方面:

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的战争,打击匈奴势力,稳固了北方的边疆。

第10课东汉的兴衰

刘秀以“柔道”治理天下:

废除王莽苛重的法令,屡次大赦;

九次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

整顿吏治,节省财政开支;

重行三十税一,以减轻农民负担。

致力于文教治国:

礼贤下士,诚招各地人才;

在洛阳兴建了多所皇家图书馆,扩大中央官学——“太学”的规模;

并在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官学——“郡国学

东汉的衰败

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宦官、外戚专权,黄巾起义爆发东汉王朝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第11课:

割据与分裂

曹操统一北方

政治:

“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

实行屯田(民屯、军屯)

人才:

“唯才是举”

军事:

官渡之战击败袁绍

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南方经济的发展

(1)汉代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

(2)汉末中原战乱,北人南迁,增加劳动力,带去先进技术、经验。

曹魏屯田,诸葛亮治蜀,孙吴造船业、“山越”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三国归晋、东晋与十六国、南朝与北朝并立

南方经济发展

冯太后改革

政治上:

“三长制”、俸禄制

经济上:

均田制

孝文帝改革,全面推行汉化

(1)迁都洛阳。

(2)生活:

通用汉语、汉服;改为汉姓;胡汉通婚。

(3)政治:

学习汉族官制律令。

(4)思想:

尊孔崇孝。

改革的作用:

加快民族融合;推动少数民族进步。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三省六部制

1、中央设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

2、尚书省下设吏、兵、工、礼、刑、户部;

3、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隋文帝:

最早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

设进士科,创立科举制。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进一步完善。

第14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

形成原因: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实行舒缓刑法、宽政安民、轻徭薄赋政策;注意广招贤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勇于改过;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对待各地少数民族。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融合,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当政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使唐朝发展得以继续。

开元盛世

出现的原因:

唐玄宗继承唐太宗基本国策,重用贤臣,经济上,重视生产,减免徭役,缓和社会矛盾。

开元年间,唐王朝被推向全盛,经济高度繁荣的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唐玄宗后期,朝廷政治日益败坏,拥兵自重的边将乘机起兵,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

大唐时期的陆路丝绸之路臻于全盛。

西域及大食、波斯、天竺、朝鲜、日本等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

丝绸之路东端终点的唐都长安,作为东西方交通的枢纽,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汇合,呈现出一幅斑斓绚丽的图景。

丝绸之路使唐文化对中亚、西亚文化的吸纳、融合,内涵非常丰富,是世界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的典范。

唐朝与东邻朝鲜、日本的交往尤为密切。

新罗在朝鲜半岛建立统一国家后,常与唐朝互遣使节,并不断派遣留学生赴中国学习。

日本将与唐朝的交往视为国家大事,曾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随行的除医师、画师、乐师及各类工匠外,还有众多留学生和学问僧。

经归国留学生的积极传播,唐朝文化的精髓,如律令、科技、佛教、儒学、学校教育、科举制度、乃至风俗习惯等,皆为朝鲜、日本广泛吸收。

在十九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文化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第16课灿烂的文学艺术

初唐:

王勃,力纠前人之弊,初启一代新风,与唐初贞观之治有关。

盛唐:

李白诗作感情炽烈,想像丰富,比喻生动,手法夸张,极具艺术感染力。

凸显盛唐情景。

中唐:

白居易主张诗歌创作应与社会现实结合,发挥讽喻的功能,其作品明白流畅,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正值唐朝衰落时期。

晚唐:

李商隐的诗作律对精切,文词清丽,笔意宛转,情味隽永,在艺术技巧上作出独特贡献,但情调哀怨深沉,充满伤时忧国的感喟,给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觉。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的作品既体现出结构严谨、讲究法度的时代风貌,由各具特色,自成一家,成为后世取法的典范。

唐朝的草书具有创新精神,在众多名家中,张旭和怀素最为杰出

阎立本是初唐时期著名画家,能集前人所长,将传统人物画推向新的高峰。

吴道子是盛唐著名画家,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用笔雄放遒劲,创造出一种笔墨圆润,富有粗细、浓淡等变化的线条,进一步提高了线条造型的表现力,后任尊称他为“画圣”。

中国传统绘画以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画科为主的格局基本形成

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宋朝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取代后周

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期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文官制度

