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2033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2018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8---P10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

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

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学生说想法及理由。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

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三、练习,实践应用

1、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1---P1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8页主题图。

问:

(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为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3、小结。

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

板书课题:

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

再列竖式计算。

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

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1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想法。

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2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学生汇报。

   

3、完成P13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14---P15练习二

第四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6、17例1,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汇报: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会解答吗?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

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

板书算式:

56-22,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

小组交流算法。

指名汇报。

2、小结:

先自己归纳,再得出: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二、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

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四、随堂练习

第五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8---P19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难点: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

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

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回答。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

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小结。

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分小组交流想法。

并汇报: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

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六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0---P21练习三

第七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指名汇报。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

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

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

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

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

指名说明解题思路。

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

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

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三)、小结:

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指名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学生自己总结。

五、随堂练习

第八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4---P25,练习四

第九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课本P26---P27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口答。

7+6+58+9-1324-10-720+30+1017-3+4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出示表格。

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

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3)、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8+34+23这道题怎样计算呢?

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展示算法。

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

2、教学例2。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

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

思考解题方法。

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

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

3、完成练习26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板演,并说明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27页做一做。

2、完成29页练习五第1、2题。

3、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3题。

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四、课堂总结:

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

学生自由说说。

五、随堂练习

第十课时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

课本P28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

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

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

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

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2、练习。

完成P28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小结。

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第8题分小组比赛完成。

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6题。

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

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

你又学会了什么?

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第十一课时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

课本P34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难点:

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去过超市吗?

我们在买东西时有时并不需要算的很精确,你只需要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就可以了。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4。

想一想,在小组内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

(1)、出示主题图。

妈妈带了100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

(2)、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估算方法。

观察、比较这些估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学生汇报,归纳。

(3)、精确计算一下这三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来检验一下自己的估算结果是否合理。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

检验以后学生汇报想法。

2、完成P31页做一做。

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估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断。

2、完成练习六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

学生汇报,并说明估算方法。

3、完成练习六第3题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加减法估算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第十二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33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

P35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P34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个别回答。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归纳:

笔算加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笔算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

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4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

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汇报。

4、完成P35练习七第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说说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4练习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3、完成P35第5题读题理解题意。

要知道大约需要多少钱?

你是怎读想的?

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指名回答。

4、完成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随堂练习

第十三课时 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

课本P36、3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巩固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并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动手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有效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卷尺、直尺、米尺,可以测量身高的体重秤,学生记录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活动

问:

你们想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

你的两手身开有多长?

你的步长是多少?

教室的门宽是多少?

窗户宽是多少吗?

怎样做就可以知道这些答案呢?

二、实践活动

1、测量身高。

“你的身高是多少?

”我们怎样做就可以知道?

我们班谁最高?

谁最矮?

哪个高度的人最多?

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学生思考后回答:

可以使用统计表让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同学们的身高情况。

认识统计表。

用测量工具测量身高。

一边测量一边计录。

测量完后进行讨论交流。

观察统计表,在小组内交流从表中了解的信息。

指名回答。

2、测量活动。

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测量什么?

学生进行测量。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尺子的首末端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学生汇报测量情况。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四、随堂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