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2747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穷人》精品教案+说课稿

13.穷人

【教学目标】

1.会写“汹”等15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忐忑不安”、“汹涌澎湃”、“熬”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感受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并尝试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通过穷人桑娜、渔夫的言行感受穷人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1.初步感受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并尝试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汹”等15个生字。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

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图片,并介绍让学生理解他说的一句话“如果忘却自己而爱别人,将会获得安静、幸福和高尚”。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引用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让学生理解内在的思想,从而为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二、介绍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汹涌澎湃溅起熄灭掀起贫困唉声叹气湿淋淋嘿嘿糟糕去嘛皱眉勺子

(重点指导生字“糟”为平舌音,“皱、勺”为翘舌音;前鼻音“淋”等。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以下的词语:

熄灭、糟糕、皱眉、注意读准“熄、糟、皱”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

似(shìsì)

读句子,找发现。

荷叶似的大伞铺满了池塘。

读一读:

夜空中小船似(shì)的弯月,照亮了长相相似(sì)的姐妹俩回家的路。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汹涌澎湃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

心惊肉跳形容声势浩大。

黧黑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

自言自语脸色黑。

潮湿肢体不能活动或者不灵活、死板的意思。

僵硬含水分比正常状态下多;湿度大。

蜷缩忐忑:

心神不定。

心神极为不安。

忐忑不安缩成一团。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写了什么?

(主要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丈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

课文先写(在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发现邻居西蒙死了);再写(桑娜将西蒙的两个孩子抱了回来);最后写(两人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孩子)。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

建议用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汹涌澎湃溅熄掀困唉淋嘿糟嘛皱勺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汹、涌、澎、湃、溅、熄、唉、淋、嘿、糟、嘛”,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霉”,上下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澎、溅、糟”,学生练写。

澎:

注意中间部分,上部是“士”,一边一笔是提,不是横,要注意。

溅:

左右结构,中间的“贝”最后一笔是点。

糟:

米部最后一笔是点,右部笔顺是横、竖、横折、横、竖、竖、横。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桑娜和丈夫的善良。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7)

(8)

 

(17-29)

(9-12)

 

(13)

 

(14)

 

(15)

 

(16)

 

(17-29)

 

(30)

 

(31-3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感受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并尝试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2.通过穷人桑娜、渔夫的言行感受穷人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

课件页码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词。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本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丈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穷人的悲惨生活。

二、品读释疑

(一)学习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1.自读提示:

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

你感动于什么?

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2.交流汇报:

(1)“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

“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

”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

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这是什么描写?

你有什么体会?

(心理描写,桑娜在自己的丈夫生死未卜的情况下,还去探望生病的女邻居,并设身处地地为西蒙着想,可见她对女邻居非常关心、同情,表明她是一个善良的劳动妇女。

(2)“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动作描写,“裹”“抱”写出了桑娜对孩子的疼爱,她抱孩子时没有丝毫的犹豫,从中可以看出她的这个举动是出自一种本能,体现了她心地的善良。

(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句话前后矛盾吗?

为什么?

(“这样做”是指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的两句话,写出了一个贫苦的家庭妇女桑娜真实的感情———出于本能的母爱。

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4)“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是他啦?

……,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嗯,揍我一顿也好!

’”

①从这段话,你读出了什么?

(自责,害怕,无奈)这些心情总的来说就

是忐忑不安(先字面理解,然后带入课文中理解)

②为什么会“忐忑不安”?

(表现出了桑娜此时心神不安。

方法指导:

省略号是表明句中省略内容的标号,省略的内容主要有四种:

引文,重复性词语,类似语句以及列举。

左右有四点:

①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②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③表示语意的跳跃;④表示说话的断续;⑤表示话题的转换等。

(5)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

3.小结:

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

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

(读好重点词)

(二)指导学习12-24自然段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24自然段。

思考:

①渔夫是个怎样的人?

从哪看出来的?

②哪些字眼让你感动?

2.同桌相互交流。

3.汇报交流: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1)“熬”是什么意思?

(忍受,耐苦支持)

能给“熬”换个词吗?

(挨、忍、)

(2)你读懂了什么?

(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

(3)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

(肯定想到了,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师:

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和施舍,那是一件艰难而漫长的工作!

这期间,要消耗他无数的精力、体力、乃至生命。

但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一切。

(4)分角色朗读对话

先同桌分角色朗读,师指导学生评价;而后,老师与学生配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4师总结:

这段对话,没有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善良的心,却深深打动了我们,在这里语言描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设计意图:

明确桑娜和渔夫生活不富裕,他们是穷人,但是勤劳、淳朴和善良的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让他们富有。

对学生情感上的教育,并与前文托尔斯泰的话相对应。

三、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课文,你们悟到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呢?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人物描写等)

2.总结:

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丈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事情,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穷人的悲惨生活,赞美了以桑娜和渔夫为代表的“穷人”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五、学习写作方法:

1.学一法:

如何正确使用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要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使心理描写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同时需要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写作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准确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紧张、坚定、矛盾等心理活动,从而丰富了人物的情感世界,塑造了人物高贵的品格。

如: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2.举一例:

《窃读记》这篇文章将作者小时候在书店“窃读”时的情形描写的那么细致!

