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调研试题1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1948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调研试题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调研试题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调研试题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调研试题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调研试题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调研试题1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调研试题1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调研试题1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调研试题1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调研试题13.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调研试题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调研试题13.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调研试题13.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调研试题13

计时双基练13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计时: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材料体现出(  )

①重视农业生产 ②关注农民利益 ③抑制商业发展 ④力求社会稳定

A.①②B.①④

C.②④D.③④

解析 材料是《吕氏春秋》中主张重视农业的言论,大意是要重视农业生产,以稳定社会、稳固国君统治。

①④符合材料信息。

答案 B

2.(2018·肇庆模拟)“过春节”又称为“过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

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

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

C.为了纪念神农氏

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

解析 “禾”是谷物的总称,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体现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的地位。

答案 D

3.(2018·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三质检)《荀子·富国》中说: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B.铁犁牛耕

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土之生五谷”“人善治之”“一岁而再获之”等可知,该思想家意在说明通过合理利用土地,一年可以有很好的收成。

故答案为C。

答案 C

4.(2018·德州模拟)《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私田开始出现 ②农业产量的提高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推动农业的发展。

“公元前6世纪”是春秋时期,这时井田制存在,在井田制下,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所以①私田开始出现是错误的。

答案 D

5.(2018·河南六市模拟)近年河南省发掘的9000年前贾湖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我国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资料,这表明(  )

A.我国农业起源于本地区

B.当时南方的稻作推广到中原,改变北粟南稻格局

C.当时本地先民生产生活比较先进

D.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解析 仅凭河南发掘出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等不能说明A、D,而中国古代南稻北粟格局并未改变,B也排除。

从出土的石磨盘、磨棒、石铲等磨制石器以及时间信息可知当时本地生产生活比较先进。

答案 C

6.十字绣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族刺绣。

下图中的十字绣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  )

A.落后的原始农业经济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D.缓慢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解析 从图中的耕牛、纺车等信息可知其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故B符合题意。

答案 B

7.(2018·保定模拟)《汉书·周勃传附子亚夫传》云:

“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

取庸苦之,不与钱。

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

”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  )

A.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

B.西汉极力压制民间商业发展

C.工官工场产品技术水平最高

D.工官工场以生产奢侈品为主

解析 材料大意:

亚夫的儿子替父亲从工官的官署买了可以做葬器的甲盾五百套。

雇来搬运葬器的人认为这活苦。

亚夫的儿子又不给他工钱,雇来搬运葬器的人知道亚夫的儿子是使用不正当手段买了皇帝的器用,因为怨恨就紧急向朝廷告发亚夫的儿子,事情牵连到亚夫。

材料信息主要反映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没有反映出西汉抑商政策和工官工场产品技术、种类,故A正确。

答案 A

8.(2018·江西师大附中模拟)汉代刘向《说苑》:

“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归以告平公。

平公曰:

吴其亡乎。

”从史料研究的角度看,对这则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揭示了吴国灭亡的原因

B.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C.材料不可信,吴人不可能衣豹裘、狐裘

D.有助于研究古代江南地区纺织业的发展情况

解析 由材料中“晋”“吴”表明是春秋时期,B不正确;C没有史实依据,材料反映的是吴地刺绣发展,与吴亡没有直接关系。

由材料中“有绣表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可以判断D正确。

答案 D

9.(2018·东城调研)《春秋公羊传》对“四民”的解释:

“一曰德能居位曰士;二曰辟土殖谷曰农;三曰巧心劳手以成器物曰工;四曰通财鬻货曰商。

”材料对“士、农、工、商”的划分依据是(  )

A.社会地位B.职业分工

C.道德品质D.知识水平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反映的是依据职业分工来划分四民,故答案为B。

答案 B

10.沈括《梦溪笔谈》载: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时期B.西汉

C.南北朝D.北宋

解析 材料反映了炼钢技术的成熟,“以生铁陷其间”,据此判断应为灌钢法,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答案 C

11.(2018·衡水中学模拟)2018年7月30日藏瓷网登载《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特征》一文披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这些青瓷习惯上被称为“六朝青瓷”。

北方直到6世纪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随葬青瓷发现,但晚期的墓葬中却出现了白瓷。

上述材料表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南方青瓷成就卓越而北方白瓷高度发达

B.北方瓷器是对南方瓷器在继承上的创新

C.南北方瓷器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色

D.南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已经超过了北方

解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发达,北方出现白瓷,体现出瓷器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色,C项符合题意。

三国两晋南北朝晚期北方才出现白瓷,说明北方白瓷并不是高度发达,A项错误;北方的白瓷并不是继承南方青瓷基础上的发展,而是另一大瓷器体系,B项错误;南方经济虽然持续发展,但此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低于北方,D项错误。

答案 C

12.(2018·衡水中学模拟)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

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

……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这一状况带来的影响是(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C.手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

D.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解析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并且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A项错误;C项并不是影响,而是表现;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管仲对(齐桓公)曰:

“……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

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

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用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

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

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

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

你的理由是什么?

(1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

其影响如何?

(8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

(6分)

解析 第

(1)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概括。

(2)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影响的理解。

第(3)题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理解。

答案 

(1)主题: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

最有价值的材料:

长沙出土的铁锄。

理由:

第一手材料(或实物史料)。

(2)特点:

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

影响:

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

(3)变化:

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

原因:

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力过剩),养牛成本较高。

14.(2018·温州模拟)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

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景德镇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

“(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

“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籍此食者甚众。

材料三 据中国文物网信息:

汕头市南澳县发掘清理的古沉船“南澳一号”文物进行公开展示,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瓷器,大约有6万件之巨,已有富商出价人民币6亿元欲收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1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

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为什么?

(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材料三中游客可能从展品中见到哪些种类的瓷器?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

(1)题,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影响可以从手工业发展对商业和城市发展的影响来回答。

(2)题,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清时期制瓷业的特点。

中国经济结构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较简单,由于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不能说明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3)题注意依据时间判断即可。

答案 

(1)特征:

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

影响:

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特点:

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不能说明。

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3)青花瓷、彩瓷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