961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

内重外轻、更戍法、科举制度、官、职、差遣的分离(造成了冗官、冗禄现象)

科举制度的完善

创立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

第18课北宋中期的改革

庆历新政

“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积贫”的局面

改革第一人:

范仲淹

内容:

以吏治整顿为重心,尤其是对磨勘和恩荫的改革

结果:

造成官僚集团的激烈反对,失败

王安石变法(1069)

内容:

1、理财: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水法(偏重于此)

2、军事:

保甲法、将兵法

3、教育:

科举新法

结果:

形成改革派和保守派两大党派的对立,改革失败。

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全面罢黜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宋与辽、西夏、金和战关系:

和:

1005宋辽和议(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夏辽议和绍兴和议;

战:

两次宋辽之战,宋夏之战,宋金之战(靖康之变,郾城会战(岳飞))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南宋)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原因:

1、北方战乱,大量人口逃难到南方

2、南方战争少,社会安定,自然条件好

表现:

农业、手工业(杭州、苏州、成都)、商业的重心南移

海上丝绸之路

广州、泉州、明州,三大外贸港,设立市舶司,征收商税,还建立“番坊”、“番市”

海外贸易:

输入香料、珍宝、药材;输出丝织品、瓷器、茶叶

体现当时我国造船业、航海业的发达

第21课辉煌的科学技术

活字印刷

唐朝发明雕版印刷,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13世纪,此技术传入西方及朝鲜、日本。

火药武器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斗,之后官府成立作坊,生产火器,13世纪传至欧洲,从此进入冷兵器、火器并用的时代

天文学与数学

天文学家苏颂与韩公廉设计制造的水运仪象台

北宋贾宪(贾宪三角)、南宋秦九韶(大衍求一术)、李冶“天元术”

沈括与《梦溪笔谈》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他还创制了“十二气历”,(石油)

第22课元朝的统一

元朝的统治与行省制度

强盛的元朝,采纳汉法,提倡文治,设立了中央集权制:

中书省、下设“六部”,地方设立行省制度

回族的形成

西藏(由中央宣政院管理);台湾(琉球)、澎湖(设立澎湖巡检司)

元朝时期,将人划分成不同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马可波罗来华

陆、海交通的得到很大发展,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马可波罗行纪》影响较大。

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368年,朱元璋定国号“大明”,定都应天,是为明太祖措施:

承认由农民开垦耕种的荒田归农民自有;减免徭役和赋税;实施大规模的移民屯田政策;鼓励农民种植桑、马、棉等经济作物;推行一些有利于工商业的措施;、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复及兴建

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

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确立内阁制度

建立特务机构,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合称“厂卫”

加强整顿吏治

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及农民起义

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

问题:

1、宦官专权,政治腐败

2、满族势力的入侵(努尔哈赤于1616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继位后金的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

3、土地兼并,赋税繁多

明末农民起义

李自成在西安定国号为大顺

张献忠于成都定国号大西

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

1644李自成入关,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吴三桂与李自成对抗,李、张先后败亡

清军入关,占领北京,逐步确立对天下的统治

第2526课康乾盛世

军机处的设立

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皇权进一步加强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沙俄入侵,康熙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边界

新疆叛乱,由乾隆平定,设立伊犁将军

对西藏加派驻藏大臣,钦点达赖、班禅,并实行金瓶挚签制,监督转世程序

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康熙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社会经济的繁荣

农业(双季稻,高产作物番薯,玉米推广)

手工业(湖州丝、松江布)

商业快速发展(汉口“船码头”、镇江“银码头”、无锡“布码头”)

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

大兴文字狱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

明朝初年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特点:

1、厚往薄来2、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

“朝贡贸易”是由官府控制及垄断的,使得以海上贸易为生的百姓与日本海盗相勾结,成为“倭患”

民间海外贸易

明代后期,逐步开放海禁,设立月港,允许外商经广州、宁波两地市舶司输入商品

澳门为葡萄牙人的贸易中转站

从海禁到闭关

清初,颁布“迁海令”,康熙帝中期又取消海禁,并在指定地点设立海关对外贸易

乾隆时,清政府闭关锁国,只在广州一地通商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

传教士来华

16世纪中叶,欧洲耶稣会士来华

明朝万历时,利玛窦在广东建立天主教堂

西学的传入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坤舆万国全图》、《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崇祯历书》

西方文化的引入让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并开始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