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2828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3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docx

第九单元溶液教师卷

第九单元

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面粉B.冰C.植物油D.蔗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得到溶液的条件是该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只有蔗糖能够溶解在水中。

故选D.

考点:

溶液的形成

2.下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C>B>A

B.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C.将A、B、C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溶液中均有固体析出

D.若要将N点的A溶液转变为M点的A溶液,可在恒温条件下采用蒸发溶剂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根据溶解度曲线:

.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C>B>A,正确,B、根据溶解度曲线,物质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的变化趋势比物质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的变化趋势要更大,故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正确,C、根据溶解度曲线,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将C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变为不饱和溶液,没有晶体析出,错误,D、若要将N点的A溶液(不饱和溶液)转变为M点的A溶液(饱和溶液),可在恒温条件下采用蒸发溶剂法,正确,故选C

考点: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成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蔗糖B.食盐C.酒精D.面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要能形成溶液,一定要是能溶于水的物质,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得到溶液,故选D

考点:

溶液的形成

4.下列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稀硫酸除铁锈

C.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D.用盐酸除去水垢

【答案】C

【解析】

A、用汽油清洗油污不是利用乳化原理,是溶解.故选项错误;

B、用稀硫酸清除铁锈不是利用乳化原理,是利用稀硫酸能和铁锈反应.故选项错误;

C、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对油污的乳化作用.故选项正确;

D、盐酸除去水垢,是盐酸和水垢反应,故选项错误.

5.物质在水中溶解是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着热量变化,因此,不同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的温度有所不同.下列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NH4NO3固体B.NaOH固体C.NaCl固体D.浓H2SO4

【答案】A

【解析】物质在溶解时经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

A、NH4NO3固体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故选项正确.

B、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溶液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故选项错误.

D、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故选项错误.

6.通常状况下,下列溶液的溶质为液体的是

A.蔗糖溶液B.酒精溶液C.氯化钠溶液D.澄清石灰水

【答案】B

【解析】A、蔗糖溶液是蔗糖的水溶液,蔗糖是溶质,水的溶剂,溶质为固体,故选项错误.

B、酒精溶液是酒精的水溶液,酒精是溶质,水的溶剂,溶质为液体,故选项正确.

C、氯化钠溶液是氯化钠的水溶液,氯化钠是溶质,水的溶剂,溶质为固体,故选项错误.

D、澄清的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氢氧化钙是溶质,水的溶剂,溶质为固体,故选项错误.

7.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草莓酱B.蒸馏水C.蔗糖水D.玉米糊

【答案】C

【解析】A、草莓酱不均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B、蒸馏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C、蔗糖水是蔗糖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正确.

D、玉米糊不均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8.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C.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D.溶质都以分子形式溶解在溶剂里

【答案】C

【解析】A、溶液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A错;

B、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混合物,例如蒸馏水属于均一、稳定的液体,属于纯净物,不是溶液,故B错;

C、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故C正确;

D、溶液中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溶液中,故D错.

9.“恒大冰泉”是来自长白山的天然矿泉水,判断“恒大冰泉”属于溶液的依据是

①无色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均一性⑤稳定性.

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③⑤D.③④⑤

【答案】B

【解析】“恒大冰泉”属于溶液的依据是“恒大冰泉”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无色不是判断是否属于溶液的依据,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有些溶液是带有颜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10.溶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面粉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

C.稀溶液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D.溶液的上层浓度小,下层浓度大

【答案】C

【解析】

A、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A错;

B、面粉与水混合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B错;

C、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较小其饱和溶液是稀溶液,故C正确;

D、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上层和下层浓度一样大,故D错.

1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溶液的溶质都是固态物质

B.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D.所有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都要吸收热量

【答案】C

【解析】A、形成溶液的溶质可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不都是固态物质,故错;

B、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无法比较大小,只能说在一定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故错;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对;

D、有些物质溶于水吸热,如硝酸铵,有些物质溶于水放热,如氢氧化钠、氧化钙等,故错.

1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

B.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浓度

C.温度和溶剂的种类不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D.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等步骤

【答案】D

【解析】A、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A错;

B、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的条件:

在同一温度同一溶质,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故B错;

C、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

温度、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故C错;

D、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等步骤,故D正确.

13.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氯化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B.10℃时,65.5g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5g氯化钾,充分溶解后将温度升高到40℃,得到70g氯化钾饱和溶液

C.50g水中加入20g氯化钾充分溶解,形成氯化钾饱和溶液

D.40℃时,氯化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根据溶解度曲线,氯化钾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要使接近饱和的氯化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应降低温度,错误,B、根据溶解度曲线,1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1g,故10℃时,65.5g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含氯化钾15.5g,水50g,而40℃,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0g,故加入5g氯化钾,充分溶解后将温度升高到40℃,得到70g氯化钾饱和溶液,正确,C、没有指明温度,错误,D、根据溶解度曲线,40℃,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0g,故40℃时,氯化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40g/140g×100%=28.6%,错误,故选B

考点: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4.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20℃时,A的溶解度为30

