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2516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语文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语文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语文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语文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语文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语文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语文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笔记.docx

《语文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笔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笔记.docx

语文笔记

以下笔记请同学们抽空看下或摘到自己的笔记本上,有些内容考试时可能会考到,请认真对待。

不过在这里我先郑重声明下,从下星期起,课堂笔记请同学们自行在课上摘抄,老师不会再另花双休日的时间为大家整理笔记了。

敬请配合,谢谢!

还有本单元古诗词的PPT已放入群共享,请同学们自行下载。

期中考试将近,请大家认真复习,我相信大家一定能考出好成绩。

11、春

朱自清的《春》写了哪几幅图画?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盼春-绘春-赞春

《春》中优美句子欣赏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触觉)

赏析:

采用叠词(反复的修辞手法),同时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殷切盼望和春天即将来临的欣喜之情。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视觉)

赏析:

采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视觉)

赏析: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

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钻”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4、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视觉)

赏析:

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色彩鲜艳美丽。

5、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视觉、听觉)

赏析:

蜜蜂、蝴蝶为何而来?

为花的香而来。

此句从侧面衬托了花的香,蜜蜂、蝴蝶闻香而来。

6、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视觉)

赏析:

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多和活泼可爱,富有人情味。

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触觉)赏析:

采用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春风温暖和煦的特点,写出了春风的神韵。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

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8、象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视觉)

赏析:

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迷蒙的特点。

9、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视觉)

赏析:

写出了春雨滋润下树叶的绿、小草的青。

如果把“逼”换成“润”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逼”,原意指紧紧地靠近,这里写出了春雨中小草的青翠夺目。

如用了“润”,只写出了“适目”,而没有“夺目”的表达效果。

10、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视觉)

赏析:

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春天的新、美、力,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而且句式整齐,气势磅礴(很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和喜爱和赞美之情。

10、赏析优美的句子三步曲:

1、判断采用了何种手法(修辞手法)。

因为很多优美的句子往往采用了一种甚至多种修辞手法。

2、写出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

比喻、拟人的一般作用是生动形象的表现事物。

排比的一般作用是:

句式整齐,气势磅礴(气势恢弘、很有气势)。

如这个句子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可以只写其中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句子的意思。

例如: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答题步骤:

1、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2、生动形象。

3、写出了花的色彩鲜艳美丽。

把三步连起来,答案就是:

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色彩鲜艳美丽。

 

12、济南的冬天

研读第一段:

1、作者写济南冬天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总特点)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

温晴

2、本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何作用?

总领全文,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对比

4、作者是如何评价冬天的济南?

用文中语句回答。

“冬天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5、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冬天的济南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

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等等。

6、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不可以。

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而“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研读第二段:

7、使用的修辞?

其中描写老城的动词?

作用?

用拟人手法,晒、睡、等、醒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

研读第三段:

8、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比喻

9、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把围成一圈的小山比喻成小摇篮

研读第四段:

本文围绕一个“妙”字,按自上而下的顺序,从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再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顶着白花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将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草色比作带水纹的花衣,把薄雪覆盖下山中的矮松、小草、雪、落日等景物写得惟妙惟肖。

研读第五段:

10、第五段中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句,请找出它的本体和喻体

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突出淡雅的特点

研读第六段:

11、在本段中作者极写水藻之绿,有什么作用?

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12、本段“蓝水晶”的本体是什么?

本体是自下而上连成一片的水和天空

13、本段写水色的顺序?

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14、用一个字概括济南冬天水的特点:

暖。

15、作者怎样表现这个特点?

通过“不结冰”、“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不忍得冻上”,衬托出水暖和的特点。

16、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

(1)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拟人

(2)天越睛,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拟人

(3)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呢?

拟人

(4)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比喻

17、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18、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抓关键词概括)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

水色——绿。

13、风雨

贾平凹,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

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想一想:

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

树林子

(1)

垂柳 杨叶 芦苇

(2)

羊  小女孩(3)

葡萄蔓 苍蝇(4)

鸟巢 鸟儿(5) 

废纸 湿猫 瓦(6) 

浮萍 水池 鱼儿(7)

老头 孩子们(8)

2、赏析句子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两个动词“鼓”和“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在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绿全然又压扁开来,……

借代,用绿代替树林,以及一系列动词“挤”、“拉”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被风吹倒时的情态。

(3)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这一句中“冲”字形象地写出了女孩想去帮助“羊”的急切心情,“旋转”表明当时的风很大、很猛,让人寸步难行,只能在原地打转。

文中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衬托出风之猛烈。

(4)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片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这段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大风的帮助下,猫儿随便一跃,就跳上一房檐,连猫自己都吃惊了。

瓦片竟然能斜着飘,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从中可以看出风力之大令人咋舌。

3、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4、作者对众多植物和动物在风雨中的表现进行了特别细腻的描绘,直接目的是什么?

作者对植物、动物进行细腻的描绘,直接目的是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5、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表明了文章怎样的主旨?

由室外到室内,由纷杂到安静平和,令人紧张的风雨以温暖的画面结束。

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6、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会,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

这种令人叫绝的手法就是侧面衬托,并大量运用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方法。

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展现风雨,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

14、秋天

1、划分节奏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

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

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3、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三幅图:

农家丰收图、渔家归泊图、少女思恋图。

4、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4、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5、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6、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15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描写的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次北固山下》王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

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

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

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

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首联:

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

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

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哪几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乱花渐欲迷人眼”、“最爱湖东行不足”这两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研读与赏析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

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

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