尤其是她描写自己的心里独白,那么令人印象深刻!

如:

“最令人开心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

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

“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心里却高兴地喊着:

“大些!

再大些!

”我想,这一段作者高兴的原因是因为在下雨天书店老板就无法拒绝“我”在这儿读书,而“我”就可以高枕无忧的看书,不会被老板和店员训斥,不会像往常在书店偷偷的看书,因为下雨就可以光明正大的看书。

这段文章也写出作者林海音对书的渴望与能读到书的困难,也许,这就是我们说的“逆境造就人才”吧!

3.练一练:

请你描写自己熟悉或者印象深刻的一个人,用上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示例:

①我目瞪口呆,完全没有了反应,只觉得四周空荡荡的,寒风像无情的箭,扎进我的心窝里。

很无奈,只好平静好自己的心绪,硬着头皮回忆书本上的一页页文字,希望老天保佑,让我灵光一现,把该要的内容给背出来。

②回到家,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心里暗暗地想,他能做25个,我为什么不能呢难道我比他笨不,不可能!

我绝不是比他笨,只是我比他练习的少罢了。

对,我一定要努力锻炼,超过他。

于是,从那天开始,我便下定决心,每天坚持做5个俯卧撑,一天、二天随着天数的增加,渐渐的,渐渐的,我一口气能做30多个。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锻炼,我已经能做40多个了。

六、课堂小结

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学会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学会了心理描写等体现人物品质……)

师:

希望你能把这种阅读方法用到今后的课文中;写作方法用到你的作文中,你一定会写出优美的文章来;你也是个善良的孩子。

课下大家可以把你的收获和体会在自主学习本上写一写。

【设计意图:

学完一篇课文,要总结一下,从学习方法到做人,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检验一下自己的课堂效果。

七、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轻点关门》《“番茄太阳”》。

八、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九、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3)

 

(4)

 

(5)

 

(6)

 

(7)

 

(8)

 

(9)

 

(10)

 

(11)

 

板书设计

勤劳

善良

乐于助人

桑娜:

等待渔夫(缝补破帆)

探望西蒙、抱回孩子

渔夫:

侥幸归来(收养孩子)

穷人

课后反思

 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忙别人的完美品质。

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完美品质。

在教学《穷人》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透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

例如教学《穷人》中桑娜想的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透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桑娜此刻的感受。

学生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

有的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些,而有争议的说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点。

在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再及时运用多种朗读的方式,个别读、小组读、群众读、男女生赛读、表演读、轻声读、大声读等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教学中,学生能与老师用心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比较高,课堂收效明显。

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

有的说:

“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

”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

“你真了不起!

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

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能结合时代背景,能把社会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本课资料联系起来想象,实在难得。

我心里确实为学生这一合理而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而高兴。

仔细想一想,学生之所以能出现如此精彩的发言,正是因为这一问题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用心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愿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

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穷人

说教材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

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与腐化。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

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

渔夫是否平安回家?

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

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

这样处理,使得全文波澜迭起,扣人心弦,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二是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了解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4.练习续编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进而教育学生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环境、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说学情

大部分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一部分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强。

通过预习,能基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互助,互相激励,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较高。

学生的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较强。

并能通过上网及阅读有关的课外书,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

学生具备从关键字词句中体会句子含义,感悟作者情感。

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课的教学设计了“依托教材、借助问题、运用语言”的学习思路,利用问题、情境等要素,让学生不断领悟课文的丰富内涵的同时,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受到情感的熏陶、人文的启迪。

在教学时,我还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紧扣“自主——合作——探究”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学法:

通过拼读、开火车读词语等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与新词。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谈感受:

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

2.生活中处处有爱心,处处见真情。

穷人有爱心吗?

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

”果真是这样吗?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否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穷”。

板书课题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

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

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

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增长知识,从中受到了更多的启发和教育,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检测字词:

我会读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

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

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第三段(12-27自然段):

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设计意图】预习成果的展示,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

(桑娜、渔夫、西蒙)他们的穷体现在哪些地方?

用——标出有关句子。

2.分组学习,讨论问题

3.交流(屋内装饰、吃穿、忙碌、劳动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清楚地知道:

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教学时,我紧扣““质疑—析疑—解疑”进行设计,勾画理解词句,让学生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

四、自主探究直奔中心

1.有人说课文中的桑娜和渔夫并不穷,其实他们很“富有”你们支持这种观点吗?

为什么?

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用……划出有关的语句,在旁边做上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品析句子体会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高尚的品质。

明确学习的任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

课件出示:

1.描写环境的句子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①从室内外的环境的描写体会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

重点理解“温暖、舒适”。

②有感情地朗读。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

(体会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

进一步感受穷人的善良。

(3)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

(通过环境的描写,体会穷人的善良、勤劳。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

①体会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

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理解“忐忑不安、自作自受”。

【设计意图】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最能表达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

②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③指导朗读。

(师范读、指名读赛读)

(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2)“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体会桑娜决心要收养两个孩子,指导用“非……不可”说话。

(3)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3.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2)课件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说,‘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

①让学生从“熬”及渔夫“严肃、忧虑“的神色来体会收养孩子的决定使经过渔夫的认真的考虑,同时也说明了他们的生活使非常的窘困。

②指导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