B.C可能是氢氧化钙

C.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除去A溶液中混有的少量B物质

D.60℃时,等质量的A、C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是A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根据溶解度曲线,20℃时,A的溶解度为30g,没带单位,错误,B、根据溶解度曲线,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虽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也是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它是微溶于水,故不可能是氢氧化钙,错误,C、根据溶解度曲线,物质A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物质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故要除去除去A溶液中混有的少量B物质,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错误,D,根据溶解度曲线,60℃时,物质A的溶解度大于C物质的溶解度,故60℃时,等质量的A、C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是A

考点: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5.20℃时,在三个各盛有100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各10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下表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

物质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7

0

3

A.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B.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

C.升高温度,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改变

D.20℃时,甲的溶解度最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可知A.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是正确的叙述,乙物质的溶液中虽然没有剩余溶质可能恰好饱和;B.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根据溶解的质量可知,是正确的叙述;C.升高温度,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改变,是错误的叙述,乙物质的溶解度可能增大,但溶质的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D.20℃时,甲的溶解度最小是正确的叙述,在该温度下溶解的最小;故答案选择C

考点:

溶解度的应用

16.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相同

B.保持20℃,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30℃时,将40g甲物质加人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80g

D.10℃时,将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根据溶解度曲线,10℃时,甲、乙的溶解度都是20g,故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相同,正确,B、保持20℃,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正确,C、根据溶解度曲线,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g,故将4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并充分搅拌,只能溶解30g,故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80g,正确,D,根据溶解度曲线,物质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10℃时,将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都成为300C时的不饱和溶液,但溶液中的溶质、溶剂质量都不变,故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错误,故选D

考点: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7.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t1℃时,30g乙加到10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

C.t2℃时,各100g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甲多于乙

D.t2℃时,75g甲的饱和溶液中加100g水得到20%的溶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从图示看:

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t1℃时,30g乙加到10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t2℃时,各100g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甲多于乙,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明显;t2℃时,75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甲的质量为25克,加100g水得到溶液的质量分数是25克/175克=14%。

故选D.

考点:

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饱和溶液

18.要配制100g5%的蔗糖溶液,以下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的是

A.称取5g含杂质的蔗糖B.用量筒量取90mL水

C.搅拌后玻璃棒上有液体残留D.量筒中的水未完全倒入烧杯中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表达式,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

要不就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不就是溶剂质量偏大,A、称取5g含杂质的蔗糖,使得溶质蔗糖质量偏小,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正确,B、用量筒量取90mL水,溶剂质量偏小,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错误,C、搅拌后玻璃棒上有液体残留,溶剂质量偏小,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错误,D、量筒中的水未完全倒入烧杯中,溶剂质量偏小,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错误,故选A

考点:

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19.实验室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中瓶塞要倒放,错误;B中氯化钠应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错误;C中胶头滴管不能伸入量筒内,错误;D中溶解氯化钠时要用玻璃棒搅拌,正确。

故选D。

考点:

实验基本操作

20.要配制100g5%的NaCl溶液,除了需要托盘天平和量筒外,还需要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A、烧杯、试管、玻璃棒B、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

C、烧杯、胶头滴管、漏斗D、烧杯、酒精灯、玻璃棒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配制溶液的步骤: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故要配制100g5%的NaCl溶液,除了需要托盘天平和量筒外,还需要用到的一组仪器是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故选B

考点:

溶液的配制

21.如图所示,A、B、C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

(2)t1℃时,将20gB物质投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温度不变,所得溶液为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将A和C的混合溶液(两者均已达到饱和),降温到t1℃,析出的晶体含有A和C

B.t2℃时,将A、B、C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

C.从混有少量B的A物质中提取较纯净的A,可通过冷却它们的热饱和溶液实现

D.t1℃时,欲用A的饱和溶液配制10%的A溶液,只需要烧杯、量筒、胶头滴管三种玻璃仪器

(4)如图所示,向放有镁条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后,锥形瓶中C的饱和溶液变浑浊。

请解释原因。

【答案】

(1)C

(2)不饱和(3)BC

(4)镁条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后二者发生反应,温度升高,C的溶解度降低,所以C会结晶析出。

【解析】

试题分析:

从图示看:

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C,t1℃时,B的溶解度是40克,所以将20gB物质投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温度不变,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t2℃时,将A、B、C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从混有少量B的A物质中提取较纯净的A,可通过冷却它们的热饱和溶液实现,因为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很小,向放有镁条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后,锥形瓶中C的饱和溶液变浑浊。

原因是镁条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后二者发生反应,温度升高,C的溶解度降低,所以C会结晶析出。

考点: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溶质的质量分数

22.(4分)用所学知识回答。

(1)加热冷水,当温度尚未达到沸点时,水中常有气泡冒出,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

(2)下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此图回答问题:

①t2℃时,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_(用“=”“>”“<”符号连接)。

②a中含有少量的b,若要提纯a,可采用_________的方法。

③若c为氢氧化钙,在室温时,向c的饱和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恢复到室温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_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答案】

(1)减小;

(2)①a=b>c②降温结晶③变小

【解析】

试题分析:

(1)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2)①根据图示知,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为:

a=b>c②a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若要提纯a,可采用降温结晶方法③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消耗水的同时必然要析出氢氧化钙晶体,所以,恢复到室温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要变小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结晶方法。

23.下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克。

(2)当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时,通常可采用的方法提纯A物质。

(3)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后(升温过程中溶剂的量不变),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填字母)。

【答案】

(1)25;

(2)降温结晶;(3)BC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可知,

(1)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25g;

(2)当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时,通常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物质,是因为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3)三种溶液的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既要看其实溶解度的大小,又要看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升高的变化趋势,根据二者的综合可知,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后(升温过程中溶剂的量不变),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

考点: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4.(4分)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在40℃时A、B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2)a点是A、B两条曲线的交点,其含义是;

(3)20℃时将20gA固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g;

(4)若A中含有少量的B杂质,提纯A的方法是结晶。

【答案】

(1)A>B

(2)20℃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65(4)降温或冷却

【解析】

试题分析:

从图示看:

在40℃时A、B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a点是A、B两条曲线的交点,其义是20℃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0℃时将20gA固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65克,因为此时的溶解度只有30克,50克水中只能溶解15克A,若A中含有少量的B杂质,提纯A的方法是降温或冷却。

考点:

溶解度的知识

25.(6分)下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使a、c的饱和溶液同时析出晶体,方法是。

(2)℃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与(填“a”、“b”或“c”)相似。

(3)在t2℃时,a、b、c三种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析出晶体最多的是(填“a”、“b”或“无法确定”)。

(4)在t2℃时,将150克a的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加水克。

【答案】

(1)蒸发溶剂

(2)t1℃,c(3)bac,无法确定(4)100g

【解析】

试题分析:

(1)要使a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方法有降温或蒸发溶剂,c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方法有升温和蒸发溶剂;

(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即该温度下它们的溶解度相等;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与c相似;

(3)ab的溶解度均是随温度是降低而减小,根据溶解度曲线,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即b的溶质质量分数比a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降温后c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可知三种溶液中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4)t2℃时a的溶解度为50g,那么在t2℃时,将150克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g,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那么20%x=50g,x=250g,故加入水的质量=250g-150g=100g。

考点:

溶解度曲线

26.下表列出了KNO3与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40

60

80

100

KNO3的溶解度(g)

13.3

20.9

31.6

63.9

110

169

246

NaCl的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6

37.3

38.4

39.8

(1)现有含123gKNO3与17.9gNaCl的混合物,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除去KNO3中的NaCl(操作过程中不考虑额外的水损失).

①向混合物中加入适量水,加热溶解;

②继续加热溶液至100℃并恒温蒸发浓缩;

③将溶液降温至10℃,仅得到KNO3晶体,过滤,将所得KNO3晶体洗涤并干燥.

A.步骤②中,为确保没有晶体析出,溶液中至少要保留g水;

B.步骤③中,最多可得到KNO3晶体g;

C.根据上述实验可概括出除去KNO3中少量NaCl的主要步骤:

加热溶解→蒸发浓缩→→过滤→洗涤→干燥;

D.洗涤时,应选用少量(选填“热水”或“冷水”).其目的是:

(2)除去NaCl中少量KNO3的一种方法是:

将NaCl和KNO3的混合物置于适量水中,加热,搅拌,待KNO3全部溶解,趁热过滤,将过滤所得的NaCl晶体进行洗涤和干燥.上述方法中,趁热过滤的目的是:

(3)取23.4gNaCl和40.4gKNO3,加70g水,加热溶解.在100℃时蒸发掉50g水,维持该温度过滤,得到的晶体质量为g;将滤液冷却至10℃,充分结晶,写出析出的晶体的化学式:

【答案】1.50112.55降温冷水防止温度高硝酸钾又溶到水中

温度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不会析出15.44NaCl、KNO3

【解析】

(1)将溶液降温结晶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效果最好,100℃时KNO3的溶解度为246g,123gKNO3在50g水中恰好饱和,而17.9gNaCl在50g水中尚未饱和,所以至少留50g水。

10℃时KNO3的溶解度是20.9g,在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0.45gKNO3,所以析出KNO3的质量等于123g减去10.45g。

由于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要析出KNO3常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析出的硝酸钾为防止因溶解而损失太多,应选用冷水洗涤。

(2)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明显减小,为防止温度降低后硝酸钾从溶液中析出,所以要趁热过滤。

(3)当蒸发掉50g水后,剩余的水只有20g,根据10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9.8g,20g水中最多溶解7.96g(39.8g/5)氯化钠,而硝酸钾还不能析出,所以析出氯化钠的质量为23.44g-7.96=15.44g。

当温度降至10℃时,硝酸钾和氯化钠都能从溶液中析出。

27.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甲的溶解度乙的溶解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只填一种);

(3)甲、乙各Wg分别加入到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在t3℃时所得乙溶液为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答案】

(1)小于

(2)加入适量甲物质(降温或蒸发溶剂至少量晶体析出)(3)饱和

【解析】该题考查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

①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②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④可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下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等。

该题中

(1)较简单,通过溶解度曲线可看出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2)从溶解度曲线图可看出,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大,因此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